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目标。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达到共同提高。因此,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1、创设情境托尔斯泰说过:“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只有让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发生兴趣,产生好奇,有了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缺少独立生活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他们怕苦怕累,不爱劳动,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更不用说去孝敬父母,帮助他人。针对这种情况,在《花卷制作》中,我是这样导入的:“你们吃过哪些面食?这些面食中你最喜欢吃哪种?为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然后我又说:“这些食品大多数是父母做的或在街上买的,今天,你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这些食品的制作过程呢?”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经过对比试验,这种让学生亲自探究学习的知识,要比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获得的知识牢固、灵活。)“好,我们就从最简单的花卷开始吧!”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花卷。“哇噻!太漂亮了!老师,老师!你快教我们吧!”这时我并不急于求成,而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然后制定出制作的几种方案,让他们自己去实施,在验证方案中,我适时地进行指导—“做得好,搓条再快点,粗细再匀称些,是不是更好?”“如果筷子将面再抻直一点旋转就更棒了!”……学生听了这些鼓励的话,干得更起劲了。“老师!我们组第一个完成,快给我们下一个任务吧!”“老师,我们想学像小球的那个花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小组合作使他们认识了团结的力量。学生们吃着自己亲手做的花卷甭提多开心了,有的不舍得吃,要带回去给自己的同学、老师或家长品尝……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学以致用综合实践活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学中要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让他们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在海贝的分类中:我采用讲解、直观教具与学生实物对比等方式进行,让学生了解海贝的名称、形状及特点,先让学生将报纸铺在桌面上,拿出贝壳,教师先介绍“贝纲”,用精美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然后认识自己手中的贝壳。这样避免教师的讲解过于抽象,与学生实际脱节,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3、体验成功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兴奋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成功的喜悦,把它转化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因。如对课堂提出有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应予及时的表扬。对中下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更应大力赞扬,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对于一般的学生,讲课要通俗易懂,由浅入深,使他们觉得自己会做才能产生兴趣,操作实践要有坡度,才能让他们乐于参与,更易更多地尝试成功,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养成,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1、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习阶段里的重点、难点。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重结果、轻思路,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法,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可利用情境、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探索和交流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开发学生的能力为主。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我就不会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一不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可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如:食品雕刻教学中,课前用萝卜和胡萝卜雕刻出各种花卉:松麟菊、大丽花、月季、马蹄莲……,上课时用插花的方式,将这些花卉展示出来,学生一片哗然,已经跃跃欲试,兴趣一来,其它的已经不用多讲了。刚开始学生还是有点困难,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合作学习,归纳思路,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指导中坚持鼓励的原则,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问题不再重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它要求教师在教给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掌握这类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把“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2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防止形式主义。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方法是丰富多样的,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但要防止形式主义,一旦陷入形式,学生就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例如:《木艺-七巧板》教学,在“板”的测量与划线环节中,如果让学生按照此图划线,制作七巧板。这样的教学,形式上学生似乎参与了学习,也动手做了实验。实质上是学生听从教师的指令做一做操作,自己没有任何思维,很难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仍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如果采用“自学—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即在学生观察“七巧板”之后,教师提问:“1、七巧板由哪几块图形组成?2、七巧板中的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你能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成一个正方形吗?4、你能在一块正方形板上画出一个七巧板吗?”通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研究、尝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能举一反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不仅真正动了脑筋,想了办法,而且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兴趣,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三)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猜想、验证。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新异策略。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富有创新求异的需求,而且这一年龄阶段也是初中生求知欲很旺盛的时期。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并在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还要尊重学生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自我的需求,及时表扬在探索过程中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尽管有时学生独特见解并不完善。但这种表扬将会在全班学生中激发创新的心理需求和求实态度。)在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把学习的结论直接灌输给他们,而是通过引导、讨论、尝试等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和获取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提高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2、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充分发展情感态度和探究能力。活跃的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而愉快轻松的课堂是思维活跃的前提。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获奖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例如:《凉菜制作》这节课,我要求每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爱好,自己设计一道凉菜的盘饰(即菜肴围边):有的学生用黄瓜和胡萝卜拼摆了一个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美丽景象;有的学生用土豆皮、茄子皮或黄瓜皮作椰树的树干;还有的用大蒜和香菜拼成了一朵朵的白玉兰花……看,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巧妙呀!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四)改变评价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作品讲评课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问题后的分析、纠正和解决的过程。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劳动成果,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进行评价总结,找出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原因,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觉“我真行”,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针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我采用自评、互评或集体评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要的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评价中,自我教育,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使学生更有信心地自主探究。综上所述,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在自主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探究能力是一个重要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还有待我们在教学中继续摸索和总结经验。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一简单论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以上心理学的研究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哪些规定呢?具体的规定有:(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师生融洽的情感,不仅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关注其情感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心贴心,劲儿往",心贴心,劲儿往一块使,有利于共同发展.标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平常也老提,也注意去做,但都没有这次学习领会地这么深刻,与大家共享: 1.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些有头脑,有思想的"人".他们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机器人,对任何事情情感态度占据第一位,尤其是他们的主要时间在接受教育,因此,把教育施以情感色彩是很有必要的;另外,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关注情感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渴望关注是人的本性.一本书上曾经说过"人最深刻的本质还是被人欣赏的那份渴望",得到了关注才会注意和检点自己的学习行为,才会反思,从而进步. 3.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心贴心,劲儿往一块使,有利于共同发展. 4.符合规律.情感"软件" 和学知识"硬件"是一个系统.新课改编写组的老师们把它写进新课标,提出新要求,符合系统规律. 5.是时代的要求. 新课改本身是时代的产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更人性化,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尤其是语言教学以实用为目的.这是中西方交流的结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情不再,顺应时代趋势才能办出好的教育,"彰显个性" "人文关怀"成为教育的主流. 画外音:上述说法得以实现得依赖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热爱教育的态度. 只有把心融进新课改当中,肯为教育付出的老师才能做到把关注学生情感放在第一位,否则就只能是"压制式" "一言堂""师道尊严",冷漠而简单,不能弯下腰关注学生情感. 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处于正在长身体和心理不断完善的时期,情感在他们的心中更显得重要和不可或缺。而且,学生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学生的情感都应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回应,学生学习的积极学习态度才能得到长久的保持和维护。所以,《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结合艾芳菲教师执教《笋芽儿》谈如何体现学情的关注鹰潭市第八小学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2013年6月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重新修订,提出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题从研究小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体验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克服学科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学校教育绝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仰和力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家园。 二、课题的界定 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

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激动、抑郁、仇恨、悲伤、厌恶、美感等等。 积极情感:是指正向的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人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情知合一的高级动物。由此可见:积极情感就是鼓励人们上进,激励人为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支柱,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之源。积极情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实施教育和定向培养。 小学生积极情感培养策略研究:学校教育绝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仰和力量。本课题将研究学生情感态度的发生与发展,坚持以理育情,以美育情,以行育情的基本策略,进一步探索培养小学生积极情感的方法、途径。努力培养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情感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免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地处郊外湖滨,

注重情感培养焕发课堂活力

注重情感培养焕发课堂活力 【摘要】现代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生活要求有良好的情感,尤其是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都呼唤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学科教材上,都有着进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培养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天地动容的悲惨;有开怀的笑、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呢?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因为,有了情感的冲击,文章才显活力。所以,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情感 1.1 走进教材,发挥作品的情感熏陶感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走进教材,品味诗词字里行间的韵味,感受语言潜含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验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宏伟抱负;杜甫《石壕吏》中“独与老翁别”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这些都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深深的震撼。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文情操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操境界,启发学生思考,涵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修养。 1.2 钻研教材,抓住情感的触发点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起着启蒙学生精神良知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把那些富含情感的语句找出来,深入悟读,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作品的人文价值,体验人类的情感因素。例如,藏克家的《有的人》中有这样几句话:“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几句话写两种不同阶级的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而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也很鲜明,一个“摔垮”一个“记住”。通过对比研析,学生内心的情感自然被触发起来,是非自明: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将永远值得并得到尊重,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将是遗臭万年。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3 诵读教材,利用作品的怡情作用形成学生情感。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想培养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结合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

杨明顺-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 龙塘小学:杨明顺情感教育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和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情感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主线,在学校教育背景中进行较为系统的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还不多见。积极探索小学阶段情感教育的应用性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初步形成小学生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操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现在小学生经常发生离家出走引发悲剧,有的小学生出现情感发育障碍等等,往往这些孩子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以前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只重视智力教育,轻视情感的教育,导致孩子们偏离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教育好孩子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只有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去,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而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如何正确认识并促进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践,促进小学生身心情感发展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情感在小学生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刚满六、七岁的儿童,刚离开幼儿园,第一次踏入校门,常常怀着愉快而自

豪的感情来对待新发生的一切。他们喜欢学校,感到自己长 -1- 大了许多,一种自豪感逐渐成长起来,尤其是成了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以后,这种自豪的感情更会进一步发展。孩子们渴望改变像幼儿园那样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像一个小学生的样子,一切都要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这样的情感是一种极其可贵的上进因素,作为家长和教师如何能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点,就会大大加速儿童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的转化,为儿童后在学校生活的漫长道路创作一个良好的起点。在学习活动中,情感因素也常常对认识过程有很大影响。不论是感知、记忆过程,还是思维、想象过程,都可以看到情感因素的作用。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他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其发展的状况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有意的培养学生情感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一般都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学过程。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日益丰富的,是他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作用,对他们的智力开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情感是推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动力。孩子的心是多变的,我们要防止学生最大的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教育不能重智轻情,必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梁琼 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语言与情感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会影响语言学习。 那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寓学于乐。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都着眼于高效率,用最少的教学投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应。这就必须设法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才能保证学习目标更好的达到。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为保证学生乐学愿学,我注意调控学生学习的意识:(1)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对象,评价效果的课堂教学三要素来增强学生的向心意识,让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求得“高效低耗”;(2)课堂教学有轻重缓急、波澜起伏,让学生的情感意识随课堂气氛的开降而起落,以求得“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3)朗读意识。英语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机会,由教师的“导”,进行默读、朗读、齐读、角色读,以加深对课文对话的理解,提高目标成度。课堂设计,我采用“四连环”授课法。第一环:认定目标,明确任务;第二环:实施目标,逐一达标;第三环:

达标深化目标串联;第四环:目标检测,矫正补偿。讲课时,用最精练习语言,重点讲解,一般不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是通过表演、操练、举例等,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观察、对照、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方法、思路、特点、规律。例如:教现在进行时,我先要学生听读。我演示:I 'm stan doing/ walking.边说边板书,待学生听懂后,我就让学生演示动作。我叙述She's reading……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中理解内容,我就启发他们自己归纳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动词构成形式,常用时间状语等,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学习效果很好。达标深化,我也不直接给学生归纳总结,而是变讲授为讨论;题目设计,做到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己完成,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注重趣味教学,寓教于乐。 夸美纽斯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可能的形式,如父母、教师、学校、学科、教育方法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由此可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很注重趣味性,力求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科学态度。当学生对学习深感兴趣时,他就觉得所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处在愉快的氛围中,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在无意中掌握所学知识。 1、置情于景,培养兴趣。 情景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我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利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课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1.7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精神。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

关注学生学习感情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背景介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7、8+6、5+2、2 15X(4-0、5)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上传: 喻安更新时间:2013-1-18 18:47:00 新课改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大的困难,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目标缺乏具体直观的衡量指标,而且在短期内难以见效果。二是整个社会层面基本坚持以分数为本位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重视知识的再现与应用,忽视价值观引导。从价值观目标自身的特殊性出发,有效考虑价值提升的衡量维度,探索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个性价值取向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和谐统一,从而感受知识的价值、个人的 价值,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确立维度,全面衡量价值观的落实。 1、学科价值维度。 2、课堂价值维度。 作为教与学的主体,教师特别是学生应该对自己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与反思。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引导行为、自己参与教学过程的行为对于完成课堂任务、对于自己的长远发展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并且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能够坚持这些行为,认同这些行为取向的实际价 值。 3、思想价值维度,即形成积极的态度,内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目标的最高层次就是在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领悟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意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公民意识。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 二、在体验、渗透、反思、践行中实现价值提升。 由于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要通过体验、反思等而逐渐形成与提升的,所以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感与价值的冲突点,并提供学生尝试选择、参与体验的机会,从中得以提升与内化。在此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更应充分发挥教师在价值引领中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可以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点,利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尊重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基础上,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 1、挖掘价值引导的基点,确立价值引导的路线图。 针对价值观目标的自身特殊性,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主导过程与学生经历过程有机衔接,坚持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把生活与理论相融,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确认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题目五: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要点】(1)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2) 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3)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资源链接】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林志强主编 [2]《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亦菲着译 【学习心得】 。。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课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素养所涵盖的目标主要有: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因此,在课程活动中,作为教师,就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联系实际教学,想到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科学课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

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着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象课标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能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对科学课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初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科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投入,你投入多少也不会算多,因为它没有量化的结果,但它却能通过被学生感受、体验、内化后显现出来,成为一种积极推动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科教育的优先目标。那怎样在科学课中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激励浓厚的科学志趣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儿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方法与乐趣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性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将来的科学学习、为小学学科的学习,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另外,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漫谈之一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王雄 教师们讨论三维目标时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这个问题常常会难住很多老师。当他们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感到比前一个目标维度好理解多了。其实,这最后一维目标才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它涉及到很多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为什么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不理解这个问题,老师们就也很难进入目标设计的状态。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与过去的教育目标有了很大不同。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因为,如果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历史教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发展来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价值观虽然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还有共性价值观。所以,我们区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特征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情感态度很难说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一个人悲伤,而另一个人高兴,情感只是外在的表现,问题的关键在其内部的个人经历与价值观的取向。笔者在上课时,讲到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兴奋,为统一感到高兴,还有的学生很悲伤,为统一战争和秦暴政中无数生命被践踏感到痛苦。看起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类学生对秦统一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才会导致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情感态度正确或错误,而应当从学生个人经验与价值取向上分析具体情况。 从很多老师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被教师主宰的。个人的情感不能真实地表达,学生们从小学会的是揣摩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目标,这样的教育只能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分离,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真实探讨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独立思想成长的殿堂。如果学生的情感态度都被虚假控制,独立思想与健康人格如何发展?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 因此,要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需要我们转换思路。首先转换的就是:教师们先要搞明白,谁的情感态度?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从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价值观来进行教学设计。 价值观的变革是从一种共性价值观向另一种共性价值观转变。个性的因素相对少一些。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实际上是从政治文明的尺度来看历史的,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变。过去的革命价值观是强调对立的,是以武力或暴力为基础的。在以武力和暴力为基础的人看起来,妥协是不存在,对自己的政治对手除了从肉体上消灭,就是从精神上摧毁,最主要的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又一轮改革势在必行,而以往很少有人注意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问题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来研究。我认为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应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培养,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更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和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师生观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展现自我个性,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的发言的机会,决不能让少数“精英学生”包揽课堂发言权,作为教师应具备这样一种教学民主意识,即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习状态如何,都应让他在一节课上至少发言一次或更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可以多方面,

多角度,多层次地创设数学问题,通过数学问题把学生引进数学学习的殿堂。 大家都能积极发言,积极交流了,我们又提倡“1.学习成绩好的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学习成绩一把的同学;2.经常发言的同学让给较少发言的同学;3.男生让着女生;4.坐在前排的同学让着后排的同学”。当然,这不意味谦让而不竞争,这恰恰符合学生全体参与,合作交流,竞争有序的新理念。如教学中的口算题,基本题多设计一些可以加大学生发言的参与率;讨论题要合理分组,每人都参与讨论,做到异质互补;发展题要有争论,有延伸。发言多了,看上去是一个表面现象,而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变的积极向上却是其中的本质。 二、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判断,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要改教师的“讲授”为主为学生的“学习”为主,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时间和空间。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出来,学习成果才能瓜熟蒂落。那些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最终并不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什么值得回忆,回味的东西(哪怕你塞给他许多知识)。有的甚至造成学生后继学习的困难。这些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惊醒吗?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动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实验,去猜测,去交流,去概括,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在掌握

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注重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1.体会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 中国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有很多优秀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的文字之简洁、语言之优美是十分突出的。比如,诗歌简练和富有韵律感,散文优美而富有内涵,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这些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作,在讲授这些作品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美,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意会体味,让学生体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展示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教材是描述大自然的,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在一年四季的变化;《庐山的云雾》,紧扣住庐山云雾的特点,使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以明快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庐山那修理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无比热爱的美好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对学生实行自然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现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都有鲜明的形象:如亭亭玉立的白杨树、辛勤劳动的小蜜蜂、英勇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向命运挑战的霍金……这些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物(或拟人化)形象,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丰富各自的内心及精神世界。 二、增强阅读知道,培养学生的情感

试述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试述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内容提要: 小学生情感品质的一般特点: 一、幼稚却善于表现. 二、多彩而不成熟. 三、冲动而又难于控制. 小学生情感的培养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能力,正确评价自我 (一)是对现实生活意义的认识。 (二)是对自我的认识。 二、选择最佳途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生活即教育 1、让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孩子的生活 2、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3、尽量让班级主题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 (二)、创设道德情景,满足学生的情景体验 1、主题研讨 2、置换角色 三、创设教育情境,陶冶小学生的社会情感(一)、为人师表 (二)、潜移默化 (三)、美术熏陶 四、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五、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 关键词: 情感、培养、丰富、遵循、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一般都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①的过程。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日益丰富的,是他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作用,对他们的智力开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②可见,情感是推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③这说明教育不能重智轻情,必须着力培养具有丰富情感的学生。 儿童的情感是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与发展的,伴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品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出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幼稚却善于表现 小学生天真活泼,情感丰富,易于外露内心的感受。他们表达出来的情绪通常是他们纯真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较为一致,较少有文饰和内隐成分。然而,小学生的情感表达往往带有较强的情境性,情感表达的方式比较单纯,情感易于外露,不善于掩饰。遇到高兴、令自己满意的事情就手舞足蹈,神采飞扬;而遇到不高兴、令自己失望的事情则垂头丧气,黯然神伤。他们对自己的情感表现和可能的后果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二、多彩而不成熟 进入小学后,学习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学校成了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儿童的生活接触面扩大了,新的活动、新鲜事物使儿童的情感内容丰富起来,在性质上也有变化。然而,尽管小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容日渐丰富,与道德、理智、审美活动相联系的高级情感也逐步得到发展,但是,小学生情感还不够稳定,他们的情绪常随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情绪上的紊乱。 三、冲动而又难于控制 低年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遇到较小的刺激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反应。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

培养情感态度的方法

培养情感态度的方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英语教师的情感认同在很大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先生在上海平乐中学做调查发现:学生“厌学”往往缘于“厌师”,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情绪化学习现象”。英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互相信息沟通是创造语言情景的关键。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教师改变角色 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你喜欢他,关爱他,有时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抚摩学生头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穿着打扮简洁明快,肢体语言要丰富生动,语言语调要洋气地道。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微笑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面带微笑,从容而自信地不上讲台,会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加强友谊合作的桥梁。一位政治家曾说过:“一个微笑,价值百万美元。”的确,人与人相逢时,各种表情中,只有微笑才能最拿人,才会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才会给你赢得好的第一印象。 (3)、多赞美,少批评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了解学生的优点,并加以真诚的赞美、被接受、被认同的心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这个原理也符合当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理论。孩子们一旦得到老师真诚的赞美,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因为孩子们都有表现欲,获得的赞美越多,就越希望做得更好,慢慢地,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知识水平就会越来越接近教师的期望值。总之,一个不会赞美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2、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课外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⑵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2、提问法: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 (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⑴ 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⑵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