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质油茶籽压榨制油工艺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便 , 产规 模大 小灵 活 , 生 该法 生 产 的油 茶 籽油 较 好保
6 Y一10型液压 榨 油机 : 南 汝 阳液 压 机 械有 Y 9 河 限公 司 ;Y 25型螺 旋式 榨油 机 : 江磐 峰 机械 制 6 L一 7 浙 造有 限公 司 ;get 80 A in 9N气 相色谱仪 、gl t 7 5 l 6 A in 9 B e 5 液质 联用 仪 : 国 安 捷 伦 科 技 公 司 ; 效 液 相 色 谱 美 高
合作项 目(0 0 Y 1 2 1S 0 )
收 稿 日期 :0 1—1 0 21 2— 8 者简介 : 王亚萍 , ,9 8年 出生 , 理研究员 , 济林产 品加 女 17 助 经 工利 用
究对 比不 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 品质及功能性 成分 的
影响 , 为油茶 籽油 的合理加 工提 供科学依据 。
l 材 料 与 方法
1 1 试 验材料 .
14 指 标测 定方 法 .
酸 值 : 照 G / 50 20 _ 。 参 B T53 - 054 J 过 氧化值 : 照 G / 09 3—2 0 J 参 B T50 .7 035。 色值 : 罗维朋 比色 法测定 。 用 脂 肪酸 : 相 色 谱 法 。色 谱 条 件 : 谱 柱 H 气 色 P—
I N WA 0m X . 2 1 . . 0 2 z N O X 3 3 i id , . 5 t 0 T m m。进 样 口
油茶 籽 : 自浙 江省 建德 市 霞雾 农 业 开 发 中心 采 油 茶基地 充分成 熟 的普通 油茶 籽 。
基 金 项 目 :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0 9 A 1 0 ) 中 央 级 公 益 性 国家 20 B DB 9 , B 科研 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资金 ( IF 15 , 院 R S6 4 ) 省

油茶籽干燥_储藏及压榨制油工艺研究

油茶籽干燥_储藏及压榨制油工艺研究

油茶籽干燥_储藏及压榨制油工艺研究油茶籽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植物油料,主要用于制取油茶籽油。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油茶产业逐年升温,油茶籽产量逐渐提高,对油茶籽加工厂的加工能力和技术要求更高,但现有的油茶籽预处理、制油技术仍然是适合小型加工的,与新背景下的大生产不匹配,因此本文以新鲜普通油茶籽为原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测定了带壳和去壳油茶籽在不同温度不同水分活度下的水分吸附数据,以绘制油茶籽的水分吸附等温线;选择7种数学模型对油茶籽水分吸附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并预测了油茶籽的单层水分含量值。

结果表明,Peleg模型具有最佳的拟合效果,在不同温度下的Adj-R2值都达到了0.99以上;通过GAB模型计算出了带壳和去壳油茶籽的单层水分含量值。

利用油茶籽吸附数据和模型拟合结果分析计算了油茶籽水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性质。

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微分焓迅速下降,当水分含量超过7%(干基)后,微分焓值趋向于0;微分熵表现出类似变化趋势;扩张压力随着水分活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相同水分活度下温度越高扩张压力越低;随着水分含量的逐渐增加,净余积分焓值先逐渐增加到一最大值然后再逐渐减小;积分熵值先是逐渐减小到一最小值然后再逐渐增大。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水分活度条件下油茶籽的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相对湿度低于75.5%、水分含量9.8%以下储藏7个月后,油茶籽未发生霉变虫害现象,油茶籽中所含油脂的氧化程度较低,但抗氧化能力有所下降;相对湿度超过80%、水分含量高于11.4%时,油茶籽储藏5个月后开始发生霉变,霉变率为20%,7个月后几乎完全霉变,油茶籽油品质较差,个别品质指标已超过国标规定值,储藏期不宜超过5个月。

其次,研究比较了4种干燥方式对油茶籽中油脂储藏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茶籽微观结构的影响,考察了温度对油茶籽干燥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采用4种数学模型拟合描述油茶籽的热风干燥过程。

不同加工方式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品质的影响

不同加工方式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品质的影响

目前 工业 上 茶油 主 要 采用 压 榨 法 和 溶 剂 浸 提 法 制 油 。2种 制油 方 法 均 存 在 着 一 定 不 足 。压 榨 法 处 理 量小 、 油 率 低 、 油颜 色 、 炼 复 杂 。溶 剂 浸 提 提 茶 精 法 处理 量 大 , 有 机溶 剂存 在 安 全 隐 患 、 但 茶油 缺 乏 清
表 明 , 油茶 中 , 江红花 油茶 的种 仁含 油 率 ( 0 7 ) 干籽含 油率 ( 7 2 ) 高 , 果含 油率仅 次 于 小果 4种 浙 6 .% 和 3 .% 最 鲜
油 茶 。从 经济 角度 考虑 , 江红 花 油茶 最具发展 前 景 。 然后 以浙 江红花 油茶为材 料 , 究 了 C 临界 萃取 、 浙 研 O 超

要求 , 导致制油成本增高 - 。C 8 O 超临界萃取得油 ]
率高 , 杂质 含量 低 , 色泽 浅 , 省 去过 滤 、 胶 、 酸 、 可 脱 脱 脱 色 、 臭 等 一 系列 精 炼 工 序 , 耗 能 较 大 , 本 较 脱 但 成
高 。而采用低温冷榨工 艺, 以避免高温处理 导 j 可
低于 C 2 O 超临界萃取法, 二者油脂氧化稳定性也显著好 于后者。维生素 E含量: O 超临界萃取 法 >溶剂萃 C
取 法 >低 温冷 榨 法。
关 键词 浙 江红花 油茶
中图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号 : S 2 . T 25 1
脂肪酸
经 济性状
超 临界 萃取
低 温冷榨
氧 化稳 定性
文献标 识 码 : A
低 温冷 榨 、 溶剂 萃取 3种 不 同的加 工方 式对 其 油 脂提 取 率 、 酸价 、 氧化 值 、 价 、 过 碘 色泽、 皂化 值 、 明度 、 生 透 维

不同方法提取茶籽油的工艺对比研究

不同方法提取茶籽油的工艺对比研究

法、 超 临界 c O2 萃取法 等 。下面 就 日常茶 籽油 生 产
过程 中最为 常用 的压 榨法 、 溶 剂法 、 水 酶法进 行对 比
研究 。
1 茶 籽 油 常用 的提 取 方 法
1 . 1 压 榨 法 1 . 1 . 1 工 作 原 理
和延 缓癌 症发 作 的特殊 疗效 。我 国具有 茶 叶之乡 的 美称 , 茶 叶的 种植 面积世 界第 一 , 全 国茶 叶种 植面 积 约有 1 8 0万 h m , 大 约有 8亿 k g茶 叶籽 ] 。对于 如
常用立 式液 压榨油 机[ 2 ] 。
作 者 简介 : 李 宁 , 男, 1 9 8 2年 出 生 , 讲 师, 在读硕 士 , 研 究 方
向 为轻 工技 术 与 工 程 。
粮 油 工 程
e x t r a c t i o n i n di f f e r e nt wa y s
Li Ni n g Hu a n g g a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Co l l e g e( Hu a n g g a n g 4 3 8 0 0 2 )
Ke y wo r d s :t e a — s e e d o i l ;e x t r a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c o mp a r i s o n
茶籽 油是 我 国 特有 的一 种 木 本 油脂 , 脂 肪 酸 组 成 主 要有 : 油 酸和 亚油 酸 , 另 外还 富含硬 脂 酸和棕 榈 酸, 以及 少量 的亚麻 酸 、 花 生酸 。这种脂 肪 酸组成 与 世 界 上公认 的最好 的植 物 油 脂 橄榄 油 相 似 , 被 誉 为 “ 东方 橄榄 油 ” 。茶 籽 油 中富 含 功能 性 成 分 , 长期 食 用, 具 有很 好 的预 防心 血管疾 病 , 降低 血压 和血脂 等 功 效 。更 有研 究表 明 : 长期食 用 茶籽 油 , 有 防止癌 症

茶籽油生产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比较

茶籽油生产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比较

茶籽油生产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比较茶籽油,作为一种优质的食用油,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

其生产工艺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传统工艺和新工艺各有特点。

传统的茶籽油生产工艺,往往依赖于手工操作和经验传承。

首先是采摘成熟的油茶果,这通常需要在特定的季节进行。

采摘回来的油茶果要经过晾晒,让其果壳自然裂开,以便取出里面的油茶籽。

接下来就是去壳的环节,一般通过手工或者简单的机械工具去除果壳,留下油茶籽。

在压榨之前,油茶籽还需要进行烘炒。

烘炒的火候和时间全凭师傅的经验掌控,这一步对于最终茶籽油的香味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压榨方式多采用物理压榨,常见的有水压机和木榨机。

水压机通过施加巨大的压力将油茶籽中的油脂挤压出来,而木榨机则依靠人力或者畜力驱动,虽然效率不高,但榨出的油有着独特的风味。

传统工艺的优点显而易见。

由于整个过程相对简单、自然,没有过多的化学处理,所以保留了茶籽油的天然风味和营养成分。

而且,传统工艺往往在当地小规模生产,能够更好地适应本地的原料特点和市场需求。

然而,传统工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而且,由于手工操作较多,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比之下,新工艺在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现代的茶籽油生产通常会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自动化采摘和去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预处理环节,会运用更精准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确保油茶籽的品质稳定。

压榨环节,除了传统的物理压榨,还引入了化学浸出法。

化学浸出法能够更充分地提取油茶籽中的油脂,提高出油率。

但这一方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化学溶剂的使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残留,影响油的品质和安全性。

为了提高茶籽油的品质,新工艺还增加了精炼的步骤。

通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一系列处理,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和不良成分,使茶籽油更加纯净、稳定。

但精炼过程也可能会导致一些营养成分的流失。

在质量检测方面,新工艺依靠先进的仪器和检测方法,能够对茶籽油的各项指标进行精确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消费者的需求。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优劣势与工艺研究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优劣势与工艺研究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优劣势与工艺研究
王晓峰
【期刊名称】《粮食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18(43)4
【摘要】茶油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达到80%以上,营养价值高.目前提取油茶籽油常用的技术中,压榨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残油率高;浸提法操作安全要求高,提取成本高,还有溶剂残留,对人体健康不利;水酶法出油率高,操作条件温和,安全无污染,能有效去除油料本身含有的有害物质或抗营养因子,但是成本较高,酶解时间过长,工艺实际操作难度大.本研究在对比了各种提取油茶籽油技术的基础上,对水酶法工艺进行实验分析,得出四种实验酶制剂中,果胶酶的作用效果最显著,实验条件在酶的添加量为2%、时间为4h、温度为50℃,pH值为4.5时,出油率最高.
【总页数】4页(P80-82,89)
【作者】王晓峰
【作者单位】广西巴马印象生活体验产业有限公司,广西河池 547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9
【相关文献】
1.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J], 向娇;郭华;肖丽飞
2.超声辅助水相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及蛋白的工艺优化 [J], 吴建宝;马齐兵;胡传荣;
何东平
3.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优化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J], 刘瑞兴;张智敏;吴苏喜;黄闪闪
4.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研究 [J], 刘倩茹;赵光远;王瑛瑶;栾霞
5.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研究 [J], 朱俊朋;王超;罗凡;郑旭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山茶油的品质比较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山茶油的品质比较

浙江农业学报 Aeto 2017,29(7) : 1195 - 1200 葛杭丽,彭丽,孟祥河,等.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山茶油的品质比较[J].浙江农业学报,2017,29(7): 1195 -1200.DOI:10. 3969/j. issn. 1004-1524. 2017. 07. 19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山茶油的品质比较葛杭丽\彭丽1,孟祥河1,肖朝耿(1.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摘要:采用化学分析法、HPLC、GC-MS法分析水酶法、水代溶剂法、有机溶剂萃取法所得山茶油的理化指 标、角鲨烯、维生素E、主要脂肪酸含量及组成。

结果显示,水酶法和水代溶剂法提取山茶油的感官指标和理 化指标相近,优于有机溶剂萃取法所提山茶油。

水酶法所提山茶油中的角鲨烯(255. 00 )、<x-维生素E (247.44网冶-1)、^维生素E(46.05叫冶-1);-维生素E(11.65 pg.g-1)含量高于其他2种方法所提山茶 油。

各方法提取的山茶油中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

从感官、理化指标和特征活性物质角鲨烯及维生 素E含量综合来看,水酶法提取山茶油的品质较优,在工业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提取方法;水酶法;山茶油;品质中图分类号:S685. 14; TQ914. 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1524(2017)07-1195-06 Comparison into quality of Camellia oil extracted by different methodsGE Hangli1,PENG Li1,MENG Xianghe1 , XIAO Chaogeng1'2'*(1. Ocean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00,China;2.Institute of Food Processing,Zhejiang Academ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1, China)A bstract:In order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quality of Camellia oil extracted by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a­queous extraction and organic solvent extraction,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of extracted lipids were analyzed, as squa- lene and vitamin E ( V E)contents,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determined by chemical analysis, HPLC and GC- MS methods. It was shown that the sensory and physicochemical index of Camellia oil extracted by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and aqueous extraction was similar, and was better than that extracted by organic solvent. The contents of squalene and a-,p-,8-VE in Camellia oil extracted by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were 255. 00, 247. 44, 46. 05 ,11.65 |JLg*g 1,respectively,and were higher than those extracted by other methods. In general, aqueous enzymaticmethod was superior for Camellia oil extraction to other methods in term of sensory quality, physicochemical index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functional material ( squalene and VE) , and thus possessed greater potential for industrial im­plication.Key words:extraction method;aqueous enzymatic method;Camellia oil;quality山茶(C am eZ Z ia o/e於ra),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Mia)植物,常绿乔木或灌木[1]。

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史景霞(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2)摘 要:为研究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热榨法、冷榨法、水酶法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4种制油工艺制备油茶籽油,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微量成分、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与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接近,其中水酶法制备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8.83 mg·kg-1、2 686.77 mg·kg-1,同时水酶法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本研究为不同工艺制备油茶籽油的品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油茶籽油;脂肪酸;活性成分;抗氧化The Effect of Different Oil Making Processes on the Quality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SHI Jingxia(Yihai Kerry Arawana Holdings Co., Ltd., Shanghai 200122,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oil production processes on the quality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four oil production processes were used to prepare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processed extraction, heating-crushing extraction, aqueous enzyme extraction, and supercritical CO2 fluid extracti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trace component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prepared by different methods was similar. The total tocopherols and total sterols in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prepared by aqueous enzymatic method were 258.83 mg·kg-1 and 2 686.77 mg·kg-1,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aqueous enzymatic method also had good antioxidant ability.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quality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prepared by different processes.Keywords: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fatty acids; active ingredients; antioxidant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经济价值高,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7-07-18;修回日期:2017-12-30基金项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YBB2017ZA004-10);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17C02003)作者简介:郭少海(1968),男,教授级高工,硕士,主要从事经济林产品及油脂加工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工作(E-mail )guoshaohai@126.com 。

油脂加工不同品质油茶籽压榨制油工艺的对比研究郭少海,杜孟浩,罗凡,王亚萍,费学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摘要:采用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和液压压榨3种压榨工艺对不同品质油茶籽进行压榨制油,并对压榨油的常规指标及微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表明:优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压榨工艺;普通品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质量稍优;品质较差油茶籽分别采用3种压榨工艺制得的压榨油品质相当;3种压榨工艺中,压榨饼残油最低的是双螺旋压榨,其次是单螺旋压榨,最高的是液压压榨。

关键词:油茶籽;压榨;油茶籽油;品质中图分类号:TS225.1;TS2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969(2018)03-0013-04Comparison of oil pressing technologies of oil -tea camellia seed with different qualitiesGUO Shaohai ,DU Menghao ,LUO Fan ,WANG Yaping ,FEI Xueqian(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Fuyang 311400,Zhejiang ,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quality oil -tea camellia seeds were pressed by twin screw pressing ,single screw pressing and hydraulic pressing to produce oil ,and the conventional indexes and micro -nutrient compo-nents of pressed oil -tea camellia seed oil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oil pro-duced from high -quality oil -tea camellia seed by hydraulic pressing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oils produced by the other two kinds of pressing methods.The quality of oil produced from ordinary oil -tea camellia seed by hydraulic pressing was slightly better.The qualities of three kinds of pressed oils from poor quality oil -tea camellia seeds were comparable.Among three kinds of oil pressing technologies ,the lowest residual oil content in pressed cake was twin screw pressing ,followed by single screw pressing ,while the hydraulic pressing had the highest residual oil content in pressed cake.Key words :oil -tea camellia seed ;pressing ;oil -tea camellia seed oil ;quality油茶是世界上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油茶籽油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橄榄油,其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接近[1-3]。

油茶籽油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等功效,是一种食疗兼备的优良食用油[4-6]。

近年来,我国在油茶籽油加工技术方面进步较快,罗凡等[7]对液压压榨工艺进行了研究,郭少海等[8]研究了浓香油茶籽油加工工艺,这些均对改进压榨工艺及产品开发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国内油茶籽榨油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单螺旋压榨[9]、双螺旋压榨[10]和液压压榨[11]。

规模化的油脂加工厂或采用单螺旋压榨,或双螺旋压榨;少数规模较小的工厂采用液压压榨;但无论哪种榨油工艺,均未能针对不同品质的原料,采用相适应的压榨工艺,故难以加工出高品质的油茶籽油。

因此,针对不同品质的原料研究不同的压榨工艺,更有利于提高油脂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

本实验采用了液压压榨、双螺旋压榨和单螺旋压榨3种压榨工艺,分别研究了3种品质的油茶籽采用不同榨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为不同品质原料榨油工艺提供参考,也为不同品质油茶籽油产品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油茶籽:产于浙江康能食品有限公司油茶籽产业基地。

原料1(优质)油茶籽:籽粒饱满,无未成熟粒、破损粒、霉变粒及陈化粒,无虫蛀、无异酸味;原料2(一般)油茶籽:有未成熟粒、破损粒,较少霉变粒、陈化粒,少量虫蛀;原料3(较差)油茶籽:有未成熟粒、破损粒、霉变粒、陈化粒,有虫蛀、有异味。

无水乙醚、乙醇、醋酸、氢氧化钾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6YL-275型螺旋式榨油机,5T双螺旋榨油机,Y-190型立式液压榨油机,85-2型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5975B型气相色谱仪,Waters152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UV-25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罗维朋比色计,DZG-6030型真空干燥箱,SFY-6型卤素快速水分测定仪。

1.2实验方法1.2.1油茶籽油的压榨将3种不同品质的油茶籽脱壳,制成含壳率为25%、含水率为6%的原料,分别采用单螺旋榨油机、双螺旋榨油机、立式液压榨油机压榨制油。

1.2.2指标测定油茶籽的含水率、含油率及油茶籽油中维生素E、角鲨烯、谷甾醇的测定,参考文献[12]。

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测定:采用福林酚比色法[13-14];色泽测定:GB/T5525—1985;酸值测定:GB/T5530—1998;过氧化值测定:GB/T5538—1995;磷含量测定:GB/T5537—2008。

2结果与讨论2.1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1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2.1.1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1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及色泽的影响(见表1)表1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1油茶籽油磷含量、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及干饼残油的影响项目单螺旋压榨双螺旋压榨液压压榨磷含量/(mg/kg)110.4785.2955.39色泽(25.4mm比色槽)R5.0/Y46R4.3/Y45R2.7/Y32酸值(KOH)/(mg/g)0.860.610.53过氧化值/(mmol/kg)1.271.120.64干饼残油/%6.526.2810.71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原料1油茶籽所采用的3种压榨工艺,液压压榨的油茶籽油磷含量、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最低,色泽最浅,干饼残油较其他两种压榨工艺高,干饼残油最低的是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的油茶籽油磷含量、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最高,色泽最深。

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对于液压压榨毛油经过精过滤,再进行冬化,即可作为成品;由于无需进行进一步精炼,因此后道加工过程中损耗也较低,仅仅为过滤和冬化的损耗;由于加工工艺简单,故成本较低。

因此,对于高品质油茶籽,建议采用液压压榨工艺制油。

单螺旋和双螺旋压榨制得的油要达到食用油要求,需进行脱胶处理,然后再进行冬化;单螺旋压榨的毛油因磷含量较高,要进行脱胶处理。

2.1.2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1油茶籽油微营养成分的影响(见表2)表2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1油茶籽油微营养成分的影响mg/100g项目单螺旋压榨双螺旋压榨液压压榨总酚81.5480.3280.99维生素E16.2016.3317.86角鲨烯16.8316.7316.82谷甾醇26.8126.8326.79从表2可以看出,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1油茶籽油微营养成分的影响比较明显。

其中以单螺旋压榨的油茶籽油中总酚和角鲨烯含量最高,液压压榨和双螺旋压榨的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差异不大;液压压榨的油茶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最高,单螺旋压榨和双螺旋压榨的油茶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接近;3种压榨工艺对油茶籽油中谷甾醇影响较小。

采用液压压榨工艺,油茶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明显高于螺旋压榨;其他3种微营养成分指标差异不大。

因此,3种压榨工艺中油茶籽油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是影响其微营养品质的关键。

2.2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2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2.2.1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2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及色泽的影响(见表3)表3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2油茶籽油磷含量、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及干饼残油的影响项目单螺旋压榨双螺旋压榨液压压榨磷含量/(mg/kg)166.32157.15135.26色泽(25.4mm比色槽)R5.3/Y52R4.5/Y44R3.8/Y43酸值(KOH)/(mg/g)1.481.371.15过氧化值/(mmol/kg)2.172.051.74干饼残油/%5.735.629.82从表3可以看出,液压压榨制得的油茶籽油磷含量、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最低,色泽最浅,干饼残油较其他两种压榨工艺高,干饼残油最低的是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制得的油茶籽油磷含量、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最高、色泽最深。

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3种压榨工艺制得的油茶籽油,均需进行脱胶处理,然后再进行冬化处理。

因此,对于一般品质的油茶籽,采用3种压榨工艺均可以,其中双螺旋压榨由于其产能较高、干饼残油较低,适合于规模化生产;液压压榨适合规模较小的加工量,单螺旋压榨适合于各种规模的生产。

2.2.2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2油茶籽油微营养成分的影响(见表4)表4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2油茶籽油微营养成分的影响mg/100g项目单螺旋压榨双螺旋压榨液压压榨总酚76.3476.2276.20维生素E15.4315.4115.79角鲨烯15.5115.7315.62谷甾醇26.6926.6726.72从表4可以看出,3种压榨工艺对原料2油茶籽油微营养成分的影响不明显。

其中以单螺旋压榨制得的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最高,液压压榨和双螺旋压榨制得的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几乎无差异;液压压榨制得的油茶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最高,但3种压榨工艺制得的油茶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的差异性与原料1的相比维生素E含量变化不明显,单螺旋压榨榨和双螺旋压榨制得的油茶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接近;3种压榨工艺对谷甾醇和角鲨烯影响均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