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三项政治制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政治制度历史作用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基本历史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三项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政治制度必须符合本国国情,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体会民主政治建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的任务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
二、开国大典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商讨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教师:阅读教材,指出新政协的职能?《共同纲领》的性质?学生: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性质:临时宪法新政权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等许多优秀分子,是名副其实的联合政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1368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攻占元大都,并改名为北平府。
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从侄子朱朱允炆手中,夺取帝位。
朱棣从北平起家取得胜利的,他认为北平是王气之所在,所以马上命令营建北京城。
1421年,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
1928年6月,北伐军攻占北京,改北京为北平,作为国民政府的特别市。
《共同纲领》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到1952年底,中国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剿匪作战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了很大成效,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共同纲领》规定的目标任务初步实现,这标志着《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使命即将完成。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编号18 第 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姓名班级【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梳理】一、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1.筹备: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召开,主要任务是。
会议通过了《》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纪年、国歌过期等。
2.举行○1,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参加人员:等,充分体现了3意义:○1开创了○2标志着○3中国进入○4是和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的:为了保证颁布:构成:序言和总纲、、等四章。
内容:确立了,规定了制定了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进宪法。
意义:○1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2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3反映了○4提高了。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确立:年,通过的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职权:意义:奠定了规范了昭示着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础:指导思想:合作的主要形式:组织:作用:调动了,开创了。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内容:确立:○11949年,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形成:我国的五个自治区有意义:加强了,促进了【自主探究】1.人大与政协的异同(从产生方式、职能、性质等角度以表内个形式作答)同:异:2.概述我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巩固训练】1.()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制定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新)

(2)人大的职能
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 人民普选产生
(3)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
(1)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3、意义 (2)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3)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三个概念的辨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即政权组 织形式,它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分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 国家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常设 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三个概念的辨析
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政权组织形式
权力机关 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请将上面内容用箭头对应起来
阅读材料: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刚刚成立时,六个副主 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宋庆龄、李济深、张 澜;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是民主党派;最高人 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民主党派。
三、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时间:1954年 2、选举了新一届国家领导
(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 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 为国务院总理)
3、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正式确立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 中共“八大”的时间?内容?
时间:1956年 “八大”指出: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基本完成,国家的 基本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系 统制定完备的法律。
回忆并列举出中国近现代史上制定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共同纲领》——1949年 《中华人民中和国宪法》——1954年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①历史因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 ②现实因素: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
探究主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⑷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 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 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两种形式比一 种形式好,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⑸邓小平同志1987年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时说:“……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 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 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 免很多牵扯。”
(2)材料二中美国的“新体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美国政府是怎样实现“政府控制自己”的?
原则。
材料三 在人大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进一步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 ——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②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政治不能照搬他国的模 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 ③中央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道 ④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路。三大制度是中国特色的 民主制度。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借鉴各国 民主政治的优秀成果,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答案:①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民主政治的进程是曲折艰巨的,民主政治是不断完善的; ③民主政治的选择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不盲目照搬,但可以 借鉴;
一党执政,多党参政
多党合作,不存在反对党 代表人民利益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b5b012a76e58fafab0035c.png)
政治协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4)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
(5)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6)意义
调动了----开创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代行全国人 大职能 1954年第一届全人大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 转变 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 线组织继续存在,行 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发展 曲折 1956年八字方针提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建国后的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
2、内容 3、性质 4、意义
2.小明通过查询有关宪法资料学习新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法 律,你能帮助他解决下列问题吗?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 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 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 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 1 ) 正 式 确 立 : 1954 年 通 过 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正 式 以 国 家 《 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大法 ____________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人大代表 (1)产生:经全国人民_______产生。 普选 (2) 组成:由 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的人士 组成。 各党派 社会各阶层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角度:对中华民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人民
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其主要依据是 ( ) A.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 B.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赶走了帝 国主义在华势力,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但国 民党的残余势力仍然留在大陆,国内还有封建残余。 所以,没有彻底完成任务,只能算“基本”胜利。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热情, 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概念区分
中美政党比较
项目 政党 制度 关 系
中国
美国 两党制 执政党、在野党
中国共产党领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执政党、参政党
政治上密切合作
政治竞争、轮流执政
三权分立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 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 的失败尝试中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新宪法颁布
宪政精神,民主根基—五四宪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实现经济 和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经济上,随着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开展,过渡有条不 紊进行。 政治上,到1952底,《共同纲领》规定的目标、任务已初 步实现,它的使命已初步结束。为了保障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就要求制定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根本 大法,以法律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 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共同纲领》在宪法颁布前起着什么作用? 2.新宪法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3.新宪法的性质如何?体现了什么原则?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即墨市第四中学高一历史导学案编号:21【课前预习案】一、开国大典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以为国旗,《》为代国歌。
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二、新中国的三大制度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创立: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宪法体了和两大原则。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②意义: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2. 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政治① 建立:1949年9月举行的,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制度。
② 完善: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和。
③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中共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战线。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①提出: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的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实行民族的。
”②确认: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意义:加强了,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重难疑点突破】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政治建设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_______________的。
2.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新中国成立,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1954年宪法(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____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顺利过渡,新中国开始制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替代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106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建设 方针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 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何区别、
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也是代议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
行政权力主体 不同
活动原则不同
【解析】D
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 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 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 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 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 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 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 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 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 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
2.(2011· 江苏单科· 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 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 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 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 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 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 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C “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 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 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全国人民
民主集中制
分权与制衡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的特点。
(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共的领导为前提的。 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 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的势不两立关系。 (3)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的,是参政党与执政党,而不是 反对党或在野党。
高考真题演练
1.(2011· 浙江文综· 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 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 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 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 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 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 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新政协召开和 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的民 主政治建设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
1954年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民 主政治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体 政党制度
民族制度
思维拓展
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提示: ①历史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期追 求民主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②国情:是由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的。 ③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具有许多优越性:便于人民参与 国家管理;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既能保证 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 的发挥。 ④世界民主趋势。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
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它体现了三权分立、 政党竞争等原则; ②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变式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
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 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 人由党外民主人士担任。这( )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情况,C项正确。A项 中的“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B项只有“合作” 没有 体现中共领导,排除。D项中“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提出于1956年,与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符, 排除。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 十年建设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至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21
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青州二中 贾照泉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例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解析: 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 制度没有建立,排除B项。A、C两项早在《共同纲领》就确立 和提出了,排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 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考点检测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意义 是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的制度。 5、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作用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内容、意义
知识梳理 体系构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 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 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 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 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 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邓小平 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我国的政治制度又是什么?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跟踪训练
1、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 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 派 和 无 党 派 人 士 为 30人 。 对 上 述 内 容 理 解 正 确 的 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解。A和 D项内容为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 排除;C项内容是在1956年,故排除。答案B
《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区别。
文献 项目 历史条件 《共同纲领》 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 即将成立 1954年宪法 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 固,国民经济得到恢 复和发展,全国土改 基本完成
性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农联盟为基础的第一 专政的国家宪法 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合理 改造,建立社会主义 调整工商业 国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