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区分布与区划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完整版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我国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核心提示: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
2013年2月21日讯? 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
划分玉米种植区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历史的延续性; 2.根据不同地区光温水和无霜期等自然资源特点,及玉米生长发育对资源条件的要求划分种植区;3.在分区命名时要体现种植制度的基本特征;4.考虑到玉米在各生态区内农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根据上述原则,将中国的主要玉米种植区划分为五个明显各具特色的生态区:一.北方春播玉米区1.分区范围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
1995年玉米播种面积约893万公顷,占全国玉米面积的%,总产量占全国的%(吴景锋)。
北方春播玉米区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带,冬季低温干燥,无霜期130-170天。
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大部份地区温度适宜,日照充足,适于种植玉米,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玉米主要种植在旱地,有灌溉条件的玉米面积不足五分之一。
该地区玉米产量很高,平均达到每公顷6吨左右。
最高产量达到每公顷15吨。
2.种植制度北方春播玉米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
种植方式有三种类型:(1)玉米清种。
约占玉米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东北三省平原和内蒙古、陕西、甘肃、山西、河北的北部高寒地区。
中国玉米种植分布

中国玉米栽种散布全国玉米栽种地区散布玉米栽种在我国各个地域的分部其实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域,大概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种植带。
此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是主要省区。
东北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此中吉林是我国玉米的第一大玉米生产省,年产量近2000 万吨;其次是山东省和黑龙江省,年产量在1500 万吨左右;河北、河南两省年产量也在千万吨的以上。
最近几年来,山东省把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种机械化作为全省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全力推动,获得了打破性进展。
全省玉米收获机发展到 116 万台,玉米机收率达到 23%,增加 7 个百分点。
春玉米主要散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所有玉米栽种区。
河北、陕西两省的北部、山西省大部和甘肃省的部分地域。
西南诸生的高峰地域,以及西北地域。
其共同特色是有于纬度及海拔高度的原由,积温不足,难以推行多熟栽种,以一年一熟春玉米为主。
夏玉米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地域,包含河南全省、山东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陕西省中部、陕西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西南地域也有部分面积。
1、北方春播玉米区。
包含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所有,山西的大多数,河北。
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之一,占全国玉米面积的 30%。
总产量的 35%左右。
2、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
宝库奥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所有,河北大部,晋中南、关中和徐淮地域,是我国玉米最到集中产区,玉米播种面积约为 1.3 亿亩,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 40%以上。
3、西南山地玉米区。
包含四川、云南、贵州所有,陕西南部和广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地域以及甘肃的一小部分,玉米栽种面积约为6000 万亩,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 20%。
1 / 24、南方丘陵玉米区。
北区北界与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向量,西接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东部和南部濒临东海和南海。
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1.山西玉米分布2.面积、总产、单产3.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划3.1 春播特早熟玉米区包括大同市的新荣区、左云县,朔州市右玉县、山阴县、平鲁区,忻州市的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偏关县的高海拔地区。
是全省玉米分布最少、单产最低的地区。
海拔高度1100~1300m,年平均气温3.5~5.5℃,≥10℃积温2095~2397℃,无霜冻期80~124d,安全生育期107~124d,只能种植80~90d的特早熟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可种植100d 左右的中早熟玉米。
3.2春播早熟玉米区包括大同市的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南郊区全部,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左云县的平川及周围丘陵,朔州市怀仁县、应县、山阴县的平川地区,忻州市繁峙县、五台县、代县等的高海拔丘陵区。
玉米播种面积约12万hm2 左右。
海拔高度930~1100m,年平均气温5.6~7.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25~130d,玉米全生育期降水345.0~424.4mm,春旱严重,但多数玉米分布于水浇地上。
3.3春播中晚熟玉米区包括忻定盆地,晋中市、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全部及临汾市的东西丘陵地区。
玉米播种面积约45万hm2 ,又分为六个亚区。
3.3.1忻定盆地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等县(市)的盆地及沿盆地周围的半丘陵地区。
玉米播种面积约10万hm2 。
海拔高度790~860m,年平均气温8.0~9.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45~155d,全生育期降水量337.2~400mm ,玉米多分布于水浇地。
种植制度为不稳定两年三熟制。
3.3.2晋西黄土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市的兴县、临县、岚县、方山县、柳林县、离石区、石楼县、交口县全部,交城县、文水县的高海拔地区,临汾市的永和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吉县等。
中国玉米种植区划

中国玉米种植区划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玉米种植区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气候和土壤的差异,中国的玉米种植区域可以划分为北方玉米区、中原玉米区、西南玉米区和东南玉米区。
北方玉米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辽宁等地,这个区域的气候干燥,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早熟玉米品种。
在这个区域,玉米的主要种植模式是“农业科技园区+农户合作社”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中原玉米区位于黄河中游的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这个区域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种植中、晚熟玉米品种。
在这个区域,玉米的主要种植模式是“大户+农民工”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西南玉米区主要位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这个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早熟、中熟和晚熟玉米品种。
在这个区域,玉米的主要种植模式是“大户+种植合作社”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东南玉米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这个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早熟、中熟和晚熟玉米品种。
在这个区域,玉米的主要种植模式是“大户+农民工”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总的来说,中国的玉米种植区划是根据气候和土壤的差异来划分的。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种植模式和特点,这些特点对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玉米产业也会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发展。
我国各省玉米种植结构及杂草分布情况汇总

我国各省玉米种植结构及杂草分布情况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但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按区域可分为东北平原春玉米区、华北春夏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图1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划分截止2008年,我国种植玉米29863.8千公顷,分布在约24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陕西、四川、辽宁、云南、广西为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内种植面积的82%。
主要玉米产区种植情况如图2所示:图2主要玉米种植区域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比例1主要玉米种植省区基本情况1.1 吉林省一年一熟制,旱地垄作,无霜期短,低温冷害较重,生产季节性强。
大部分农田地势平坦,适宜机械作业,吉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998.2千公顷,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2922.5千公顷,占总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8.47%,其玉米播种总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9.79%。
1.1.1 玉米田杂草群落结构主要杂草28种,单子叶杂草有6种,双子叶杂草22种。
以菊科、禾本科杂草种类居多,其中一年生杂草约占60%以上,以禾本科的马唐、稗草、狗尾草等危害严重;多年生杂草约占27%左右,以蒲公英、苣荬菜、大蓟和小蓟等数量多,危害大。
越年生杂草不到13%。
其中一年生的禾本科杂草马唐,在该地区危害最为严重。
(吉林地区旱田杂草种类调查及研究,尚海庆等,作物杂志,2008.2)1.2 黑龙江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和水稻等,一年一熟制,旱田以垄作为主,无霜期短,冷害较重,生产季节性强。
农田地势平坦,人少地多,非常适宜大机械作业。
注:以上数据是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03-2007的5年数据平均得到的,单位是万亩,个位数后面的小数部分采取了4舍5入。
单位:万亩哈尔滨910齐齐哈尔764鸡西88鹤岗36双鸭山102大庆337伊春27田间优势杂草种类暂未找到,1.3 辽宁省一年一作制,旱地垄作。
玉米种植区分布与区划

玉米种植区分布与区划玉米种植区分布与区划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的分布极广。
东自台湾和沿海各省,西至新疆及西藏高原,南自北纬18℃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地区都有栽培。
但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
在这一地带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12个省(区),其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80%以上。
在这个斜长形地带以外,新疆内陆灌溉区和东南沿海江苏、浙江等省的丘陵壮山区玉米分布也比较集中。
我国产区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栽培制度等,全国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玉米区:1.北方春玉米区本区大部分位于北纬40o以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省,内蒙古、宁夏全区,河北、陕西两省的北部,山西省大部分和甘肃省的一部分地区。
这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约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27%。
本区属寒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
无霜期短,冬季温度低,夏季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全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以上,且降水量的60%集中在夏季,可以满足玉米抽雄灌浆期对水分的要求,但春季蒸发量大,容易形成春旱。
本区由于玉米生育期间雨水充沛,温度适宜,日光充足,就构成了玉米高产的自然因素。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基本上为春播一年一熟制,以玉米单种、玉米大豆间混作为主要栽培方式,但南部地区有向一年两熟制发展的趋势。
2.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本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北,包括河南、山东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陕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江苏、安徽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约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40%。
本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
除个别高山地区外,每年4-10月的日平均气温都在15℃以上。
全年降水量500-600mm。
日照多数地区在2000小时以上。
本区由于温度较高,无霜期较长,日照、降水量均较充足等,适于玉米栽培。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主要有两种栽培方式。
一是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夏玉米),在山东、河南、河北省南部和陕西省中部地区多采用之;二是两年三熟制(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在北京、保定附近,由于气温较低,冬小麦播种期早,多采用之。
玉米生态区划分

玉米生态区划分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因此将玉米种植区域进行生态区划可以更好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粮食生产。
一、华北玉米生态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其中大多数地区生态环境比较干旱,光热条件适宜,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是中国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之一。
二、东北玉米生态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这一地区天气寒冷、降雨时段较短,但由于蒸发量小、土地肥沃,故这里的玉米产量和品质也比较高。
三、黄淮海玉米生态区:以安徽、江苏、河南、山东为主,这里的水稻和玉米双季生产比较有优势,夏季降雨充足,适宜玉米生长。
四、长江中下游玉米生态区: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降水充足,是玉米种植的理想区域之一。
通过生态区划分,不仅可以促进玉米生产的合理布局和调整,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玉米在中国布局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玉米种植带,这一带状区域集中了中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5%和产量的90%。
吉林、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云南、陕西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中吉林、河北、山东的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的10%以上。
我国玉米种植地区分布图2、我国玉米产量情况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玉米种子的优化史。
改革开放以来,玉米品种经历了六代更替,玉米产量增长亦经历了两个阶段:(1)70-90年代单产增幅较大,涨幅超过50%,但面积增加较小,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产增加所致,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为推动单产增加的第一要素;根据各地调查春季玉米螟基数情况,今年东北大部百秆活虫数偏高,春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长势良好,6月份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偏东地区、西北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预计一代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程度与上年相当。
其中,黑龙江、吉林大发生,辽宁、内蒙古偏重发生,新疆、黄淮和华北大部中等发生,江淮、西北其他地区、西南大部偏轻发生。
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6亿亩。
全国大部地区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较常年接近或偏晚1-3天(具体数据见表1)。
预计6月中下旬至7月末,江淮、黄淮、华北、西北、东北将陆续进入一代幼虫为害盛期。
一、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以东北3省和内蒙古虫量较高。
与常年平均值比,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重庆偏高10%以上,山西和河南偏高近7%,黑龙江和河北等10省(区、市)偏低;与上年相比,内蒙古、山西、河北和陕西等10省(区、市)偏高,其余9省(区、市)偏低(具体数据见表2)。
各地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统计表二、玉米种植和生长情况对玉米螟发生有利今年全国春玉米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3亿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种植区分布与区划
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的分布极广。
东自台湾和沿海各省,西至新疆及西藏高原,南自北纬18℃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地区都有栽培。
但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
在这一地带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12个省(区),其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80%以上。
在这个斜长形地带以外,新疆内陆灌溉区和东南沿海江苏、浙江等省的丘陵壮山区玉米分布也比较集中。
我国产区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栽培制度等,全国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玉米区:
1.北方春玉米区
本区大部分位于北纬40o以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省,内蒙古、宁夏全区,河北、陕西两省的北部,山西省大部分和甘肃省的一部分地区。
这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约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27%。
本区属寒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
无霜期短,冬季温度低,夏季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全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以上,且降水量的60%集中在夏季,可以满足玉米抽雄灌浆期对水分的要求,但春季蒸发量大,容易形成春旱。
本区由于玉米生育期间雨水充沛,温度适宜,日光充足,就构成了玉米高产的自然因素。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基本上为春播一年一熟制,以玉米单种、玉米大豆间混作为主要栽培方式,但南部地区有向一年两熟制发展的趋势。
2.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
本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北,包括河南、山东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陕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江苏、安徽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约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40%。
本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
除个别高山地区外,每年4-10月的日平均气温都在15℃以上。
全年降水量500-600mm。
日照多数地区在2000小时以上。
本区由于温度较高,无霜期较长,日照、降水量均较充足等,适于玉米栽培。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主要有两种栽培方式。
一是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夏玉米),在山东、河南、河北省南部和陕西省中部地区多采用之;二是两年三熟制(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在北京、保定附近,由于气温较低,冬小麦播种期早,多采用之。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
本区东界从湖北的襄阳向西南到宜昌,入湖南省常德南下至邵阳,经贵州到云南,北以甘肃省的白龙江向东至秦岭与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相接,西与青藏高原玉米区为界。
本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全省,湖北、湖南省的西部,陕西省的南部,甘肃省的小部分。
本区亦为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之一,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到5%。
本区属亚热带、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各地因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气候变化较为复杂。
除个别高山外,4-10月的日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
玉米生长的有效期一般都在205天以上,南部及低谷地带多在300天左右,即在高山地带玉米生育期也超过100天以上。
全年降水量在1000mm左右,多集中在4-10月份,雨量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多季玉米栽培。
唯阴天过多(一般在200天左右),日照不足,是本区玉米栽培的主要不利因素。
本区栽培制度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栽培方式:
一、是高山地区以一熟春玉米为主。
二、是丘陵地区,以两年五熟的春玉米或一年两熟的夏玉米为主。
三、是平原地区,以一年三熟的秋玉米为主。
其中,两年五熟制、一年两熟制是本区的主要栽培方式。
4.南方丘陵玉米区
本区界限,北与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相连,西接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东南界东海、南海,包括广东、广西、浙江、福建、台湾、江西等省,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
本区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玉米栽培面积不大,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
本区属亚热带、热带的湿润气候。
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霜雪少,生长期长。
一般3-10月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适于玉米生长的
有效温度日数在250天以上。
年降雨量多,一般均在1000 mm以上,有的地方达到1700mm左右。
这些气侯条件有利于多季玉米的发展。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过去以一年二熟制为主,改制后在部分地区推广秋玉米,此外广西等地种植双季玉米;广东湛江一带种冬玉米。
今后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扩大玉米面积是有可能的。
5.西北内陆玉米区
本区东以乌鞘岭为界,包括甘肃省河西走廊和新疆维吾尔自冶区全部。
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3%。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燥,全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甚至有的地方全年无雨。
温度在北疆及甘肃河西走廊较低,但4-10月的平均气温均超过15℃;南疆和吐鲁番盆地温度较高,4-10月的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日照充足,生长期短。
本区栽培制度,以一年一熟春玉米为主。
6.青藏高原玉米区
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以畜牧业为主,玉米栽培历史短,播种面积小。
根据近年来生产情况,玉米表现高产,今后颇有发展前途。
本区因海拔高,地势复杂,气候差别很大。
一般高山寒冷,低地温和雨量分布不匀,南部在1000mm以上,北部不足500mm。
生长期约在120—140天。
玉米栽培制度除海拔较低地区有部分二年三熟制外,主要是一年一熟制。
玉米多分布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民和、循化、贵德、乐都、西宁等地,西藏只局限在海拔较低,气候温暖的亚东、土布、拉萨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