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固氮测定方法研究进展word

合集下载

人工合成微生物固氮技术的研究现状

人工合成微生物固氮技术的研究现状

人工合成微生物固氮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其中,农作物的氮素需求量尤为关键。

于是,人们开始探究一种新的方法——微生物固氮技术。

微生物固氮技术是什么?微生物固氮技术是指利用一些可以独立生存的微生物,将氮态氮固定成大分子化合物,以提供农作物的氮素营养。

这一技术的核心是细菌通过转化生物大分子,将空气氮气转化为可供植物利用的氨态氮、亚硝酸态氮和硝酸态氮,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人工合成微生物固氮技术的研究现状当前,人工合成微生物固氮技术已经成为了固氮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国内外不少科研机构都在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首先就是在前沿科技领域——合成生物学领域,不断涌现着具有微生物固氮能力的新型生物。

例如,美国农业部2018年曾发表一篇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它在细菌界中具有很强的氮固定能力。

然而,这种细菌的分离和培养非常困难,因此,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探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拼接技术,成功合成了带有Rhodobacter sphaeroides关键氮固定基因的新型微生物,从而形成了一项全新的微生物固氮技术。

其次,很多国内外大学都在开展微生物固氮的新型研究。

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蒲龙教授团队一直在从事微生物固氮、根瘤菌与大豆互作等领域的研究。

他们也成功构建了一些新型的微生物固氮功能模块,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和验证工作。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与微生物固氮技术相关的领域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相关研究。

例如,一些光合细菌的应用研究、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研究等等,都具备着推动微生物固氮技术实现更大突破的潜力。

微生物固氮技术的应用前景由于微生物固氮技术具有很高的氮转化效率、高附加值和环境友好度等优点,因此其在土地修复、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可谓是无限广阔。

首先,微生物固氮技术能够辅助农业进行有机化生产。

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生物固氮是一种自然界中重要的氮循环过程,其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物固氮的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节约化肥资源、增加土壤肥力以及保护环境都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生物固氮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首先,对于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不断深化。

通过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和鉴定土壤和根际中的固氮微生物,了解它们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

此外,通过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方法,可以深入研究固氮微生物的基因表达和代谢途径,进一步揭示其固氮机制。

其次,关于如何提高固氮效率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通过选择性培育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微生物或植物品种,可以显著提高固氮效率。

同时,研究表明,与其他生物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固氮效率。

此外,通过调控固氮微生物与宿主植物的共生关系,可以提高植物对固氮微生物的利用效率。

在生物固氮的未来发展中,一方面,研究人员将继续深入探索固氮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通过开展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预期会发现更多新的固氮微生物。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将努力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固氮效率。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和代谢工程等手段,改良固氮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固氮酶的催化效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关注固氮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信号交流和共生调控机制,以更好地控制和利用生物固氮过程。

综上所述,生物固氮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并且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比较明确。

通过深入研究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努力提高固氮效率,我们有望实现更加可持续和高效的氮肥利用,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固氮测定方法研究进展word

生物固氮测定方法研究进展word

生物固氮测定方法研究进展2016051848 黄鹏摘要:对生物固氮测定的方法乙炔还原法(A R A)、15N同位素稀释法(I D)、、非同位素法、全氮差值法和酰脲估测法进行综述,并评述了其引起误差的因素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生物固氮;固氮量;测定;方法目前,固氮测定技术对于生物固氮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固氮测定技术也不断地向准确、可靠、操作简便的方向发展。

生物固氮测定方法主要有乙炔还原法、、15N同位素稀释法、非同位素法、全氮差值法和酰脲估测法等。

为便于更好研究生物固氮, 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测定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以供参考。

1乙炔还原法始于20世纪60 年代, 目前被广泛应用,根据固氮酶具有还原分子氮或利用其他底物的能力,使乙炔还原为乙烯,作为固氮的间接测定。

从植物根际分离的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盛有无氮半固体培养基的血清小瓶中,置于28 ~30 ℃培养箱中培养48 h ,将血清小瓶瓶盖在无菌条件下换成橡胶塞,用无菌注射器抽出10 %的气体, 每瓶注1 mL C2H4,,再置于28 ~30 ℃下培养24 ~48 h。

用无菌注射器从瓶种抽取混合气体0 .2 m L 注入气相色谱仪(GC)进样柱中, 测定C2H4含量。

其中,以不接种菌注有C2H2的血清小瓶为对照, 重复 3 次。

从显示屏上C2H2、C2H4峰值判定有无C2H4的产生以确定其固氮性能, 按下式计算其固氮酶活性大小。

A RA =(实际C2H4峰面积×标准气含量×血清小瓶容积∕(标准气峰面积×进样量×培养时间×样品量)。

主要仪器:SP一02型气相色谱仪和氢离子化鉴定器。

该方法优点是灵敏度高,操作较简单,速度快、费用较低,可快速确认固氮作用的存在与否。

并通过还原乙炔活性的强弱,推算出植物——— 固氮菌联合体的固氮量、适应范围广,可以离体,也可以整株活体连续测定或原位测定。

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

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

可形成联合固氮体系 并且形成联合固氮体系的高 产生自身固氮能力 从而可节约生产氮肥投资的 90
梁根量增加 29 根体积增加 39 籽粒增产 18%[11]
以上[14]
李季伦等对从我国土壤中分离出来巴西固氮螺菌
目前 对固氮根瘤菌及其宿主植物的基因组
Yu62 进行了多方面研究[12] 铵对该菌固氮酶活性的 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工作正在蓬勃开展 在
Research Progress on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Ci En, Gao Ming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氮效率的基因工程根瘤菌肥而投放到国际市场 与
目前对联合固氮菌研究的重点 一方面是对菌株 粮食作物联合固氮的固氮螺菌的固氮调控机制研究
进行遗传改造 筛选出具有高细胞密度 同时又能 也已逐步明朗 为构建铵阻遏条件下也能固氮的基
大量分泌 NH4+的联合固氮菌,使之能与外界环境抗 因工程菌株打下了理论基础 最近 对以苜蓿根瘤
原核微生物(细菌和蓝藻) 微生物学中的基因重组
NO40 多糖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 sp.)和根 和细胞融合等遗传操作新技术为改造生物提供了强
瘤菌后 功能叶中氮 磷 叶绿素含量以及生物学 有力的手段 对于固氮微生物来说 固氮基因 nif
产量均明显提高
操纵和调节固氮酶 Nitrogenase 的合成 从而使
对生物固氮调控有重要意义 也是对基因表达调控 转移 底物结合与还原 铁蛋白-2MgADP 复合物与钼

生物固氮研究报告

生物固氮研究报告

生物固氮研究报告
标题:生物固氮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报告探讨了生物固氮的过程、机制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物固氮是指一种过程,通过该过程,某些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供植物利用的形式,从而满足植物的氮营养需求。

这一过程对于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田间实验方法,选择了几种生物固氮相关的微生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

通过收集土壤样本和植物根系样本,并进行实验室分析,以评估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固氮的能力以及它们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同时,也进行了田间试验,观察不同固氮微生物对作物生长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生物固氮的能力在不同微生物和植物之间存在差异。

一些固氮微生物,如根瘤菌和蓝绿藻,能够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并通过将氮气固定为植物可利用的铵态氮来提供植物所需的氮营养。

这对于减少对化学氮肥的依赖,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研究还发现,通过优化固氮微生物的应用方式和施肥管理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生物固氮的效果。

结论:
生物固氮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用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利用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可以减少对化学氮肥的需求,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土壤质量,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了解生物固氮的机制,并探索更有效的固氮微生物应用方式。

微生物固氮及其应用研究

微生物固氮及其应用研究

微生物固氮及其应用研究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为了提升粮食产量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农业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微生物固氮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固氮的基本概念、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一、微生物固氮的基本概念与机制微生物固氮是指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能够利用氮气(N2)和氢气(H2)在高压和高温条件下生成氨(NH3)。

其中,氮气起到了提供N原子的作用,而氢气则是还原剂。

微生物固氮的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1. 氢化:氢气通过费托合成反应与氮气结合成亚氨基化合物(NH2)。

N2 + 3H2 → 2NH32. 还原:亚氨基化合物经过还原生成氨。

NH2 + H2 → NH3 + H2N3. 电子转移:负电荷的氢离子(H-)通过电子传递从一种还原物质转移到另一种还原物质。

NH3 + H2N → NH4+微生物固氮的机制非常复杂,其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固氮能力也存在差异。

比如,霍乱弧菌能够利用氮气固氮,但是其固氮能力相对较低。

相反,一些根瘤菌具有良好的固氮能力。

二、微生物固氮的应用研究微生物固氮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它还可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提供支持。

1. 农业生产微生物固氮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氮素,进而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一些根瘤菌被广泛应用于豆科作物的生产中,如大豆、豌豆、菜豆等。

比如,在大豆生产中,根瘤菌能够促进大豆的根系生长,提高土壤中氮素的利用率,增加大豆产量并改善其品质。

2. 生态环境保护微生物固氮技术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由于目前大量使用化肥等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采用微生物固氮技术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地的污染。

此外,微生物固氮还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有机氮,补充土壤中的氮素,从而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

3. 可持续发展微生物固氮技术支持可持续农业发展。

海洋蓝细菌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

海洋蓝细菌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

第20卷第3期2005年3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 ART H SC I ENCEVol.20 No.3Mar.,2005文章编号:100128166(2005)0320312208海洋蓝细菌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3侯建军1,2,黄邦钦1(1.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2.湖北民族学院医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湖北 恩施 445000)摘 要:海洋生物固氮是海洋中氮循环的重要过程,其对海洋吸收CO2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洋固氮蓝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也有待进一步探明。

现今的研究已表明,蓝细菌对海洋的氮平衡和生物生产有着重要的贡献。

从海洋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着手,阐述了海洋生物固氮的意义,并重点对影响海洋生物固氮的因素、海洋蓝细菌生物固氮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等研究方面做了细致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生物固氮方面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旨在为海洋生物固氮及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 键 词:蓝细菌;固氮;氮循环;检测方法;影响因子中图分类号:Q178153 文献标识码:A 生命的维持和延续不仅需要能量,而且还必需各种物质,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而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1]。

生态系统的氮循环是气体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 ogeoche m ical cycle),固氮是其重要过程[2]。

迄今已知的能固氮的生物多属于原核生物,固氮生物分为2大类:①能独立生存的自生型固氮微生物,分为细菌和蓝藻两类;②与其他植物或动物共生的共生型固氮微生物。

陆生和水生植物以氨和硝酸盐的形式吸收氮,将它转化为氨基酸或核酸,然后又转化为消费者动物的相关成分[1,2]。

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是一个相当完全的自我调节系统,形成动态平衡[2~4]。

溶解在海水中的氮如何被生物体利用的问题曾困扰海洋学家达数十年之久。

科学家发现了一些海洋细菌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

微生物固氮机制的研究现状和新进展

微生物固氮机制的研究现状和新进展

微生物固氮机制的研究现状和新进展微生物的固氮能力是构建土壤氮素循环的关键,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通过各自的固氮途径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化学物质,为植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微生物固氮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和进展。

近年来,单细胞生物氮素转化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固氮领域的热点。

以著名的单细胞固氮菌为例,其通过形成分裂小体的方式实现了分子固氮。

该过程过程中,由ATP酶驱动,集中在夹层腔中的谷氨酸合酶将加入氢原子的氢气与植物活塞内的电荷负载原子氮相结合,形成氨基基团后输出。

而其他的单细胞生物固氮菌则采用了不同的机制。

在多细胞生物领域,共生关系的研究成为了新的热点。

一些微生物通过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在植物根际创建适宜的微环境,为氮固定提供优越的条件。

同时,这些微生物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生存空间、水、光和其他营养物质等。

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固氮能力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来提高。

科学家通过人工合成新的代谢途径和调节代谢路径,成功地创建了一些高效型固氮细菌,使微生物的固氮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这项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微生物固氮机制研究所面临的众多挑战。

除了单细胞生物和共生关系的研究,还有很多与微生物固氮相关的基因、生理和环境条件等等都需要深入探讨,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固氮机制的本质。

迄今为止,微生物固氮机制的研究没有结束,而是不断在进化和创新中发展。

对微生物固氮机制的深入探索不仅能够为理解生态系统提供基础知识,同时还将有益于开发新的农业技术和环境保护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固氮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2016051848 黄鹏
摘要:对生物固氮测定的方法乙炔还原法(A R A)、15N同位素稀释法(I D)、、非同位素法、全氮差值法和酰脲估测法进行综述,并评述了其引起误差的因素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生物固氮;固氮量;测定;方法
目前,固氮测定技术对于生物固氮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固氮
测定技术也不断地向准确、可靠、操作简便的方向发展。

生物固氮测定方法主要
有乙炔还原法、、15N同位素稀释法、非同位素法、全氮差值法和酰脲估测法等。

为便于更好研究生物固氮, 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测定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以供参考。

1乙炔还原法
始于20世纪60 年代, 目前被广泛应用,根据固氮酶具有还原分子氮或利用其他底物的能力,使乙炔还原为乙烯,作为固氮的间接测定。

从植物根际分离的
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盛有无氮半固体培养基的血清小瓶中,置于28 ~30 ℃培养箱中培养48 h ,将血清小瓶瓶盖在无菌条件下换成橡胶塞,用无菌注射器抽出10 %的气体, 每瓶注1 mL C2H4,,再置于28 ~30 ℃下培养24 ~48 h。

用无菌注射器从瓶种抽取混合气体0 .2 m L 注入气相色谱仪(GC)进样柱中, 测定C2H4含量。

其中,以不接种菌注有C2H2的血清小瓶为对照, 重复 3 次。

从显示屏上C2H2、C2H4峰值判定有无C2H4的产生以确定其固氮性能, 按下式计算其固氮酶活性大小。

A RA =(实际C2H4峰面积×标准气含量×血清小瓶容积∕(标准气峰面积×进样量×培养时间×样品量)。

主要仪器:SP一02型气相色谱仪和氢离子化鉴定器。

该方法优点是灵敏度高,操作较简单,速度快、费用较低,可快速确认固氮作
用的存在与否。

并通过还原乙炔活性的强弱,推算出植物——— 固氮菌联合体
的固氮量、适应范围广,可以离体,也可以整株活体连续测定或原位测定。

缺点是不能直接而准确的获得生物固氮量,不适于长时期田间共生固氮的定
量测定,只能短时间内测定固氮酶活性动态,长时间测定时必须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理论上可以用C2H2与H 比为3 ∶1换算固氮结果,实际上已报道的有1 .5∶1 .0~25∶1 .0 的各种比例。

尤其对田间系统更复杂,因此, 要在控制
条件下测定或在田间单因子条件下测定,以便进行校正,准确性差、结果可靠性不强。

215N 同位素稀释法
ID 的原理是将固氮系统暴露在15N中,经一定时间后,如果在该系统中发
现了15N H 3或其衍生物,则可判定发生了固氮作用, 15N
氮研究中确认菌株有无固氮能力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

并且适用于自然田间原位或施入某种固氮菌剂后的作物根际联合固氮量的测定,是确定固氮作用定性和定量的最标准方法。

不需校正因子,并可以校正定氮的一些技术操作。

该方法被认为是最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固氮植物和非固氮植物(作为参考植物)生长在施用相同量15N标记肥料的土壤中,如果两种植物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相同比例的N素,在没有其他N素来源的情况下,两种植物体内应有相同的15N/14N组成。

当豆科植物固氮时,由于利用了空气中没有标记的N素,植物体内15N浓度将被稀释,15N/14N比例下降,而参考植物的比例不会发生变化,从空气中固定的N素占豆科植物全部N 素的比例(%N df a)可通过下式计算:
⁄)×100
%Ndfa=(1- %NdfF%NdfNF
其中%N dfF 为固氮植物体内15N的原子百分超;
%N dfNF为非固氮植物体内15N的原子百分超;
总固氮量=%N df a ×固氮植物体内全N 量。

ID 的优点是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可靠性强可以校正非直接测定法的准确性、也能够测定田间综合条件下的固氮量,而且能够区分来源于空气、土壤、肥料中的N 素量,在选育高固N 能力的品种试验中只需要比较固N植物体内15N的含量不需要参考植物的数据。

能够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固氮,适合联合固氮菌固氮量的测定。

不需选择参考植物。

缺点是需要选择参考植物。

它会影响固N量的精确性,不会造成很大的测定偏差。

选取同一土壤库中吸收养分相似的根系类型,有相似的N 素吸收类型和生长速率。

15N价格昂贵,测定手段繁琐,易受大气和土壤中15N的干扰。

3非同位素法
通常,磷的含量是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植物成熟期积累更多的磷。

接种微生物肥料磷的吸收显著增加。

这种方法是应用了全量、1/ 2 量、1/ 4量和
不施肥,其中以不接种为对照。

在植物成熟后,收集样本风干测定总产量,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全氮和全磷的含量), ARF 计算公式如下:
AFR=(NP-NP0)/NF
其中A RF :固氮百分数;N P :接种土壤植物吸收的全氮;,
NP0:非接种土壤植物吸收的全氮, ;N F :施氮水平。

非同位素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不需要较精密的仪器、成本低;缺点是时间较长,需要测定全产,不能估计因减产而造成的试验误差, 因氮肥的施用量不同, 会影响测定结果。

高氮施肥水平导致作物从根、作物吸收的氮减少。

4 全氮量差法
全氮增加是固氮量测定可用全氮增加来衡量,在无化态氮来源情况下, 若生命系统中全氮量有净增加则表明有固氮作用发生。

全氮分析有两种基本方法, 凯尔道氏湿消化法和杜马氏干烧氧化法,比较固氮系统和不固氮系统中全氮量, 以确定固氮量。

固氮量计算为固氮系统全氮减去非固氮体系全氮。

总氮差值法=固氮作物总氮-对照作物的总氮。

5酰脲估测法
在开花初期和结荚初期,采鲜样测定幼茎段(包括叶柄)烘干磨碎后测定酰脲含量全氮含量(凯氏定氮法), 硝态氮含量氨态氮含量(茚三酮法);最后计算酰脲相对丰度:酰脲-N /(酰脲-N +硝态-N +氨态-N )× 100 %。

固氮酶活性与幼茎段酰脲含量及酰脲相对丰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酰脲是氮素固定的代谢产物,因此,可以估测固氮量。

参考文献:
[1]姚拓,龙瑞军,王刚等,兰州地区盐碱地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分离及部分特性研究[J].土壤学报,2004,41(3):444~448.
[2]东秀珠,蔡妙英,常用常见细菌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黄东风,翁伯琦,罗涛.豆科植物固氮能力的主要测定方法比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17~20.
[4]李先海,李新民,SethKADanso.应用15N稀释法筛选高固氮能力的大豆品种[J].核农学报,1998,12(5):299~303.
[5]陈明,姚允寅,张希忠.不同形态氮素对15N同位素稀释法估测苜蓿固氮的影响[J].核农学报,1997,18(1):30~33.
[6]姚拓,蒲小鹏,张德罡,等.高寒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研究Ⅲ固氮菌对燕麦生长的影响及其固氮量测定[J].草业学报,2004,13(5):101~105 .
[7]于百双.应15N同位素稀释法鉴定大豆新品系的固氮能力[J].核农学通报 ,1997,18(1):34 ~35.
[8]李玉中,RedmannRE,祝廷成,等.羊草草原豆科牧草生物固氮定量研究[J] .草地学报,2002,10(3):164~166.
[10]孙国庆,曹亚澄,施书莲,等.几种冬季固氮植物固氮量的评估[J].土壤, 1997,29(2):99~102.
[11]宋海星,申斯乐,马淑英,等.硝态氮和氨态氮对大豆根瘤菌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7,16(4):283~286.
[12]窦新田.生物固氮[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17~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