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13.1行路难(其一)优质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优质课获奖教案_0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诗的主要意思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感悟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提高鉴别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作者简介(预习提问)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写作背景《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首诗。

诗中写仕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整体感知1.诵读诗歌。

(1)学生朗诵诗歌,读准字音。

(2)听录音,找节奏,悟情感。

(3)单个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4)两边学生PK,看哪边读得好(作出评价)(5)学生齐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自行理解。

(2)提问学生,检验合作情况。

五、赏析古诗1.作者在诗歌开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李白离别长安,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

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欢乐的宴席场面:“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重点)2、我会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难点)3、我会从情感、写法、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并学会运用。

(重难点)4、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二、预习展示:走近李白李白,字________,号_________,盛唐诗人,有_______之称。

少年抱负宏大。

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

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作品集___________题解与背景《行路难》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

李白于天宝三(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体诗。

他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生字词:金樽珍羞投箸歧路三、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诵读小贴士:朗诵诗歌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导学案9-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导学案9-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课堂检测:1、诗歌用和作喻,说明自己的仕进之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蕴含的情感。

3、“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羞”,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答案: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6、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7、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8、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写一个即可)。

答:9、“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10、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2分)答:11、对李白的《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诗中,作者的思绪从前文的“坚冰塞川的黄河”和“大雪满山的太行”飞到遥远的上古,从上古两位圣贤的曲折经历中得到慰藉和启发。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反复咏叹,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D. 此诗想象丰富雄奇,感情基调豪迈乐观,充分显示出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赛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赛课导学案_0

《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意。

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梳理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细读诗歌,理解诗人波澜起伏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师:清酒如诗,入诗清酒,在大唐盛世,说到酒,有一位大诗人与酒必然分不开,那就是被称作诗仙的——李白,难怪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今天我们一起翻开唐诗的画卷,品味唐诗中的清酒,寻找清酒里的诗仙。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教学过程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少有大志,以“济苍生、安社稷”为抱负。

(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背景简介:天宝元年,李白受召入京,认为自己即将被重用,激情满怀的他当时写下了“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然而入京后却未能如愿受到重用,两年后更是被“赐金还山”,诗人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在离开京城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宴上,愤然写下了这组诗,我们学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此时,引导学生解题,《行路难》中的路,指的是什么路?明确:李白的仕途之路(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1. 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2.读准节奏多媒体展示,给出节奏(四三拍)(二)再读诗歌,理清内容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完成,老师以提问的形式来检验多媒体展示,给出提示(三)细读诗歌,把握情感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小组完成)预设:1. 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行路难其一优质课教案

行路难其一优质课教案

行路难其一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行路难其一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其一》这首古文诗。

2.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首古文诗,培养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行路难其一》这首古文诗的意义和情感。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行路难其一》的课件或复印件。

2.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课文《行路难其一》,通过展示课文标题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文诗的兴趣。

Step 2:课文理解(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 分析课文的意义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通过哪些描写方式表达情感?- 诗中的“行路难”是指什么?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Step 3:语言表达(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关键词,如“坎坷”、“艰难”、“坚持”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方式,展示对诗的理解。

3. 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改进表达方式。

Step 4:诗歌创作(15分钟)1. 学生以《行路难其一》为题,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经历过的困难或者想象中的困难作为创作的题材。

3. 学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Step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享自己对困难和坚持的理解。

2.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困难和坚持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敢坚持。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文诗或现代诗歌进行分析和创作,进一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故事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困难和坚持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课教案_1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课教案_1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李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诗人之一,但除了能背几首诗仙的诗作之外,他们对李白的人生经历以及诗歌风格并不熟悉。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理想破碎,前途受阻,李白的痛苦是巨大的;但这种痛苦并非客观现实的逼迫,而是源于他内心的自我选择。

屈从现实,还是坚持自我,这才是诗仙李白徘徊犹豫的根源。

这一点是学生阅读文本时的盲点,也是本诗解读时的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可介入背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李白此时此地的心理状况;运用多种方式的诵读设计,在动情入境的吟诵中感受李白内心的滔天波澜;再联系现实设计情境,以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情感或低吟或高诵,使诗歌中最昂扬的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烙入学生的心田,使浪漫主义诗仙的光辉形象在学生眼前巍然耸立。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四、教学难点: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五、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点拨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六、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出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猜一猜,这节诗写的是哪位诗人?PPT出示: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

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诗文风采,名满天下。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优质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优质课导学案_1
3.理解诗人志向,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重点:读懂诗歌内容,明确诗人情感。
难点:理解诗人志向,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准备
1.课前推送关于乐府诗发展的微课和李白乐府诗的资料,让学生对乐府诗有一定了解;
2.准备李白各个时期的诗歌资料,拓展阅读李白的“自信”;
3.准备规范书写的田字格板书卡片,为学生示范。
②小组展示交流成果,读自信的诗句,教师点评。
③知识链接3,补充资料,学生明确李白的志向。
④升华总结,吟诵《行路难》。
①感受李白的自信;
②明确李白的志向和不变的初心;
③传承自信精神,吟咏《行路难》
智慧课堂推送拓展阅读资料给学生,学生在平板上勾画或放大重点句子,自由朗读、积累。
要求:
1.请将您做好的教学设计以word形式上传至平台,命名为姓名+教学设计名称;
③听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学生再齐读。
①感受诗歌体裁特点;
②读准本诗节奏。
1.课前发送微课及资料;
2.播放朗读音频。
二、读懂路难行
三读·晓内容
①链接1,解题“行路难”,了解本乐府古题的感情基调;
②自由品读诗歌,寻找行路之难,并在小组内交流;
③展示小组活动成果,读懂“路”难行;
④链接2,了解写作背景
①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诗歌赏析方法去读懂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2.请您保持自己作品的原创性,禁止从已有资源(网络、参考书等)的直接拷贝,原创性将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
备注: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
1.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
2.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九年级行路难导学案

九年级行路难导学案

九年级行路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2、品味诗歌中的名句,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写作手法。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

(2)赏析诗歌中的名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难点(1)理解诗人用典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抒发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2、写作背景《行路难》三首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

公元742 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这组《行路难》。

五、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金樽(zūn)珍羞(xiū)直万钱投箸(zhù)歧路(qí)长风破浪济沧海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六、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当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困境中是如何抉择的。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齐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路难》导学案
《行路难》学案
【课前预习】
一、解释词语:
1.樽():_______________2.清酒:_______________
3.斗十千:_______________ 4.珍羞:_______________
5.直万钱:_______________6.投箸():_______________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7.多岐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长风破浪:_______________ 9.云帆:_______________
二、说出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

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

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

5.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

二、简答: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答: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3.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答:
【课后练习】
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的练习。

1. 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答:
4.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

答:
【试题链接】
一、(2011年山东省德州市)阅读《旅夜书怀》完成下列题目上。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答: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2011年湖北省恩施州)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
三、(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卖酒的女子。

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