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史记》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史记》文学常识1一、《史记》名称由来《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二、《史记》创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三、《史记》取材《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四、《史记》创作过程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此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一)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第一部兵书:《子兵法》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妇吟》为乐府三绝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19.大杜:白杜甫;小杜:商隐杜牧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22.三代:夏、商、周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26.三教:儒、释、道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28.三:操、丕、植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30.江南三大古楼:楼、武昌黄鹤楼、滕王阁31.岁寒三友:松、竹、梅32.三辅:左翊、右扶风、京兆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各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梦龙)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丕)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渊明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勰的《文心雕龙》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括的《梦溪笔谈》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清照(二)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古文化常识知识清单110例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1.蜉蝣:一种昆虫,后喻指微小的生命。
【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12.夺服: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例】逾年,诏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
(《后汉书·桓焉传》)13.监国: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例】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监国。
(《明史·本纪第七·成祖三》)14.徵:【zhǐ】用来表示音调高低,古代五音之一。
五音:宫、商、角、徵、羽。
【zhēng】“征”的繁体字,释义为召集、收取等。
【例1】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例2】以岁时征野之贡赋。
(《周礼·地官·闾师》)15.应天:应天府,又称京师、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陪都。
【文学常识】语文文学常识之文化典籍

【文学常识】语文文学常识之文化典籍文化典籍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精华。
作为中华民族自有文字以来的文化代表,中华文化的典籍更是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华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被称为“四书”,而《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被称为“五经”。
此经典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体系,包括个人修身、家庭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
2.《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包含了道家学派的思想精髓。
本书的作者传说是老子,在其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道和德的理解,提出了重要的哲学观念和生活态度,成为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通史著作,全书共三百余万字,收录了从先秦到清朝近2000年的历史事件,以及对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详尽分析和阐述。
该书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中国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4.《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全书以贾、史、王、马四大家族为主线,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家族和婚姻制度以及官场和文化等方面的缩影,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5.《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所著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叙述一个国家范围内历史的通史。
全书包括本纪、表、志等三十个部分,是中国历史学、文化学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重要典籍。
以上这些文化典籍中,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意义。
熟悉这些典籍,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更能够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必须知道的76个历史文化常识

必须知道的76个历史文化常识1.【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yín)虎、卯兔、辰(chén)龙、巳(si)蛇、午马、未羊、申猴、酉(you)鸡、戌(wu)狗、亥(hài)猪2.【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3.【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4.【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5.【四大名花】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6.【四大发明】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7.【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8.【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9.【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10.【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11.【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12.【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13.【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14.【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15.【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16.【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17.【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18.【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19.【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0.【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21.【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22.【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23.【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2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25.【五彩】青、黄、赤、白、黑26.【五音】宫、商、角、址、羽27.【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chēqú)、珍珠、玛瑙28.【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29.【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30.【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31.【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3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4.【六义】风、赋、比、兴、雅、颂35.【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36.【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37.【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38.【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39.【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40.【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41.【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3.【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44.【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45.【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46.【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47.【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48.【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49.【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50.【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51.【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52.【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53.【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54.【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55.【五行】金、木、水、火、土56.【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57.【三皇】伏羲、女娲、神农58.【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59.【三教】儒教、道教、佛教60.【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61.【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62.【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63.【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64.【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65.【五脏】心、肝、脾、肺、肾66.【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67.【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68.【五常】仁、义、礼、智、信69.【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70.【三姑】尼姑、道姑、卦姑71.【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72.【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73.【五谷】稻、黍、稷、麦、豆74.【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75.【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76.【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汇总

人教版课本必修1~5文化常识必修1文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高中语文《史记》文化常识及翻译

高中语文《史记》文化常识及翻译1. 史记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代表之一,由司马迁撰写。
全书分为十二篇,共记载了从五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传记。
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奠基之作,《史记》被誉为“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 文化常识2.1 五帝《史记》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五位帝王,他们分别是:- 伏羲:据说是中国最早的神农氏部落的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 神农:是古代中国的一位农业文化英雄,被誉为农业的创始者。
- 黄帝: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 帝颛顼:被认为是中国第三位帝王,他向人们传授了农业和社会生活的知识。
- 帝尧: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仁政君主,以其圣明治理闻名于世。
2.2 三皇五帝的时代在中国的传说中,三皇五帝是指早期统治中国的神话人物。
三皇包括伏羲、神农和黄帝,五帝则加上了帝颛顼和帝尧。
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开端。
3. 翻译3.1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itleTitl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ranslation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Literature3.2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ubheadings1. Overview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2. Cultural Knowledge1. Five Emperors2. Era of the Three Emperors and Five Emperors3. Translation3.3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ntentPlease note that the content provided here is only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and may not reflect the actual translation of the document.High School Chinese Literature -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ranslation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1. Overview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written by Sima Qian.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welve volumes, recording historical events and biographies fromthe Five Emperors to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As a founding work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book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is regarded as a model of "biography-style history books."2. Cultural Knowledge2.1 Five Emperor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records the five emperors of ancient China, namely:- Fu Xi: He is said to be the leader of the earliest Shennong tribe in China and is revered as 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en Nong: He is an agricultural hero of ancient China, known as the founder of agriculture.- Zhuan Xu: Regarded as the third emperor of China, he taught people knowledge of agriculture and social life.- Yao: A legendary sage king in ancient China, renowned for his benevolent rule.2.2 Era of the Three Emperors and Five EmperorsIn Chinese legends, the Era of the Three Emperors and Five emperors refers to the mythical figures who ruled China in its early history. The three emperors include Fu Xi, Shen Nong, and Huang Di. The five emperors include Zhuan Xu and Yao. This era is considered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history.3. TranslationPlease note that the translation provided here is only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文化常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此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师从: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
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也是西汉的儒学名士,武帝末年,鲁共王毁坏孔府旧宅,在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识不得,只有孔安国能读出来。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学说或理论,也推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
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它们对《史记》中涉及的字形字音、地理沿革、人物事迹、典故俗语等疑难要点进行了解释和扩充。
裴骃也是裴松之的儿子,裴松之曾经给《三国志》作注并且流传至今。
司马贞与张守节都是开元年间人,但据清人钱大昕的考证,司马贞的年龄辈分应当更前。
三家注一开始都是分开刊行的,后人逐渐将其合刊到一起并且名之为“三家注”。
现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家注本《史记》是当代最好的版本。
篇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自称全书130篇。
《史记》残缺的情况是肯定的,但各家说法不同,以班固、张晏的说法为主流。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它缺了十篇,这十篇只有目录没有内容。
三国魏张晏认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兵斗》、《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勒列传》,其中四篇由汉元帝、成帝之时的学者褚少孙补缺(褚少孙补充的部分往往因为言辞鄙陋而被后世学者诟病)。
《史记》因记录许多宫廷密事,在西汉时只能在宫中传阅,但就连大臣诸侯也看不到全本;东汉时,朝廷下诏让杨终删减《太史公书》到十多万字,但是这个版本失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五十二万字的版本还是来源于褚少孙续补的版本。
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书、表的编写体例。
它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末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12篇)、列传(志历代人物事迹,70篇)、世家(叙开国承家诸侯,30篇)、表(列人事系年表谱,10篇)、书(综述典章制度,8篇)五种体例。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世家:世家的主体分为四种,一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如吴太伯世家、晋世家、楚世家;二是汉朝宗亲诸侯大臣,如外戚世家、三王世家、萧相国世家;三是乱世英豪,仅一篇《陈涉世家》;四是著名思想家,仅一篇《孔子世家》。
世家以前两种为主。
十二本纪: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
八书: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
本纪特例:①项羽虽非帝王,但列在本纪,司马迁:“(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②吕太后未称帝,却被列入本纪,司马迁:“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肯定了吕后政绩,当时也的确是吕后临朝称制,《吕太后本纪》也记录了吕氏一家的崛起和迅速败落。
世家特例:①陈涉自立为王,不是周、汉官封诸侯,却列在世家,司马迁:“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②孔子虽是商王朝后裔,但其本人只是卿大夫,非诸侯,却列入世家,司马迁:“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值得注意的是,汉朝推崇道家(无为而治)、法家(外儒内法),但老子、韩非子都只列入列传,只有孔子入世家,可见儒家之受重视。
书特例:《封禅书》记载的祭祀种类不止封禅一种,为什么以封禅命名?封禅是功成名就的帝王才能行使的礼节,比较特殊,具有代表性,也包含了司马迁哀其父之志——其父司马谈因无缘参与、记录汉武帝的第一次封禅大典而忿恨而死。
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说:“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
”从汉武帝封禅、司马谈忿死,到司马迁受刑、发奋著《史记》,其间恰好也是十二年,或有深意焉。
列传特例:①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本应收入世家,但因是吕后亲家,且其子张敖的大臣又曾谋刺刘邦,受此牵连而没有收入世家。
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中,梁王彭越、韩王信、楚王韩信(韩信在封楚王之前曾为齐王,楚王之后贬为淮阴侯)、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本应入世家,都因为造反或叛国而列入列传。
③长沙王吴芮虽然善终,而且传了好几代,但是因为存在感太弱、没什么分量,居然就连列传都没有记录他。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
班固撰的《汉书》,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自《汉书》著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
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
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历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而且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史家传统:古人称赞《史记》是“实录”,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包括司马迁本人非常赞赏甚至非常敬仰的人物,在《史记》的记述中,都被拂去神圣灵异的光环,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
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是难能可贵的。
司马迁忍辱著书的巨大动力,在于他立志继承和发扬孔子修《春秋》的传统,褒善惩恶,评判历史。
(比如司马迁如实记录了刘邦的无赖市井、项羽的英勇豪雄)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的方法。
它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再数篇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
在《史记》中,对有些传主的事迹,本传不作介绍或略作介绍,而详见于其他传记中。
(典型例子:对比《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中对始皇出游、巨鹿之战、鸿门宴、刘邦数项羽十大罪状等事件的记载)互见法的作用: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
论赞体制:正文客观描写,论赞主观评述的体制。
《史记》中,“太史公曰”的文字,是司马迁仿《左传》的“君子曰”而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上称之为“赞”。
《史记》106篇有“赞”,“赞”常常是司马迁褒贬历史人物、述“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他利用“赞”的形式,或“论个人立名及生死之节”,如孔子、屈原传末的论赞;或“论为国者治政之得失”,如管仲传后的论赞。
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一般写作某祖、某宗,如太甲为商太宗、太戊为商中宗、武丁为商高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只称秦始皇、秦二世、三世、四世直至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