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华中科技大学考研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

2013华中科技大学考研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
2013华中科技大学考研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药基本知识综合》入学考试大纲

《中药基本知识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中药基本知识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评价的标准是中药学及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中药基本知识综合》按照中药学学科专业领域特点,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学四门课程。

1、 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1. 中药化学

第一章 绪论

掌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其重要作用。

第二章 中药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常用提取与分离方法。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掌握糖和苷类的结构特征;

掌握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糖和苷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醌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熟悉中药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秦皮香豆素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熟悉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熟悉木脂素类化合物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熟悉苯丙素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概念;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黄酮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熟悉黄芩、葛根、槐米黄酮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第七章 萜类化合物

掌握萜和挥发油的概念;

掌握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掌握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掌握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萜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三萜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熟悉人参、甘草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结构和提取分离方法。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掌握强心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掌握强心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掌握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掌握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掌握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掌握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甾体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熟悉毛花洋地黄、蟾酥、牛黄所含甾体类成分的提取分离。

第十章 生物碱

掌握生物碱的含义;

掌握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掌握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生物碱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中药;

熟悉麻黄、黄连、洋金花、延胡索、乌头、苦参、防己、马钱子、紫杉所含主要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第十一章 鞣质

掌握鞣质的含义;

掌握鞣质的结构特征;

掌握鞣质的理化性质;

掌握鞣质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鞣质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

熟悉脂肪酸类成分的结构特征;

熟悉脂肪酸类成分的理化性质;

熟悉氨基酸、蛋白质、酶的重要性质;

熟悉氨基酸、蛋白质、酶的提取与分离;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了解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意义、研究进展;

了解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 中药药剂学

第一章 绪论

掌握中药制剂学的含义、基本概念、常用术语;

掌握中药制剂学的性质、任务和剂型选择原则;

了解国家相关药品法规;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第二章 中药调剂

不作要求。

第三章 制药卫生

掌握制剂卫生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掌握各种灭菌方法和无菌操作;

掌握常用防腐剂性质及应用;

了解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第四章 粉碎、筛析

掌握粉碎的目的、方法和筛析的目的、方法;

掌握药物的特殊粉碎方法,药筛的种类与规格;

掌握微粉学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及微粉学在中药制剂的应用;

了解常用粉碎与筛析机械的应用与保养情况。

第五章 散剂

掌握散剂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

掌握散剂的混合方法、特殊散剂的制备方法;

了解散剂的质量检查。

第六章 中药的浸提、分离、纯化

掌握常用浸提的方法与设备、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方法与设备;

掌握浸提原理与影响浸提的因素及常用的精制方法。

第七章 中药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

掌握常用浓缩方法与设备、干燥方法与设备;

掌握影响浓缩效率的因素、各种物料适合的干燥方法和影响干燥效率的因素。

第八章 浸出制剂

掌握浸出制剂的基本概念、特点与种类,各种浸出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关键

工艺;

掌握各种浸出制剂所使用的药用辅料;

熟悉汤剂中特殊中药的处理;

了解浸出制剂质量控制。

第九章 液体药剂

掌握液体药剂的基本概念、含义、特点和分类,表面活性剂的组成、特点、种类、性质与选用;

掌握各种液体药剂的特点、制法和影响稳定性因素;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亲水亲油平衡值的计算;

掌握增溶、助溶、乳化原理与方法;

熟悉干胶法制备乳剂和乳剂的稳定性。

第十章 注射剂

掌握注射剂的含义 、特点、分类和基本质量要求,

掌握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水及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掌握不同给药部位的注射剂的要求;

掌握热原的含义与组成,热原的基本性质,注射剂污染热原的途径及除去热原的方法;掌握注射剂附加剂的种类、性质和应用,调节注射剂的渗透压的计算方法;

熟悉输液剂及血浆代用液的种类和制备方法,粉针剂、混悬型注射剂、乳浊液型注射剂、眼用制剂的制备方法,眼用溶液的种类、附加剂的性质及应用;

了解注射剂热原检查的方法;注射用油的精制方法及其他注射用溶剂;反渗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原理及方法;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掌握外用膏剂的特点、分类,软膏剂的各种基质性质特点与软膏制法;黑膏药的基质选择与原料处理,黑膏药的制备方法,橡胶膏剂的组成、基质及制法;

掌握外用膏剂透皮吸收机制与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掌握软膏剂的质量评价与注意事项;

了解白膏药、凝胶膏剂、糊剂、涂膜剂、贴膏剂的特点、基质与制法。第十二章 栓剂

掌握栓剂的特点、分类、药物吸收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

掌握栓剂的性质与特点,制法与置换价的计算;

了解栓剂的质量评价、包装与贮藏。

第十三章 丸剂

掌握水丸的赋形剂特点与制法;蜜丸的特点与制法,蜂蜜的选择与炼制;滴丸的特点、原理、基质选择与制备;

掌握浓缩丸、糊丸、蜡丸的特点与制法;

了解丸剂的特点、分类与质量标准。

第十四章 胶剂

掌握胶剂原辅料的选择、特点、质量要求及制法;

熟悉阿胶的制备方法与设备;

了解胶剂的质量要求。

第十五章 胶囊剂

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制法,硬胶囊药物填充和软胶囊内容物的要求。

第十六章 颗粒剂

掌握颗粒剂的基本概念、特点与类型;

掌握颗粒剂制备方法与设备;

熟悉有关辅料性质与应用;

了解颗粒剂质量要求。

第十七章 片剂

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及片剂质量检查方法;

掌握片剂辅料种类、特点与应用;

掌握湿法制粒压片法及压片时可能发生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

掌握片剂包衣目的、种类与方法;

熟悉干法制粒压片法、全粉末直接压片法。

第十八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掌握气雾剂、喷雾剂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熟悉气雾剂的作用特点和吸收机理;

了解粉雾剂含义、分类。

第十九章 其他制剂

掌握膜剂的特点、类型和制法;

了解其他制剂含义、特点。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掌握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熟悉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评价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熟悉固体分散的含义与特点,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和制备方法;

熟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特点、制备材料和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方法;不同种类的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制法。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稳定性

掌握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方法(留样观察法、加速试验法);

熟悉经典恒温法计算药物有效期的方法。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研究的基本内容;

了解影响药物制剂疗效的因素;

了解药物的转运方式及体内过程。

第二十三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掌握药剂配伍变化的含义、分类;

了解药理配伍变化、物理配伍变化和化学配伍变化内容。

第二十四章 中药新药的研制

掌握中药新药的含义及注册分类;

了解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

3.中药鉴定学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二章 中药鉴定的发展史

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掌握中药材采收时间确定原则、各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

掌握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及目的,了解中药材贮藏的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

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

掌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

了解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内容。

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

掌握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50种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狗脊、绵马贯众、大黄、何首乌、牛膝、川牛膝、太子参、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头翁、白芍、赤芍、黄连、升麻、广防己、防己、木防己、板蓝根、苦参、甘草、黄芪、人参、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龙胆、白前、白薇、徐长卿、丹参、黄芩、茜草、天花粉、党参、木香、川木香、泽泻、川贝母、麦冬、知母、山药、高良姜、天麻、山慈姑)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

掌握茎木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8种茎木类中药材(川木通、关木通、大血藤、苏木、鸡血藤、通草、小通草、钩藤)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七章 皮类中药

掌握皮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9种皮类中药材(桑白皮、牡丹皮、厚朴、肉桂、白鲜皮、五加皮、秦皮、香加皮、地骨皮)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八章 叶类中药

掌握叶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4种叶类中药材(石韦、大青叶、蓼大青叶、番泻叶)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九章 花类中药

掌握花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7种花类中药材(丁香、辛夷、金银花、红花、款冬花、西红花、菊花)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植物形态、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掌握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16种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五味子、木瓜、葶苈子、覆盆子、苦杏仁、桃仁、枳壳、酸枣仁、小茴香、山茱萸、连翘、栀子、枸杞子、砂仁、豆蔻、益智)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一章 全草类中药

掌握全草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10种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麻黄、槲寄生(附:桑寄生)、紫花地丁、金钱草(广金钱)、广藿香、益母草、穿心莲、肉苁蓉、车前草、石斛]的

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二章 藻、菌、地衣类中药

掌握藻、菌、地衣类中药材的定义、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7种藻、菌、地衣类中药材(海藻、冬虫夏草、灵芝、云芝、茯苓、猪苓、松萝)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三章 树脂类中药

掌握树脂类中药材的分类、组成及共性特征;

掌握3种类中药材(乳香、没药、血竭)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四章 其他类中药

掌握其他类中药材的分类、组成及共性特征;

掌握6种其他类中药材(冰片、青黛、芦荟、海金沙、五倍子、竹黄)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概述

掌握动物类中药材的分类及共性鉴别特征。

第十六章 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掌握14种动物类中药材(地龙、石决明、全蝎、蜈蚣、龟甲、鳖甲、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麝香、羚羊角、牛黄、鹿茸)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七章 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掌握矿物类中药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方法;

掌握8种矿物类中药材(朱砂、自然铜、赭石、雄黄、信石、炉甘石、滑石、石膏)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4.中药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概况。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及贮藏

熟悉地道药材的含义,不同部位药材的采集时间,中药贮藏与疗效的关系;

熟悉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采集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贮藏养护中药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熟悉中药炮制的含义;

熟悉炮制的目的;

了解常用主要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掌握中药作用的含义、基本原理;

熟悉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表述方法及相互关系,中药功效的分类。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及内容,四气的含义、具体表述及阴阳属性,五味的含义及阴阳属性,升降浮沉的含义,归经的含义及依据;

熟悉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

熟悉升降浮沉的转化条件;

熟悉归经的表述方法;

熟悉四气所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五味分别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气味配合的意义、原则及规律,升降浮沉确定依据及所表示的作用,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为何必须与气味、升降浮沉合参,有毒无毒的确定依据及影响因素,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及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及中药中毒的解救原则。

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

掌握配伍的含义及内容;

熟悉配伍的目的,掌握配伍七情。

第七章 用药禁忌

掌握用药禁忌的含义及内容,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的含义;

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的内容。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掌握剂量的含义,常用的给药途径及其对疗效的影响,常用剂型;熟悉公、市制剂量的计算单位及换算;

掌握剂量变化的依据,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服药方法。

第九章 解表药

掌握解表药的概念、功能、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生姜、苍耳子、辛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等1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熟悉香薷、藁本、蝉蜕、蔓荆子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了解苏梗、生姜汁、生姜皮、浮萍、淡豆豉、木贼等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章 清热药

掌握清热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芦根、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射干、蚤休、白头翁、鱼腥草、贯众、生地黄、玄参、赤芍药、牡丹皮、青蒿、地骨皮等25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熟悉天花粉、竹叶、决明子、苦参、龙胆草、白鲜皮。青黛、穿心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鸦胆子、红藤、败酱、白花蛇舌草、秦皮、椿皮、白蔹、漏芦、紫草、水牛角;白薇、胡黄连等22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

用量、使用注意等;

了解淡竹叶、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忍冬藤、紫花地丁、野菊花、拳参、半边莲、半枝莲、北豆根、马勃、熊胆、银柴胡、山慈姑、木蝴蝶、肿节风、木芙蓉叶等18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一章 泻下药

掌握泻下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大黄、芒硝、甘遂、大戟、巴豆等5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番泻叶、红大戟、牵牛子3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了解芦荟、玄明粉、火麻仁、郁李仁、芫花、商陆等6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大戟的品种及各自的性能特点。

第十二章 祛风湿药

掌握祛风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独活、威灵仙、秦艽、木瓜、防己、五加皮、桑寄生、白花蛇、马钱子等9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豨莶草、络石藤、徐长卿、海风藤、丝瓜络、雷公藤、狗脊等 7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乌头、草乌、臭梧桐、桑枝、蚕沙、海桐皮、寻骨风、千年见、松节、乌梢蛇等10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木防己与汉防己的来源及性能特点,五加皮与刺五加、香加皮的来源。

第十三章 芳香化湿药

掌握芳香化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苍术、厚朴、藿香、砂仁等4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白豆蔻、佩兰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草豆蔻、草果的功效、主治。

第十四章 利水渗湿药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香加皮、车前子、滑石、木通、石韦、金钱草、虎杖、茵陈蒿等11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猪苓、海金沙、萆薢、萹蓄、瞿麦、垂盆草等6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茯苓皮、茯神、冬瓜皮、通草、地肤子、灯心草、冬葵子、关木通、车前草、积雪草等10味药的功效、主治;

熟悉相似药物性能主治的异同点;

了解木通与通草古今名实混淆及金钱草的品种。

第十五章 温里药

掌握温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八角茴香、荜澄茄、胡椒的功效、主治。

第十六章 理气药

掌握理气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橘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等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青皮、化橘红、佛手、乌药、甘松等5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橘红、香橼、荔枝核、青木香、九香虫、大腹皮、柿蒂等7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七章 消食药

掌握消食药的概述、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莱菔子、山楂、鸡内金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

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麦芽、神曲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谷芽的功效、主治。

第十八章 驱虫药

掌握驱虫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雷丸、鹤草芽、南瓜子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榧子的功效、主治。

第十九章 止血药

掌握止血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掌握小蓟、地榆、白茅根、侧柏叶、三七、蒲黄、仙鹤草、白及、艾叶等9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大蓟、槐花、苎麻根、茜草、五灵脂、棕榈炭、血余炭、灶心土等8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槐角、景天三七、降香、花蕊石、藕节、炮姜等6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章 活血化瘀药

掌握活血化瘀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川芎、延胡索、郁金、莪术、丹参、刘寄奴、益母草、红花、乳香、牛膝、土鳖虫、孩儿茶、血竭等13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姜黄、泽兰、三棱、没药、桃仁、鸡血藤、骨碎补、穿山甲、水蛭、斑蝥等10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西红花、川牛膝、虻虫、月季花、苏木、自然铜、王不留行、干漆等8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刘寄奴的药材品种及各自的性能特点。

第二十一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半夏、天南星、旋覆花、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海蛤壳、礞石、桔梗、杏仁、苏子、百部、葶苈子等14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白附子、白芥子、竹沥、海藻、黄药子、胖大海、白果、桑白皮、款冬花、紫菀、枇杷叶等11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皂荚、皂角刺、关白附、胆南星、白前、前胡、浮海石、瓦楞子、昆布、洋金花、银杏叶、罗汉果、马兜铃等13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二种白附子的药材品种,贝母的药材品种及各自的性能特点。

第二十二章 安神药

掌握安神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朱砂、磁石、酸枣仁、远志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龙骨、琥珀、柏子仁、合欢皮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珍珠、夜交藤、灵芝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三章 平肝息风药

掌握平肝息风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全蝎、地龙等9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珍珠母、刺蒺藜、蜈蚣、白僵蚕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罗布麻;紫贝齿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四章 开窍药

掌握开窍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及分类;

掌握麝香、冰片、石菖蒲、蟾酥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苏合香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安息香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五章 补虚药

掌握补虚药的概念,补气、补阳、补血、补阴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刺五加、甘草、鹿茸、蛤蚧、肉苁蓉、淫羊藿、杜仲、续断、补骨脂、菟丝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石斛、枸杞子、龟甲、鳖甲等2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大枣、蜂蜜、鹿角胶、紫河车、冬虫夏草、巴戟天、益智仁、沙苑子、龙眼肉、百合、天冬、玉竹、黄精、女贞子、旱莲草等15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太子参、扁豆、饴糖、仙茅、葫芦巴、胡桃肉、锁阳、韭子、鹿角、鹿角霜、阳起石、桑椹、黑脂麻等14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南北沙参及古今太子参的药材品种及各自的性能特点。

第二十六章 收涩药

掌握收涩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五味子、山萸肉、乌梅、莲子、肉豆蔻、赤石脂、覆盆子、乌贼骨等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五倍子、浮小麦、诃子、禹余粮、罂粟壳、芡实、桑螵蛸等7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麻黄根、糯稻根须、石榴皮、金樱子、刺猬皮、荷叶等6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七章 涌吐药

掌握涌吐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常山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瓜蒂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胆矾、藜芦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八章 杀虫止痒药

掌握杀虫止痒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硫黄、雄黄、明矾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熟悉炉甘石、硼砂、蛇床子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大蒜、土槿皮、露蜂房、樟脑功效、主治;

熟悉硫磺、雄黄、硼砂、明矾的炮制意义。

第二十九章 拔毒生肌药

掌握拔毒生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升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铅丹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砒石、轻粉的功效、主治;熟悉升药、铅丹、砒石、轻粉的炮制意义。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药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方式和试卷题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中药化学: 100分

(2)中药药剂学: 75 分

(3)中药鉴定学: 75分

(4)中药学: 50分

2.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鉴别题、问答题、论述题和实验设计题,每份试卷涉及其中5个题型。

(学校还未更新,暂以2012为参考,请随时关注华科网站相关通知)

2020年从资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测试卷(第53套)

2020年从资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测试 卷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5、答案与解析在最后。 姓名: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70题) 1.下列不属于中药饮片处方书写要求的是 A生品 B酒炙品 C蜜炙品 D醋炙品 E姜炙品 2.含氢氯噻嗪的是 A重感灵片 B抗病毒颗粒 C羚羊感冒片 D速感宁胶囊 E感冒清热颗粒

3.孕妇禁用的中成药是 A十滴水 B柏子养心丸 C开胃健脾丸 D川贝止咳露 E防风通圣丸 4.服用藿香正气丸宜选用的“药引”是 A桂枝 B麻黄 C防风 D连翘 E黄芩 5.下列不属于中药饮片处方书写要求的是 A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B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C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D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 E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6.治疗肾盂肾炎,防止胃肠道反应,保留杀菌作用宜用 A丹参、黄芪、川芎嗪注射液加低分子右旋糖酐 B逍遥散加西药抗结核药 C当归加西药抗结核药 D甘草加呋喃唑酮 E丹参注射液加间羟胺、多巴胺 7.宜另煎的饮片是

A降香 B鹿角霜 C海金沙 D西红花 E紫河车 8.易虫蛀的常见剂型是 A栓剂 B片剂 C蜜丸 D胶囊剂 E散剂 9.目胞浮肿多为 A湿热 B水肿 C津液亏损 D肝经风热 E脾虚 10.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属于 A风寒头痛 B风湿头痛 C瘀血头痛 D风热头痛 E肝阳头痛 11.内含雄黄的中成药 A牛黄上清丸

2017年 华中科技大学 755药学综合(一)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学综合(一)》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755) 一、考试性质 药学综合是报考我校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综合基础课程,由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组成。旨在考察学生对药学基础课程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学习药学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题型比例:单选题 50% 简答题 30% 论述题 20% 三、考查要点 有机化学部分 本课程理论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结构理论、各类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和合成等方面的知识,强调学生灵活运用有机基本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现象、结果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碳链、位置及官能团异构、构象、顺反及对映异构);(2)应用价键理论和共振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3)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4)能运用电子效应(诱导与共轭)理论,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5)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6)掌握重要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并能初步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7)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与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取代、加成、消除、氧化、酯化、酰化、脱羧、偶联等反应,以及它们在有机合成上的初步运用。 第一章绪论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式的表达;

2、有机酸碱的概念。 重点内容:有机酸碱理论。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1、烷烃和环烷烃的分类、命名、构造异构; 2、烷烃的结构与构象分析; 3、烷烃的化学反应:氧化、热裂解和卤代反应;卤代反应机理、反应进程与能量关系、过渡态理论对理解有机反应机理的促进; 4、环烷烃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活泼性(开环及开环方向)与环大小的关系; 5、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船式和椅式、a键和e键)。 重点内容:自由基取代反应、构象分析、小环化合物的化学特性。 第三章烯烃 1、烯烃的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含两个或更多个双键的异构)。 2、烯烃的命名:(系统命名) 3、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氢、卤化氢、硫酸、水、次卤酸、硼氢化反应)。氧化反应(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聚合反应,α-H的卤代反应。 4、烯烃加成反应历程:(正碳离子、翁离子),马氏定则的理论解释(用诱导效应和正碳离子的稳定性进行解释)。 5、碳正离子的结构、相对稳定性和重排; 6、烯烃制备:炔烃的还原;醇的失水;卤烷脱卤化氢。 重点内容:亲电加成反应及其历程。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 1、炔烃和二烯烃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氢、卤素、卤化氢、水、醇),氧化反应,炔烃的活泼氢反应。 3、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2加成与1.4加成、烯丙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1、4——加成反应(用共振论解释),Diels-Alder反应电环化反应。 4、共轭效应。 重点内容: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二烯烃的共轭加成、共轭效应。 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 1、平面偏振光及比旋光度;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老年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一﹑病例分析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来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治疗验方】 (1)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

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活血潜降汤 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加减: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心悸气短加五味子、明党参;神疲乏力加焦自术、黄芪;腰酸肢冷者川牛膝改怀牛膝,附子增至10克,加杜仲;舌麻肢麻加全蝎、白僵蚕;半身不遂加川芎、黄芪;动脉硬化加首乌、草决明;血脂及胆固醇高加山楂;纳差加山楂或莱菔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此外可伴见皮肤瘙痒,易生痈疖等。实验室检查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长期发展可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达100万~200万人,其发病率已超过人群的2%~4%,其中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考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 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 考试性质 该入学考试是为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电子技术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 3. 评价目标 本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利用其解决电子技术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满分150分。 模拟电子技术40% 数字电子技术60% (4)题型:以分析、计算题为主。 5. 参考书目 康华光,陈大钦. 《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考察要点 1.基本半导体器件 PN结的形成,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半导体场效应管工作原理,晶体管的开关作用,TTL门电路,MOS门电路 2.基本放大电路 微变等效电路,反馈的基本概念及类型判断,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频率特性,多级放大电路及其级间耦合,差动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3.集成运算放大器

比例运算、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积分运算、微分运算、有源滤波、采样保持、电压比较 4.稳压电源和功率放大电路 整流滤波与反馈式稳压电源,开关稳压电源,乙类互补与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 5.数字逻辑与组合逻辑电路 逻辑代数及逻辑运算,逻辑函数的简化,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加法器 6.时序逻辑电路与集成器件 RS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及设计,计数器、移位寄存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逻辑器件 7.信号发生与转换 正弦波振荡器,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555集成定时器,D/A转换器,A/D转换器。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讲稿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一)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一、病例分析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治疗验方】 (1)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活血潜降汤 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加减: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心悸气短加五味子、明党参;神疲乏力加焦自术、黄芪;腰酸肢冷者川牛膝改怀牛膝,附子增至10克,加杜仲;舌麻肢麻加全蝎、白僵蚕;半身不遂加川芎、黄芪;动脉硬化加首乌、草决明;血脂及胆固醇高加山楂;纳差加山楂或莱菔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此外可伴见皮肤瘙痒,易生痈疖等。实验室检查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长期发展可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达100万~200万人,其发病率已超过人群的2%~4%,其中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以致肺燥胃热,肾阴亏损发为消渴。临床根据症状辨证分为燥火伤肺、胃燥津伤、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治疗验方】 1)阴虚燥热: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消渴方加味。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止渴;配以黄连清心降火;生地,藕汁,人乳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药学专业学位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及参考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药学专业学位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及参考大纲 概述 一、中药学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包括: 有机化学、药理学。 二、考试比例: 有机化学占2/3、药理学占1/3。 三、题型结构: 有机化学: 单项选择题(45分,每题3分,15道题) 完成反应式(30分,每题2分,15道题) 命名或写结构式(30分,每题2分,15道题) 推断题(40分,每题20分,2道题) 实验题(55分,3道题) 药理学: 简答题(30分,每题6分,5道题) 单项选择题(40分,每题2分,20道题) 论述题(30分,每题10分,3道题) 总分300分。 四、考试时间: 3小时。 五、参考教材: 《有机化学》(第六版)倪沛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药理学》(第七版)杨宝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天然药物化学》(第五版)吴立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备注:复试时各学校可根据考生报考的方向重点考核各相关的专科领域,如天然药物化学等。 有机化学 考试内容: 一.烷烃和环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 1.结构 2.构象 3.命名 4.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反应 5.小环烷烃的特殊反应 二.立体化学基础 1. 有关重要概念 2. 烷烃卤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三. 卤代烷 1. 结构、分类和命名 2. 化学性质 3. 重要反应机理 四、醇和醚 1. 结构、分类和命名 2. 化学性质 五、烯烃亲电加成自由基加成 1. 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 2. 化学反应 3. 重要的反应机理 六、炔烃和二烯烃 1. 炔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 2. 炔烃的反应 3. 烯烃炔烃的制备 4.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5. 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七、芳烃芳核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1. 结构、分类和命名 2. 化学反应 八、醛和酮亲核加成反应 1. 结构和命名 2. 化学反应 3. 重要的反应机理 4. 醛、酮的制备 九、酚和醌 1. 结构、分类和命名 2. 化学反应 3. 制备 十、羧酸和取代羧酸亲核加成-消除反应 1. 结构、分类和命名 2. 化学反应 3. 重要的反应机理 4. 制备 5. 取代羧酸 十一、羧酸衍生物 1. 结构和命名 2. 化学反应 3. 重要的反应机理 十二、碳负离子的反应 1. α-氢的酸性和互变异构 2. 涉及碳负离子的化学反应 3. Claisen缩合反应的机理 十三、有机含氮化合物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真题与答案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真题及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中医理论,“病”“证”“症”的概念不同,下列表述电暴“病”的是( A ) A.厌食 B.嗳气 C.脘痞 D.腹胀 E.便溏 2.治阳虚证,使用补阳药时常佐用少量补阴药的法称为( E ) A.阴阳置制 B.阳病治阴 D.阳中求阴 E.阴中求阳 3.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D ) A.营气 B.宗气 C.卫气 D.元气 E.真气 4.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D ) A.带胁 B.沖脉

C.任脉 D.督脉 E.阴维脉 5.体质骗阴者,受邪发病后评表现为( A ) A.寒证、虚证 B.热证、虚证 C.里证、虚证 D.里证、实证 E.里证、寒证 6.根据七!内伤致病理论,思虚本过可导致( B ) B.气结 C.气消 D.气下 E.气乱 7.中医诊断用以分辨病位与病势深浅的纲领是( A ) A.表里 B.寒热 C.虚实 C.气血 E.阴阳 8.某男,25岁感受外邪后出现发热,微恶风,头胀痛咳嗽少痰,咽痛口渴。舌红榃簿黄,脉浮数。应选用的中医治法是( B ) A.宣肺驱邪解表

B.清热宣肺解表 C.益气宣肺解表 D:清热解表化痰 E.养阴清肺解表 9.某男,65岁,因心悸自汘,神疲乏力,伴见胸痛。就诊,医生检查见淡苔薄白,脉弱而涩,诊断为胸痹,辨证为气虚血瘀,其主要症状特点是( C ) A.胸痛胸闷,胸胁涨满 B.胸闷如室,痛有定处 D.胸痛背,感寒痛甚A圆 E.胸痛彻背,腰酸肢肿 10.某女,48岁,平素喜食辛辣,烦躁易怒,进来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疗应选用的中成药是( A ) A.加味左金丸 B.沉香舒气丸 C.附子理中丸 D.枳实导滞丸 E.香砂养胃丸 11.某男,53岁。患头痛多年,3天前因受情志刺激而加重。现头痛目眩,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吧舌红苔薄費,脉弦有力。治宜选用的方剂是(D) A.芎菊上清丸 B.川芎茶调散 C.通窍活血汤 D.羚角钩藤汤

2018华中科技大学851 运筹学一考试大纲

2018华中科技大学851 运筹学一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运筹学是为管理科学各专业考生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考试科目,属招生学校自行命题性质。其评分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坚实的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录取。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应考范围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与网络规划。具体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 运筹学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学生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和求解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正确理解运筹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正确分析实际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3.掌握求解运筹学中常见问题的方法。 4.能正确的解释所求问题的计算结果。 四、考试形式与考卷结构 答卷形式:闭卷、笔试;试卷中的所有题目全部为必答题。 答题时间:180分钟。 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及考查比例:试卷主要分为三部分,即:问题建模40%,基本理论和方法40%,分析题20%。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 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线性规划问题:图解法、解的基本性质、单纯形法的基本原理、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及对偶单纯形法、灵敏度分析、运输问题。 2动态规划 多阶段决策问题、动态规划基本方程、动态规划的递推方法、解析法和数值法。 3整数规划

整数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枝定界法与割平面法的基本原理;0-1规划问题与隐枚举法;分配问题。 4图与网络规划 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树与最小树问题,最短路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5存贮论 确定型存贮模型,随机型存贮模型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设计基础》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是讲授机械产品设计中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为适应现代自动化机械设计在机构与结构创新设计与强度计算方面的要求,本课程着重考核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简单的设计方法,机构选型与零部件强度计算与结构设计的原则,创新设计的思维方法等。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卷时间:180分钟 3.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常用机构的特点分析计算与设计,机构平衡与动力学设计45% 常用零部件的类型、受力分析、强度计算与结构设计 45% 综合应用 10% 4.题型比例 概念题 10%计算题 40% 设计题 40% 综合题 10% 5.参考书目 (1)《机械原理》,杨家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机械设计(第二版)》,钟毅芳、吴昌林、唐增宝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考研指南》彭文生,杨家军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机械系统与机械组成的基本概念 2.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平面四杆机构设计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4.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 5.渐开线的特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和斜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基本参数及尺寸计算,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啮合传动、直齿锥齿轮机构的特点,变位齿轮传动 6.周转齿轮系及复合齿轮系传动比计算 7.间歇运动机构的基本概念,其他机构的特点与应用 8.机构平衡的基本方法与机构的动力学设计 9. 机构的创新设计原理与方法 10. 机械设计中的强度问题,载荷及应力的分类 11.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计算载荷,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2. 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13. 挠性传动的特点及设计方法 14. 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方法 15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及液体摩擦滑动轴承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概念 16. 滚动轴承类型、选择、受力分析、寿命计算及支承部件的组合设计 17. 联轴器、离合器、键联接、弹簧的基本特点 18. 螺纹联接的类型及特点,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

中医专业基础综合测评答案

海南医学院2014学年(春)季学期 2013级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专业 《中医医师综合》期末考试(A卷)及参考答案 姓名学号专业年级 一、A1型题(答题说明:共有120题,合计120.0分。) 1.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一体液调节 D. 局部体液调节 E.自身调节 参考答案:C 2.关于黄斑的描述哪项错误 A、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偏下方 B、距视神经盘约两个盘直径距离 C、在眼球后极的鼻侧 D、该区呈黄色故名黄斑 E、其中央为一凹陷处称中央凹 参考答案:C 3.可兴奋细胞包括: A.神经细胞、肌细胞、红细胞 B.神经细胞、腺细胞、白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D.神经细胞、骨细胞、腺细胞 E.神经细胞、肌细胞、淋巴细胞 参考答案:C 4.“红眼病”通常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的以下结构引起 A、晶状体 B、玻璃体 C、结膜 D、虹膜 E、泪道 参考答案:C

5.骨髓 A、只充填于长骨的髓腔内 B、胎儿、幼儿的骨髓均是红骨髓 C、黄骨髓仍有部分造血机能 D、黄骨髓永远不能转化为红骨髓 E、成年后,髂骨、胸骨内的骨髓将转化为黄骨髓 参考答案:B 6.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属于: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泵转运 D. 继发性主动转运 E. 入胞作用 参考答案:D 7.止于桡骨粗隆的肌肉是 A、喙肱肌 B、肱肌 C、肱三头肌 D、肱二头肌 E、桡侧腕屈肌 参考答案:D 8.下述阑尾的位置,最常见的是 A、回肠前位、回肠后位 B、回肠后位、盲肠后位 C、盆位 D、盲肠下位 E、盲肠后位 参考答案:C 9.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NaCl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纤维蛋白 E.血红蛋白 参考答案:B 10.有关输尿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属腹膜外位器官 B、左侧输尿管越过左髂总动脉末端前方 C、右侧输尿管越过右髂外动脉起始部的前方 D、在女性,距子宫颈外侧约1.5~2cm处,输尿管由子宫动脉的前上方跨过 E、在男性,输精管越过输尿管末端的前上方 参考答案:D 11.第二心音发生在: A.等容收缩期 B.快速射血期 C.减慢射血期 D.等容舒张期 E.心室充盈期 参考答案:D 12.脉管系由于列部分组成 A、心、静脉、毛细血管和动脉 B、毛细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C、静脉系和淋巴系 D、心血管系和淋巴系 E、心血管和淋巴器官 参考答案:D 13.不属淋巴器官的结构为 A、淋巴结 B、集合淋巴滤泡 C、腭扁桃体 D、脾 E、胸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华中科技大学参考书目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传播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广告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华中科技大学2020考研《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2020考研《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 201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建筑学基础》考试大 纲 考试科目名称:建筑学基础 代码:355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建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构造、建筑技术、规划原理、景园、遗产保护 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及其应用范围,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建筑历史 ·中国古代和近代各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和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各主要建筑类型(或案例)的概念、分析 ·西方古代主要的建筑风格、技术演进、案例分析 2)建筑理论 ·中外建筑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建筑理论和思潮 ·现代建筑大师的主要作品及思想 ·当代西方建筑的主要流派、理论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概念、意义及方法的思考 3)建筑材料与构造 ·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与构造组成

·房屋建筑的主要节点构造 4)建筑技术 ·建筑热工环境最基本的概念 ·建筑光学基本的概念及运用 ·暖通空调等基本知识(非建筑学专业选做) ·计算机技术等(非建筑学专业选做) 5)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各规划指标体系的构成内容 ·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6)景园、遗产保护等 ·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方法 ·主要重要景园建筑的概念与形式 ·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方法及主要宪章文书的精神 三、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1)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6-8题,每题5分,其中2-3题为特定报考方向的选做题目) ·简答题(6-8题,每题10分,其中2-3题为特定报考方向的选做题目) ·绘图分析题(3-4题,每题10分,其中2-3题为特定报考方向的选做题目)

2014年4月中医药保健知识讲座计划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计划 随着季节转换,天气变化,很多人在这样的季节里易患感冒,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为使我辖区居民正确掌握中医药健康知识,我室计划于2016年4月12日上午在卫生室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一、讲座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村民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增强其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起居、饮食,增强体质,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讲座对象 1、本辖区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2、重点人群,以农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 三、内容与方法 内容1.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医四季饮食、起居,体质调养,中医防病等养生保健知识。 2.提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方法1.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以中医类别医师为骨干,在本室向群众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

2.开展中医健康咨询。咨询内容包括合理营养,各种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家庭心理教育,以及暴饮暴食、偏食、酗酒对健康的影响等。 3.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包括食疗药膳,食补与药补,冬令进补,情志调摄与气功导引等。 4. 健康教育的形式。(1)语言方法:采取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医患(或群众)座谈等方法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2)文字方法:标语、宣传单、宣传画、宣传册、医药报刊、墙报、专栏、健康教育处方、食疗处方等;(3)图片与实物:图片、照片、中药标本、模型、示范等。 四、讲座时间、地点时间:2016年4月12日上午地点:岔白社区岔白卫生室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药专业基础综 合》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 《中药专业基础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中药基本知识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评价的标准是中药学及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中药专业基础综合》按照中药学学科专业领域特点,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学三门课程。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药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方式和试卷题型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中药化学:分 ()中药鉴定学:分 ()中药学:分 .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鉴别题、问答题、论述题和实验设计题,每份试卷涉及其中约种题型。 四、考查要点 1、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论 .掌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其重要作用。

重点内容: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章中药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 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常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 重点内容:中药化学成分的常用分离方法。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 掌握糖和苷类的结构特征; . 熟悉糖和苷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重点内容:糖和苷类的结构特征。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 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醌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重点内容:蒽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提取与分离方法。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 .熟悉香豆素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熟悉木脂素类化合物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熟悉苯丙素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重点内容: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概念、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及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黄酮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重点内容: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提取与分离方法。 第七章萜类化合物 .掌握萜和挥发油的概念、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提取与分离方法;.熟悉萜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重点内容:萜和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 .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 .熟悉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三萜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讲稿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一)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一、病例分析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治疗验方】 (1)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活血潜降汤 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加减: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心悸气短加五味子、明党参;神疲乏力加焦自术、黄芪;腰酸肢冷者川牛膝改怀牛膝,附子增至10克,加杜仲;舌麻肢麻加全蝎、白僵蚕;半身不遂加川芎、黄芪;动脉硬化加首乌、草决明;血脂及胆固醇高加山楂;纳差加山楂或莱菔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此外可伴见皮肤瘙痒,易生痈疖等。实验室检查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长期发展可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达100万~200万人,其发病率已超过人群的2%~4%,其中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以致肺燥胃热,肾阴亏损发为消渴。临床根据症状辨证分为燥火伤肺、胃燥津伤、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治疗验方】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药学综合(一)》硕士招生考试大纲_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药学综合(一)》硕士招生考试大纲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755) 一、考试性质 药学综合是报考我校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综合基础课程,由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组成。旨在考察学生对药学基础课程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学习药学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题型比例:单选题50% 简答题30% 论述题20% 三、考查要点 有机化学部分 本课程理论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结构理论、各类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和合成等方面的知识,强调学生灵活运用有机基本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现象、结果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碳链、位置及官能团异构、构象、顺反及对映异构);(2)应用价键理论和共振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3)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4)能运用电子效应(诱导与共轭)理论,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5)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6)掌握重要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并能初步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7)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与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取代、加成、消除、氧化、酯化、酰化、脱羧、偶联等反应,以及它们在有机合成上的初步运用。 第一章绪论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式的表达; 2、有机酸碱的概念。 重点内容:有机酸碱理论。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1、烷烃和环烷烃的分类、命名、构造异构; 2、烷烃的结构与构象分析; 3、烷烃的化学反应:氧化、热裂解和卤代反应;卤代反应机理、反应进程与能量关系、过渡态理论对理解有机反应机理的促进; 4、环烷烃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活泼性(开环及开环方向)与环大小的关系; 5、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船式和椅式、a键和e键)。 重点内容:自由基取代反应、构象分析、小环化合物的化学特性。 第三章烯烃 1、烯烃的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含两个或更多个双键的异构)。 2、烯烃的命名:(系统命名) 3、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氢、卤化氢、硫酸、水、次卤酸、硼氢化反应)。氧化反应(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聚合反应,α-H的卤代反应。 4、烯烃加成反应历程:(正碳离子、翁离子),马氏定则的理论解释(用诱导效应和正碳离子的稳定

中医药健康的知识讲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 座识讲健康教育知 第三期 月3年2014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1 / 6

填表人(签字):刘渊博负责人(签字):刘渊博 填表时间:2014年3月22日 2 / 6 通知联东社区居民:为了做好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广大居民对老年人春季保健意识。我院特在你处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讲授老年人春季保健预防相关知识并现场答疑。欢迎各位老年朋友参加。现通知如下:30::00-9月年422日9时间:2015地点:

河泉养老院讲座内容:社区健康教育知识科普(中医类)授课人:武蓬勃参加人员:联东社区居民峰峰矿区中医院日214月年2014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中医属感冒范畴上呼吸道感染( 3 / 6 主讲人:武蓬勃 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症状,应与流感相区别。2.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中医认为感冒之疾,四季可患,在治疗上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针对性强,立竿见影的效果。【预防与保健】1、膳食方面: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莱、瓜果。同时常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2、起居方面: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勤晒被褥;室内温度不要过低过高,最好保持在16。左右;不要让空调冷风口吹身体.不要开着空调睡觉。、运动方面:加强运动及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体质。3、注意和患者保持距离,减少感染机

会。45、上感高发季节适当服用预防药物。据研究口服用预防药物后可使感冒发病率降低50%左右。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芥穗。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药物亦有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金银花。大青叶,款冬花,流行广泛用板蓝根,薄荷。时邪毒盛,另外,上呼吸道感染与其它许多传染病的前期症状极其相似,故4 / 6 应早期鉴别。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耐寒锻炼。自我预防:可擦耳轮(擦热为止),每日2次,点按迎香、合谷,每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皮肤微红为度,每次。2日 )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慢性支气管炎(1.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2.本病以冬季发作为主,中老年人多见,男性比女性多见。34.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其l 临床症状、特征及发病规律,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其“未病(发作)先防.冬病夏治”的治病求本治疗原则,在临床应用时每每取得满意疗效。l【预防与保健】1.膳食方面: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肥甘、厚昧、辛辣、过咸食物。可常吃白萝h、花生、百合、银耳、猪肺、梨、胡桃仁、罗汉果等食物。2.起居方面:首先

执业药师中药专业考试题库 中药综合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第十四章中药调剂操作技能 ◆A型题:A型题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考生须在5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最佳答案),并按考试规定的方式将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的字母图黑。 第1题 当处方遇有特殊情况需要修改时,可由 A.药房划价人员修改并签字 B.药房调配人员修改并签字 C.处医师修改并签字 D.患者修改并签字 E.医师都可修改 正确答案:C 您选择的答案:# 第2题 处方超过三日后 A.处方予以没收,作废 B.药师更改日期,并签字后才可调配 C.病人修改日期后继续使用 D.处方医生更改日期并重新签字后才可调配 E.医师更改日期后即可调配

正确答案:D 您选择的答案:# 第3题 1 / 53 煎药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周期是 A.1月/次 B.3月/次 C.6月/次 D.12月/次 E.24月/次 正确答案:D 您选择的答案:# 第4题 中药处方调配分帖规范的操作方法应是 A.估量分帖 B.手抓分帖 C.逐药分帖 D.随意分帖 E.等量递减 正确答案:E 您选择的答案:# ◆B型题:B型题是一组试题(2至4个)公用一组A、B、C、D、E 五个备选。选项在前,题干在后。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次,也可重复选用,也可不被选用。考生只需为每一道题

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第5-7题 A.半年 B.1年 2 / 53 C.2年 D.3年 E.5年 1.煎药人员需多长时间进行一次体检2.含毒性中药处方留存 3.含麻醉药处方留存 正确答案:BCD 您选择的答案:# 第8-10题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冲服 E.烊化 1.薄荷在煎服时应 2.海金沙在煎服时应 3.生瓦楞子在煎服时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