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
高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版)

04
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 和平
一 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形势 二 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 成 三 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四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
05
专题五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专题五 烽火连绵 的局部战争
一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二 频繁的地区冲突 三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
06
专题六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 题
专题六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 界的时代主题
一 争取人类和平
二 追求共同发展
学习与探究之一 二战主题影视歌 曲演唱欣赏
学习与探究之二 我心目中的“战 争与和平”——模仿战地记者
学习与探究之三 “走向多极的世 界”演讲赛
感谢聆听
一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02
专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专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二 火山上的短暂稳定
03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三 第二次世 界大战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 大战的新阶段 四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五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高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人民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专题一的和平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 冷战与和平 专题五 烽火连绵的局部 战争 专题六 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01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专题一 第一次世 界大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教学课件

3、美苏“冷战”加剧及军备竞赛升级,造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界不安;
4、众多文化名人的推动,如罗素和爱因斯坦; 5、世界各国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意识的增强。
四、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漫画:面对伊拉克战争,各国表态
1、特点:
内容上——多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范围上——参与阶层广泛,声势浩大,遍及世界各大洲 的许多国家,具有真正的全球性;
3、《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
罗 素
爱因斯坦
我作为人向人类呼吁:切记你是人,除此之外都把它 忘了吧!果真如此,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天堂的通路。如果 不这样,那么,在你们面前,除了全体死亡以外别无他 途。 ——《人类的危机》
警世之语
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外,原子的分裂已经改变 一切,我们因此走向从未有过的大灾难。
组织上——逐渐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 行动。
2、作用:
(1)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战 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对制止战争,特别是制止世界大战,对限制军备 竞赛,推动裁军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政府及朝野政党的政策 制定; (4)教育和动员了广大民众,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 有利于提高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 坚实基础。
1968年期间,我们阵亡的人数平均每 周达到278人。我们每年在战场上的额外花 费220亿美元。征召人数提高到平均每月3 万人,尽管做了这样的投资,在战场上还 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结果。 ——尼克松于1973年5月3日致国会咨文
美国著名反战人士,影星简· 方达和越南人民 军战士一起在nghe An省行走,简· 方达要求不搞特 殊,和战士们同吃同住。(1972)
和平鸽 ( 毕加索)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册课件【完整版】

目录Biblioteka 0002页 0034页 0062页 0113页 0141页 0220页 0306页 0335页 0374页 0415页 0512页 0556页 0613页 0615页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专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二 火山上的短暂稳定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二 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四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 一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三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 一 争取人类和平 学习与探究之一 二战主题影视歌曲演唱欣赏 学习与探究之三 “走向多极的世界”演讲赛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 争与和平全册课件【完整版】
一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 争与和平全册课件【完整版】
历史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4、客观条件: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过程1、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等27国。
2、大战的经过(1)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2)三条战线: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由英法对德作战)、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匈作战)、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3)三个阶段阶段时间主要概况影响第一阶段1914年战争重心在西线西线:马恩河战役(英法—德),德军撤退东线:俄—德奥(一胜一败),形成对峙局面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东西线陷入相持阶段,战争转入长期对峙的阵地战,德国丧失战略主动权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5重心在东线:德奥一举击溃俄国计划落空1916年关键性一年:重心回到西线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东线:俄军夏季攻势德国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方面第三阶段1917~1918年俄国革命推动人民反战运动发展为革命运动,美国、中国等国的参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补充】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和同盟国战败的原因1、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原因: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直接原因);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希望协约国取胜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根本原因,真正目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3讲

第3讲 局部战争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考点清单] 1.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1)背景:二战后初期,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
南北政府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
(2)经过⎩⎪⎨⎪⎧①爆发:1950年6月。
②扩展:美国操纵“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战争。
③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④结束: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2.越南战争(1)背景⎩⎪⎨⎪⎧①二战后,越南独立以后开展抗法战争。
②美国扶植傀儡政权,越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2)经过⎩⎪⎨⎪⎧①爆发:1961~1964年“特种战争”。
②发展:1965年,美国将侵越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
(3)结果:越南取得胜利,美国从越南撤军。
3.中东战争(1)原因: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2)含义:1948~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5次战争,统称为中东战争。
(3)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
(4)艰难的和平之路⎩⎪⎪⎨⎪⎪⎧①1991年10月,阿以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和谈。
②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了《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 则宣言》。
③1994年约旦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④2000年9月,以色列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阿克 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流血冲突,巴以和平进程 陷入僵局。
关键点拨 中东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不仅包括了民族间的纠纷,也包含着领土问题,同时还存在着石油问题以及少数大国的利益,这些都决定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大国的插手就更注定了中东问题解决的艰难性。
4.印巴战争(1)根源:1947年6月,英国的蒙巴顿方案将印度按宗教信仰分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
(2)原因⎩⎪⎨⎪⎧①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目录
0002页 0044页 0102页 0177页 0221页 0300页 0384页 0459页 0514页 0516页 0596页 0637页 0694页 0735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专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二 火山上的短暂稳定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 三 大战的新阶段 五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 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形势 三 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专题五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二 频繁的地区冲突 专题六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二 追求共同发展 学习与探究之二 我心目中的“战争与和平”——模仿战地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 争与和平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维护和平的尝试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国际联盟盟约体现的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和平外交成果;《洛迦诺公约》的基本内容;《非战公约》签订的原因及基本内容。
2、理解:国际联盟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苏俄实行和平外交的原因和签署《洛迦诺公约》的原因。
3、了解:《非战公约》的进步作用,并适当对《非战公约》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1、比较归纳:通过对《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内容和作用的比较,认识两个公约对德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2、问题探究:通过对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概述,探究其历史作用及影响,吸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3、概括阐释:归纳概括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史实,正确评价国联的得失;正确阐释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苏俄外交取得了积极成果;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缓和局面。
但在国际关系领域也暗藏着危机。
2、了解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历史,学会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难点:对国际联盟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中的4个目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包括国际联盟的活动、苏俄的和平外交、《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
第一目和第四目涉及全球范围的国际关系问题,第二、三目涉及欧洲范围的国际关系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以帝国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和平体系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建立起来。
作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工具,国际联盟于1919年成立。
此后,为了调整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欧洲国家于1925年签署了《洛迦诺公约》,使欧洲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在国际联盟的组织下,1928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旷日持久的战争课件

2.“施里芬计划” (1)目的: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2)特点: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 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3)实施 ①西线:法德双方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②东线:俄军攻入 东普鲁士 等地,并且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 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4)结果: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 ,转入 阵地战 。
所到之处横尸遍野
3.影响
(1)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元气大伤。
(2)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
拓展提升
德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为速决战,但是战争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后,现实告诉人们,与战前人们的估计恰恰相反,双方投入大量的
人力物力,都没把对方置于死地,战争变成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直
不是规模最大的;规模最大的战役是索姆河战役。
三、“索姆河地狱” 1.原因: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1916年6月下旬,英法联军在法 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2.概况 (1)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50个师,英国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索姆 河战役到11月中旬结束。 (2)英法军队仅从 德军 手中夺取了大约200平方千米的土地。 (3)索姆河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人数超过 凡尔登战 役 ,达到130多万人,但仍未能决出胜负。
第 一单元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旷日持久的战争
基础导学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三条战线 (1)西线:位于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军队同德军 作战。 (2)东线:位于波罗的海南岸至 罗马尼亚 , 俄 军 同 德 、 奥 匈 军队作战。 (3)南线:位于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同 奥匈 军队作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80年,韩国全斗焕政府在驻韩美军默许下,调军镇压光州数十万市民、工人和学生的游行。
据韩国政府称,事件中有191人死亡、952人受伤,并有4863人先后被捕。
此事件反映了A.冷战阴影下世界民主政治的挫折B.xx社会经济发展缓慢C.xx是xx的战略中心地区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答案】A【解析】1980年的这场血腥的镇压,是在美军默许条件下开展的,这也显示出美国所炫耀的民主也只是泛泛而谈,世界民主政治事业遇到一定的挫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在本题与经济无关;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2.二战后,美国准备在欧洲推行一项重要举措,以帮助欧洲战后重建。
文件的起草者最初还寄希望于东欧国家加入进来,从而使他们从正在形成的苏联集团中脱离出来。
该举措是A.实施关贸总协定B.实施xx计划C.成立欧共体D.提出xx主义【答案】B【解析】重建”、“从正在形成的苏联集团中脱离出来”,可知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了援助欧洲经济复兴,以应对共产主义的经济措施。
故选B。
A项是关于世界贸易的组织;C项不是美国主导的;D项是美国在政治方面的措施。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3.以下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评价是()A.美苏关系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B.战后xx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C.xx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D.军备竞赛加快了xx经济的发展速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A.美苏关系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以上三项说法都是符合史实的,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战后美苏关系点评: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
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
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4.“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
于是在别洛韦日森林开具了死亡证明。
当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核手提箱留给谁?这可不是儿戏,于是商定:由俄罗斯来控制。
”对于“病人已经死亡”,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深表遗憾。
其“遗憾”主要是基于“病人死亡”导致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C.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D.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答案】D【解析】材料中“别洛韦日森林开具了死亡证明”“核手提箱由俄罗斯控制”等信息,可判断“病人已经死亡”是喻指苏联解体。
普京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因此这里的“遗憾”是指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中“别洛韦日森林开具了死亡证明”“核手提箱由俄罗斯控制”是解题的关键。
5.杜鲁门称,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都是xx遏制战略的组成部分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D.都为了xx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杜鲁门主义规定了马歇尔计划的基本原则,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来推行外交政策,用经济手段施加政治影响和压力。
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把西欧纳入了对抗苏联的轨道,正式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西方集团。
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杜鲁门主义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不是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B错误,符合题意。
6.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
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
他所指的是A.遏制理论的提出B.xx主义的提出C.xx计划的实施D.北约组织的建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希腊内战”、“反共战争”等可知是杜鲁门主义,1947年杜鲁门总统要求国会向希腊、土耳其政府提供援助,杜鲁门主义认为“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故B项正确。
遏制理论是乔治·凯南提出的,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政策、行为动机和做法以及美国应当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建议,与材料不符,排除苏联,与材料不符,排除C。
1949年北约建立,在军事上加强控制西欧,遏制苏联,与材料不符,排除D。
7.1985年,美国决定投入巨资实施“星球大战”计划,这一战略从根本上讲是一种()A.霸权战略B.科技战略C.经济战略D.军事战略【答案】C【解析】从“星球大战”这个名称我们一般会认为是科技战略,从本质上讲,发展科技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战略根本上是经济战略,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排除B选项。
A选项霸权战略不能够体现出这一战略的本质;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军事的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很容易出错,选择B选项。
因为“星球大战”计划确实涉及到很多科学技术的内容,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材料强调的是根本内容,我们要深入的思考这一问题,分析出经济战略才是根本的投入。
二、非选择题8.(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60年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
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
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
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
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
实际上驻古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
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
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
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
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
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
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
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答案】(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美苏争霸时期的重要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是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也是美苏冷战对抗的重要事件。
结合材料,可以表述为,美苏两级格局下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占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
(2)本问考查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入手,主要在于苏联力图改变被动局面,改变力量对比,采取克制的做法,虽有军事威胁,但最终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美苏争锋·美苏中风的背景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4月,罗斯福就授意自己的亲信雷斯特·戴维斯写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该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
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
——材料汇编材料二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
“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
——摘编自1947年3月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战略目标,据此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据材料一、二,概括杜鲁门与罗斯福对苏战略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目标:美国:建立世界霸权;苏联: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势力和影响。
影响: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不同: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苏联合作,谋求世界霸权;杜鲁门:公开与苏联对抗,遏制共产主义,夺取世界霸权。
原因:罗斯福认为,苏联在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战后为取得美国的大量援助以重建经济,是会愿意继续合作的,他企图通过合作,软化苏联,达到美称霸的目的;而杜鲁门认为,美国不可能通过与苏联合作,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
【解析】试题分析:(l)有材料“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可知美国的目标是建立世界霸权;由“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可知苏联的目标是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势力和影响。
影响: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
“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可知杜鲁门是要公开与苏联对抗,遏制共产主义,夺取世界霸权。
而材料一中罗斯福强调大国合作与苏联合作,谋求世界霸权。
罗斯福之所以主张与苏联合作谋求霸权,是基于战争中美苏的合作,他认为合作还可以继续。
而xx认为只有斗争才能争霸。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