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题之分析题

中国当代文学综合练习题之分析题

说明: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要点陈述与本答案相近即可,只要能自圆其说,观点可以与本答案不同。但如果举例不具体、不恰当,则不能给高分。

1.《“锻炼锻炼”》是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1957年秋末,“争先农业社”在整风运动中农村干部整治落后农民的故事。故事主要由三次冲突组成。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三次冲突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第一次是干部与个别群众的冲突;第二次是干部与广大群众的冲突;第三次则发展为群众与群众的冲突。(3分)(2)其意义在于,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冲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粗暴,农民群众有理无处说,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尖锐,以致造成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有的群众还带有抵触情绪等严重问题。(7分)

(3)举例具体、恰当。(10分)

(4)论述正确深入,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10分)

2.简要说明《“锻炼锻炼”》中的三次冲突及其意义。

提示:第一次是干部与个别群众的冲突;第二次是干部与广大群众的冲突;第三次则发展为群众与群众的冲突。其意义在于,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冲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粗暴,农民群众有理无处说,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尖锐,以致造成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有的群众还带有抵触情绪等严重问题。

(3)举例具体、恰当。(10分)

(4)论述正确深入,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10分)

3.在《茶馆》的三幕戏中,王利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作了哪些努力?为什么?

提示:第一幕时,他才20多岁,继承着父亲为人处世的信条,“多说话多请安”,勉强支撑着茶馆的生意;到第二幕时,他则不得不进行“改良”,前面卖茶,后面改成公寓,茶馆里也撤去了财神龛,墙上的“醉八仙”也换成了时装美人和外国香烟广告画;到了第三幕,在“莫谈国事”的字条旁,又不得不添上了一张“茶钱先付”,甚至用上了女招待。

(3)举例具体、恰当。(10分)

(4)论述正确深入,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10分)

4.《茶馆》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老舍式戏剧结构”,克服了时间跨度大、情节松散和人物众多造成的困难。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从作家在场景和人物安排两个方面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

(1)作者以“裕泰大茶馆”作为三幕戏的唯一场景,避免了三幕戏被分成孤立的三大块,同时,还特意设置了“傻杨”这个幕前人物,以民间曲艺形式“数来宝”穿针引线,起连缀作用。(4分)

(2)作者以“人物带动故事”的方法,让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秦仲义)三个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唐铁嘴、刘麻子,以及宋恩子、吴祥子等其他次要人物则采用父子相承的方法,而其他人物,则随到随走。(6分)(3)举例具体、恰当。(10分)

(4)论述正确深入,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10分)

5.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例,简要说明顾城诗歌的风格特点。

提示:顾城诗歌经历了一个从社会批判到童话理想的过程,而批判主题又是服从于童话主题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一则失去了童年的诗人为怀念童年纯洁与率真理想而补写的童话。纯净是顾城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

(3)举例具体、恰当。(10分)

(4)论述正确深入,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10分)

6.《呵,母亲》是诗人舒婷为悼念去世的母亲而写的。在泯灭情感的时代,诗人从梦境写到现实,从童年写到今天,完成了整个构思过程,也完成了对母亲回忆和怀念的过程。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这首诗在思想意识、精神取向和情感抒写方式等三个方面的特点。

(1)在“四人帮”猖獗的年代,大胆地用诗歌的方式怀念自己的母亲,表现人性中最伟大、最纯粹、最真切的情感,在思想上具有一种前卫意识。(3分)

(2)当时,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都仅仅是一种政治情感的体现,而诗人表现的却完全是个人化的情感,在精神取向上表现了一种人性对兽性的反抗。(3分)

(3)在感情的抒写方式上,没有作无病呻吟的宣泄,也没有波澜壮阔和刀光剑影,只是在温馨、宁静的情感中,表现出一种柔美而坚韧的爱的情感。(4分)

(3)举例具体、恰当。(10分)

(4)论述正确深入,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10分)

7.方方的小说《风景》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一个生下来不久就夭折了之外,其余九个被他们放任自流地像野生植物般地养大成人。这篇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家为什么要选择一位“死者”来担当叙述者?

(1)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使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也使作品产生了某种“陌生化”的叙述效果,以一种极端强化的方式还原出了赤裸裸的生存本相。(6分)

(2)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摈弃了以往意识形态内容的遮蔽,从而使得整个叙写都充满了令人惊愕的新异和逼真感觉。(4分)

(3)举例具体、恰当。(10分)

(4)论述正确深入,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10分)

8、朦胧诗派的艺术思想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简介开始: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p摘要:“朦胧诗”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坛不可或缺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本世纪七、八十年代,极大的鼓舞了一个时代的人对真诚、真心、真爱的追求,体现了社会终究要进步、阳光总会驱散乌云的伟大社会、自然现象,给无数国人送来了生活的希望,以无与伦比的热情唤醒了一个时代的现代意识。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都很有新意,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ldqu。。此内容文章属于《文学论文→现当代文学论文》栏目,以上内容为《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2011-6-14 23:47:27》简单介绍,正文正式开始》》》

9、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摘要:“朦胧诗”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坛不可或缺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本世纪七、八十年代,极大的鼓舞了一个时代的人对真诚、真心、真爱的追求,体现了社会终究要进步、阳光总会驱散乌云的伟大社会、自然现象,给无数国人送来了生活的希望,以无与伦比的热情唤醒了一个时代的现代意识。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都很有新意,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文革”过后的一代人对美好、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真爱的向往。

关键词:朦胧诗历史背景思想特征艺术特征

1978年,著名诗人北岛开始主持《今天》杂志,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均有诗作发表在该杂志,逐渐形成了这个著名的文学流派—“朦胧派”。此前,这种对讴歌生命、自由向往、追求情感自由宣泄的诗作已经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坛了,“朦胧派”的出现,极大的鼓舞了一个时代的人对真诚、真心、真爱的追求,体现了社会终究要进步、阳光总会驱散乌云的伟大社会、自然现象,给无数国人送来了生活的希望,以无与伦比的热情唤醒了一个时代的现代意识,让一个时代的青春在他们的诗作中变得恢宏、炽热,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忽视的。

10、“朦胧诗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朦胧诗派”的产生,是在祖国大陆刚从六、七十年代那段“极左”的时期中走过来,人本主义思想是到长期严酷压抑后逆流而上的,其产生本身就充满了勇气。由于朦胧诗派诗人大多经历了“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心灵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最容易接收新事物,产生新思路。“朦胧诗”的出现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朦胧诗派”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派”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

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派”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众所周知,在***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在那一时期的诗人明确地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改善人性的思想,并进一步突出了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和爱的呼唤。梁晓斌说:“我认为诗人的宗旨在于改善人性,他必须勇于向人的内心进军。”所谓“向人的内心进军”,就是要唤起人们的理解、关怀和爱,以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它们修复了我国五四以来的人本主义的诗歌传统,并开启了我国新诗的健康运行。“朦胧诗”在“文革”期间以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主题宣告其诞生,在经过近20年的坎坷历程之后,又以“提供历史的见证”这一主题而宣告其消隐,至此,新诗潮诗歌运动也拉下了它的帷幕,但当代文学中由“朦胧诗”而开始的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新诗潮的消隐只是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英雄主义诗歌思潮的消隐,因为到了80年代中期,英雄主义思潮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人本主义思潮则被传递到了后来的“新生代”诗歌之中,并突出了它的另一倾向,即诗歌中的平民主义倾向,“朦胧诗”这一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至此便为适应新的时代课题的“新生代诗”这一平民主义诗歌思潮所取代,诗歌开始沿着“后新诗潮”这一轨迹又向前继续发展了。新诗潮诗歌运动在经过它的高潮之后,已经告一段落,它的产生与消隐都缘于那段特定的历史,但它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却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这一价值体现在它的功利性上,便是打破了当代文学在思想上的禁忌,成功地跨越了当代文学史的禁区,实现了对五四人本主义文学传统的承接,并推动了这一优秀文学传统的发展,使之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界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力量,也使当代诗歌的美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完成了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的转变。11、朦胧诗的思想特征

朦胧诗的作品不胜枚举,如1968年食指所写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如1970年北京青年地下阅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等,其他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如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等,究其思想特征,大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提倡对自我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好像文艺只是印得漂亮点的政策说明书,是近乎于起扫盲作用的“多种形式”。诗变成了给社论装韵脚的竞赛活动。朦胧诗的出现大大的改变了这一现象,长久的黑暗、盲从以后,大家终于开始了对自我、对生活得反思,对形式主义、忽略自我、忽略人格的社会现状极为厌倦。从根本上来说,朦胧其实不是朦胧,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苏醒,一些领域正在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对世界、对自我的感官正逐渐由被动的反映,倾向主动的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