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成药名词解释

中成药名词解释

中成药名词解释中成药是指在我国传统药物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研制的药物,其主要特点是配方固定、用药规范、疗效确切,并且有较高的安全性。

中成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草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总结,形成了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独特的药物制剂技术。

中成药通过研究和吸收古代的医药经验,通过对草药的加工、配伍、煎煮等独特的制剂工艺,能够发挥综合药效,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中成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药物:单味中草药成药、复方中成药和重要传统中药配方成药。

单味中草药成药单味中草药成药是将一种中药草药通过加工、包装等工艺制成的成品药品。

这类药物适用于单纯草药能够解决的一些常见病症,如感冒发热、腹泻、头痛等。

常见的单味中草药成药有连翘银翘片、金银花颗粒等。

复方中成药复方中成药是在中成药理论和经验基础上,将多种中药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的药物。

复方中成药通过多种草药的综合药效,对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常见的复方中成药有柴胡疏肝散、四物汤等。

重要传统中药配方成药重要传统中药配方成药是基于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医药经验和知识,将多种中药草药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药物。

这类中成药常用于治疗一些重症疾病,如中风、肺癌等。

常见的重要传统中药配方成药有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

中成药在药物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既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也可以作为一种主要治疗手段。

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规范、治疗作用显著等优点,对于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疑难杂症等疾病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中成药的疗效是基于丰富的草药资源、配方的科学性以及制剂工艺的技术性的,因此对于中成药的质量控制、药物监管等方面应加强,并且需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中成药基础知识

中成药基础知识

中成药应用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第一章中成药的概念、特点和相关知识(一)中成药的概念(二)中成药的特点(三)相关知识1. 药品的概念2. 药剂与剂型3.中药材与饮片⒋药品质量第二章中医药的发展简史第三章同仁堂中成药的特点一、历史渊源久远、品种多、剂型全二、生产制作精良、质量好、疗效高、名声远扬三、现代化生产和科研投入大、发展潜力大第四章药典、部颁药品标准一、药典二、部颁标准第五章中成药的剂型(一)丸剂 (二)散剂 (三)膏剂 (四)丹剂 (五)茶剂 (六)酒剂 (七)酊剂(八)糖浆剂 (九)锭剂 (十)曲剂 (十一)露剂(十二)胶剂(十三)颗粒剂(十四)片剂 (十五)栓剂 (十六)合剂 (十七)注射剂(十八)气雾机剂(十九)胶囊剂(二十)滴丸剂 (二十一)膜剂(二十二)其它剂型第六章中成药的命名和分类方法(一)中成药的命名方法(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第七章中成药的辨证应用第八章中成药的配伍规律(一)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二)中成药与药引子的配伍应用(三)成药与汤剂的配伍应用第九章中成药与西药合用的利弊(一)中成药与西药合用的有利方面 (二)中成药与西药合用的主要弊病第十章中成药的法用用量(一)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二)中成药的使用剂量第十一章中成药的给药时间(一) 必须重视给药时间(二)如何选择给药时间(三)如何确定中成药的给药时间第十二章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一)注意证候禁忌(二)注意妊娠用药禁忌(三)注意饮食禁忌(四)注意配伍禁忌(五)注意中成药的毒副作用第十三章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一)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防治第十四章中成药的中毒和解救(一)含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之类(二)含雄黄、砒霜之类(三)含朱砂、白降丹、红升丹之类(四)含铅类(五)含马钱子类(六)含巴豆、巴豆霜类(七)含蟾酥类第十五章中成药的储存保管(一)药库、药店、药房等单位保管中成药应注意以下几点各种剂型在贮藏时一般应注意的事项:(二)家庭个人保管中成药应注意以下几点第十六章中成药临床新用的意义和基本规律1. 中成药临床新用的概念和意义2. 中成药临床新用的理论根据3. 中成药临床新用的规律中成药应用基础知识第一章中成药的概念、特点和相关知识(一)中成药的概念所谓中成药,是指以疗效确切的方剂,用中药材为原料,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药物。

中成药的应用培训总结

中成药的应用培训总结

中成药的应用培训总结
一、培训背景
随着中医药的普及和推广,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中成药应用能力,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中成药,我院开展了中成药应用培训。

二、培训目标
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中成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掌握中成药的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三、培训内容
1. 中成药基础知识:包括中成药的定义、分类、历史渊源等。

2. 中成药的成分与药理作用:详细介绍中成药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3. 中成药的适应症与用法用量:针对不同类型的中成药,讲解其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及注意事项等。

4.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阐述中成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提高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5.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强调合理使用中成药的重要性,提出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建议和措施。

四、培训效果
通过本次培训,医务人员对中成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开具处方和指导患者用药。

同时,医务人员
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五、总结与建议
本次中成药应用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建议今后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进,如增加实际操作演练、开展专题讲座等,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应加强对中成药合理使用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中成药临床应用规范和标准,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中成药。

中药二中成药记忆方法 中药基础知识的记忆方法

中药二中成药记忆方法 中药基础知识的记忆方法

《中药二中成药记忆方法中药基础知识的记忆方法》摘要:药基础知识记忆方法,药炮制有方法酒醋蜜汁水辅;,蜜炙调拌微炒黄温补益炙甘草;其实记忆是件很奇妙事情有些很看起很简单但是就是记不住原因死记硬背我们记忆要有记忆方法下面由编给你带关药基础知识记忆方法希望对你有助!药基础知识记忆方法营销售价格循环三两年市场规律细端详高出低进多种植不随流是行掌握科学会营多快省奔康药炮制药炮制有方法酒醋蜜汁水辅;稻麦土石皆可用水火修制有技术;液体固体辅全保证疗效毒副;发芽发酵制曲霜生熟怪味都可除药药性药讲性又讲味四气寒凉兼温热;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沉浮要掌握;诸药归有讲究五脏六腑莫弄错;毒性剂量要弄清望闻问切细选择药配伍药配伍更讲究外用煎散丸;寒凉病症用温热辩证施治才全面;男女老幼各不须使畏杀恶和反;饭前饭及妊娠应用法说不完十八反药歌反药十八要记牢, 半芦贝蔹芨背乌;藻戟芫遂叛甘草, 各参辛芍反藜芦畏反说历史长深入研究不轻否妊娠禁忌药歌蚖班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和赭麝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药学炮制方法记忆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分三类火制水制或煮蒸()火制法煅制药置皿接煅或置火直烧红矿物贝壳坚硬物煅易煎变性能龙牡性能沉降煅收敛作用重炮制药物和砂锅炒四面焦黄爆烈成山甲鳞片煎无味砂炮诛形药性猛3煨制药裹湿纸或面糊灰火温适煨纸或面糊焦黑休肉煨毒臭催炒制药置锅多拌炒目不温校栀子枳壳拌炒苦寒性味减少增加温炒成炭地榆炒炭止血妙也有密闭煅灰法棕炭血余太轻飘5 炙制炙炒方法无差剧炙制要加辅蜜炙调拌微炒黄温补益炙甘草; 蜜炙款冬润肺用蜜炙黄芪补气盐炒熟地能养肾醋炙玄胡敛肝疗当归蜜炙能养血酒炙当归活血高(二)水制法漂制水浸药物杂质水漂怪味可却苁蓉腥咸难进口漂煎不难吃洗制水酒醋盐浸坚物质地软化易制切槟榔浸易切片半夏被洗毒性劫酒洗黄醋玄胡增加功效更受益知母黄柏入肾盐洗引药作用杰养阴多用鳖血浸醋浸收敛效更捷3水飞制滑石朱砂矿石加水研磨飞作药半浮半沉凉干用有利吸收减刺激(三)水火合制地黄首乌蒸熟用补血作用效更验草乌煮毒性减黄蒸用药性缓。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 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成药优先 考虑的原则。
• 由于不同的患者之间体质各不相同,导致同一类疾病的临床 症状也千差万别,在西医学看来是同一种疾病,而在中医看 来其中证候却不同。
• 例如,同样感受风寒之邪的感冒患者,体质较好的和体质较 差的临床表现完全不同,所以其证候也完全不一样,不能都 用九味羌活颗粒来治疗,即所谓“同病异治”。
3)对症用药
• 症是指单一的症状,即患者自身感觉到的不适,如发热、 口渴、头痛等。
• 症状是疾病的表现,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有些中成药 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解燃眉之急。
• 如元胡止痛片针对疼痛症状的治疗。准确使用中成药解除 某些突出症状,从而缓解病痛,也是正确选药的内容之一。
一、正确选用
4)辩证和辨病结合
一、正确选用
5)异病同治及引申使用原则
• 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演变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证同 治亦同,即所谓“异病同治”。
• 如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是不同的病,只要具有气短、懒 言、乏力等中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均可使用补气升阳的补中 益气丸治疗。
二、合理应用
对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我们要还注意: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中 成药与化学药的配伍、用量用法及用药禁忌。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 合他们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
一、正确选用
1)对证用药
• 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 • 证是对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
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揭示了疾病发展某一 阶段的病理实质。 • 辨证施治就是在辨明证候的基础上,选择对证中药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认识疾病的证候;根据证候确定治法;再依 据治法选择合适的中成药,使中成药的主治证候与患者的具 体证候对应起来,就是对证用药。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效、主治的不同,具体的内服方法也各异。常用的方法有: 直接服用、开水送服法、沸水冲服、噙化法法 等。
直接服用: 露剂、合剂、乳剂、酒剂、酊剂、糖浆剂、流浸 膏剂、口服安瓿等液体制剂,均可采用直接服用的方法。
开水送服法: 蜜丸剂、水丸剂、糊丸剂、蜡丸剂、浓缩丸、 滴丸剂、散剂、丹剂、片剂等多种固体制剂,均可采用温开水 或凉开水送服方法。
撒敷法: 外用散剂多采用此法,即将药粉直接均匀地撒 布患处,可用消毒敷料或外贴膏固定,以奏消肿解毒、 提腐拔脓、生肌敛疮之效,如生肌散、提毒散、珍珠散 等。
调敷法: 将外用散剂或锭剂用适当的液体调成或研成糊 状敷于患处的一种常用外治法。如用茶水调敷如意金黄 散,取茶叶解毒消肿之效。
涂敷法: 油膏剂、水剂等多采用将药物直接涂敷于患处 的方法,如紫草膏、生肌玉红膏等。
吹敷法: 是指将一些外用中成药散剂装入硬纸筒中,吹 到患处的治疗方法,为五官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如用锡 类散吹喉治咽喉肿痛:用冰硼散吹敷治口腔糜烂,牙龈 肿痛。
3. 注射法
中药注射法主要分为皮下、肌内、静脉、穴位及患 处局部等不同给药方法。其中静脉注射又分推注和 点滴两种,运用注射法的无菌操作要求和西药注射 剂完全相同。
二、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按规定用量服用。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一般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较弱,
用量宜小于成人; 妇女用量一般可稍低于男性。 小儿使用非儿童用中成药,剂量要适当减少。一般3岁以
内可服1/4பைடு நூலகம்成人量,3~5岁可服1/3的成人量,5~10岁可服 1/2的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注意服用总量
有些中成药含有毒成分如砷、汞、铅,或含有斑蝥、蟾酥、马钱子、乌头 等有毒药物,或含有如大戟、芫花等峻烈攻逐之品。对这些中成药,在严 格按剂量使用的同时,还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持续使用,以防耗 伤正气,或蓄积中毒。

中药制药知识点总结

中药制药知识点总结

中药制药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制药基础知识1. 中药概述中药是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天然药材,通过一定的方法,制备成药物以治疗疾病的药物。

中药的来源主要有植物、动物、矿物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材加工制备成各种剂型的药物,包括颗粒剂、药酒、丸剂、散剂、糖浆、丹剂、外用贴剂等。

3. 中药炮制炮制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改变其性味特性,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药物制剂或煎煮中。

4. 中药鉴别中药鉴别是指通过对中药材的性状、形态、组织结构、理化指标、显微镜特征等进行分析鉴别,了解品质及真伪。

5. 中药调配中药调配是指根据医师开具的中药处方,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搭配,制备成中成药或复方制剂。

6. 中药提取提取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含有特定药效的药物原料。

7. 中药贮藏中药贮藏是指妥善保存中药材和制剂,保持其原有的品质和药效,避免变质、受潮或虫害。

8. 中药制药设备中药制药设备是指用来进行中药加工、炮制、提取、调配、包装等工序的设备,包括研磨机、炮制机、提取装置、混合机、灌装机等。

二、中药炮制1. 炮制方法中药炮制是指将生药材通过适当的温度、时间和湿度处理,改变其品质和药效。

2. 火制火制是指将药材直接在火焰上烘烤,以去除水分、杀菌、改变其性味特性。

3. 蒸制蒸制是指将药材放入蒸笼中,用蒸汽蒸煮,使其受热、杀菌、软化。

4. 炒制炒制是指将药材放入锅中,用小火炒烤,使其均匀受热,改变其味道和性质。

5. 烘制烘制是指将药材置于炉中,用热风加热,使其干燥、杀菌,并产生特殊的气味。

6. 焙制焙制是指将药材放入烘箱中,利用热风或炭火烘烤,使其加热、烘干、杀菌。

7. 蒸馏蒸馏是指将药材放入蒸馏器中,用水蒸汽加热,将其中的有效成分挥发出来,并收集。

8. 贮藏炮制后的药材需要妥善贮藏,防止受潮、发霉、受虫害。

三、中药提取1. 提取方法提取是指通过溶剂、水、蒸汽等物理化学方法,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命名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命名
中成药的命名
中成药的命名,不仅是为了区别诸药,更重要的是表达其内涵。
1.以成药的功效命名
■ 体现药物的基本功用
■ 清音片——治疗声音嘶哑 ■ 化虫丸——杀灭肠道寄生虫 ■ 清热解毒颗粒——清热解毒 ■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2.以成药的主治病命名
■ 主治的中、西病症为命名依据
■ 寒喘丸——主治肺寒哮喘 ■ 痛经丸——治疗痛经 ■ 小儿泻痢片——主治痢疾
6.以成药中药物的比例或者服用剂量 命名
■ 以方中组成药物比例为命名依据 ■ 六一散——滑石:甘草=6:1
7.以成药来源、发明创造人、生产产地命名
■ 以原始出处为命名依据 ■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 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镇江膏药……
8.以成药性状命名
■ 以成药制成后的性状特点为命名依据 ■ 紫雪(清热开窍,止痉安神)——深紫色,质松如雪
3.以成药的组成命名
■ 药物的组成为命名依据
■ 香连丸——木香、黄连 ■ 茵栀黄注射液——茵陈、山栀、大黄 ■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4.以成药的主药命名
■ 以方中的主药为命名依据 ■ 天麻丸、乌梅丸 ■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
5.以成药的中药味数命名
■ 以方中的全部丸……
9.以其他方式命名
■ 以服用方法为命名依据 ■ 川芎茶调散——以清茶调服
■ 借用神话传说、自然现象 ■ 小青龙颗粒
谢谢大家!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论曰:仲景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 厚实,治五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 令人一例,是以无功。(录自《伤寒论类方汇参,桂枝汤案例》)
• 桂枝汤方 • 桂枝三两 白芍三两 炙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 桂枝 辛温 功效 发散解表,温通经脉 • 白芍 苦酸 功效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 炙甘草 甘平 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 生姜 辛温 功效 温中止呕,发散解表 • 大枣 甘温 功效 补脾益气
• 膏剂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 1、了解中医理论,可以依据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辩证用 药,能根据药品说明书的功能主治,不良反应等帮助患者 选择中成药。
• 2、合理选择适谢观赏
二 中成药的剂型
• 剂型:就是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 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是药物各种应 用形式的统称。
• 我国中成药剂型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几 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中药剂型的 创制和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近些年来,中药 剂型的研究更取得了新的发展,除了对传统的剂型进行整 理和改进外,还研制了许多新剂型。目前,我国中成药剂型 达40多种,通常应用的有10多种。如: 散剂、颗粒剂、丸剂(水丸、蜜丸、糊丸、蜡丸)、片剂、 胶囊剂、煎膏剂、栓剂、合剂、口服液、糖浆剂、酒剂、 注射剂等等。
滋补为主。
• 酒剂(药酒)
• 酒可以行气活血,易于吸收和发散,制成酒剂,药借酒势, 疗效更佳。
• 栓剂 由药材提取物和基质混合制成 • 特点:局部使用可以达到抗菌、消炎、杀虫、止痛等作用
。 • 全身作用(肛门栓):不受肠道酸碱度的破坏,使胃免受
刺激,或者不愿口服者 • 保存药品需要避免高温与光照。
• 一、丸剂 • 分为水丸、蜜丸、蜡丸、浓缩丸、等等 • 丸剂的特点: • 1、释放药物慢 • 2、治法简单 • 3、节约药材 • 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等
• 片剂 • 特点:利用度较丸剂较高;剂量准确,含量差异小;质量
稳定;服用方便等等。 • 如银杏叶片、元胡止痛片等等
• 胶囊剂 • 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 在肠道中崩解快,吸收好 • 隔绝空气,药效稳定
• 君药 桂枝 • 臣药 白芍 • 佐药 生姜、 大枣 • 使药 炙甘草
• 案例分析
• 案例中患者感受寒邪(六淫),寒邪侵犯人体太阳经,出 现恶寒、发热、汗出等症状,当用桂枝汤发散表层寒邪, 调和营卫。
• 桂枝辛温发散风寒为君药,白芍味酸收敛阴液为臣药,生 姜辛温助桂枝发散解表,大枣补脾益气与生姜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桂枝汤类方的多种应用。
一 中成药的命名与剂型
• (一)中成药的命名 • 中成药的命名是根据该方的处方来源、主要药物、处方组
成、主要功效、主治病证、服用方法等方面而定的。成药 命名的方法很多,但只能起到对成药某一方面的提示作用, 只能作为参考,正确使用中成药必须全面了解其组成、功 效和主治,特别是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中成药,才能 取得满意疗效。
中成药基础知识
开立处方的思维流程?
• 辩证----------立方
• 辩证方法: • 经络辩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
中药为什么需要配伍使用?
• 1、人体的整体观 • 2、药物药性各自的偏性 • 3、纠正相应的毒性或副反应
组方原则
案例分析
• 许叔微治里间张太医家一女子,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 弱。许曰:当服桂枝(当为桂枝汤),彼云:家有自合者,许令三啜 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许自制以桂枝汤,一啜而解。
• 冲剂 • 如小柴胡冲剂、感冒清热颗粒、999感冒颗粒等等 • 吸收快,易携带
• 散剂 • 临时根据病情混合而成
• 合剂与口服液 • 1、浓度高,用量少,便于服用,携带 • 2、吸收好,奏效快便于急性病的用药 • 3、工艺复杂
• 糖浆剂 • 急支糖浆等等
• 煎膏剂 • 如固元膏等 • 特点: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高、便于服用等特点。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