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

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是每个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
爱心和同理心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同伴情谊,以及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的方法和策略。
一、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首先父母自己要成为榜样。
父母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例如,父母可以在生活中主动展示关心他人的行为,如帮助邻居搬家、与他人分享食物等,这样孩子会观察并模仿父母的行为。
二、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和同理心的有效方式。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如参观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让孩子亲眼见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并鼓励孩子提出他们的观察和反思。
通过这些经历,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三、引导孩子进行感恩活动感恩是培养孩子爱心和同理心的重要环节。
父母可以组织一些家庭活动,让孩子表达对家人、亲友、老师等的感恩之情。
例如,父母可以提议孩子写一封感谢信给他们的夫妻、父母或者老师,也可以组织孩子为他人做一些小事,比如帮助家人整理房间、洗碗等,让孩子从小事做起,懂得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
四、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如体育课、艺术班、游乐场等,让孩子有机会结交新朋友。
此外,父母还可以组织一些家庭聚会和活动,让孩子与亲友们互动交流。
通过这些方式,孩子可以增加社交经验,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五、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分享是爱心和同理心的体现之一。
父母可以从小教育孩子学会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让孩子明白帮助他人会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此外,父母还可以主动引导孩子参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分享行为,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尊重、分享快乐、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理心。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爱心观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爱心观在当今社会,爱心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它不仅能够让人变得善良、宽容,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爱心观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爱心观,帮助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1. 亲身示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举止。
因此,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亲身示范爱心和关爱他人的行为。
只有在孩子身边展现出爱心和善意,才能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于爱心的认同和追求。
2. 鼓励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捐款捐物等公益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的快乐和意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够培养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爱心的基础,只有懂得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
家长可以通过故事、影视作品等方式,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善良之心。
4. 奖励鼓励在孩子展现出爱心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可以通过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方式来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行为。
正面激励能够增强孩子对于爱心行为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使其更加乐于付出爱心。
5.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是引导他们正确树立爱心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做出正确判断。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理解别人需求并愿意伸出援手。
结语在当下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培养孩子正确的爱心观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鼓励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同理心,奖励鼓励积极行为,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相信在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下一代。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爱心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能使我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并且对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有爱心的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爱心。
一、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表现出关心和关爱他人的态度。
比如,如果父母主动帮助邻居,照顾生病的朋友,或者参与公益活动,都会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爱心的力量。
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形成对他人关心和帮助的习惯。
二、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感受并能够体谅别人的情感的能力。
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就要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开始。
父母可以通过故事、电影、绘本等方式向孩子讲述一些温暖人心的故事,引导他们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并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父母还可以在孩子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和教育他们如何关注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苦难,并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伸出援手。
三、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的一种有效途径。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活动。
通过亲身经历,孩子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和意义。
此外,父母还可以带领孩子参观一些社会公益机构,了解那些有需要的人群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从而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意识。
四、教育孩子分享分享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为父母,我们要教育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和精力。
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做义卖活动,或者参与家庭公益助人的行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和快乐。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在与兄弟姐妹、朋友之间共享玩具和食物,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习惯。
五、提倡家庭和谐家庭是培养爱心的基地,而家庭的和谐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前提。
父母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互助都能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
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培养孩子的爱心成为了家长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家中塑造爱心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爱心。
1. 以身作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必须以身作则,成为他们学习爱心的榜样。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展示出对家人、朋友及邻居们的关心和爱意。
如帮助家庭成员做家务、关心他们的需求以及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等方式,都能够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爱心的力量。
2. 提供支持与鼓励家长应该在孩子的心灵成长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鼓励。
当孩子表现出爱心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付出是受到认可的。
同时,家长也要在孩子犯错时保持耐心和理解,以此让他们明白在别人犯错时也应该给予包容与理解。
3. 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有效途径之一。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志愿者工作,如为贫困儿童捐赠物品、参加社区清洁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能够切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并逐渐形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4. 尊重他人差异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差异。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与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的人交流的机会。
这样,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从而培养出包容与理解的爱心。
5. 鼓励孩子分享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物质和情感。
通过分享,孩子能够培养慷慨和无私的品质,同时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一些分享的机会,如共享家庭活动、与他人分享糖果等,从而让孩子理解分享对陪伴和友谊的重要性。
6.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培养爱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励志影片等方式,让孩子了解他人的困境并能够换位思考。
同时,家长也要教育孩子如何表达同情和关心,让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感受。
7. 建立家庭价值观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
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

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有些家长老是埋怨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懂得轻重,不懂得保护,其实那是因为你忽略了孩子爱心的培养。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的相关内容。
让宝宝种植和照顾植物。
在家里的花园里、阳台上,种上一些植物,既可以清新空气,同时也可以培养宝宝的爱心。
天天要给植物浇水,要合计给它施肥,长时间离开还要找亲戚朋友帮忙照顾,这些经验都可以帮助宝宝理解什么是责任。
会怜惜花草的宝宝自然也会怜爱别人。
让宝宝饲养小动物。
宝宝因为没有弟弟妹妹,所以没有必须要照顾和负责任的对象。
饲养动物就给他的爱心和善心的表达提供了对象。
有条件的话养只小狗,天天让宝宝帮忙照顾小狗的饮食,带它出去玩,外出的时候合计小狗也可以去的地方,宝宝因此可以学会照顾别人。
为别人着想,对别人负责,这就好象给宝宝添了一个弟弟妹妹一样。
如果养小狗不方便,养只乌龟,养些金鱼,最重要的是让宝宝帮忙照顾,都是能够培养宝宝的爱心、善心和责任心的。
让宝宝学习分担家务,互相照顾。
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妈妈晾衣服的时候帮忙递一下;外婆做菜的时候帮忙递上盐;大人搞卫生的时候,也帮忙收拾一下鞋子、袜子、玩具。
帮忙做家务就是对家人最真实的爱。
2培养孩子爱心的技巧培养孩子的优良生活习惯。
孩子的优良生活习惯,是自幼习得的。
优良的生活习惯,有利身体的健康成长;优良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优良性格的形成。
而优良的性格,决定一生的成败与是否快乐与幸福!因此,父母一定要有优良的生活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
通过潜移默化,让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生活习惯,有个健康的身体,为合格性格的塑造,打下优良的基础。
培养孩子优良的性格。
性格决定人生。
优良的性格,才会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性格好坏如此重要,怎样才干培养出性格合格的孩子呢?培养孩子的优良生活习惯,有利于优良性格的形成。
父母的优良性格,孩子耳闻目睹,会潜移默化地继承。
让孩子有个优良的成长环境,对培养孩子的优良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孩子爱心的妙招分享

培养孩子爱心的妙招分享培养孩子爱心的妙招分享1、做孩子的道德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
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应该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育方法。
平时在家里,如果父母把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视为必做之事,逢年过节以孝为先,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还请孩子参谋该送什么礼物……如果父母做到了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果父母做到了夫妻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时不忘提醒孩子给妈妈或爸爸也留一份。
如果父母平时做了这些,相信孩子也会耳潘目染,从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关爱是一种后天强化的行为,只有父母提供了榜样,孩子才会去模仿,进而转化为自发的行为。
因此,父母更要以身作则,在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2、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时,你可以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觉很疼?小弟弟一定也摔疼了,我们快去扶起他。
”这样,孩子的`爱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大多数人都在家庭、学校、职员中生活、学习和工作,与家人、朋友、集体处于密切的联系中。
人们所处的这种范围,就像水池中的涟漪一样,会不断扩大,而家庭在这种关系之中是中心,孩子也正是在他生长的家庭中最初学到怎样关心他人的,从而使他们能在周围的环境中生存。
爱心的培养需要进行移情训练,即让孩子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
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
父母可以孩子谈谈残疾以及残疾人,可以帮助孩子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处于痛苦状态的人产生同情,进而培养他的爱心。
和孩子一起读描写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故事。
培养孩子有爱心的方法

培养孩子有爱心的方法导语: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下面是培养孩子有爱心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不要拿爱作交易孩子不听话,一些父母习惯用爱来威胁他们,如,再完不成作业你就不要回来了,如果考不好我们就不认你这个孩子等,其结果是造成孩子的恐惧、不安和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有时候还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孩子会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是靠不住的。
这怎么能够培养孩子的爱心呢?因此,要毫无条件的爱你的孩子,孩子才会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爱的温暖,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开创自己的前程,不会感到爱的危机。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些,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会因孩子犯错误而有丝毫的改变。
在此基础上,父母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养成讲道理的习惯。
二、体会孩子的感情父母不仅要在身体上照顾孩子,更要在心理上关心孩子,体会孩子的感情。
当孩子从学校回来,兴冲冲地给你说话时,你是否满怀兴致地倾听?你是否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将自己孩子的弱点或缺点与其他孩子的长处与优点对比?你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吗?愿意花时间与他们在一起吗?孩子不仅有生理需要,还有心理需要,我们要尊重他们,与他们分享快乐与痛苦,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为此,首先应像朋友一样重视孩子,仔细体会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思想;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轻易失信;掌握感情交流的方法,如,以温和的目光注视孩子,用微笑和点头鼓励他们。
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孩子爱心的养成。
三、为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
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
为培养孩子爱的感情,父母应该给他们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和条件。
如,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教育孩子关心照顾虚弱生病的亲人;教育孩子每天问候老人;给老人让座;把跌倒的小朋友扶起来等。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
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亲子沟通建议1 :不要溺爱孩子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目前,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溺爱孩子是现代家长的通病。
不少孩子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都围着孩子转,家里人都以孩子为生活的重心,他们的任何要求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满足,孩子的每次不合理要求几乎都以家长的妥协而告终,在这种过分溺爱的情况下,孩子就形成了自私的不良品质。
建议2:赏识孩子的爱心。
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赏识孩子的行动开始,对孩子的表现做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通过这种回应和赏识,强化孩子的爱心行为,鼓励孩子在以后时刻怀着一颗爱心去生活。
建议3:创造分享的环境。
许多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拄孩于面前堆。
虽然,也有父母担心孩子会发展成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但是,他们在行为上却不知道与孩子分享,并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苹果、分橘子等,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是分给自己。
在这种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能够让孩子明白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建议四:家长要言传身教。
父母要孝顺长辈,平时多向长辈表达尊敬和关心,可以给老人泡杯茶、送个礼等,这些都能表现出对老人的孝心;如果老人住得比较远,可以在节假日带孩子一起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尽一份做子女的责任。
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要想培养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首先要求父母必须有爱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孩子,才能让孩子更有爱心,具有更加纯洁和善良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的最直接的表现。
爱心这个词不仅让人联想到许多善行,而且它还能帮助人们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爱心使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
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达到目标的,正是爱心把人与人联系起来,才有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从古至今,爱心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
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是以爱为核心的。
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
孩子的童心是很柔软的,稍不注意就会被岁月磨得粗糙而坚硬,父母要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小事上不失时机地培养和保护孩子善良的心。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当孩子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内心里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人们的爱。
”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儿童产生积极的心理,使他们从小就能对符合社会道德的助人帮困行为产生愉快自豪并向往的情绪体验。
一个男孩父母早逝,他与自己的妹妹相依为命,妹妹就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这个小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不幸的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
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了,男孩根本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的话
妹妹仍会死去。
男孩的血型和妹妹完全相符。
当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时,男孩开始犹豫了。
这个10岁的孩子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的时候,男孩安静地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临床上的妹妹微笑。
抽血完毕后,男孩颤抖着问道:“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瞬间就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这个10岁的孩子的心目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把血输给了妹妹。
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多么勇敢,他甚至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紧握着男孩的手,感动地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
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都能再活50年!”
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幼稚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爱心,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暖人的一缕。
没有爱心,没有人与人之间发自肺腑的关爱,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进步。
拥有爱心不仅会
使世界变得美好,而且也会更有助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
对于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传播者。
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
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1)做孩子的道德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
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应该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育方法。
平时在家里,如果父母把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视为必做之事,逢年过节以孝为先,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还请孩子参谋该送什么礼物……如果父母做到了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果父母做到了夫妻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时不忘提醒孩子给妈妈或爸爸也留一份……如果父母平时做了这些,相信孩子也会耳潘目染,从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关爱是一种后天强化的行为,只有父母提供了榜样,孩子才会去模仿,进而转化为自发的行为。
因此,父母更要以身作则,在对孩子
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2)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
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时,你可以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觉很疼?小弟弟一定也摔疼了,我们快去扶起他。
”这样,孩子的爱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大多数人都在家庭、学校、职员中生活、学习和工作,与家人、朋友、集体处于密切的联系中。
人们所处的这种范围,就像水池中的涟漪一样,会不断扩大,而家庭在这种关系之中是中心,孩子也正是在他生长的家庭中最初学到怎样关心他人的,从而使他们能在周围的环境中生存。
爱心的培养需要进行移情训练,即让孩子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
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
父母可以孩子谈谈残疾以及残疾人,可以帮助孩子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处于痛苦状态的人产生同情,进而培养他的爱心。
和孩子一起读描写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故事。
最好让孩子与身有残疾的同学、友人、亲戚、邻居朋友相处,亲眼目睹这些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与他们在一起的内心感受,用这些残疾人的事迹激励孩子,并使孩子树立起尽可能帮助残疾人的思想.
众所周知,取笑那些与众人不同的人是幼稚无知的,但如果有人怕麻烦,而不首先向孩子们指明这一点那可能更是幼稚无知的。
(3)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如果缺乏爱心,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孩子是可怕的,而有爱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
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不妨趁机对孩子说:“多恐怖呀,我们人类可不能这样子!”
有相关调查表明,幼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
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
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
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允许他去养,并且自己只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而让孩子亲自动手,可以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往往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4)让孩子知晓生活的真实
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头,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我们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我们有许多不快乐和情绪不稳定,但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要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而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心态的平稳,似乎生活中没有什么艰难,其实这是错误的。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孩子从小就学着与
父母一起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
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应该包办,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里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可以做的,也应该尽量让孩子去做。
只有知道生活的真实,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懂得关爱自己的家人,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成为朋友,让孩子适宜地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有些父母总是自己累死累活,但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却无条件地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越采越缺乏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