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袁枚哀悼诗中看性灵
袁枚性灵说分析

.1.袁枚「性靈說」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碩二馮玉婷一、「性靈」說之詩學淵源有清一代,學術風氣趨於匯整前說,清詩論亦見此特色;但因個人性格與偏好不同,對前人說法理解亦有出入,即使力求圓融,不免仍有輕重之分,遂可別為「神韻」、「格調」、「性靈」、「肌理」四家。
「神韻」說為王士禎(1634-1711)所倡,「格調」說由沈德潛(1673-1769)提出,「性靈」說為袁枚(1716-1798)力主,「肌理」說乃翁方綱(1733-1818)建立;四家各領風騷,其中「神韻」與「性靈」二說較為接近。
袁枚雖言:「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1,主要論調實與漁洋皆變化自司空圖(837-908)、嚴羽(約1200前後在世)、袁宏道(1568-1610);諸人主張雖有小異,若著眼率皆重視言外之意、真情至性、興趣韻味等共通性,則不妨視為講求藝術美感之一脈相承者。
袁枚性格放任跌宕、不喜拘束,天才特出兼有自成家數之志,是以不喜歸附;儘管今人細究其說可發現士禎、宏道蹤跡,袁枚卻未嘗自言踵繼二人。
然欲廓清袁氏詩論內容,實不能忽視二人可能之影響,故謹撮述袁宏道、王士禎主張於下,以窺袁枚「性靈」說之詩學淵源。
1袁枚:《隨園詩話》卷二:「阮亭先生自是一代名家,惜譽之者既過其實,而毀之者亦損其真。
須知先生才本清華,氣少排奡,為王、孟、韋、柳則有餘,為李、杜、韓、蘇則不足也。
余學《遺山詩論》,論詩一絕云:『清才未合長依傍,雅調如何可詆諆?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以乾隆庚戌本與隨園自刻本為底本),頁48。
.2.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一)袁宏道「貴真」主張李贄(1567-1602)《童心說》倡「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2童心即真心,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其說為公安三袁所繼承;公安派基本主張重視個性與自然,袁宏道為代表人物。
袁氏貴「真」,以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化,一人有一人之情感,唯「變」方能存「真」,二者相輔相成而後有韻趣。
袁枚古诗《独秀峰》翻译赏析

袁枚古诗《独秀峰》翻译赏析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袁枚古诗《独秀峰》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独秀峰(清)袁枚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作者:袁枚是清代的大诗人和诗歌评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他是浙江杭州人,也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注释:①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
②龙去脉:旧时堪舆(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
③南斗:星宿名,在南天。
④伤:妨碍。
诗句大意:全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见一座高峰突然出现,高可入云,直插南斗星。
桂林山水本来就十有八九奇绝卓异,而独秀峰更是首屈一指。
几百级阶梯拾级而上才到达它的峰巅,尽览全城风光,但见轻雾迷漫,碧波荡漾。
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妨碍!赏析一:这首诗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子才当时重游桂林。
独秀峰,亦名独秀山、紫金山,独立于广西桂林市内靖江王城之中,孤峰挺秀,气势超群,无他峰相属,素有“南天一柱”之誉,故名。
全诗由登山而兴慨,睹奇峰而抒怀,自实入虚,即景由情,勾勒奇景,形神毕现,生发喟叹,寄意遥深。
生动地勾勒出独秀峰的奇特,确为“性灵”佳作。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诗篇起笔就引人注目,凸现出独秀峰的奇特。
桂林诸山多奇峰突起,不见来龙去脉;而独秀峰又是一峰高耸南天,孤峰挺秀,拔地而起,气势雄峻,堪称“南天一柱”。
这里用一个动词“插”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态和勃勃生机,从而生动地描画出了独秀峰那刺穿青天的孤高与挺拔之势。
接下去的两句是说,桂林山水十之八九是奇特的,独秀峰更是高居第一;补足上文,使独秀峰的孤高的形态更显得神完气足。
袁枚《祭妹文》原文、注释及解析

袁枚《祭妹文》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祭妹文[清] 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②,而奠以文曰:呜呼!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时虽觭梦幻想③,宁如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④,致孤危托落⑤,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⑥,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⑦。
呜呼!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⑧。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⑨。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⑩,温《缁衣》一章(11)。
适先生奓户入(12),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13),此七月望日事也(14)。
汝在九原(15),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16),汝掎裳悲恸(17)。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18),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知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19),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20)。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21),罗缕纪存(22),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23),堂上阿奶(24),仗汝扶持,家中文墨,䀢汝办治(25)。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26);汝嫂非不婉嫕(27),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予之先予而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28),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后虽小差(29),犹尚殗殜(30),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31),聊资一欢。
呜呼!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32),远吊扬州(33),汝又虑戚吾心(34),阻人走报。
乃至绵惙已极(35),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
“性灵说”与袁枚小诗创作

“性灵说”与袁枚小诗创作尚志会(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收稿日期:2019-09-19作者简介:尚志会(1995—),男,安徽阜阳人,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袁枚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同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学主张“性灵说”,即诗歌之美贵在直抒胸臆,贵在自然。
袁枚创作的小诗,具有形式小、选材小、立意新、情感真、语言平易、注重对细节的捕捉等特点。
袁枚小诗创作特点与其诗学理论相呼应,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其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对清代中后期诗坛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性灵说”;袁枚;小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0)02-0078-04 袁枚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同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从科举及第到翰林编修,继而到地方任官与辞官归隐。
他在江宁随园度过了长达五十年的世俗生活,而这五十年为中国文学发展史造就了一位极具创作活力的文学家。
袁枚一生著述颇多,如《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
他在《随园诗话》中力倡“性灵说”,其诗话采诗的标准亦为“性灵”。
“性灵”就是浓厚的情感和灵敏的感觉,即内在的灵感。
[1]这一理论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的,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个要素。
一般,我们将袁枚诗歌中力主“性灵”的诗称为“性灵诗”。
《小仓山房诗集》是袁枚诗学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也较为完备地展现了袁枚“性灵说”的理论主张。
袁枚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小诗创作,这些小诗创作饶有谐趣,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好地表现了他的“性灵”之学。
一、形式之小,重在性情 王英志先生编撰的《袁枚全集新编》收录袁枚诗四千四百余首,其中小诗占相当一部分,有些径直以“绝句”为诗题,如《山居绝句》《诗毕后再题一绝》《戏谢二十四绝句》《偶作五绝句》《偶作三绝句》《杂书三绝句》《牡丹花·别赠花三绝句》等,不胜枚举。
《遣兴》袁枚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遣兴》袁枚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遣兴》二首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作于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现作者写诗的态度和见解。
作品原文:遣兴其一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其二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作品注释:1、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
2、“阿婆”二句:比喻老年写诗还似少时用心。
3、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初笄(jī基),古代女子成年称及笄,这里是刚成年的意思。
头未梳成,比喻诗未改定。
4、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
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
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
5、解用:懂得用,会用。
作品译文:由于自己十分爱好诗歌,所以总是想写出质量高的作品来,越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越是感到下笔很难。
作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一首诗的初稿出来后,还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地修改几百上千遍,就像阿婆还是年轻时那样十分爱美一样,未梳好头是不许别人看的。
作品赏析:袁枚主张:凡优秀之作,往往是作者千锤百炼,去瑕留璧、一诗千改的劳动成果。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1739年(乾隆四年)中进士。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等。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
段宗社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1)001
【摘要】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
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
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也使他异于明代公安派而呈现出清代诗学特有的综合性特征。
应从"性灵"说与诗法论的矛盾与综合角度对袁枚诗学作全面理解。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段宗社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苏轼与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从以文为诗、以文为赋等说起 [J], 曾明
2.吕本中诗学“活法”说考论——从“江西诗派”的“句法”、“音律”、“锻字炼句”等说起 [J], 曾明;王进
3.各有心情在——由袁枚山水咏物诗看其性灵说的自然旨趣 [J], 张绍华
4.袁枚性灵说的诗学价值 [J], 雷娜;胡慧荣
5.废名“诗的内容”说与传统性灵诗学——兼论其对中国现代抒情诗理论的建构意义 [J], 赵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人文学院陈勇指导老师张晚林摘要:“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理论。
“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
明代,经李贽和“公安三袁”等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代的袁枚时,发展成为一套理论性强、又适合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内涵丰富的审美理论。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形成了一套包括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
本文梳理了“性灵说”的历史渊源,并着重论述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袁枚;性灵;真情;个性;诗才一、“性灵说”的发展“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理论。
性灵说的理论化是由“公安三袁”和袁枚等人完成的。
“性灵”这个概念并非公安派首创,亦非袁枚所首创,早在六朝时就已经提出来了。
从现存文献来看,“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①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四人皆为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们都是站在佛教立场上、以佛教的基本思想来运用“性灵”一词。
“性灵”在佛教文献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考诸南朝以前的汉译佛教文献,仅发现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17一处有“性灵”一词:其为教也,微密精远,究净照之宗。
融冶莹练,尽性灵之妙,自寂场启旭,固林辍晖,虽复圣训充感,金言满世,而渊猷冲赜,莫不网罗于其中矣。
从文中看,鸠摩罗什所用的“性灵”意思是指人的心灵。
此当是佛教“性灵说”的理论根源。
古典文论著作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
袁枚的研究综述

袁枚的研究综述袁枚的研究综述-从随园诗话谈他的女性观与性灵说内容摘要:有关袁枚研究的种种课题均获得了全面的探讨和深入的开拓。
随园诗学诗作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对随园诗话中女性观的探讨和对“性灵说“”源”与“流”以及它的价值与对近代的影响的深细探讨,创获甚多。
关键词:随园诗话女性观性灵说一、从随园诗话看女性观任何一部作品都能体现作家的意识和观点,《随园诗话》也不例外。
很多学者对随园诗话中袁枚的女性观做了大量研究。
福建师大文学院的谢苗苗认为,从随园诗话》中体现出袁枚对女性尊重,爱护的态度,这种相对平等的女性观在当时封建社会是十分罕见,与他的文学理论创作观一脉相承。
她在文中这样说到“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收录大量女性诗歌,有154篇,约占总篇幅的十分之一,不仅为在当时难以流传的闺阁之诗提供了流芳后世的途径,而且大力褒扬,不吝赞美之辞。
可谓有胆有识.例如卷十二赞美汪夫人的诗巧而不织”补遗卷八赞赏化蕊珠女士等人的诗皆楚楚可诵。
”如此大胆开放的选诗对象,在保守的封建社会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当然,她也认为《随园诗话》卷一收录一则趣事更可映射出袁枚尊重女性的态度同时也映衬得封建腐儒鄙视女子的嘴脸虚伪丑陋不堪。
(《从〈随园诗话〉看袁枚的女性意识》,语文学刊,2006年第11期,63-64页)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祥林是这样认为的:“这个率意行事又骨节峥峥的袁先生,竟然拿身份低贱的青楼女子跟权势赫赫的当朝尚书作比,一番话把道貌岸然的对方顶撞得下不了台。
”由此窥豹,可知他潜意识中对小女子地位的认识,早已跟传统男尊女卑的两性观拉开了距离。
”,“他同情妇女,赞赏女子之才,收了许多女弟子,与旧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相异,却又以尚无子嗣为由,先后娶了数位小妾,而且还喜欢追求美妓,颇为人所诟病。
一代旷世才子的袁枚,就是这样一位思想、行事从常情常理的眼光看难以说他是伟大还是庸俗的人物,只能采用简单的二分法,说他是既伟大,又庸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4 . 0 2 . 0 5 2
于 袁 枚 哀 悼 诗 中 看 性 灵
李 建 华
( 黑龙 江农垦职业学院 , 哈尔滨 1 5 0 0 2 5 )
摘
要: 袁枚的哀悼诗哀悼对 象广 泛, 诗歌 容量 较大 , 创作 中秉承 了“ 性 灵说” 的诗歌 理论 , 在 主张抒 写真性情
的内涵包括性情和灵机 两方面 内容 。前 者强 调诗歌 的主体
性和内容表现 的特点 ; 后者 突出诗歌艺术创造 的主观条件和 作用 ¨ J 。“ 性灵说” 要求诗 人作 诗既 要有 真情 实感 , 又 要有 灵敏 的悟性和高超的文学才能 , 如此 才能创作 出上乘佳作 。 袁枚诗歌题材广泛 , 内容丰 富 , 艺 术成 就颇 高。其 哀悼 诗的创作贯穿诗人从青年到晚年的全部创作阶段 , 其真挚 的
爱 汝手 软, 嗅爱 汝体 香 ” L 3 ∞ , 甚 至竞 能忘 却膝 下无儿 之痛
“ 我虽老无子 , 得女愁竟 忘 ” J 姗, 女 儿的生病 之急、 之重 , 逝 去之快让亲人们 “ 声声 呼 良归 , 哀音崩垣墙 ” l 3 ∞ 伤 心难耐 ,
“ 生母 孕六 月 , 恨极以头抢” j , 更让为父者捶胸顿足 、 痛彻
笃” J 、 “ 诗情愈痴愈妙”
可见诗人所倡 导 的性 情实质上
又如《 哭唐静涵十 二首》 : “ 伤 心三 十年 中事 , 历 历扪胸
尚宛然 。 ” “ 一年一度 宿君家 ……一辆 篮舆两枝 桨, 嬉游何处 不同君。 ” 从 相识 到 相知 、 相伴 , 3 0年 问往事 历历在 目。 每一个生活 的点滴 、 与友 交往的细节都 让袁枚生 出无 限的感 伤, 最后一句反问 “ 量 取长江 盛 老泪 , 君魂舍 我更谁 招” , 至 交挚友 的离世给诗人带 来 的何 止是 惋惜 , 何止是遗憾 , 何止
一
、
引 言
尽 的痛楚与对逝者无限的哀思 。 《 哭 阿良》 一诗 , 所 哀 悼 的女 儿 阿 良夭 折 时年仅 五 岁。 五岁的女孩正是天真烂漫 、 娇柔 可爱的时候 。况且阿 良的性 格极其柔和善 良、 乖巧伶俐 , 长相还貌似袁枚。袁枚经常“ 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 为清代“ 性 灵说 ” 的主要 倡导 者 , 袁枚 在继 承前 人理 论成果 的基础上 , 形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 性灵” 观 。“ 性灵 说”
就是指真性情 、 真情, 诗人 强调 诗 之情 不仅 要 真 , 而且 要深 厚、 浓郁 。“ 情从心出 , 非 有一种芬 芳悱恻 之怀 , 便不 能哀感 顽艳 。 ” L 6 要“ 情至不能已 , 氤氲化作诗 ” E 7 1 1 8 4 。 《 小仓山房诗文集》 共 收录袁枚哀 悼诗 2 0 2首 , 字数 最多
2 0 1 4年 2月
黑龙江教 育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d l o n  ̄i a n g C o l l e g e f o E d u c a t i o n
F e b . 2 0 1 4
V0 1 . 3 3 N o . 2
第3 3卷 第2期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4—1 6
三、 哀悼诗 中的巧灵机
灵机是 “ 性灵 说 ” 的另外 一个 重要 的 内涵 , 主要 是强调 诗人作诗 的天分与学力 , 其最根本 的问题是 阐述诗人所必须
的一首达 6 6 0字 , 涉及哀 悼对象 8 7人 。从 形式 上看 长短有
别, 句式不等 , 字数不一 , 创作 手法不类 ; 从 内容上看哀 悼对
是感伤 , 分明是生命 的缺 失与灵 魂 的不安 !以此之情 人诗 ,
怎能不 出佳作 ?
象的身份不 同、 年龄不 同、 逝去的原因不同 、 与 作者的关系也 不同。然而在 2 0 0 余 首的哀 悼诗 中却灌 注着一 种共 同的东 西, 即作者的真情 。浓郁 厚重 的父女 情 、 父子 情 、 夫妻情 、 兄 妹情 、 翁婿情 、 甥舅情 、 知 己情 、 同僚 情 、 挚友情 、 同年情 、 知遇 之情 、 文人 相惜之情 , 充溢在诗 歌的字里行间 , 寄托 着生者无
象空洞的“ 性” 。这决定 了他性灵说 “ 性情 ” 的含义 与理学家 的“ 性情 ” 分道扬镳 , 而落实在“ 情” 上 』 3 %。
袁枚 主张 “ 提笔先须 问性情 ” j 3 船, 他认 为“ 情 以真而愈
恨 刺痛 了亿万读者 的心 , 令人几 度心郁难 平 , 不忍卒读 。字
字 血泪 , 句句哀恸 , 悲情充塞于天地之间 , 可谓诗歌创作 中以 真情人 诗的经典之作 。
骨髓 , 五内俱 焚 , “ 人生到此际 , 五内生刀芒 ” C 3 J 5  ̄ 2 痛恨 自己回
天乏术 , 竞 用 自残 的方式来 发泄心 中的痛苦情绪“ 爷读万卷 书, 不解一药方。忝 然作人 父 , 搏颊 自惩创” 【 3 l 5 ∞, 哀恸至极。 诗人将这种哀痛 、 难解之 情诉诸笔 端 , 以情人诗 , 使整首诗都
的同时, 还十分 注重 多种 艺术表现 手法的运 用, 形成 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 突出了“ 性灵 ” 的特征 。 关键词 : 哀悼诗 ; 性灵; 性情 ; 灵机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2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4 ) 0 2—0 1 2 8— 0 2
充溢着深沉 的丧子之 痛和悲郁 之情 。真 情为诗歌 注入了灵 魂, 《 哭阿 良》 以其深沉浓烈 的爱女之情 、 哀伤 欲绝的失女之
情感 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 了“ 性灵说 ” 的诗歌主张。
二、 哀悼诗中的真性情
袁枚所谓 的“ 性情 ” 实指 具体 可求 的“ 情” , 借 以代 替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