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诊疗规范
针灸科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针推)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迟缓性瘫,如额纹消失,眼裂变大,不能闭眼,鼻唇沟浅,口角歪斜,不能做皱眉,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
无年龄、性别差异,以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
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涡僻。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贝政平主编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1.起病突然;2.患者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4.根据损害部位不同而又分:(1)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骨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2)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3)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处,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4)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证有受凉史,突发口眼歪斜,伴见恶寒或发热,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3.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舌淡苔薄,脉弱;4.风痰阻络证口眼歪斜,面部麻木作胀,头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
面瘫(面神经炎)的诊疗方案

2011年面瘫(面神经炎)的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特色治疗(一)针灸治疗(1)风寒证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
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
(2)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15分钟,针用泻法。
②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太白、承浆、迎香、颧髎、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地仓、颊车行长针透刺,针用平补平泻法,留着30分钟。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标准版)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概述】面神经炎又称贝尔(Bell)麻痹。
它是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为单侧、偶见双侧,病因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因头面部受凉或病毒感染后发病。
【诊断要点】1.症状:发病较急,多晨起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口眼歪斜,眼闭不紧,流泪,进食齿颊间隙内积食,患侧可有耳后、耳内、乳突区轻度疼痛。
2.体征:患侧耳前或乳突区有压痛点,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不能皱额蹙眉,眼睑闭合不良或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鼓颊或吹哨时漏气,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康复评定】1.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共分6级。
I级:正常(100%)。
Ⅱ级:轻度功能障碍(99%〜75%),仔细检查才发现患侧轻度无力,并可觉察到轻微的联合运动。
Ⅲ级:轻、中度功能障碍(74%〜50%),面部两侧有明显差别,患侧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可闭眼,但两侧明显不对称。
IV级:中、重度功能障碍(49%〜25%),患侧明显肌无力,双侧不对称,额运动轻微受限,用力也不能完全闭眼,用力时口角有不对称运动。
V级:重度功能障碍(24%〜1%),静息时出现口角歪斜,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无运动,不能闭眼(或最大用力时只有轻微的眼睑运动),口角只有轻微的运动。
VI级:全瘫(0%),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肌张力消失,不对称,无运动,无连带运动或患侧面部痉挛。
2.肌力检查0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0%。
嘱患者用力使面部表情肌收缩,但检查者看不到表情肌收缩,用手触表情肌也无肌紧张感。
1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10%。
让患者主动运动(如:皱眉、闭眼、示齿等动作),仅见患侧肌肉微动。
2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25%。
面部表情肌做各种运动时虽有困难,但主动运动表情肌有少许动作。
3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50%。
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但比健侧差,如皱眉比健侧眉纹少或抬额时额纹比健侧少。
4级:相当于正常肌力的75%。
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运动,皱眉、闭眼等基本与健侧一致。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一)概念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这个也是面瘫中相对较轻的一个类型,预后良好。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二)病因病机1、正气不足、脉络空虚2、风邪乘虚而入面部经络3、气血痹阻,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三)辨证分型将面瘫的症状分为2种,一个是它的主症,另一个则是它的兼症。
1、主症(1)急性发病,常于睡醒发现(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3)患侧额纹、不能作蹙额、皱眉等动作(4)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偏歪(5)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
患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会露出一条缝隙,同时这只眼睛会出现流泪比较多的症状,不自主的泪多,又叫做鳄鱼泪。
(6)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作露齿、鼓腮等动作为什么口角歪斜是偏向健侧呢?因为两侧面神经本是同时协调肌肉作运动,一侧瘫痪后不受本体控制,只有健侧肌肉收缩并牵拉,故偏健侧。
2、兼症(1)部分患侧初起耳后、耳下疼痛。
(2)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变波及鼓索神经)(3)听觉过敏(镫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设计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初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难过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痹,呜咽,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够闭合,吵嘴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够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初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够闭合,鼻唇沟变浅,吵嘴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品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痹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纤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
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定义】本病是指茎乳孔内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诊断标准】1 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2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 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
4 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5 部分患者侧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排除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格林巴利、中耳炎等疾病。
【辩证分型】(一)风痰阻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面部麻木,耳后疼痛,肢倦乏力,胃纳欠佳。
舌淡红苔薄腻或厚,脉浮滑。
(二)风热犯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发热,恶风,或有咽痛,湿润质偏红苔薄或黄,脉浮数。
(三)风寒袭络证多在受凉后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恶寒,头项疼痛拘谨或流清涕。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体针急性期:采用远道取穴治疗,如针刺患侧外关、合谷、足三里穴。
外关、合谷针用泻法,足三里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恢复期:取穴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翳风、双侧合谷;不能皱眉加攒竹,鼻唇沟消失加迎香,人中歪斜严重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辨证配穴:风痰阻络加丰隆穴,风热犯络加曲池、大椎穴,风寒袭络加外关、大椎穴。
2.电针:对于恢复期患者多使用电针,酌情选用疏密波或疏波或断续波,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
3.穴位注射:弥可保注射液0.5mg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足三里或曲池穴位注射。
4.也可配合红外线、刺络拔罐治疗。
【诊疗策略】(一)辨证要点突然口眼歪邪是其辨证要点。
本病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实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虚实夹杂或虚证,在临床中往往不易绝对区分,应权宜患者体质、病因及症状情况,辨证施治。
(二)治疗特色面神经炎是针灸治疗最有效病种之一。
但应注意分期治疗,同时结合辨证施治。
对于邪实者当以驱邪为主,如对于形气本虚,感受风邪而致面部经气失调,经筋、肌肉失养而致病,则应以扶正祛邪为主,针刺手法宜先泻后补或平补平泻,可加温灸,对于实证者则宜针宜泻,可加电针。
1.急性期针灸介人治疗有利于促进消除面神经水肿,使面瘫早日恢复,但应注意选穴,急性期内不主张刺激患侧局部经穴,应取远道穴,如四肢远道穴或背部督脉或腹部穴位为主,不用电针。
2.急性期后,西药可以继续用维生素类药,而针灸应加大刺激剂量,可选用面部穴位,予电针刺激,它能迅速促进面肌功能恢复,此时最能体现针灸治疗面瘫优势。
3.当患者面肌功能逐渐恢复时,针灸刺激量宜逐步减弱,手法宜轻缓为主,注意病侧上下面肌恢复的平衡,并随时对恢复不平衡的状态予以调整,可隔日或隔2日针灸1次,不可追求速效,超限度的刺激或应用电针过度牵拉,可造成面部肌肉的“倒错现象”。
4.后遗症期主要靠针灸治疗,取穴根据病情而改变,面肌功能无恢复的部位都要选穴,面肌痉挛的部位取穴应少、针刺宜浅。
对于后遗症患者电针疗法应少用和酌情使用。
(三)注意事项急性期注意避免患侧过度吹风,忌食辛辣、饮酒。
(四)治疗难点1.如何解决面瘫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是治疗的难点。
2.面瘫患者由于病位较深,或者前期治疗不当,导致病情恢复较慢,长期制动,眼睑闭合不全。
3.面瘫日久或者是由于早期失治、误治或是由于面瘫的部位较深,面肌倒错等面瘫后遗症的出现,治疗这部分症状是面瘫治疗的难点问题。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末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011年第一季度优化: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充分了解面瘫,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消除顾虑,克服内心忧郁、苦闷和紧张,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面肌的锻炼及按摩,患者自己锻炼患侧表情运动如抬额、闭目、噘嘴、示齿等。
另外应用自我手法按摩对促进患肌的恢复是有帮助的,每日可行早晚各1次,早期患侧耳后的按摩可减轻疼痛。
2011年第二季度优化:患侧面部连续闪罐法,连续闪罐法是将传统的淤血拔罐改进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闪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显淤血,既能祛风,又能扶正。
治疗后面容依旧,不留瘀斑和紫晕。
2011年第三季度优化:面瘫后遗症期症状逐步消失,此期病理主要表现为正气亏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此期应减少面部穴位,配穴可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
另可使用透穴法,如透穴通络,能更好地使“气到病所”,发挥针刺“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
如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等2011年1第一季度优化优化改进1: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充分了解面瘫,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消除顾虑,克服内心忧郁、苦闷和紧张,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面肌的锻炼及按摩,患者自己锻炼患侧表情运动如抬额、闭目、噘嘴、示齿等。
另外应用自我手法按摩对促进患肌的恢复是有帮助的,每日可行早晚各1次,早期患侧耳后的按摩可减轻疼痛。
2011年第二季度优化优化改进2:患侧面部连续闪罐法,连续闪罐法是将传统的淤血拔罐改进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闪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显淤血,既能祛风,又能扶正。
治疗后面容依旧,不留瘀斑和紫晕。
2011年第三季度优化优化改进3:面瘫后遗症期症状逐步消失,此期病理主要表现为正气亏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此期应减少面部穴位,配穴可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
另可使用透穴法,如透穴通络,能更好地使“气到病所”,发挥针刺“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
如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等面神经炎诊疗规范【定义】本病是指茎乳孔内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诊断标准】1 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2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 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
4 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5 部分患者侧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排除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格林巴利、中耳炎等疾病。
【辩证分型】(一)风痰阻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面部麻木,耳后疼痛,肢倦乏力,胃纳欠佳。
舌淡红苔薄腻或厚,脉浮滑。
(二)风热犯络证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发热,恶风,或有咽痛,湿润质偏红苔薄或黄,脉浮数。
(三)风寒袭络证多在受凉后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恶寒,头项疼痛拘谨或流清涕。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体针急性期:采用远道取穴治疗,如针刺患侧外关、合谷、足三里穴。
外关、合谷针用泻法,足三里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恢复期:取穴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翳风、双侧合谷;不能皱眉加攒竹,鼻唇沟消失加迎香,人中歪斜严重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辨证配穴:风痰阻络加丰隆穴,风热犯络加曲池、大椎穴,风寒袭络加外关、大椎穴。
2.电针:对于恢复期患者多使用电针,酌情选用疏密波或疏波或断续波,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
3.穴位注射:弥可保注射液0.5mg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足三里或曲池穴位注射。
4. 也可配合红外线、刺络拔罐治疗。
【诊疗策略】(一)辨证要点突然口眼歪邪是其辨证要点。
本病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实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虚实夹杂或虚证,在临床中往往不易绝对区分,应权宜患者体质、病因及症状情况,辨证施治。
(二)治疗特色面神经炎是针灸治疗最有效病种之一。
但应注意分期治疗,同时结合辨证施治。
对于邪实者当以驱邪为主,如对于形气本虚,感受风邪而致面部经气失调,经筋、肌肉失养而致病,则应以扶正祛邪为主,针刺手法宜先泻后补或平补平泻,可加温灸,对于实证者则宜针宜泻,可加电针。
1.急性期针灸介人治疗有利于促进消除面神经水肿,使面瘫早日恢复,但应注意选穴,急性期内不主张刺激患侧局部经穴,应取远道穴,如四肢远道穴或背部督脉或腹部穴位为主,不用电针。
2.急性期后,西药可以继续用维生素类药,而针灸应加大刺激剂量,可选用面部穴位,予电针刺激,它能迅速促进面肌功能恢复,此时最能体现针灸治疗面瘫优势。
3.当患者面肌功能逐渐恢复时,针灸刺激量宜逐步减弱,手法宜轻缓为主,注意病侧上下面肌恢复的平衡,并随时对恢复不平衡的状态予以调整,可隔日或隔2日针灸1次,不可追求速效,超限度的刺激或应用电针过度牵拉,可造成面部肌肉的“倒错现象”。
4.后遗症期主要靠针灸治疗,取穴根据病情而改变,面肌功能无恢复的部位都要选穴,面肌痉挛的部位取穴应少、针刺宜浅。
对于后遗症患者电针疗法应少用和酌情使用。
(三)注意事项急性期注意避免患侧过度吹风,忌食辛辣、饮酒。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末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