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行路难》(其一)优质课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优质课获奖教案_0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诗的主要意思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感悟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提高鉴别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作者简介(预习提问)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写作背景《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首诗。
诗中写仕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整体感知1.诵读诗歌。
(1)学生朗诵诗歌,读准字音。
(2)听录音,找节奏,悟情感。
(3)单个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4)两边学生PK,看哪边读得好(作出评价)(5)学生齐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自行理解。
(2)提问学生,检验合作情况。
五、赏析古诗1.作者在诗歌开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李白离别长安,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
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欢乐的宴席场面:“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最新统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其一)》优质说课稿

《行路难》其一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极其作用《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
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2.学情分析《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3.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第一、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4.教学重难点三分文章七分读,所以我将诵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三、说学法“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4《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4《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行路难》(其一)是人教版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课题为《诗词三首》,本课所选三篇诗文从体裁上分别是古体诗,五言律诗和词,因此,学习本课应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从诗歌内容上《行路难》(其一)创作于李白“赐金放还"后,诗歌情感经历了“郁闷---惆怅---幻想---徘徊、低沉---乐观旷达”的过程,起伏的情感体现了李白式的浪漫。
夸张、想象、典故的使用同样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行路难》(其二)属于古体诗,是李白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诗歌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押an韵,诵读时赋有音韵美。
学情分析在本课的预习部分特别提到: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课还应该再次训练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技巧,帮助学生从关键词和典故入手把握诗歌情感。
另外,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是诗歌教学的关键,也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诗歌体裁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及策略一、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行路难》(其一)的诗歌情感;(重点)2.学习用典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重点)3.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品格。
(难点)二、策略诵读法;讲授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图片一、导入新课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李白,感受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二、整体感知自由诵读本课三首诗词,读完后说说《行路难》(其一)与其它两首诗词在节奏和韵律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七言杂以三言,二二三拍;2.押an韵;三、题目解读1.乐府古题;2.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苦孤苦的处境。
四、重点研读(一)诵读明意诵读诗歌,借助注释读懂诗歌大意,说说诗歌描画了几个场面。
预设:饯别宴宴饮(实);前路多艰(虚);憧憬未来,坚定信念(虚)。
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板书设计行路难其一教案板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诵读等多种方式熟悉诗歌内容并触摸诗人内心。
2、理解修辞、用典、警句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3、感悟诗人在逆境中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行路难》是一首古体诗,比一般绝句和律诗要难,而且文中有通假字和典故,作者情感纵横恣肆,反复多变。
对于八下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是很扎实,理解分析能力尚待提高。
老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反复诵读,读准读通,若能背诵更好,厉害的同学能够结合注释大致读懂本诗内容。
而且,老师上课运用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并且以朗读法贯穿其中,使学生对本诗有深刻的领悟,能培养语感和提高语言赏析能力。
3新设计1、本课老师通过提问和点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反复充分地朗读,并且以朗读解文的形式贯穿整节课。
2、老师给予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根据老师提供的朗读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掌握朗读技巧并感受到诗人的复杂的情感。
3、本节课听、说、读、写等方式都齐上阵,注重对学生语感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4、本课还对语文文本的细化阅读进行了很好的实践。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前提下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并掌握相应的朗读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诗中运用的典故及作用。
5教学过程5.1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了解李白一、创设情境这是台湾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余光中写的诗,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大家想一想,余光中歌咏谁呢?(李白)对,李白(教师板书:李白)。
结合这首诗及其你对李白的了解,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答:才华横溢、豪放不羁、嗜酒、藐视权贵、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等。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各自的看法,看来对李白非常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行路难》(屏显《行路难》),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更多的答案。
(师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整体感受二、感知文本1.请两位同学合作把本诗抄在黑板上,各抄一部分。
14《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4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期秋季学期课题《行路难》的情感脉络教科书书名:《语文》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乐府诗形式的鲜明节奏,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并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品词赏句,分析典故,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学习理解诗歌常用方法。
3.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从诗人遭遇人生挫折时表现出的乐观、豁达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品词赏句,分析典故,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学习理解诗歌常用方法。
2.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从诗人遭遇人生挫折时表现出的乐观、豁达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品词赏句,分析典故,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学习理解诗歌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引用余光中等人对李白的评价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乐府诗《行路难》。
感受李白的魅力二、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情感起伏朗读诗歌,要求:注意准确和顺畅,划分节奏,用“"来表示情绪的起伏。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过朗读诗歌,体会乐府诗鲜明节奏,初步感受作者情感起伏变化。
反复诵读掌握韵律三、鉴赏诗歌把握情感脉络读完这首诗歌,我们能够体会作者情感上的一波三折,下面我们来具体梳理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并从这情感脉络中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路,难行!——作者想象中的路具有怎样的特点?面对这样一条路,作者的情感如何?(惆怅)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二)行路?难。
——遇到艰难的路,诗人表现出怎样的状态(行为)?(郁闷)“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行路难》优质课一等奖课件.pptx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人心境:“不能食”与“心茫然”, 可见诗人极度愤懑和抑郁不平,表现了诗人 怀才不遇的悲愤。它们也与后面诗人之“难” 的情感变化一脉相承。
怀才不遇的李白,面对“赐金还乡”的境 遇,他是一直意志消沉徘徊,还是迎难而 上?请用原诗回答。
抢答背诵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相关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李白(701年—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 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 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
行路难 (其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冰塞黄河,大雪满山
状元成才路
垂钓碧溪,乘舟日边
状元成才路
长风破浪,挂帆济海
苦恼
艰难 坚信理想 希望 积极乐观
追求
典故
指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典故, 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 有之。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 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 典,委婉表明理想仍在。
自读批注诗人“路难”的痕迹,体会作者 情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冰塞川”“雪满山”,看似是写路途的 艰难险阻,实则象征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不平,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无所适从的迷茫。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思考:诗人写这两
句的意图是什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优质课导学案_1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重点:读懂诗歌内容,明确诗人情感。
难点:理解诗人志向,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准备
1.课前推送关于乐府诗发展的微课和李白乐府诗的资料,让学生对乐府诗有一定了解;
2.准备李白各个时期的诗歌资料,拓展阅读李白的“自信”;
3.准备规范书写的田字格板书卡片,为学生示范。
②小组展示交流成果,读自信的诗句,教师点评。
③知识链接3,补充资料,学生明确李白的志向。
④升华总结,吟诵《行路难》。
①感受李白的自信;
②明确李白的志向和不变的初心;
③传承自信精神,吟咏《行路难》
智慧课堂推送拓展阅读资料给学生,学生在平板上勾画或放大重点句子,自由朗读、积累。
要求:
1.请将您做好的教学设计以word形式上传至平台,命名为姓名+教学设计名称;
③听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学生再齐读。
①感受诗歌体裁特点;
②读准本诗节奏。
1.课前发送微课及资料;
2.播放朗读音频。
二、读懂路难行
三读·晓内容
①链接1,解题“行路难”,了解本乐府古题的感情基调;
②自由品读诗歌,寻找行路之难,并在小组内交流;
③展示小组活动成果,读懂“路”难行;
④链接2,了解写作背景
①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诗歌赏析方法去读懂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2.请您保持自己作品的原创性,禁止从已有资源(网络、参考书等)的直接拷贝,原创性将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
备注: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
1.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
2.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行路难》(课)教案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行路难》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白;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追求理想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行路难》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次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诗歌创作中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行路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2 学生准备:预习《行路难》及相关背景知识;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李白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困境和追求理想的主题。
4.2 诗歌讲解:分段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4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5.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和分享的质量。
5.3 创意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行路难》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诵;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6.2 诗歌绘画:学生根据《行路难》中的意象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评价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七章:作业布置7.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书写《行路难》的学习心得体会;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