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介绍

合集下载

侗族

侗族

侗族简介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文化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

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

;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

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等流传最广。

音乐曲调既多又美。

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

节庆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

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

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服饰饮食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

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我们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魅力所在。

1. 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侗族服饰以绣花为主要特征,绚丽多彩、工艺精湛。

侗族妇女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衫,搭配银饰,头戴侗族特色的花环,形象美丽动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 瑰丽的侗族歌舞:侗族歌舞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歌舞形式。

例如侗族的“白鹤舞”、“银釵舞”等,舞蹈优美动人、富有节奏感,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侗历正月初一的“侗年节”、三月三的“侗族姑娘节”等,这些节日都是侗族人民举行盛大庆祝活动的时刻,人们穿着盛装,唱歌跳舞,庆祝丰收和团圆。

4. 独特的语言文字:侗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苗瑶侗语族的语言,其文字被称为侗文。

侗文是一种由象形、指事、会意等构成的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1. 家族观念:侗族人民非常重视家族观念,家族是侗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侗族人民追求家族的兴旺和繁荣,崇尚家族的团结和和睦。

2. 宗族制度:侗族有着严格的宗族制度,家族成员间维系着紧密的血缘关系。

宗族长辈的言行举止在侗族文化中担任着重要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生产方式:侗族历来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粮食、棉花、烟叶等是侗族人民的主要农作物。

侗族人民勤劳勇敢,以种田养家,以此谋生。

4. 独特的风俗习惯:侗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丰富的饮食文化,侗族人民喜爱米酒、猪肉等美食;崇拜自然、尊重祖先等传统观念,侗族人民重视礼仪,祭祀活动非常隆重。

5. 宗教信仰:侗族信仰多神,崇拜山神、水神,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

侗族人民在农耕、求雨等重大活动中,都会举行祭祀仪式,以此祈求神灵的护佑和福祉。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侗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本文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魅力。

一、侗族的历史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

侗族先民在长江、湘江、沅江和浙江的流域内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在各朝代的历史中,侗族曾经拥有过自己的国家和政权,如侗汉国、苗侗国等。

而在明代时期,侗族地区归属于湖南的宜章府和安化县。

清代,侗族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江西、四川等省,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侗族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关注和扶持。

二、侗族的语言侗语是侗族的母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壮语相近。

侗语一般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有8音调和丰富的语法规则,是一种充满韵味的语言。

在侗语中,文字和音乐是相融合的,音乐可以传递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体现了侗族对音乐的深厚热爱。

三、侗族的习俗侗族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信仰天地之神和祖宗之灵。

侗族崇尚自然,对山水、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深刻的感悟和崇敬。

侗族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如踩鼓荡锣、边阔歌、布边戏等,它们体现了侗族的民间艺术和文化特色。

在侗族的传统婚礼中,要有布依族的媒人为其牵线搭桥,新人需要破解一个机关门,才能进入洞房。

洞房里还要进行“撞门”和“压床板”的仪式,寓意幸福美满。

四、侗族的美食侗族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侗族的日常饮食中,以米、面、豆类为主食,同时也有许多独特美食,如酸汤鱼、腐竹煲、黄米糕等。

其中,酸汤鱼是侗族非常著名的一道菜肴,其酸味适口,肉质鲜美。

黄米糕则是侗族的传统美食,口感软糯,入口即化,深受人们喜爱。

五、侗族的服饰侗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因地区和时代的差异可以分为苗寨侗、水上侗、山上侗等不同类型。

侗族日常穿着,男性一般着长衫、裤子和头巾等,女性则穿着长裙、蒲包、肚兜等。

侗族介绍

侗族介绍

侗族概况
• • 侗族 (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 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 北侗族,有100多万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 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2]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 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 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 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 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 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 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 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 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 叹为观止。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 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 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

侗族简介

侗族简介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 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 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 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 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
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 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 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
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 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 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谢 谢
唐 雪
侗族梅、韩玉莲
1、民族概况 2、民族建筑 3、侗族大歌 4、民族服饰 5、民族饮食 6、风俗习惯 7、宗教信仰 8、重要节日 9、礼仪禁忌
侗族概况
钟鼓楼
风 雨 桥
服 饰
芷江鸭
偷 月 亮 菜
侗族主要以“禾”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 薯类为辅。
礼仪禁忌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 生诞婚丧日都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 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祝贺时要置办酒席,特别是要将小孩外祖父 母家族的人邀来越宴,筵席上除备有大鱼肉外,还要备有大量的熟鸡蛋和甜酒。 敬酒时,主客双方互持杯交手腕而饮,谓之喝“交杯酒”。若双方性别不同,男 方先饮,若年龄不同,长者先饮。主客之间,以客为尊。酒后大家才一起吃油茶。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 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侗族历史文化知识

侗族历史文化知识

侗族历史文化知识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侗族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时期。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夏朝的一支部落,经过多次迁徙和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侗族。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

侗族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

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拥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语法结构。

侗族的文字传统上主要使用楚辞和楚文两种文字,现在多数侗族人民已经掌握了汉字。

侗族的文学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民歌、舞蹈、乐器演奏等。

侗族的民歌通常表达了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侗族的传统建筑也是其独特的文化表现。

侗族的木楼是侗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

侗族木楼结构复杂,采用传统的木工技术建造而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侗族木楼的外观造型精美,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展示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能力。

侗族的节日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侗族年、芦笙节、板凳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与农耕生产和祭祀活动有关,是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节日期间,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蹈表演、音乐演奏、民俗游戏等,场面热闹非凡。

侗族的饮食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

侗族人民主要以稻米为主食,吃米饭、米粥等。

侗族的传统菜肴口味独特,做法独到,如酸笋炒肉、酸笋炖鱼、炒猪肉等。

侗族还有一种特色的美食——酸肉粉,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侗族的服饰也是其独特的文化表现。

侗族男女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

侗族男子通常穿着黑色的长衫,配上白色的长裤和蓝色的披肩。

侗族女子则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衫和裙子,头戴花冠,身上佩戴各种饰品。

以上是对侗族历史文化知识的简要介绍。

侗族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而闻名于世,这些历史文化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其得以永久保存下去。

侗族介绍词

侗族介绍词

侗族介绍词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贵州、湖南、广西等省份。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语言、风俗和传统。

侗族人民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侗语,以及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艺术形式。

侗族的传统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等形式为代表,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富有诗意。

侗族的传统服饰也非常有特色,以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著称。

女性通常穿着华丽的盛装,上面装饰着精美的刺绣和银饰。

男性则穿着简洁而别致的服装。

侗族人民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侗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社区,他们有着浓厚的家庭观念和社区意识。

在侗族社会中,家族和邻里关系密切,人们相互帮助、支持和尊重。

侗族文化资料

侗族文化资料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一、全国侗族分布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

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

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三、侗族穿饰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四、侗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的民族建筑——鼓楼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通体全是本质结构, 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 百年不朽不斜,充分表现了侗族建筑技艺的 高超。

鼓楼一般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
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 绕,五彩缤纷。
侗族的特风俗
中国的少数民族之
侗 族
侗 族

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湖
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 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
的侗族;

侗族人口总数为290万;

侗族的语言是侗语,使用
侗文和汉文两种文字。
侗族服饰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欢 佩戴银饰。
侗族的民族建筑——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不用一颗钉子。桥面铺板, 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因为能为过往行人遮挡风雨,所以叫做风雨桥。

斗牛节: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举行。由各队选出自己的“牛王”,
在斗牛场上斗作一团,难解难分。侗族人民认为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 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侗族的节日
吃新节
花炮节
斗牛节
谢谢大家!
听大歌
拦路迎宾
百家宴
侗族特有的节日

吃新节:也叫“新米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或七月 里举行。过节时家家杀猪宰牛,杀鸡杀鸭,开田捕鱼,蒸糯米饭,主要 是为了祭祀祖先,或是庆祝丰收;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内容是抢花炮。分为头炮、 二炮和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小铁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时,铁环飞向高 空,双方队员争先恐后去抢,侗族人认为抢到铁环会带来吉祥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