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表现分析

片 状 钙 化 低 信 号 影 ,增 强 后 病 灶 均 呈 较 明 显 的 弓一环 形 强 化 ;其 中 3例 行 动 态 增 强 扫 描 ,表 现 为早 期 明显 强 化 。结 论 原
发 性 软 骨 肉 瘤 具 有 一 定 的 特 征 ,综 合 分 析 影 像 表 现 可 提 高 本 病 诊 断及 鉴 别 诊 断 水 平 。
医 学 影 像 学 杂 志 2013年 第 23卷 第 12期 J Med Imaging Vo1.23 No.12 2013
原 发性 软 骨 肉瘤 影像 表 现 分析
秦 鑫 ,成官 迅 ,高 茜 ,朱 熠
(南方 医 科 大学 南 方 医 院影 像 中心 广 东 广 州 510515)
T2 W I,w ith low signal intensity septa,m arked hypointense foci were found in som e lesions,all lesions demonstrated sig— nificantly ring-arc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m aterial adm inistration. M RI dynam ic contrast—enhanced im agines w ere per— form ed in 3 cases,all of them m anifested early obvious enhancem ent. Conclusion T he im aging findings of prim ary chon drosarcom a hav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a com prehensive analysis of radiological m anifestations can im prove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Key words] Chondrosarcoma;X—ray;Tomography,X—ray computed;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athology
骨肿瘤影像表现PPT课件

05 骨肿瘤影像表现的鉴别诊 断
良性骨肿瘤与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生长速度
良性骨肿瘤生长速度通常较慢,而恶性骨 肿瘤的生长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可能出现
明显的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
骨膜反应
良性骨肿瘤的骨膜反应通常比较规则,而 恶性骨肿瘤的骨膜反应不规则,呈侵袭性 生长。
骨质破坏
良性骨肿瘤的骨质破坏通常比较轻微,而 恶性骨肿瘤的骨质破坏严重,可出现“溶
核医学检查常用的技术包括骨扫描和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
核医学检查可以用于骨肿瘤的早期诊 断、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
03 良性骨肿瘤的影像表现
骨囊肿的影像表现
骨囊肿的影像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状骨质缺损,边界清晰,周围可见薄层硬化缘。 骨囊肿内一般无钙化或仅有少量点状钙化。
骨囊肿通常不会侵犯周围软组织,因此周围软组织无异常表现。
骨肉瘤是恶性骨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 种,其影像表现主要包括骨质破坏、 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骨膜反应是骨肉瘤的重要特征之一, 表现为Codman三角或呈“葱皮样” 改变,有时可出现“日光射线”征。
骨质破坏表现为骨皮质不连续,出现 虫蚀状、筛状或溶骨性缺损,可伴有 病理骨折。
软组织肿块多出现在肿瘤周围,呈囊 状或旋涡状排列,密度不均,可伴有 钙化或坏死。
详细描述
骨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因突变、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 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骨骼细胞异常增生和分化,最终形成肿瘤。
02 骨肿瘤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骨肿瘤影像学检查 的基础手段,能够显示骨骼的 基本形态和结构。
X线检查可以发现骨肿瘤的存 在,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 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主要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一、颅骨原发性肿瘤颅骨原发性肿瘤是指起源于颅骨的肿瘤,包括骨样瘤、纤维样骨瘤、软骨瘤、骨肉瘤等。
颅骨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1. 骨质破坏:颅骨原发性肿瘤可引起颅骨局部骨质破坏,表现为颅骨骨质变薄或缺损。
破坏的形态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边缘为清晰或模糊。
有时可见到骨质增生,形成肿块或角质化改变。
2. 钙化灶:颅骨原发性肿瘤可伴有钙化,表现为局部颅骨密度增高而呈现出钙化的阴影。
这种钙化灶一般呈粗大的斑点状或块状分布,呈强致密性、高于骨密度的密度值。
3. 平扫及增强CT:平扫CT呈现低密度区,多数伴有骨质破坏。
增强CT可显示肿瘤的强化程度和范围。
4. MRI: T1WI 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T1WI呈不均质强化。
MRI 对于颅骨肿瘤的确诊率高,一些MRI对各种类型的颅骨原发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颅骨肿瘤样病变1. 平扫及增强CT:颅骨转移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可伴有局部颅骨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钙化现象。
骨髓瘤呈骨质破坏性病变,局部骨质疏松、增生和骨质破坏。
淋巴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与颅骨骨质界限清晰、不伴有颅骨骨质破坏。
2. MRI:固有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T1WI呈环状强化,可见到肿瘤周围的水肿等现象。
综合来看,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有明显的特点。
尤其是MRI对于各种类型颅骨原发性肿瘤和部分颅骨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头颅CT确定学脑肿瘤时,也需要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一定的认识。
青少年原发性骨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第 2 卷 6
黑
龙
江
医
学
" 12 。 7 . 6 No 1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年第 1 02 期
HE 0 I G ME C O T-A IL NG JAN DIAL J L , L N
Jn 2 0 a .D 2
青少 年原发 性 骨 肉瘤 临床 病理 分 析
223 小圊细胞型 .. 与普通 骨 肉瘤 相似, 瘤 内可见 骨样 组 肿 织钙化 , 部分 区域血管丰 富, 多数有 毛细血管 网。镜下所见 : 瘤 细胞 小 , 圆形 、 圆形 或 短 梭 型 , 列 紧密 , 致 密 纤维 组 呈 卵 排 有 织将瘤细胞分割成许 多小 岛. 瘤细胞 之间可找到多 少不一 纤 细 的 阿格 状 骨 样 组 织 , 时 呈 粗带 状 伴 钙 化 。 有 224 骨旁肉瘤型 : .. 大体 为一蘑菇状 或分, 状硬质肿块 。镜 1 - 下所 见 : 瘤有分化好 的梭 型细胞成分 和粗太 的肿瘤 骨小粱 肿 组成 。梭 型 细 脏 轻度 异 型 , 少 量 核 分 裂 相 和 中等 量 胶 原 纤 有 维。骨小梁粗大为编织 骨, 有时为扳层 骨, 但小粟周 围无连续 的骨母 细胞 围绕 , 较成熟的骨小粱位于肿瘤 的基部 , 面常有 表 软骨 , 肿痛边缘的细胞较不成熟 , 向周围肌 肉呈浸 润性生 长。
样组织呈 阿格状 、 花边状或飘带状 , 更幼稚的原始 骨样 组织为 不规则绒 毛嗜伊红 物质 , 常存 于瘤细胞之 间。骨样 组织可相 互吻合 , 并钙化成编织骨 . 肿瘤 内常含新生 的肿瘤性软骨和明 显 坏 死 . 尔 可 出 现较 多破 骨 细 胞 型 巨 细 胞 。 偶 222 毛细血管扩张 型 : 体上为 出血性多房性肿 块。镜下 .. 大 所见 : 单个或多个动脉瘤样 扩张 的腔隙 , 内古血液和退变的瘤 细胞 。 间隔 为排列紧密的内瘤 细胞 , 多少不等 的破骨细胞型 巨 细胞 和不典型多桩 巨细胞 。瘤细胞 之间有少量不规则网格状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单元牙及口腔颌面部典型病变X线影像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单元牙及口腔颌面部典型病变X线影像[单选题]1.骨性愈合X线征象出现于A.1~3个月B.2~4个月C.3~6个月D.4~(江南博哥)8个月E.12个月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骨折的愈合:颌面骨骨折1~2个月后,临床上已有明显愈合;一般在3~6个月后可见骨性愈合X线征象。
掌握“颌面部骨骨折”知识点。
[单选题]4.颌骨成釉细胞瘤X线特征A.瘤内可含牙B.牙根吸收呈锯齿状C.颌骨膨隆,以向唇颊侧为主D.牙根之间的牙槽骨浸润及骨硬板消失E.以上说法均正确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颌骨成釉细胞瘤的X线表现除上述四型外,还有一些共同特征:①颌骨膨隆,以向唇颊侧为主;②牙根吸收呈锯齿状;③肿瘤侵入牙槽侧,造成牙根之间的牙槽骨浸润及骨硬板消失;④肿瘤边缘可有增生硬化;⑤瘤内罕见钙化;⑥瘤内可含牙。
掌握“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及瘤样病变”知识点。
[单选题]5.占据整个上颌窦窦壁有膨胀性改变的是A.牙瘤B.骨化纤维瘤C.成釉细胞瘤D.根尖周囊肿E.中央性骨髓炎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骨化纤维瘤:X线片多以高低密度混合表现为主,部分病变以低密度变化为主;病变中有不同程度钙化或骨化影,表现为点状或斑片状。
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之间分界清晰。
下颌骨下缘密质骨可有膨胀,但完整性存在;上颌骨者可占据整个上颌窦,窦壁有膨胀性改变。
掌握“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及瘤样病变”知识点。
[单选题]6.成釉细胞瘤分为四型A.多房型、单房型、蜂窝型、局部恶性征型B.分叶型、多房型、卵圆型、局部恶性征型C.分叶型、多房型、蜂窝型、局部恶性征型D.多房型、单房型、卵圆型、局部恶性征型E.以上说法均错误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X线表现:下颌多于上颌,下颌者多见于磨牙和升支区。
X线表现可分为四型:①多房型;②单房型;③蜂窝型;④局部恶性征型。
掌握“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及瘤样病变”知识点。
[单选题]7.成釉细胞瘤多房型错误的是A.分房大小相等B.唇颊侧为主C.分隔清晰锐利D.椭圆形密度减低影E.被侵蚀呈锯齿状或截断状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成釉细胞瘤多房型:分房大小相差悬殊,房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减低影,分隔清晰锐利。
不同病理类型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初探

不同病理类型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初探周寨文;张延伟;韩伟强;盖荣荣;王慧【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3(28)11【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骨肉瘤的X线、CT及MRI表现.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3例骨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3例均行X线检查,22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分析其X线、CT及MRI表现.结果:23例中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0例,均可见不同类型的瘤骨;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6例,以溶骨性破坏为主,部分病例见少量瘤骨;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5例,可见成簇分布的点状、环状的瘤骨,增强扫描呈环状/花边状/间隔强化;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小圆细胞型骨肉瘤1例.结论:X线、CT及MRI对不同病理类型的骨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作用.【总页数】4页(P1160-1163)【作者】周寨文;张延伟;韩伟强;盖荣荣;王慧【作者单位】510405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510240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放射科;510405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510405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510405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R445.2;R738.1【相关文献】1.骨膜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病理改变 [J], 陈韵;周永红;潘恒;林琼燕2.骨膜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相关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J], 李伟斌3.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基础分析 [J], 黄斌;赵时梅4.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病理改变 [J], 孙文萍;李梅;孙贞魁;郗艳;胡丁君;袁俊清5.原发性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J], 潘献伟;刘泳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肉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骨肉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骨科。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指瘤细胞能直接产生肿瘤骨及骨样组织的一种恶性结缔组织肿瘤。
据有关资料,在美国占所有骨骸系统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0%~30%,在我国其发病率高于英美国家,约占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35%。
骨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常见,发病年龄的高峰在11~20岁,其次是21~30岁,小于6岁或大于60岁者少见,85%的病例在35岁以下、15岁以上发病。
本病的男女比例为3:2,但15岁以下无明显性别差异。
分中心性(髓性)骨肉瘤和表面骨肉瘤两大类。
常表现为膝关节周围会出现无原因的关节疼痛。
该瘤恶性程度甚高,预后极差,可于数月内通过血液出现肺部转移,截肢后3~5年存活率仅为5~20%,但是近年来由于早期诊断和化疗迅速的发展,骨肉瘤的5年存活率提高了50%以上。
二、临床表现:(一)局部症状 1.疼痛:最早的主诉为间歇性隐痛,活动后加重,数周或者数月后发展为持续性疼痛,进而可出现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夜间尤较白天为甚,肢体活动常可进一步加重疼痛。
2.肿块:疼痛发生2~3个月后,局部可模到肿块,软硬不定,并伴有明显触痛,肿瘤周围肌肉组织可出现萎缩。
3.功能障碍:偶有病人发生病理性骨折。
(二)全身症状 1.远处转移:骨肉瘤的远处转移灶多见于肺部。
当术后出现胸闷、咳嗽、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常提示已发生肺转移。
晚期双肺出现多个转移瘤时,可出现干咳、咯血和呼吸急促。
2.全身症状:可有低热,并逐渐出现体重减轻、贫血、乏力、睡眠不佳、食欲减低、精神萎靡不振等。
三、检查:1.血液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不高。
比较有意义的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
2.针吸活组织检查:采用细针针吸活检,对于骨肉瘤的诊断有~定的必要性,其阳性结果可以避免开放性活检手术。
3.病理活检4.影像学检查:目前临床使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动脉造影等,但x线片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骨肉瘤诊断依据。
骨

骨髓瘤
发病年龄:40岁以上多见
部位: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部位,颅骨、 脊柱、肋骨、骨盆、胸骨等。
查尿液中Bence-Jones蛋白协助确定诊断.
X线分三型: 1.骨质正常型.
2.骨质疏松性. 3.骨质破坏型.
X线表现:1.广泛性骨质疏松 2.多发性骨质破坏 3.骨质硬化 4.软组织肿胀 CT及MRI:更早的发现骨质破坏及骨髓 侵润。
特别发生于椎体附件者,应想到骨母细 胞瘤
鉴别: 1.骨肉瘤. 2.骨样骨瘤:组织学上二者甚难鉴别,多 小于1.5cm,骨质膨胀少见,病变发生于 脊椎多位于椎弓。 3.骨巨细胞瘤:多位于骨端。
2.骨样骨瘤:多小于1.5cm,骨质膨胀少见, 病变发生于脊椎多位于椎弓。
3.骨巨细胞瘤:多位于骨端
20-40岁多见,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 挠骨下端多见。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局 部皮肤发热、静脉曲张、压之乒乓球样感觉
病理
肿瘤细胞类似破骨细胞,来源 于骨髓结缔组织间充质细胞,可恶性变,病理 分III 级:I级良性,II 级过渡型,III 级恶 性
骨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胞瘤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分房型、溶骨型 骨端偏侧性膨胀性骨质破坏 内有骨嵴,皂泡样改变 皮质变薄,无硬化带,良性无骨膜反应 包壳有破坏、骨膜增生、软组织肿胀提示恶变
(2)病变发生于长管状骨者,呈沿骨干长 轴走向的椭圆形骨质破坏区,直径约2~ 10cm,内有斑点状,条索状的骨化或钙化 影。病灶边缘清楚,有硬化边。
46%病灶偏心性生长。 12%位于髓腔中央。 42%位于一侧皮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骨科杂志CHINESE JOURNAL OFORTHOPAEDICS2000 Vol.20 No.1 P.40-43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姚健孙鼎元王林森【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方法1980~1998年14例原发性骨干骨肉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
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23.5岁。
其中股骨干9例,腓骨干2例,肱骨干2例,胫骨干1例。
回顾性分析14例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X线、CT和MRI的表现及相对应的病理学表现。
结果原发性骨干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可见肿瘤骨和瘤样钙化。
病理证实影像学确定病变范围不准确。
同时原发性骨干骨肉瘤具有发病年龄大、病变范围广泛的临床特点。
X线的诊断最佳,CT检查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结论原发性骨干骨肉瘤是一种特殊部位的骨肉瘤,发病率低,骨破坏范围大,无病理性骨折。
成骨型骨干骨肉瘤较易诊断,溶骨型应与Ewing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关键词】骨肉瘤;骨干;诊断显像;病理学The imaging features of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YAO Jian SUN Dingyuan WANG Linse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ianjin Hospital, Tianjin 300211,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the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and discuss it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Methods From 1980 to 1998, fourteen cases of osteosarcoma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there are six males and eight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23.5 years. The pathological types of these lesions were classic in 6, telangiectatic in 2, small cell in 1, parosteal in 1, and osteoblastic in 2. Nin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e femur, two fibula, two humerus and one tibia. All of the patients had roentgenography, five were evaluated by computer tomography, and one had MRI examination.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X ray,CT scan and MRI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maging features with the pathological types of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was also observed. Results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werecomposed of large bone destruction, periosteal reaction and soft tissue mass. The typical clinical characters consisted of large lesions, with the patients usually over the second decade of life. By roentgenographic examination, the parosteal and classic osteosarcoma manifested with osteogenic destruction, the telangiectatic osteosarcoma osteolytic lesion, while the small cell and osteoblastic type manifested with mixed destruction of osteolytic and osteogenic focus. Periosteal reaction was found in 11 of 14 patients. Tumor calcification was demonstrated more clearly on CT scan than that in the roentgenogram, particularly for osteogenic lesion. MRI is helpful to diagnose the involvement of soft tissue and nervovascular bundle by the tumor. Conclusion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is a special clinical type of osteosarcoma. It has lower incidence, large bone destruction and no pathological fracture. The osteogenic type is diagnosed easily, but the osteolytic lesion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Ewing's sarcoma, 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and so on.【Key words】Osteosarcoma;Diaphyses;Diagnostic imaging; Pathology骨肉瘤是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于青少年长管状骨的干骺端,而发生于骨干者极少见。
我们收集了天津医院1980~1998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4例骨肉瘤,其中14例为典型长骨骨干骨肉瘤。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原发性骨干骨肉瘤影像学资料及相关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原发性骨干骨肉瘤诊治的认识[1,2]。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4例原发性骨干骨肉瘤患者年龄为12~42岁,平均23.5岁,其中男6例,女8例。
股骨干9例,腓骨干2例,肱骨干2例,胫骨干1例。
二、临床表现骨干骨肉瘤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仍以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等恶性肿瘤临床症状为主,另外短时间内可出现软组织肿块。
病程2个月~1年。
常因认识不足误诊为其他病变,如3例误诊为急性骨髓炎、2例误诊为Ewing瘤,其他各例被误诊为巨细胞瘤、转移性疾患等。
原发性骨干骨肉瘤首选治疗是截肢。
14例中截肢8例,灭活再植2例,切取活检4例。
其中随访6例,均1~2年内死亡,其他各例失访。
本组6例随访中,3例截肢患者存活时间均超过1年,未手术1例3个月后死亡,灭活再植2例分别于10个月、14个月后死亡。
国内文献对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治疗和预后报道极少,国外文献报道截肢结合化疗最长存活时间可达5年以上。
结果一、X线表现与相关病理对比14例骨肉瘤病理分型:经典型6例,毛细血管扩张型2例,小圆细胞型3例,皮质旁型1例,骨母细胞型2例。
1.骨质破坏:皮质旁型和经典型均为成骨性破坏,X线片则表现为团块状或棉絮状致密影,高千伏摄影可见沙砾样或环行钙化,前者多髓腔闭锁(图1,2)。
病理显示大量骨样基质中出现环状、点状钙化和骨化,可见大量肿瘤性成骨,髓腔骨质破坏范围多超过影像学2mm以上。
毛细血管扩张型以溶骨破坏为主,病理学上则表现为多或单发囊性空腔,周围有少量肿瘤组织,无明显硬化,其中1例有大量放射状骨针形成,为肿瘤组织沿哈佛系统扩散形成(图3),侵袭性强,骨质破坏明显大于影像学诊断的范围。
小圆细胞型和骨母细胞型为混合性骨质破坏,但成骨破坏居多(图4),病理显示肿瘤实体中肿瘤骨和钙化均可见,骨质破坏范围超过影像学显示病变范围的2.5mm以上。
图1 左肱骨经典型骨肉瘤。
病变区占据骨干2/3,髓腔闭锁,放射状骨针和Codman三角形成图2 右股骨干骨母细胞型骨肉瘤。
溶骨破坏和成骨破坏混合型,层状骨膜反应、Codman三角和软组织肿块形成图3 腓骨干毛细管扩张型。
骨皮质、髓腔破坏、消失、大量放射状和针状肿瘤骨形成图4 左股骨干小圆细胞型骨肉瘤。
病变范围相对较小,约9mm左右,骨皮质、髓腔溶骨破坏,无明显Codman三角和肿瘤骨形成上述各例病理检查所见骨小梁断裂,但X线检查均未发现。
2.骨膜反应:14例中11例有骨膜反应。
皮质旁型和经典型因大量肿瘤骨形成,骨膜反应不明显。
其它各型中出现层状骨膜反应、Codman 三角和放射针状骨膜反应,病理显示主要与肿瘤沿哈佛系统和伏克曼管破坏了骨膜完整,肿瘤组织向外浸润生长相关。
经典型骨肉瘤1例和毛细血管扩张型2例无骨膜反应,病理显示前者大量肿瘤骨形成,替代正常骨皮质;后者破骨大于成骨,骨膜新生骨无法形成。
3.软组织肿块:骨干骨肉瘤不同于干骺端发病者,均有软组织肿块,这可能主要与病变范围有关。
骨母细胞型、皮质旁型和经典型软组织肿块界限明显,肿块内可见肿瘤骨和瘤样钙化。
毛细血管扩张型和小圆细胞型软组织呈弥漫性肿胀或较局限的肿块影,肿块内无肿瘤骨和瘤样钙化。
目前尚未见到骨干骨肉瘤早期发病的报道。
4.肿瘤骨和瘤样钙化:毛细血管扩张型无肿瘤骨和肿瘤样钙化,病理亦证实。
小圆细胞型无肿瘤骨和瘤样钙化,但病理证实存在瘤样钙化和成骨性组织,表明X线确定骨破坏性质有一定局限性。
其它各亚型X 线片及病理组织学均可见肿瘤骨和瘤样钙化。
二、CT和MRI表现与相关病理本组病例中5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
瘤样钙化和骨膜反应在以成骨性破坏为主的经典型和皮质旁型骨干骨肉瘤的X线片上不易显示,但CT检查可清晰显示(图5)。
同时,本组1例行肿瘤灭活再植术者显示,CT根据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确定病变范围经与大体病理对照较准确。
影像与病理对照显示,病理组织学上成骨性破坏、肿瘤骨和瘤样钙化的形态和细微结构在CT检查中显示明显优于X线和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