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拔罐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拔罐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拔罐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一、适应范围 (2)二、评估 (2)三、告知 (2)四、物品准备 (2)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 (3)六、注意事项 (4)附: (6)拔罐技术操作流程图 (6)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一、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5.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

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

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拔罐技术 操作方法 正确操作拔罐

拔罐技术 操作方法 正确操作拔罐
厘米的脱脂棉一小块, 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点燃 后迅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此法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操作时所蘸酒精必须适量。
根据病变部位与疾病性质,拔罐尚有不同的应用方法
(一)单罐法。单罐法即单罐独用,一般用于治疗病 变范围比较局限的疾病。
(二)多罐法。多罐法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 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 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 酌情吸拔数个至10余个。
(七)药罐法。将药物治疗和拔罐疗法结合以提高疗 效。多用于四肢关节风寒湿痹等证,可分为煮药罐法 和罐内纳药法两种。
(三)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 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5分钟, 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四)闪罐法(病变反射区吸拔法)。闪罐法指罐吸 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 止的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 法。此法适用于肌肉痿弱、局部肌肤麻木或风湿痹痛 及中风后遗症等。
正 确 操 作 拔 罐
根据罐具的种类,目前罐具常用的吸拔法有火罐法和水罐法。
点火方法
• 闪火法
用镊子夹住略蘸酒精的棉球,点燃 后立即伸入罐内闪火即退出,并迅 速将罐子在应拔部位上。 优点:比较安全,适用于各部位。 注意: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 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点火方法
• 投火法
将蘸酒精的棉球或折叠的软质白色 纸片(卷)点燃后投入罐里,将火 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此法罐内燃烧物易坠落烫伤皮肤, 故多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五)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或拉罐法。 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油。 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 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反复运行至 走罐区皮肤紫红为度。

中医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拔罐技术操作规程一、术前准备1.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及适应症,了解患者是否有禁忌症。

2.患者应当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以便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拔罐治疗。

3.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包括器械、治疗区域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接触的物品。

4.准备好拔罐器具,包括不同规格的罐具、刮痧板等。

二、操作流程1.确定拔罐部位: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确定适合拔罐的部位。

常用的拔罐部位有肩背部、腰部、颈部等。

2.拔罐前准备:在拔罐部位涂抹适量的拔罐药物,如红花油或艾灸炙药,以增加拔罐效果。

3.根据拔罐方法选择罐具: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火罐和真空罐。

根据患者需求选择适当的罐具。

4.火罐拔罐方法:(1)点燃罐内酒精棉或燃烧的草木灰,将其迅速置于拔罐部位上。

(2)通过火焰的燃烧造成罐内气体膨胀,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上。

(3)等待罐具冷却后谨慎取下,用柔软的干净布擦拭患者的皮肤,以防止灼伤。

5.真空罐拔罐方法:(1)将真空罐患者皮肤上,用手或橡皮泵通过压缩罐具,抽出空气,罐具吸紧于皮肤上。

(2)等待一定时间后,用手指轻轻按压罐具边缘,使罐具破真空,松开后迅速取下罐具。

(3)红斑现象出现后,用柔软的干净布擦拭患者的皮肤。

三、术后观察和处理1.拔罐后,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如拔罐部位是否有红斑、瘀斑或瘀血等。

2.根据患者的反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如保暖、饮食禁忌等。

3.对拔罐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感染。

4.安抚患者情绪,解释拔罐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配合接受后续的中医治疗。

四、操作注意事项1.拔罐器具应保持干燥和清洁。

2.使用火罐时,应特别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烧伤或引起火灾。

3.拔罐前应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和局部皮肤是否有损伤,如有损伤应谨慎操作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4.拔罐时应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掌握,避免过度刺激或用力拔拉,以免引起不适或皮肤损伤。

5.患者在接受拔罐治疗前应告知医生自身的过敏史和禁忌症,如对拔罐材料过敏、炎症、出血疾病等,以防发生意外情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与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与规范
16
3.施术后处理
3.1 施灸后, 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 不需处理, 可自行消失。 3.2 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如水泡直径在1 cm 左右, 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泡较大, 可用消毒针剪刺破或剪开泡皮放出水泡内容物, 并剪去泡皮, 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 涂 搽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 创面的无菌脓液不必清理, 直至结痂自愈。灸泡皮肤可以在5 ~ 8 d 内结痂并自动脱落, 愈后 一般不留瘢痕。 3.3 灸后有时会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 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 甚至形成无菌性化脓。轻者仅破坏皮肤基 底层, 受损伤的皮肤在7 ~ 20 d 内结痂并自动脱落, 留有永久性浅在瘢痕;重者真皮组织被破坏, 创面在20 ~ 50 d 结 厚痂自动脱落, 愈后留有永久性瘢痕, 即古代医著所记载的灸疮。在灸疮化脓期间, 不宜从事体力劳动, 要注意休息, 严 防感染。若感染发生, 轻度发红或红肿, 可在局部做消炎处理, 一般短时间内可消失;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较大, 在上 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消炎药物;化脓部位较深, 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 3.选穴: • 就近拔罐+重视特殊部位拔罐+重视任督二脉和膀胱经
• 4.沟通:

1)核对基本信息(人名、主诉),询问病情 、病史、治疗史(含有
无拔罐治疗);


2)告知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
消失,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11
(三)操作
1.检查、核对 2.闪火拔罐 3.留罐或走罐 4.起罐
5.适应症 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
预防保健效果。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儿科灸疗一般多用于: 感冒、虚咳、寒哮、呕吐、腹痛、寒湿泄、五迟五软等

拔罐操作规范及流程

拔罐操作规范及流程

拔罐操作规范及流程拔罐,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使用罐具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下面将详细介绍拔罐的操作规范及流程。

1. 确认患者适宜性。

在进行拔罐前,首先需要确认患者的适宜性。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孕妇、皮肤破损、严重贫血等,是不适合进行拔罐的。

因此,在进行拔罐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患者适宜进行拔罐疗法。

2. 准备工作。

在进行拔罐操作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准备好拔罐器具,包括罐具、火罐或吸引器等。

同时,需要准备好消毒酒精、棉球、消毒纱布等物品,以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3. 选择穴位。

拔罐的效果与穴位的选择密切相关。

在进行拔罐前,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拔罐。

一般来说,常用的穴位有腧穴、络穴、俞穴等,选择合适的穴位可以提高拔罐的疗效。

4. 操作步骤。

(1)消毒,在进行拔罐操作前,需要对患者的皮肤和罐具进行消毒。

首先用消毒酒精擦拭患者的皮肤,然后再擦拭罐具,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2)点火,如果是使用火罐进行拔罐,需要点燃火罐内的酒精棉球,然后迅速将火罐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

如果是使用吸引器进行拔罐,则需要将吸引器贴在患者的皮肤上,通过手动或机械方式产生负压。

(3)保持时间,一般情况下,拔罐的保持时间为5-15分钟,具体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而定。

在拔罐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5. 拔罐后处理。

拔罐结束后,需要对患者的皮肤和罐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首先用清水洗净患者的皮肤,然后再用消毒酒精擦拭皮肤和罐具,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如出现红肿、瘀斑等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和记录。

拔罐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进行拔罐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只有在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流程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拔罐的最大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方法
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臵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

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

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

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

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

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二、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

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

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24小时内不要沐浴。

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 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 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拔罐疗法指南操作规程1. 简介本操作规程旨在明确拔罐疗法的操作步骤,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

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部位使用拔罐器具,借助负压力的作用来刺激皮肤和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以缓解身体疲劳和疼痛。

2. 设备准备- 拔罐器具:确保拔罐器具的质量良好,并保持清洁和消毒。

- 刮痧工具(可选):如需结合刮痧疗法,准备相应的刮痧工具。

- 消毒用品:使用消毒酒精或其他消毒用品对患者皮肤和器具进行消毒。

3. 操作步骤1. 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解释拔罐疗法的目的和效果,并确保患者了解可能的风险和不适。

2. 评估身体状况:与患者沟通,了解其身体状况和症状,以确定拔罐的适用部位和方法。

3. 选择适当部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选择正确的拔罐部位。

常见的部位包括背部、颈部和大腿等。

4. 准备皮肤:用消毒酒精或其他消毒用品清洁拔罐部位的皮肤,并确保皮肤干燥。

5. 准备拔罐器具:按照拔罐器具的说明,准备好拔罐器具并确保其贴合皮肤。

6. 拔罐操作:将拔罐器具牢固地贴附在拔罐部位上,然后利用其负压力的作用吸出空气,使皮肤和组织被牢牢吸附,保持一定时间。

7. 拔罐后处理:当拔罐时间到达预定时间或患者感到不适时,小心地松开拔罐器具的负压,然后将其从皮肤上移除。

8. 拔罐后护理:拔罐后,用消毒酒精或其他消毒用品清洁拔罐部位的皮肤,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任何不适反应。

9. 记录观察结果: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以及患者的反应和感受。

4. 注意事项- 不适应拔罐的情况:存在皮肤损伤、出血倾向、血液循环障碍、高热、孕妇等情况时,不适宜进行拔罐疗法。

- 拔罐时间控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反应,合理控制拔罐的时间,避免长时间拔罐引发不适。

- 拔罐部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拔罐部位,并避免对重要器官和敏感部位进行拔罐。

- 拔罐后观察:拔罐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变化以及身体的反应和感受,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5、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6、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7、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8、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9、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10、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二、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l、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

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

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

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

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

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

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

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

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拔罐。

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拔罐注意事项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

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

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

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

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

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

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

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

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淤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适应证外感风寒、头痛眩晕、眼暴肿痛、畏光等症,可在太阳穴上拔之;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可在痛处拔之;嗽咳气喘,可在背部两侧拔之;腹痛、肠空鸣、大便泄泻,可在腹部拔之。

禁忌证凡局部有皮肤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弹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发部、心跳处、眼、耳、鼻、口与乳头等部位,均不可拔。

此外有高热、昏迷、抽搐、妇女妊娠期间及水肿、腹水、肿瘤等亦不宜应用。

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拔火罐操作l、患者宜采取躺卧姿势,切不可乱动以免罐子由身上坠落。

2、罐子宜拔于皮肤平滑之部位,应避免有皱襞,突起,尤其是有骨头的部位,最适于拔火罐的部位是肌肉脂肪层厚、血管较少之处。

男子之前胸部、女子锁骨下部、乳房下部、男女之背、腰部皆适于拔火罐。

肥胖者、脂肪过多者拔于肩胛骨、侧胸部皆可,需要时可拔于臀部,大腿及其他部位。

3、保护患者,勿使着凉,避免吹风。

4、向下取罐子时,为避免疼痛宜用一只手使罐子倾斜,用另一只手压迫罐子对侧之皮肤,使之形成一个空隙,空气由此得以入于罐中,此时罐子之吸引力立即消失而坠落,如今患者自行皮肤收缩亦很易使罐子坠落若于同一部位重复拔火罐时,必须选择未拔过的空隙地方施行。

拔火罐禁忌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请勿尝试拔罐,否则可能引起问题:1、心脏病2、血友症3、全身浮肿,急性外伤性骨折4、全身皮肤病或局部皮损(如皮肤过敏或溃疡破裂处)5、极度衰弱、消瘦、皮肤失去弹力者6、高热不退、抽搐、痉挛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及静脉曲张部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9、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10、四个月以上之孕妇。

六岁以下之儿童及七十岁以上之老人。

虽不是绝对禁忌,但应选择小口径的管子,拔罐数目要少,距离要远,操作时应特别慎重。

留罐法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中医拔罐疗法的一种,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

留置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又分为多罐和单罐。

留罐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皮肤平滑,没有毛发的部位,根据所需拔罐部位,选取不同规格的罐具,如确实需要在不平部位及毛发部位拔罐,可用和好的面圈垫在拔罐口下面,以防漏气或选取异型拔罐。

皮肤干燥,可先将皮肤湿润后再拔罐。

2、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应先选用小拔罐,并小用拔罐,轻刺激。

3、罐子拔上后不要移动体位,在使用多拔罐疗法时,拔罐与拔罐之间应保留一定距离,不宜排列过近。

4、高热,昏迷,抽搐等急性,危重病人应先明确诊断病情以免延误抢救治疗时机。

5、起罐后,局部潮红瘙痒不可以乱抓,经儿小时或数日后,可消散。

6、起罐后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

水泡轻者只须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常提示病情较重。

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敖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7、患者精神紧张,饥饿,体位不当,或拔罐吸力过大时,患者有时会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脉沉细,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等现象,此为晕罐,应立即起罐,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后如仍不缓解,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8、拔上拔罐以后,须询问病人感觉怎么样,如有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的感觉都属于正常反应。

如病人感觉过紧灼痛。

难受可能是吸拔力过大或此处不适宜拔罐,或改用小拔罐。

9、拔罐,起罐时应保持室内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闪罐法【准备工作】各种规格的竹罐、玻璃罐、用95%乙醇浸润的消毒棉球、镊子、火柴或酒精灯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1、选择部位。

2、用镊子夹1~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

【作用原理】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的紧、松,反复的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适用于治疗肌萎缩,局部皮肤麻木酸痛或一些较虚弱的病证。

【注意事项】1、施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

2、以皮肤红润、充血甚或淤血为度。

3、采用闪火法注意操作时罐口应始终向下,棉球应送入罐底,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

走罐走罐,亦称推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向上、下或左。

在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走罐术是中医传统拔罐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延伸(单纯)拔罐“吸力”为动态“滑动摩擦力”,即将单罐的负压吸力与走罐时的摩擦力,共为合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皮层。

通过掌握走罐的速度、频率、密度(面积),控制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力点,有可能达到选择性和增强吸拔的强刺激、弱刺激,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

走罐术前准备1、定位。

对患者进行辨证诊断后,按走罐时的体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适坐位或卧位,暴露局部皮肤,取穴定位,常规消毒后涂少许液状石蜡油润滑皮肤。

2、拔罐。

按走罐需要,选择大小合适、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为佳),消毒后拔罐。

辨证施术1、掌握拔罐吸力。

轻吸:拔罐后,罐内皮肤被负压吸收突起约3毫米左右,或采用“中、小号(面积)”火罐吸拔;重吸:罐内皮肤约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采用“大号(面积)'’火罐吸拔,或者用好轻松真空罐具。

2、启动走罐术。

术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肤,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远端推移,并折返重复移动数次。

3、控制走罐频率。

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4、吸力与频度组合。

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时间。

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6、密切观察罐痕。

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7、治则治法。

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8、治程安排。

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走罐的注意事项l、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

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

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