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走罐技术操作规范1、定义:走罐,亦称推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

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2、操作方法:2.1掌握拔罐吸力。

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或者用好轻松真空罐具。

2.2启动走罐术。

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2.3控制走罐频率。

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2.4吸力与频度组合。

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2.5掌握走罐时间。

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2.6密切观察罐痕。

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2.7治则治法。

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2.8治程安排。

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3、主治病症: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牙痛、扁桃体炎等。

4、注意事项:4.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

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

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

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
背景
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
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增强免疫力
等功效。

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拔罐疗法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
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操作流程
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拔火罐、酒精、棉花、火机等材料。

2. 为患者选择拔火罐的穴位,一般可选择在大椎、肺俞、肝俞、肾俞等穴位。

3. 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棉球蘸上酒精,擦拭皮肤,避免皮肤表面
有污物和汗液。

4. 将火机点燃,调整火焰大小,将拔火罐的口对准穴位,迅速放上皮肤表面,使其与皮肤充分吸附,然后将火机熄灭。

5. 在拔火罐上制造负压,使皮肤产生一定的凹陷,也可以选择使用吸气球进行吸气操作。

6. 待拔火罐与皮肤充分吸附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移动,来回擦拭,拔火罐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根据皮肤的反应而定。

7. 拔火罐后,用棉球擦干净皮肤表面,然后给患者饮用适量的温开水或盐水。

注意事项
1. 拔罐疗法不宜过于频繁,通常一周只能进行一次,并避免在月经期间操作。

2. 患者在拔罐前应禁止饮酒、过度疲劳、空腹或者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

3. 拔罐时应注意消毒和操作技巧,避免引起过度疼痛、皮肤烧伤等不适。

4. 若患者出现头晕、胸闷、恶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拔罐操作,并给予适当处理。

结论
拔罐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操作前需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消毒和操作技巧等方面,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此规程可供医护人员在拔罐操作中参考,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

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

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

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1、操作规范:(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临床常用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拔罐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拔罐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拔罐法定义: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适应范围:中风、眩晕、面瘫、头痛及气滞血瘀、风寒湿痹所引起颈肩痛、腰背痛、风湿痛、落枕、感冒、发热等.取穴: 1.中风病取背部足太阳膀胱经或局部,予留罐。

2.面瘫病取面部局部,予闪罐。

3.风湿痹痛取痛点阿是穴,予留罐。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治疗卡、床头卡、手腕带,做好解释工作.2.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和保护患者隐私.3.清洁局部皮肤,选用合适火罐,并再次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根据病情或医嘱,实施相应的拔罐法(1)留罐: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段绕l-2圈后(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退出,立即将罐扣在所选部位,将酒精棉球放小口瓶灭火,留罐10分钟(2)闪罐:此法是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吸再起,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为度(3)走罐:先在应拔局部皮肤上均匀涂上一层凡士林,将罐吸附在皮肤上后,操作者一只手扶住罐体用力向上下左右来回推动,另一只手固定皮肤,推动时罐体前半边略提起,后半边着力,至局部出现红紫现象。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患者感觉.6.起罐: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去。

(切忌暴力起罐)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8.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取合适体位,选择肌肉较丰富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3.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患者感觉异常,立即停止拔罐。

4.骨突部位、血管丰富部位、心尖搏动处及乳房等部位,不宜拔罐。

5.拔罐过程中,切勿变换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操作完成后,用止血钳夹住罐口,稍用力将罐起下,或用手指轻轻按压罐口,使罐脱离皮肤。

起罐后,应立即将罐内的火源熄灭,以免引起火灾,同时将罐内残留的酒精倒入小口瓶中保存。

起罐后,应用棉球或纱布擦拭局部皮肤,消毒后贴上胶布或敷上消炎药膏,避免感染。

治疗后,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引起反复发作。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治疗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征得患者同意。

2.操作前应对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3.操作时应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引起火灾。

4.操作时应注意罐口不要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5.拔罐后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消毒和保护,避免感染。

6.拔罐后应注意患者的保暖,避免受凉。

正确的操作程序是:首先备齐所需的物品,然后将它们携至床旁,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他们的配合。

接下来,要选择合适的体位,暴露拔罐部位,并注意保暖。

根据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然后根据拔罐部
位和所备用物,选择不同的点火方法。

最后,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拔罐方法,起罐后如果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操作完毕后,要协助病人穿衣,安排舒适的体位,并整理床单等物品。

最后,要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在进行拔罐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不宜在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的部位进行拔罐操作。

拔罐操作规范

拔罐操作规范

拔罐(一)操作规程1.术前准备仔细检查和咨询病人,以确立是不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依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检查所需药品、器械、罐具能否齐备,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全部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除去其惧怕心理,加强其治疗信心。

2.选择体位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成效。

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觉舒坦,肌肉放松,充足裸露拔罐部位。

往常采纳的拔罐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合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合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合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之外的所有其余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合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合用于头前部、面颜、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3.罐具选择依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

4.术前消毒确立治疗部位此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假如实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一定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假如待拔部位有毛发,则一定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5.罐具预热在秋冬天节或严寒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

罐温不行过高,免得烫伤皮肤。

6.察看反响罐具所有拔上后,要不停察看受术者的反响,咨询感觉,实时办理和调整不适。

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痛苦,应适合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拔一次;如病人痛苦异样,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一定立刻起罐检查办理。

7.拔罐时间大型号罐具吸力强盛,每次可留罐5~10 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 10 ~15 分钟为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 分钟为宜。

8.拔罐次数惯例治疗一般每日拔罐 1 次或隔日拔罐1次;每 10 次为 1 疗程; 2疗程间隔 3~5 天。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拔罐疗法一、拔罐的种类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1、火罐火罐是指通过燃烧罐内空气的方法用来拔罐的器具。

2、水罐水罐是利用空气热膨胀原理,通过蒸汽、水煮等方法用来拔罐的器具。

3、抽气罐用一种特制的罐具和一个抽气装置构成并通过抽吸方法用来拔罐的器具。

4、针罐法针罐法是指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一)、施术前准备1、罐具根据病症、操作部位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罐具,罐体应完整无碎裂,罐口内外应光滑无毛糙,罐的内壁应擦拭干净。

2、部位应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治疗部位。

以肌肉丰厚处为宜,常用肩、背、腰、臂、四肢近端以及腹部等。

3、体位应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4、环境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环境温度应适宜。

5、消毒①、罐具:对不同材质、用途的罐具可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玻璃罐用2000mg/L的84消毒药液浸泡(消毒液每周更换2次)或75%乙醇棉球反复擦拭;对用于刺络拔罐或污染有血液、脓液的玻璃罐应一罐一用,并用2000mg/L的84消毒药液浸泡2h(疑有乙肝病毒者浸泡10h)。

塑料罐具,可用75%乙醇棉球反复擦拭;竹制罐具可用煮沸消毒。

②、部位:一般拔罐的部位不需要消毒,应用针罐法时用75%乙醇或0.5%~1%碘伏棉球在针③、医者:医者双手可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应用针罐法时应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

(二)、施术方法1、吸拔方法A、火罐a. 闪火法用止血钳或镊子等夹住95%乙醇棉球,一手握罐体,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摇晃数圈随即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b. 投火法将易燃软质纸片(卷)或95%乙醇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c. 贴棉法将直径1cm~2cm的95%乙醇棉片贴于罐内壁,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学习人员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或75%酒精、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三、【操作方法】
1.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1.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1. 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留罐法:又名坐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15分钟,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
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

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

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2.5 留罐拔罐法: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抜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

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3. 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
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 防止烫伤和灼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