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有效积温测定
玉米有效积温概念

玉米有效积温概念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朋友们经常种植的经济作物。
要想保证玉米的高产和良好品质, 必须掌握玉米生长的规律, 特别是有效积温概念。
一、何谓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是指在几个月里,空气温度高于一定的基温度才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温度, 即高于这一基温度的温度差值计算积温。
在一定生长期内,积温越多,玉米的生长速度就越快。
因此,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有效积温的计算不同生育时期对应不同的基温度和积温的累加方法。
譬如,从3月1日到6月20日的生长期间, 基温度为10℃。
在这个时间段内,当空气温度高于10℃时,这段时间的“温度差”就被收集并积累为有效积温。
每天的积温是指当天的“温度差”;每月的积温是从当月的第一天开始,累加到该月的最后一天;整个生长季的积温是从生长期开始,一直到末期(也就是采收期)的温度差值。
计算公式:积温 = (当日最高温度+当日最低温度)/2 - 基温度三、玉米生长期的有效积温分析1.幼苗期玉米幼苗期生长迅速, 所需积温较少。
一个较好的生长环境是温度保持在20℃至25℃之间。
在这个环境下,玉米种子一般在10至14天内能够发芽。
2.生长期生长期是玉米生长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应的有效积温分布范围在2400至3500℃之间。
在这一时期间,玉米生长条件较为敏感,一旦在这段时间内缺少有效积温,可能导致生长缓慢或停滞。
3.会苗期会苗期是指玉米植株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 形成完整叶片的时期, 有效积温的分布范围是3000至4000℃。
在这一时期中, 健康的生长环境意味着玉米植株生长更加健壮。
4.发育期发育期是指玉米植株生长达到顶端, 且出现丝茎时的生长期, 有效积温的分布范围在3200至4600℃。
在这个时期内,有效积温对玉米产量的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总之,有效积温对于玉米生长的影响非常大,关键是要能够掌握好各个生长期间对应的温度范围和基温度,以便对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温度状况作出合适的调整,从而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
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活动积温是指农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受到的非热性能量的总量,单位是日℃;有效积温是指任一天的积温根据其冷却系数经过计算后得出的总值,它表示植物所受到的温度较高而变弱作用的热性能量。
活动积温的计算方法:
(1)根据当日室温(即室外温度)和最高温度(最近24小时最高温度)计算活动积温,即活动积温等于最高温度减去室温,然后根据温差范围乘上不同的系数;
(2)每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计算:先将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差乘以日积温系数,然后把值加起来;
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
(1)根据当日累积太阳辐射和室温计算出此日的有效积温;
(2)冷却系数的计算:根据室温和24小时最高温度差值,将其乘以一个冷却系数,冷却系数取决于温度差范围;
(3)有效积温的计算:将活动积温乘以冷却系数即可求得有效积温。
快速估计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法的研究

快速估计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法的研究发育起点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通常是指种子开始萌发或幼苗出土的时刻。
发育起点的准确估计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而有效积温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估计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
发育起点的准确估计是植物生长发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农业生产中,准确估计发育起点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当的播种期,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植物研究中,发育起点的准确估计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揭示植物的生理机制,为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有效积温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估计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
该方法是根据植物对温度的敏感性和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通过积累温度来估计植物的发育进程。
在有效积温法中,通常将温度范围划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三个区间,对应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在低温区间,植物的生长发育速度较慢,通常处于休眠状态。
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物逐渐解除休眠,开始进入中温区间。
在中温区间,植物的生长发育速度相对较快,此时的温度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植物会进入高温区间。
在高温区间,植物的生长发育速度会受到抑制,甚至停滞不前。
通过对不同阶段的积温进行累加,可以估计植物的发育起点。
通常情况下,发育起点的估计是根据植物对温度的需求和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来进行的。
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需求和敏感性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有效积温法进行估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调整。
有效积温法的研究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到植物生理学、作物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和实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模型。
这些研究成果为农业生产和植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发育起点的准确估计和有效积温法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积温测定的实验探究

式( 2 ) 中, C为发育 起点 温度 ( 生物 学零 度) 。有 效
积 温 K 和 生 物 学 零 度 C 的计 算 最 简 单 的 方 法 : 在 两 种 实验温度 ( T 和 T 2 ) 下, 分 别 观 察 和记 录 两 个 相 应 的 发
大 豆 玉米
图 1 大 豆和 玉米 播 种 示 意
育时间 ( N 和 N。 ) 值 。根 据 上 面 的 公 式 :
因 为 K 一N ( T 一C )
K 一 N ( 丁 2 一 C)
Kl — K2
3 实 验 结 果
每 天 观察 的 原 始 数 据 记 录 情 况 见 表 1和 表 2 。 实
验 结果 统 计 见表 3 。实 验 计 算 结 果 见 表 4 。
所 以 C一 ( N T2 一 N TI ) / ( N 一 N ) 将 c 代 人 有 效 积 温公 式 即 可 求 出 K 。根 据 此 原 理 , 可 以计 算 出不 同
植物 的 K值 。
4 讨 论
温 度 是 生 命 活 动 的基 本 条 件 之 一 。植 物 只 有 在 一
定 的温 度 范 围 内才 能生 长 , 在一般情况 下 , 低 于 o℃ 时 ,
2 材 料 和 方 法
2 . 1 0℃ 时 , 随着 温度 的 升 高 , 生 长
逐渐加快 , 一直到 2 0  ̄3 0℃ 之 间 , 生长最快 ; 继 续 增 高
覆 上 一 薄层 泥炭 土 , 浇 透水 , 然后 分别 放人 2 O℃ 和 2 5
℃光 照培 养 箱 中培 养 ( 图1 ) 。 ( 3 ) 观 察 记 录 。每 天 定 时 观 察 生 长 情 况 并 注意 补 充 浇水 , 第 一 片真 叶充 分 展 开 后 , 记 录 所 用 的 天 数 和 培 养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有效积温法则是指根据植物生长需要的温度条件,计算出植物在特定温度条件下所积累的温度总和,从而预测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这一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施肥时间和收获时间,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有效积温法则的原理和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原理是基于植物对温度的敏感性而建立的。
植物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植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长最为适宜,超出或低于这个温度范围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有效积温法则就是根据植物对温度的需求,将温度条件转化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计算出植物在特定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总和。
在实际应用中,有效积温法则通常用来预测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生长周期。
通过对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和生长需求进行研究和实验,可以得出不同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模型。
然后,根据实际的温度条件,可以计算出植物在特定时间段内所积累的有效积温总和,从而预测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施肥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举个例子来说,以水稻为例,水稻的生长发育受温度的影响非常大。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例如,水稻的萌芽期和幼苗期对温度的需求较高,而成熟期对温度的需求较低。
通过对水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和生长需求进行研究和实验,可以建立水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模型。
然后,根据实际的温度条件,可以计算出水稻在特定时间段内所积累的有效积温总和,从而预测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
这对于农民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水稻的种植时间和施肥时间,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对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施肥时间进行预测外,有效积温法则还可以用来预测农作物的收获时间。
通过对农作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和生长需求进行研究和实验,可以建立农作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模型。
生态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测定

43.1
16.4
C=(N2*T2-N1*T1)/(N2-N1)
=(5*25-12*20)(5-12)
≈16.4
K1=N1(T1-C)
=5(25-16.4)
=43
K2=N2(T2-C)
=12(20-16.4)
=43.2
K=(K1+K2)/2
=43.1
注:两组有效积温的值存在误差,土壤的情况、护理的情况及实验室的条件都会造成两组数据不等。
准确计量实验时间也就是从开始播种到长出第一片真子叶的具体时间再准确计量实验时间也就是从开始播种到长出第一片真子叶的具体时间再准确计量实验时间也就是从开始播种到长出第一片真子叶的具体时间再折算为天计算折算为天计算折算为天计算测量植株生长高度的过程中计量保证测量的精确度测量植株生长高度的过程中计量保证测量的精确度测量植株生长高度的过程中计量保证测量的精确度在测量植株的生长高度过程中待拿出培养瓶后随即关门快速测量在测量植株的生长高度过程中待拿出培养瓶后随即关门快速测量在测量植株的生长高度过程中待拿出培养瓶后随即关门快速测量快速放回快速放回快速放回注意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适时适量洒水保证一定的湿度注意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适时适量洒水保证一定的湿度注意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适时适量洒水保证一定的湿度可编辑修改可编辑修改可编辑修改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三、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中的应用
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C)决定后,可以推 测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估计昆虫 在地理上可能分布的界限,预测害虫的发生期等。
(1)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线和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的世代数。确 定一种昆虫完成一个时代的有效积温(K),根据气象资料,计算出某 地对这种昆虫全年有效积温的总和(K1),两者相比,便可以推测该地 区1年内可能发生的世代数(N)。 N=K1/K 如果N<1,意味着在该地全年有效积温总和不能满足该虫完成一个世代的积 温,即该虫1年内不能完成一个世代。如果这种昆虫是1年发生多个世代 的昆虫(不是多年发生一个世代的昆虫),也将会成为地理分布的限制。 例如:如果N=2,该虫在当地1年可能发生2代;如果N=5.5,该虫在当地 1年内可能发生五六代。
有效积温法则在预报预测害虫中的应用方向
⑴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⑵推测一种害虫在某地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 ⑶描出广大地区某种害虫的世代分布图 ⑷益虫的保存和利用
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例如6月5日在库存的粮食中发现2头(雌雄各 一头)刚羽化爬出粮粒的玉米象成虫,当时仓内 平均温度为19.0 ℃,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可知玉米 象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 ℃,有效积温为462.4日 度,根据N=K/(T-C)=88.9天就可以算出下一代玉米 象的发生期。 根据玉米象的生物学特性,产卵后还得经过 88.9天,才能羽化出下一代成虫。因此,上例中 发现的玉米象成虫得到9月7-8日才能出现下一代 成虫。
有效积温法则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方向
⑴制种父母本播差的确定 ⑵增产增收 ⑶确定收获期 ⑷预报农时
制种父母本播差的确定
杂交水稻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是制种成败的 关键。理想的花期相遇是指父母本盛花期相遇或 同时齐穗。运用有效积温差推算播种差期较为准 确。 有效积温差法就是根据双亲积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先求出双 亲之间播始历期的有效积温差,然后先播播始历 期长的亲本,等该亲本播后的有效积温正好达到 两者的积温差时,再播另一个亲本,这样可以确 保父母本盛花相遇或同时齐穗。
有效积温法则名词解释

有效积温法则名词解释
有效积温法则是指一种热力学规律,用于描述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的影响。
该法则认为每种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昆虫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具体来说,有效积温法则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V = KT / (1 - r)
其中,V 表示昆虫的致死量或最大承载能力,K 表示常数,T 表示温度,r 表示热力学摩擦因子。
该公式表明了温度对昆虫承载能力的影响,即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昆虫的承载能力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但是,当温度超过一定的极限时,昆虫的承载能力会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昆虫死亡。
有效积温法则最初是在研究植物发育时总结出来的,但其也可以用来描述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如动物的生长发育、细胞的分裂和代谢等。
此外,该法则还可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生物技术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催芽:
种子的选取—饱满
处理:
a、常温下
湿纱布包裹种子,用温水浸泡1d,倒掉水
b、25℃恒温培养
c、注意保持纱布湿润、透气
d、观察
露出芝麻粒大小的芽,便可播种
②播种:
将露芽的种子播种在烧杯中,播深1~2 cm,覆上珍珠岩,浇透水,然后分别放入(25℃、20℃)光照培养箱中。
3观察并记录:
A、温度
b、生长情况(每天记录高度)
c、经历的天数
注:第一片真叶充分展开后,记录所用的天数、处理的温度。
5、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
下表为每天观察的原始数据记录表:
大豆苗高(cm)
玉米苗高(cm)
温度
20℃
25℃
20℃
25℃
第一天
0
0
0
0
0
0
1.2
1.0
0.2
0
0
0
第三,需要积极思维。
探究性实验学习是对已有知识的批判性考察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体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寻找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积极思维,独立思考作保证,逐渐形成创新素质,更好地展开探究活动。
第四,养成合作和成果共享的精神。
在探究性实验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自己动手进行研究,充分体现了大家的个性发展。在科学研究上,往往许多比较困难的活动和任务需要集体合作来完成,因此在坚持个性发展的同时,要善于合作,共享资源,从而体悟合作的最高境界。
第五,善于猜想。
猜想是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力求解决困难的一种创新想法。它是建立在质疑的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活动。
第六,具有思辩能力。
思辩力是在研究体验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升华,是一种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论证能力的表现,即在研究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如何避免的或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一种辨析能力,更进一步说是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答辩能力。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有关且主要反映在温度对植物速率的影响上,玉米和大豆都是从某一温度开始发育。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它们在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玉米的是160日度,大豆的是450日度。
6、实验总结
1、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改进措施:
7、教师评语及评分:
签名:年月日
NT=K
式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为有效积温。
昆虫和其他变温动物也符合这一公式,但它们的发育都是从某一温度开始,而不是从零度开始,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则上述公式可改写为:
N(T-C)=K
式中,C为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
有效积温K和生物学零度C的计算
大豆:C=(9*25-10*20)/(9-10)= -25℃
则K=N1(T1-C)
=10*(20+25)℃·d
=450℃·d
玉米:C=(8*25-8*20)/(8-8)= 0℃
则K=N1(T1-C)
=8*(20-0)℃·d
=160℃·d
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结果
类别
K(℃·d)
C(℃)
大豆
450
-25
(2)对本实验的改进措施:
实验培养植株时所用的恒温培养箱,对实验有一定的影响,因为20℃的培养
箱相对离光源较远,虽然对照组放在了两个培养箱的相对应的位置,但是由于除了温度之外,光照也对实验造成了影响,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存在较大误差的。因此,我们因该将各实验三角瓶置于相同的光源之下。
2、本实验的收获:
经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作为一名研究人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1)实验的成败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我们这次的实验是成功的。本次实验我们小组的成员,团结协作,
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为实验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实验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我们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在对植物进行测量时,不同同学的测量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最后整理数据时才发现这个问题。
说明我们在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包括实验硬件的准备,还有我们本身的经验储备,也很重要,很可能会影响整个实验的成败。
温度
从播种到玉米第一片真叶展开的天数/d
1
3
20℃
8
2
3
25℃
8
2、对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实验数据的计算:
用公式K=N(T-C),计算不同植物种子的有效积温(K)和发育的起始温度(C),计算过程如下:
K1=N1(T1-C)
K2=N2(T2-C)
K1=K2
所以C=(N2*T2-N1*T1)/(N2-N1)
第一,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做本实验之前,我们需要掌握植物生长发有效积温的测定机理,需要充分地
学习有效积温的测定原理,便于开展研究。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才能在研究过程中有所发挥,有所联想,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们在自己的知识库中寻找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7.6
第六天
12.9
11.1
9.7
22.4
16.3
9.8
13.5
14.7
10.1
15.0
21.4
8.2
第七天
13.6
11.4
10.0
22.5
17.1
10.5
14.3
17.1
10.9
15.4
27.8
9.0
第八天
13.6
15.5
12.8
27.5真叶
22.5
11.2
12.8
21.5真叶
13.0真叶
19.2真叶
32.5真叶
18.7真叶
第九天
17.3
17.1
21.4
——
23.6真叶
13.5
14.4真叶
——
——
——
——
——
第十天
19.4真叶
21.7真叶
26.9真叶
——
——
16.7真叶
——
——
——
——
——
——
实验记录结果表如下:
分组
种子数
温度
从播种到大豆第一片真叶展开的天数/d
1
3
20℃
10
2
3
25℃
9
分组
种子数
睿智3幢327
1、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生长发育各阶段有效积温的测定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温度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认识。
2、实验原理:
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温度对植物和变温动物(特别是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上。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可表示为公式:
本科学生综合性
实验报告
姓名:王兴喜学号:*********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12级应用生物教育A班
实验课程名称_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测定
指导教师及职称张浩
开课学期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实验序号及名称: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测定
实验时间:
第四周—第六周
实验地:
最简单方法:
在两种实验温度(T1和T2),分别观察和记录两个相应的发育时间N1和N2值。
因为K1=N1(T1-C)
K2=N2(T2-C)
K1=K2
所以C=(N2*T2-N1*T1)/(N2-N1)
代入有效积温公式即可求出K。
3、实验材料
①.实验器材
光照培养箱、三角瓶、纱布、镊子等。
2.实验材料
玉米种子、大豆种子,经消毒后的珍珠岩。
⑤20℃和25℃下大豆生长高度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7,p=0.987﹥0.05,差异不显著。说明20℃和25℃下大豆生长高度无显著差异。
⑥20℃和25℃下玉米生长高度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齐次性检验,p=0.226﹥0.05,方差齐次;t=1.371,p=0.242﹥0.05,差异不显著。说明20℃和25℃下玉米生长高度无显著差异。
第二天
3.4
3.6
2.7
0
0
0
4.2
2.7
1.9
1.1
0
0
第三天
5.0
5.2
3.4
5.0
3.5
0
4.2
2.7
1.9
5.5
1.7
0.4
第四天
7.7
8.4
5.2
11.2
11.3
5.6
8.9
8.5
6.4
9.6
4.1
2.6
第五天
12.0
10.4
8.3
11.7
12.6
8.5
12.8
12.3
8.9
11.1
5.4
③25℃下玉米和大豆生长高度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齐次性检验,p=0.382﹥0.05,方差齐次;t=0.157,p=0.883﹥0.05,差异不显著。说明25℃下玉米和大豆生长高度无显著差异。
④25℃下玉米和大豆真叶展开天数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齐次性检验,p=0.016﹤0.05,方差不齐次;t=1.000,p=0.423﹥0.05,差异不显著。说明25℃下玉米和大豆真叶展开天数没有差异。
玉米
160
0
(2)实验数据的分析及讨论:
①20℃下玉米和大豆生长高度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齐次性检验,p=0.661﹥0.05,方差齐次;t=1.850,p=0.138﹥0.05,差异不显著。说明20℃下玉米和大豆生长高度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