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拔罐技术 操作方法 正确操作拔罐

拔罐技术 操作方法 正确操作拔罐
厘米的脱脂棉一小块, 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点燃 后迅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此法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操作时所蘸酒精必须适量。
根据病变部位与疾病性质,拔罐尚有不同的应用方法
(一)单罐法。单罐法即单罐独用,一般用于治疗病 变范围比较局限的疾病。
(二)多罐法。多罐法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 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 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 酌情吸拔数个至10余个。
(七)药罐法。将药物治疗和拔罐疗法结合以提高疗 效。多用于四肢关节风寒湿痹等证,可分为煮药罐法 和罐内纳药法两种。
(三)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 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5分钟, 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四)闪罐法(病变反射区吸拔法)。闪罐法指罐吸 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 止的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 法。此法适用于肌肉痿弱、局部肌肤麻木或风湿痹痛 及中风后遗症等。
正 确 操 作 拔 罐
根据罐具的种类,目前罐具常用的吸拔法有火罐法和水罐法。
点火方法
• 闪火法
用镊子夹住略蘸酒精的棉球,点燃 后立即伸入罐内闪火即退出,并迅 速将罐子在应拔部位上。 优点:比较安全,适用于各部位。 注意: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 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点火方法
• 投火法
将蘸酒精的棉球或折叠的软质白色 纸片(卷)点燃后投入罐里,将火 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此法罐内燃烧物易坠落烫伤皮肤, 故多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五)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或拉罐法。 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油。 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 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反复运行至 走罐区皮肤紫红为度。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中医适宜技术目录1、拔罐疗法……………………………………………………………2、药物罐疗法……………………………………………………………3、刮痧法…………………………………………………………………4、艾灸法…………………………………………………………………5、耳穴压豆法……………………………………………………………6、穴位注射法……………………………………………………………7、毫针法…………………………………………………………………8、电针法…………………………………………………………………9、温针法…………………………………………………………………10、推拿按摩法……………………………………………………………11、穴位贴敷法……………………………………………………………12、中药熏蒸法……………………………………………………………13、牵引疗法………………………………………………………………14、红外线疗法……………………………………………………………15、小针刀疗法……………………………………………………………16、脐针疗法……………………………………………………………一、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经散寒、祛风解表、祛湿通络、活血止痛目的一种技术操作。

1. 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2. 适应症2.1风寒湿痹、瘀血阻络所致的颈肩腰腿痛、肌肉劳损等。

2.2外感风寒性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

2.3湿证所致头疼、消化不良、脘腹不适等。

3. 禁忌症3.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3.2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 告知4.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4.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技术操作规范拔罐法是借助热力或其他方法,排除罐中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具吸着在皮肤上,引起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罐法又叫吸筒法,古代称为角法,在我国晋代已开始应用。

拔罐要用罐具,罐具的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瓷罐、金属罐(铜罐、铁罐)、玻璃罐、抽吸罐等。

现代,以玻璃罐和抽吸罐使用最广。

一、拔罐的治疗作用1、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功能.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有机的协调,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拔罐疗法则能调整脏器功能,促使阴阳转化、消长,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

2、调整气血,疏通经络.经络是营卫气血运行机体的通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则邪正相搏,运行不畅。

拔罐疗法则从其穴前导之,或在对应之穴启之,从而营卫调和,经络疏通,增强体质。

3、开达抑遏,活血化淤,托毒排脓。

拔罐疗法通过对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组织产生充血、淤血等变化,改善血液循环,使经络气血畅通。

对于疥疮脓疡之类未成脓者则可在负压吸引力作用下,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淤阻消散,已成脓者则托毒排脓,症状迅速减轻.4、消肿止痛,除湿逐寒。

通利关节所谓“不通则痛"风、湿、寒等邪侵袭人体,痹阻于经脉,致使关节发生红、肿、热、痛等病理变化,进而致肌体活动障碍。

5、反映病侯,协助诊断。

外邪侵袭人体,气血失调,病邪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转变。

内脏出现病变时,邪气即可通过经络的流注,气血的盛衰而由里及表,在相关经络、局部及内脏相联系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或体征。

因此通过拔罐部位皮肤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

二、拔罐方法1。

火罐法:属于传统方法,它利用燃烧时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具吸着于皮肤上。

分为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及架火法四种.投火法:用蘸有95%浓度乙醇的棉球(注意,不可蘸得太多,以避兔火随乙醇滴燃,烧伤皮肤)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扣在所选的区域。

闪火法: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统一圈,立即抽出,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

中医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拔罐技术操作规程一、术前准备1.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及适应症,了解患者是否有禁忌症。

2.患者应当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以便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拔罐治疗。

3.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包括器械、治疗区域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接触的物品。

4.准备好拔罐器具,包括不同规格的罐具、刮痧板等。

二、操作流程1.确定拔罐部位: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确定适合拔罐的部位。

常用的拔罐部位有肩背部、腰部、颈部等。

2.拔罐前准备:在拔罐部位涂抹适量的拔罐药物,如红花油或艾灸炙药,以增加拔罐效果。

3.根据拔罐方法选择罐具: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火罐和真空罐。

根据患者需求选择适当的罐具。

4.火罐拔罐方法:(1)点燃罐内酒精棉或燃烧的草木灰,将其迅速置于拔罐部位上。

(2)通过火焰的燃烧造成罐内气体膨胀,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上。

(3)等待罐具冷却后谨慎取下,用柔软的干净布擦拭患者的皮肤,以防止灼伤。

5.真空罐拔罐方法:(1)将真空罐患者皮肤上,用手或橡皮泵通过压缩罐具,抽出空气,罐具吸紧于皮肤上。

(2)等待一定时间后,用手指轻轻按压罐具边缘,使罐具破真空,松开后迅速取下罐具。

(3)红斑现象出现后,用柔软的干净布擦拭患者的皮肤。

三、术后观察和处理1.拔罐后,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如拔罐部位是否有红斑、瘀斑或瘀血等。

2.根据患者的反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如保暖、饮食禁忌等。

3.对拔罐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感染。

4.安抚患者情绪,解释拔罐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配合接受后续的中医治疗。

四、操作注意事项1.拔罐器具应保持干燥和清洁。

2.使用火罐时,应特别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烧伤或引起火灾。

3.拔罐前应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和局部皮肤是否有损伤,如有损伤应谨慎操作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4.拔罐时应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掌握,避免过度刺激或用力拔拉,以免引起不适或皮肤损伤。

5.患者在接受拔罐治疗前应告知医生自身的过敏史和禁忌症,如对拔罐材料过敏、炎症、出血疾病等,以防发生意外情况。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学习人员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或75%酒精、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三、【操作方法】
1.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1.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方法
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臵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

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

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

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

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

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二、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

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

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24小时内不要沐浴。

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

拔罐技术操作

拔罐技术操作

拔罐技术操作流程图拔罐技术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一、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注意事项1.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严重水肿等不宜拔罐。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3.面部、儿童、年老体弱者拔罐的吸附力不宜过大。

4.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

5.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应立即起罐;严重者可让患者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

6.起罐后,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嘱患者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操作中防止点燃后乙醇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

拔罐过程中注意防火。

8.闪罐: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个口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

9.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

10.留罐: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薄弱处或吸拔力较强时,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 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 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1. 简介本操作规程旨在明确拔罐疗法的操作步骤,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

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部位使用拔罐器具,借助负压力的作用来刺激皮肤和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以缓解身体疲劳和疼痛。

2. 设备准备- 拔罐器具:确保拔罐器具的质量良好,并保持清洁和消毒。

- 刮痧工具(可选):如需结合刮痧疗法,准备相应的刮痧工具。

- 消毒用品:使用消毒酒精或其他消毒用品对患者皮肤和器具进行消毒。

3. 操作步骤1. 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解释拔罐疗法的目的和效果,并确保患者了解可能的风险和不适。

2. 评估身体状况:与患者沟通,了解其身体状况和症状,以确定拔罐的适用部位和方法。

3. 选择适当部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选择正确的拔罐部位。

常见的部位包括背部、颈部和大腿等。

4. 准备皮肤:用消毒酒精或其他消毒用品清洁拔罐部位的皮肤,并确保皮肤干燥。

5. 准备拔罐器具:按照拔罐器具的说明,准备好拔罐器具并确保其贴合皮肤。

6. 拔罐操作:将拔罐器具牢固地贴附在拔罐部位上,然后利用其负压力的作用吸出空气,使皮肤和组织被牢牢吸附,保持一定时间。

7. 拔罐后处理:当拔罐时间到达预定时间或患者感到不适时,小心地松开拔罐器具的负压,然后将其从皮肤上移除。

8. 拔罐后护理:拔罐后,用消毒酒精或其他消毒用品清洁拔罐部位的皮肤,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任何不适反应。

9. 记录观察结果: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以及患者的反应和感受。

4. 注意事项- 不适应拔罐的情况:存在皮肤损伤、出血倾向、血液循环障碍、高热、孕妇等情况时,不适宜进行拔罐疗法。

- 拔罐时间控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反应,合理控制拔罐的时间,避免长时间拔罐引发不适。

- 拔罐部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拔罐部位,并避免对重要器官和敏感部位进行拔罐。

- 拔罐后观察:拔罐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变化以及身体的反应和感受,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一、拔罐疗法的概念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节机体功能。

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二、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吸拔经络中的风寒湿气外出,还具有引出排脓等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痛、胃痛、疡初期未溃时,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等病症。

三、拔罐疗法的吸拔方法
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气,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四、常用的拔罐法及操作
①坐罐:要求主试者用闪火法拔罐,用止血钳夹住一个经95%乙醇浸泡过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绕1圈迅速退出,并立即将罐口扣在放术部位,使罐吸附在皮肤上。

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②闪罐:用闪法火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取下拔上,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③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施术部位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住,然后以手握
住罐子,向上、下或向左、右施术部位往返推动,至较大面积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④针罐:先将针刺入穴位,待得气后将留置穴位,然后用闪火法,以针刺部位为中心,将罐拔住,约10~15min,至皮肤潮红充血起罐。

⑤刺络拔罐:在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地叩刺出血,再拔上火罐,留置10~15min后。

起罐后擦净血迹。

五、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火罐。

②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浅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脱落。

③体位要适当,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④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孕妇腹部、腰骶部须慎用。

⑤拔罐时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⑥拔罐一般可出现局部红晕或紫绀色,一般不须处理,会自行消退。

若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出现水泡,小者当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的须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

⑦起罐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即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⑧应用针罐时,应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撞压针
入深处,损伤脏器及血管。

故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针罐。

⑨使用多罐时,火罐的排列顺序不宜太近,以免皮肤被牵拉产生疼痛。

⑩应用刺络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一般5~7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