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课件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的历史与发展
X线检查
CT与MRI
最早的骨肿瘤影像学诊断方法是X线检查, 可以显示骨骼的基本结构。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和MRI等高级影 像学检查方法逐渐应用于骨肿瘤的诊断, 提供了更丰富的影像信息。
CT检查对于判断骨肿瘤的良恶 性以及了解肿瘤是否侵犯周围 组织具有较高的价值。
MRI检查
MRI检查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 率,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
软组织的分界。
MRI检查可以观察肿瘤内部的血 流情况,有助于医生判断肿瘤的
良恶性。
MRI检查对于脊柱、脊髓和软组 织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的重要补充手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影像技术升级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将更加依赖高 分辨率的影像设备,如多层螺旋
CT、MRI等。
人工智能辅助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骨肿瘤 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将逐渐普及, 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功能成像发展
骨肿瘤功能成像技术,如动态增强 MRI、骨代谢显像等,将更广泛应 用于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
超声检查在骨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 的辅助作用,尤其在浅表组织肿瘤的 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 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 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PART 03
骨肿瘤影像学特征与诊断
良性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诊断
良性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骨质肿块,密度均匀,周围无浸润性生长, 骨膜反应轻微或无。
良性骨肿瘤与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第十一页,共64页。
骨膜(gǔmó)增生
• ①平行型或葱皮型:前者为单层钙化骨于(wèiyú)肿瘤中心部 位表面;
活动后加重
第二十页,共64页。
MRI
第二十一页,共64页。
第二十二页,共64页。
二、骨旁骨肉瘤
• 骨表面骨肉瘤中最常见的类型,起自于骨表面成骨 性结缔组织
• 10-50岁,男女发病率为1:1.5 • 长骨。股骨、肱骨、胫骨(jìnggǔ)等;最常于股
骨远端后方(50-70%) • 低度恶性 生长缓慢;围绕骨干生长的瘤骨 • 瘤骨与骨干之间1-5mm间隙 • 症状和体征隐匿,具有疼痛、肿胀,可触及肿块
纤维细胞性、纤维组织细胞性、毛细血管扩 张性、小细胞性 • 病灶数目:单发性、多中心性 • 病程:原发性、继发性
第四页,共64页。
常用(chánɡ yònɡ)分型
• 普通型骨肉瘤: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 • 骨旁骨肉瘤 • 骨膜型骨肉瘤 • 毛细血管(máo xì xuè ɡuǎn)扩张型骨肉瘤 • 小细胞性骨肉瘤 • 继发性骨肉瘤 • 多中心性骨肉瘤 • 骨外骨肉瘤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概述(ɡài shù)
• 骨肉瘤(osteosarcoma )亦称为成骨肉瘤(csteogenic sarcoma)或骨生肉瘤,起源于原始成骨性结缔组织骨肉 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约占恶性骨肿瘤的 44.6%,是软骨肉瘤3倍,纤维肉瘤7倍;
• 男性多于女性,2.3:1; • 好发年龄15~25岁(占75%),50岁以上好发于扁骨; • 好发于长骨(96% )干骺端,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占70%-
(完整版)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基本X线征
(1)瘤骨(肿瘤骨)
①象牙质样瘤骨:密度特高,边界较清或模糊, 无骨结构,位于髓腔或软组织肿块内,肿瘤中 心区,细胞分化较成熟,恶性较低。
2020/6/16
②云絮状或斑片状瘤骨:密度浅淡,边界不清, 亦无骨结构,位于髓腔或软组织肿块内,瘤边 缘部,细分化差,恶性度高。
2020/6/16
骨肉瘤病理表现:骨肉瘤截肢标本。 组织切片
示分化不好的瘤骨细胞,瘤骨小梁和血管腔
2020/6/16
三、临床表现
(一)发病情况 1、骨肉瘤是我国最常见的 原发恶性骨肿瘤,约占恶性骨肿瘤的44.6%, 是软骨肉瘤3倍,纤维肉瘤7倍。2、男性多于 女性,2.3:1。3、好发年龄15~25岁(占 75%),50岁以上好发于扁骨。4、好发于长骨 (96%),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占70%-80%; 扁骨及不规则骨中以髂骨多见。长骨病变中最 好发生于干骺端。
右肱骨骨肉瘤(混合型):平片,CT示
髓腔、皮质骨破坏,瘤骨,骨膜增生,软组织肿块
2020/6/16
腓骨骨肉瘤
平 片 CT示骨破坏, 软组织肿块
2020/6/16
右髂骨骨肉瘤
平片
CT
2020/6/16
左股骨骨肉瘤平片及CT表现
平片
CT示瘤骨、骨膜增生,软组织肿块
2020/6/16
(四)MRI表现
2020/6/16
骨肉瘤基本X线征:瘤骨,骨质
破坏,骨膜增生,软组织肿块
2020/6/16
(3)、病理性骨折 常见于溶骨型,发生率 8%-10%,一般无骨痂。
(4)骨骺和关节受侵犯 ①发生率17.0%34.1%②临时钙化带消失,骺板增宽;关节破坏, 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内软块或瘤骨等。
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录
• 骨瘤概述 • 骨瘤的影像学表现 • 骨瘤的鉴别诊断 • 骨瘤的治疗与预后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骨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由成熟 的骨组织形成。
分类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颅骨骨瘤、 长骨骨瘤和扁骨骨瘤等。
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 有关。
VS
详细描述
典型骨瘤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 形的骨质密度增高影,通常位于长骨干骺 端,呈单发或多发性。病灶边缘清晰,无 周围浸润,骨膜反应较少见。CT和MRI 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灶的形态、大小和范 围,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例二:不典型骨瘤影像鉴别诊断
总结词
不典型骨瘤影像需与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 良、骨巨细胞瘤等相鉴别。
药物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过程中需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
预后与康复
预后情况
骨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肿瘤的性质、分期、治疗方式等。一般来说,良性骨瘤 的预后较好,恶性骨瘤的预后较差。治疗后需定期进行复查,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
流行病学
骨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多见于成年人,男性略多于女 性。
临床表现与病程
临床表现
多数骨瘤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能 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
病程
骨瘤的生长速度缓慢,病程较长,但 恶变的可能性较小。
02
骨瘤的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圆形或椭圆形骨质密度增高影
01
骨瘤在X线平片上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骨质密度增高影,
骨肉瘤的影像诊断学习.pptx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好发年龄:15-25岁(75%)长骨干骺端(股、胫骨); 50岁以上好发于扁骨(髂骨)症状: 疼痛、肿胀、运动障碍实验室: (1)碱性磷酸酶(与肿瘤性成骨细胞的活性有关)明显升高;可提示复发 (2)贫血 (3)血清钙、磷无显著变化转移:快、早,常早期(平均4-9月)肺、脑转移
第18页/共23页
四、多灶性骨肉瘤(原发多源性骨肉瘤、骨肉瘤病)
Multifoca生在长骨干骺端,病灶大小常一致,并充满整个干骺端,也可侵犯骨骺、腕骨、跗骨X线表现为多发的棉团样肿瘤骨和斑点状硬化,可一骨多处病灶或多骨受累
第19页/共23页
第7页/共23页
MRI表现
当骨质被肿瘤浸润破坏后信号增高、骨皮质变薄、中断或缺失,破坏区由软组织肿块占居侵犯肌肉,表现为中高混合信号肿块,大的肿块内部可有出血、坏死和液化当侵犯骺板和关节,显示清楚。溶骨型病变在T1WI上呈略低至中信号,在T2WI上呈中等偏高信号成骨性病变在T1和T2上均呈低信号,瘤周水肿在T2上为高信号肿瘤在骨髓内浸润表现为与正常骨髓境界分明的低信号区,有跳跃播散倾向。
第8页/共23页
M,20Y,骨肉瘤
第9页/共23页
分型(一)
从临床上分: 1.原发型 2.继发型按组织成分分: 1.成骨型(50%) 2.成软骨型(25%) 3.成纤维型(25%)病理分类: 1.骨母细胞型 2.软骨母细胞型 3.纤维母细胞型 4.血管扩张型 5.混合型
第16页/共23页
二、骨膜性骨肉瘤Periosteal Osteosarcoma
常累及青少年长骨骨干,常股骨、胫骨骨干表面起源于骨外膜,也叫骨膜肉瘤,肿瘤与骨皮质紧密相连并轻度侵犯骨皮质,向外呈分叶状突向软组织,边界清楚肿瘤位于骨干或干骺端,沿表面生长,表现为紧贴骨皮质的软组织肿块,内有垂直于骨皮质的放射状或毛发状骨针,肿块基底部瘤骨较浓密,相邻的骨皮质有侵蚀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长骨骨骺:软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
长骨骺线:骨软骨瘤
长骨干骺端:骨肉瘤、骨旁肉瘤、骨软骨瘤
长骨骨干:尤文氏瘤、骨髓瘤、网状细胞肉瘤
扁骨:骨髓瘤、转移瘤
骨肿瘤的好发部位
2
1
5
1岁以内: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5~15岁:尤文氏瘤
30~40岁:骨纤维肉瘤、骨网状细胞肉瘤、骨巨细胞瘤
4
20~30岁:成骨肉瘤、软骨粘液纤维瘤、骨样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
3
青少年:骨肉瘤、骨软骨瘤
6
40岁以上: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软骨肉瘤
骨肿瘤的好发年龄
骨肿瘤发病率
良性骨肿瘤中以骨软骨瘤多见
01
恶性骨肿瘤以转移瘤为多见
02
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则以骨肉瘤为常见
03
20-40岁为常见。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部分肿瘤压之可有似捏乒乓球样的感觉
壹
贰
骨巨细胞瘤临床特征
骨巨细胞瘤发病部位
起源于骨骼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由于肿瘤的主要组成细胞类似破骨细胞,因此,又被称为破骨细胞瘤
病理分为三级 级:良性 级:生长活跃(有恶性倾向) 级:恶性(十足恶性)
骨巨细胞瘤病理表现
2
1
肿瘤位于骨端,呈单房或多房性骨质破坏,多数为偏心性透亮区,内有纤细的骨嵴,骨皮质菲薄,典型表现为“肥皂泡样透亮区”
4
转移瘤引起广泛性骨质破坏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这有助于同多发性骨髓瘤鉴别
转移性骨肿瘤临床与病理
03
02
01
转移性骨肿瘤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常见
骨肉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与

骨肉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概述与临床资料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约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1/3。
成骨肉瘤起源于骨的未分化纤维组织。
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原发性骨肉瘤常见于20岁以下年轻人,男女发病率比为2:1,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
继发性骨肉瘤可继发于如Paget 病、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以及放射后骨骼等,发病年龄晚于原发性骨肉瘤,好发于扁骨。
成骨肉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但亦有其好发部位。
原发性骨肉瘤常发生于四肢长管状的干骺端,75%发生于膝关节周围(股骨下端、胫骨和腓骨上端);9.5%发生于骨干,其中34.1%可侵犯骨骺。
骨肉瘤常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等表现,以疼痛最为常见。
开始为间断性,后持续性加剧。
侵犯软组织时患处可出现肿块,边界常不清,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增高,表浅静脉怒张,邻近关节可肿胀积液。
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多在正常值的两倍以下。
继发性骨肉瘤在原有的病变基础上症状加剧,可出现局部软组织肿块、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等表现。
骨肉瘤多通过血行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肺、脊柱、骨盆等,部分可沿长骨骨干跳跃性转移。
发生于肩胛骨、骨盆的骨肉瘤可通过淋巴道转移,常转移至纵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
80%的骨肉瘤可采用术前化疗后保肢手术。
手术切除病灶时,根据病变的范围和分期尽可能避免截肢手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二)病理骨肉瘤是肿瘤细胞能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骨肉瘤细胞和组织分化方向,分为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成纤维细胞型。
①骨母细胞型成骨肉瘤,肿瘤以异型性骨母细胞为主要成分,瘤骨丰富,少有溶骨性破坏。
②软骨母细胞型,瘤组织中1/2以上呈软骨肉瘤样结构,在此基础上可化生形成骨质,但必须见到直接成类骨或瘤骨的梭形瘤细胞,以与软骨肉瘤区分。
③纤维母细胞型,瘤组织中1/2以上呈纤维肉瘤样结构,瘤细胞呈梭形,束状及紧密编织状排列,瘤细胞间有少量肿瘤性骨质或骨样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医学检验工工口日口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徐光勇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普洱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表现, 探讨有关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方法搜集年本院例经病理及手术证实原发性骨肉瘤。
回顾分析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表现。
结果原发性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骨膜反应, 软组织肿块、肿瘤骨和肿瘤钙化。
线平片诊断最佳, 扫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结论原发骨肉瘤骨质破坏范围大, 应与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关键词骨肉瘤; 影像学诊断【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一骨肉瘤是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好发于青少年延, 骺软骨板及关节软骨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肿瘤的发展。
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 。
搜集本院年经手术及病理证 . . 骨质破坏骨肉瘤的肿瘤性骨样组织为透线的组织, 故实的例骨肉瘤, 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资料, 以提高对骨肉瘤的影像肿瘤的线基本象是溶骨性改变。
表现为筛孑状、斑片状、虫学认识。
1 / 4
蚀状或大片状不规则破坏。
但在肿瘤发展过程中骨破坏和肿瘤骨形成是相互交替进行的, 瘤细胞可以在原有骨质结构间形成肿瘤临床资料骨, 也可以破坏原有骨结构之后形成肿瘤骨。
已形成的肿瘤骨又可例骨肉瘤, 男例, 女例, 年龄 ~ 岁, 平均 . 岁。
其巾股被周围新生的瘤细胞破坏。
骨例, 胫骨例, 肱骨例。
均行线平片及检查。
. . 瘤骨瘤骨是肿瘤组织形成的骨组织, 表现为针状骨刺、结果棉絮状、象牙质样瘤骨。
针状骨刺与骨皮质相垂直生长, 基底与 . 线表现骨皮质相衔接, 是肿瘤组织直接向软组织生长的肿瘤性成骨部骨质破坏: 溶骨性破坏表现为筛孑状、斑片状、虫蚀状或大片不规则骨质破坏, 常并发病理性骨折。
成骨性破坏线平片表现为份。
棉絮状瘤骨呈棉絮状, 密度高于正常骨密度, 分布于软组织肿块内。
象牙质样瘤骨密度高呈象牙质样, 边清楚分布于髓腔内或团块状或棉絮状致密影图、、。
肿瘤的中央部位。
少数软组织肿块及肿瘤内可见钙化。
---------------------------------------------------------------最新资料推荐------------------------------------------------------ 瘤骨是确诊软组织肿块: 呈半圆形或卯圆形, 较周围软组织密度高, 其内骨肉瘤的重要征象之一。
可见不规则骨化区图、、。
骨膜反应: 早期呈层状、日光放射状反应, 晚期因肿瘤向上、 . . 骨膜反应早期呈层状, 晚期肿瘤破坏中央部向外生长形成角, 残端骨膜反应摸糊。
能清晰显示其细微结构, 下及周围生长扩大, 在中央部突破骨膜两端断裂而形成能见肿瘤组织充填于: 角内, 能借此鉴别骨髓炎卅现的三角图。
瘤骨形成: 新生瘤骨可呈针状骨刺或呈棉絮状, 少数呈象牙 . 角。
质样, 线表现为致密影重叠于疏松破坏的骨质上, 局部无正常 . . 软组织肿块肿瘤由骨质内向周围破坏发展到骨外形成软组织肿块, 呈半圆形或卯圆形。
软组织肿块内可见散在瘤骨。
骨纹图 , 。
. 临床特点髓腔扩张或闭塞: 扩张表现骨皮质变薄、扩张, 骨质疏松。
. . 发症年龄本组发病年龄与国内外文献报道骨肉瘤好发年龄闭塞表现为髓腔密度增高, 高干伏摄影可显示其内钙化及瘤骨~ 岁相一致。
3 / 4
因此年龄可作为骨肉瘤的诊断依据之一。
图。
肺部转移灶: 转移灶呈大小不一棉球状致密影, 部份有偏心性空洞形成图。
. 表现能清晰显示髓腔内肿瘤骨、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其内肿瘤骨。
平片上的三角在上表现为越远离肿瘤中心骨膜反应逐渐变淡变薄, 而越近肿瘤骨膜反应越明显, 越厚并突然中断, 骨膜反应中断处见肿瘤组织充填, 增强扫描多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 肿块与邻近组织界面比平扫更清晰, 对手术提供有、为同一病例。
左胫骨近端骨肉瘤, 平片见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块意义的参考】。
及瘤骨。
更清晰显示骨质破坏、瘤骨及病理骨折、角。
讨论 . 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 . . 病变部位长管状骨是骨肉瘤的好发部位, 以股骨远端, 胫骨 . . 好发部位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干骺部是骨肉瘤的好发近端干骺部为好发, 肱骨次之。
部位 , 占本组病例的 %。
肿瘤起源于骨髓腔, 经髓腔向骨干蔓中国卫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