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宜居品质和谐
让老人安心出行的适老化社区设计——以新加坡为例

让老人安心出行的适老化社区设计——以新加坡为例人上了年纪以后,腿脚渐渐变得不方便,走不快、容易累,交通安全风险高,是大部分老人出行容易遇到的困难。
所以,方不方便老人出行,也是一个社区适不适老的重要指标。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也是亚洲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020年新加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居民占比15.2%,过去十年间老龄人口增速在日本、韩国和中国之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发现,老年人相关的交通事故持续高发,且发生地多为居住区内。
因此,新加坡从2014年起启动“乐龄安全区”(Silver Zone)项目,根据情况改进公路设施,为年长者打造更安全和方便的出行环境,鼓励他们保持活跃生活。
在第三站“可以安心老去的社区”,我们把目光投向新加坡,希望探讨:出行适老化对于老人和社会有何意义?“乐龄安全区”如何在老人较多的社区周边进行交通适老化改造?数字技术是否有进一步提升其效能的可能性?01、出行适老的本质是社会资源分配公平化英国卡迪夫地区的传统社区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发现由于公共交通站点多集中在社区边缘,居住在社区内部的老年人比社区外围的老年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出行;此外,由于火车和地铁站内部缺乏无障碍设施,老年人往往较难使用轨道交通,而私家车出行相对费用更高,对低收入家庭或者身体残疾的老年人又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
交通规则与城市功能布局已然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方式。
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出行适老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意义,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02、聚焦红山:让老人慢点走,安心走,少走冤枉路1964年以来,面对严重的“房荒”问题,新加坡遵循时任总理李光耀提出的“居者有其屋” ,兴建了大量的高层高密度的公共组屋区。
红山(Redhill)就是位于新加坡中部的一个组屋区。
从2014年起,新加坡陆交局开始在年长者比率较高的住宅区设乐龄安全区,而红山乐龄安全区是其最早试点的5个区域之一。
新加坡的组屋对我国公租房设计的启发

新加坡的组屋对我国公租房设计的启发摘要:本文从分析新加坡组屋的规划指导方针以及新加坡公屋的建筑设计特点,总结对我国公租房建筑设计有借鉴的经验,旨在推动我国公租房设计的稳步发展,提高住房弱势群体的入住品质。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ingapore hdb planning guidelines and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singapore public housi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public housing design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rental housing desig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ousing vulnerable groups.关键词:新加坡组屋;公租房;建筑设计key words: singapore hdb flats;public rental housing;building design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20-020 引言住房问题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现在政府部门逐年增大保障性住房政策力度,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并以租赁的形式出现,各地纷纷制定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并已开展大量建设,在建设中有必要从其他国家吸取一些经验,以防走弯路。
笔者在新加坡学习期间曾走访了当地的一些公共住房,发现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在规划及单体建设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 新加坡组屋的发展背景新加坡在二战后人口也急剧增长,住房问题亦日趋严重。
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宜居品质和谐

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宜居 品质 和谐 ■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王丹娜 胡振宇新加坡组屋建设始于1960年新加坡政府颁布的《建屋与发展法》,此后,根据该法令设立的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HDB)统一负责组屋的规划、建设、分配和管理工作。
新加坡的组屋类似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但其又不仅仅是一套房屋,在对组屋的建设和管理之中,政府将组屋上升为整个国家精神上的一种载体——首先,居民住房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促进多元化种族居民的融合;最后,提供多代家庭的亲密组合。
因此,组屋蕴涵了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尊老爱幼的三大和谐理念。
新加坡的住宅从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政府组屋和私人住宅。
随着新加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屋发展局又适时推出了几种新的住宅类型,如中等入息公寓、执行共管公寓和私人组屋等。
它们仍是组屋,但兼具政府组屋与私人住宅的某些特点。
新加坡组屋住区模式按发展阶段,新加坡的住区模式可分为三种,即“组团邻里中心”模式、“棋盘式”模式和“21世纪新镇”模式。
1965年,新加坡开始通过建设新城来发展组屋。
这一时期的“组团邻里中心”模式的特点是在新城内规划了镇中心和一定数量的公共设施,镇中配置规模较大的服务设施,周围设邻里单位。
但是由于相邻的邻里中心相隔太远,居民日常活动仅局限于自己所在的邻里中心,因而导致相邻邻里之间的资源不能共享,镇中心的利用率也较低。
1970年以后首次出现了“棋盘式”结构的新城规划,它标志着新加坡组屋建设开始注重社区精神生活。
“棋盘式”结构的特征是把区块作为规划的单元,活动场地、公园、学校、开放空间等公共设施均匀地分布于镇域范围内,这样各种公共设施均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利用。
“21世纪新镇”模式类似于美国新城市主义提倡的公交导向型开发模式。
新镇的各邻里之间通过轻轨或地铁联系,道路系统恢复为以前提倡的网格状系统,由轻轨和地铁组成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
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以新加坡组屋区为

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以新加坡组屋区为分析蓝本文 \ 张 毅 \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航运系助理教授,博士袁胜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朝阳 \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航运系研究员、注册规划师,博士摘要:居住是城市的基本职能,社区建设水平直接体现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新加坡组屋历经5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成为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化社区建设的典范。
通过解析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典型特征,针对我国城市化社区的发展现状和居民需求的发展趋势,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综合交通系统构建和无障碍设施设计三个方面总结新加坡社区公共服务规划设计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城市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组屋;新加坡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3.012新加坡地少人多,国土面积仅721.5k m2,截至2016年底总人口约540万人,人口密度约7 548人/km2,高居世界第三。
[1]针对典型的人地矛盾,从1960年开始新加坡通过大力发展组屋,较好地解决了居民住房问题,并营造了宜人的人居环境。
作为高密度环境下城市化社区建设的典范,新加坡组屋通过公交导向型紧凑发展模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层次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系统连续无障碍系统。
新加坡组屋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演变对我国城市化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启示良多。
一、新加坡新镇和组屋规划、设计演变过程新加坡组屋建设始于1960年,以改善人居条件为目的,包括从建屋发展局负责规划设计、土地合并与兴建,再到房屋分配、管理和维修的全过程。
[2]依托大型组屋居住项目和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新加坡努力把新镇打造为具有自给自足体系的,与城市中心保持着相对独立性的社区中心。
一个新镇的规模约在6万~25万人,新镇中心设有轨道交通车站、公交枢纽和商业中心,按邻里、组团分级组织住宅群,并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打造“梦想家园”--新加坡公共住屋发展和市镇规划

打造“梦想家园”--新加坡公共住屋发展和市镇规划青盟小编新加坡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试图学习的对象,可是无论刻意模仿还是有心借鉴,在城市建设方面总有一种画虎画皮难画骨的感觉。
要知道,我们可是一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国家,什么产品到了我们手上,一定能做得一模一样,甚至青出于蓝。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城市建设领域显得有心无力呢?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美俄当年同时研制第四代战机,许多年后,俄罗斯放弃了研制,这个耽误是因为俄罗斯过于关注战机本身的性能而忽略了系统协同的重要性,这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而这种观念是隐性的,你看到的只是你能看到的东西,所以显性创新易习,而隐性创新难学。
这篇关于新加坡的文章融游览观察、文献阅读、专家讲座、个人思考于一身,算是揭露新加坡这座城市的“隐性知识”的一个努力,只要它能改变一点点我们的观念,就是最大的价值。
另外,中秋将至,小编在此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文 | 魏维政府在公共住房保障方面取得卓著成就的,非新加坡莫属。
如今,新加坡已成为亚洲公共住房成功的典范。
新加坡政府通过1968年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计划,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使近82%的新加坡国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屋,并逐步实现由“花园城市”向“花园中的城市”的转变,在人居环境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 新加坡公共住屋概况新加坡土地资源稀缺,地少人多,政府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住屋,较好地解决了居民住房问题。
新加坡住屋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设的公共住房,为大部分新加坡居民的住所,使用期为99 年,所有权属于新加坡政府。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至2016年,新加坡总面积719平方公里,居民人口390万人(其中华族:74.3%,马来族13.4%,印度族:9.1%,其它种族:3.2%),居民人口增长率0.8%,人口密度高达7797人/km²,居民家庭平均人数3.35人,居住在公共住屋的人口达到82%(出售组屋:79%,租赁组屋:3%)。
新加坡和谐社区的建设历程

新加坡和谐社区的建设历程80% 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里,以组屋为代表的社区建设,因为融入了人性关爱的理念和设计上的智慧,逐渐成为新加坡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新加坡社区的建设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贯穿于新旧社区的共同设计理念是什么?社区居委会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生活方便人情味足新加坡在建国初期,经济民生凋敝,青年失业问题严重,经常发生示威抗议。
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在两年的时间里遍查全国民情。
他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时间,但首先需要让人心安顿下来。
于是政府着手建立了250 个民众联络所,以此把失业的青年组织起来,大家一起搞体育比赛、做技能培训,让没有工作的年轻人走上正道。
同时组织流动诊所、流动图书馆、流动邮局走进民众联络所,以此满足人们的健康和精神需求。
这就是新加坡社区组织的雏形。
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新加坡已经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而且全国人口80% 居住在政府组屋里,均匀分布在26 个卫星新镇。
每一个新镇里,硬件设施周到细致,软件配套关照人性,使得社区成为新加坡社会稳定和谐的坚实基础。
大巴窑新镇是新加坡建国初期建设的第一批组屋。
该社区的老居民67 岁的王伯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0 多年。
他说,在搬进政府组屋之前住的是农村草房。
他的职业是肉联屠宰,现在退休了,在这里生活,常常与老邻居一起聊天,很开心。
大巴窑新镇的这些老组屋,楼房大多10 层上下,样式虽然比较旧,但整洁、方便,生活气息浓厚,人情味很足。
邻里中心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从水果、蔬菜到服装、百货,从小家电到首饰、眼镜,从餐饮到美发、美甲,日常生活的各个服务门类样样都有。
像这样的邻里中心,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只要下楼步行4~6 分钟便可到达。
棋盘设计严丝合缝在新社区榜鹅新镇,居民只要步行3分钟就可到达公交车站,3 条线路,任何一辆车都可以到达新镇中心,那里有公交中心、地铁站和十几条公交线路。
镇中心还有大型综合娱乐购物中心、电影院、图书馆、银行、邮局、医院、养老院等城市服务设施。
新加坡公共组屋的成功因素

3.新加坡有着完善的新镇建设规划,新镇建设的主要执行机构就是建屋发展局,它是一个法定机构,成立于1960年2月1日,主要任务是负责规划与发展新镇、翻新及重新发展旧宅区以满足人民住房的需要,公平、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住房产业,制定和推行能够辅助社区发展的住房政策。按照法律的条文规定来具体实施“居者有其屋”战略。建屋发展局的人员组成、规划设计建设都非常具有专业性。从土地的批量购买、图纸的设计、建筑预制,到施工、建设、分配,到融资,他们都专注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大规模地推进,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建设的高效率。
新加坡政府规定,对于月收入在800—2000新币之间的低收入家庭,可先向政府租赁一间三房式组屋,日后以折价把那间组屋买下。如果折价仍难以购买,可获得 90%的政府贷款支持。这样贫困家庭也可轻松拥有自己的组屋。至于这 90%的贷款,贫困家庭也不必太过担心,由政府在他们的公积金中慢慢扣除,而不会影响日常开销。这个制度保证了弱势群体基本住房。
1.新加坡政府通过财政援助支持公共组屋计划。政府资金一直都在新加坡公共住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确保组屋符合国人的购买力。政府援助措施包括提供贷款和津贴以资助公共住屋的发展和其他活动。政府资助建屋局运作的主要贷款包括:抵押融资贷款,让建屋局为购买组屋者提供抵押贷款;翻新融资贷款,为屋主提供分期付款计划,帮助他们支付他们所需分担的组屋翻新计划;建屋发展贷款,专门用以资助发展计划及运作。此外建屋局也通过中期票据计划投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同时,政府每年为建屋局提供津贴以弥补推行公共住屋的赤字。
新加坡酒店住宅标准

新加坡酒店住宅标准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国家,其酒店住宅标准一直备受关注。
新加坡的酒店住宅标准主要包括建筑设计、设施配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介绍新加坡酒店住宅标准的具体内容。
首先,新加坡酒店住宅的建筑设计非常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一般来说,新加坡的酒店住宅建筑都会采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布局的合理性。
同时,建筑外观也会注重美观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以及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此外,新加坡酒店住宅的建筑设计还会考虑到环保和节能的要求,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新加坡酒店住宅的设施配备也非常完善。
无论是高档酒店还是经济型酒店,都会提供齐全的设施和设备,以满足客人的各种需求。
例如,客房内会配备舒适的床铺、现代化的卫生间、高清电视、免费无线网络等设施,同时还会提供健身房、游泳池、会议室、餐饮服务等公共设施,让客人在酒店住宿期间享受到便利和舒适。
再次,新加坡酒店住宅的服务质量也是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前台接待、客房清洁、餐饮服务还是其他服务环节,新加坡的酒店住宅都会注重细节和个性化的服务,以提升客人的满意度。
酒店员工通常会接受专业的培训,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为客人提供周到的服务,让客人感受到宾至如归的体验。
总的来说,新加坡酒店住宅标准体现了这个国家对于酒店行业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
无论是从建筑设计、设施配备还是服务质量方面,新加坡酒店住宅都力求做到最好,为客人提供舒适、便利、个性化的住宿体验。
这也是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国家的魅力所在,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和商务人士。
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加坡酒店住宅标准能够不断提升,为客人带来更加优质的住宿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宜居 品质 和谐 ■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王丹娜 胡振宇新加坡组屋建设始于1960年新加坡政府颁布的《建屋与发展法》,此后,根据该法令设立的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HDB)统一负责组屋的规划、建设、分配和管理工作。
新加坡的组屋类似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但其又不仅仅是一套房屋,在对组屋的建设和管理之中,政府将组屋上升为整个国家精神上的一种载体——首先,居民住房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促进多元化种族居民的融合;最后,提供多代家庭的亲密组合。
因此,组屋蕴涵了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尊老爱幼的三大和谐理念。
新加坡的住宅从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政府组屋和私人住宅。
随着新加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屋发展局又适时推出了几种新的住宅类型,如中等入息公寓、执行共管公寓和私人组屋等。
它们仍是组屋,但兼具政府组屋与私人住宅的某些特点。
新加坡组屋住区模式按发展阶段,新加坡的住区模式可分为三种,即“组团邻里中心”模式、“棋盘式”模式和“21世纪新镇”模式。
1965年,新加坡开始通过建设新城来发展组屋。
这一时期的“组团邻里中心”模式的特点是在新城内规划了镇中心和一定数量的公共设施,镇中配置规模较大的服务设施,周围设邻里单位。
但是由于相邻的邻里中心相隔太远,居民日常活动仅局限于自己所在的邻里中心,因而导致相邻邻里之间的资源不能共享,镇中心的利用率也较低。
1970年以后首次出现了“棋盘式”结构的新城规划,它标志着新加坡组屋建设开始注重社区精神生活。
“棋盘式”结构的特征是把区块作为规划的单元,活动场地、公园、学校、开放空间等公共设施均匀地分布于镇域范围内,这样各种公共设施均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利用。
“21世纪新镇”模式类似于美国新城市主义提倡的公交导向型开发模式。
新镇的各邻里之间通过轻轨或地铁联系,道路系统恢复为以前提倡的网格状系统,由轻轨和地铁组成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
交通站点间距为人居样本/House Stylebook72Ⅰ 2010.04300~350m,通过轨道交通将住宅、教育、购物和娱乐功能整合成为一个紧凑的、适合步行的混合发展区。
目前新加坡全国分为北、东北、西、南、中5个区域,共有55个规划区。
其中,33个规划区内包括23个新镇。
组屋区的分级一般为三级:新镇、邻里和邻里中心。
新镇一般由25000~50000户组成,包括5~8个邻里;邻里可容纳3000~9000户,包括6~7个邻里中心;邻里中心大致有500~1000户,由4~8幢围合而成,内设基本的服务设施和庭院。
新加坡组屋区注重整体规划,在分级的住区模式下还有完善的分级配套设施与其相对应,构成完整的住区系统。
配套设施设计分级配套设施 组屋区配套设施设计强调层级体系和与交通站点的有机结合,并且注重邻里观念。
新镇中心是公交枢纽,集中了学校、办公楼、商店、餐饮店、娱乐设施、邮政所、诊所、图书馆、民众联络所、老人院、游泳馆、体育场馆、宗教设施、公园等。
比新镇中心小一级的是邻区中心,专门为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的服务。
为了保证居民10分钟内可到达社区中心,相邻的邻区中心相距不超过800m。
根据所在邻区的人口数量,邻区中心一般为一幢建筑面积为5000~10000m2的综合楼,设有商店、银行、诊所等,由建屋发展局建成后租售给商户。
第三级中心是邻里中心,主要设有便民商店、快餐店、自动存取款机和为老年人、儿童设置的娱乐设施。
镇中心设有体育场和室内体育馆、社区俱乐部,并设有居民委员会;邻区中心设有1~2个游泳池,邻里中心设置户外小型锻炼场。
在目前新镇的规划中,也有以提供6~8个休闲俱乐部的方式来代替各级分层的设施。
人性化设施 组屋区环境设施的规划设计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各组屋区内建有许多人性化的设计。
人性化设施—系统 Linkway系统即连廊系统,它不但连接小区内的楼宇,而且连接楼宇与附近的巴士候车亭。
因此,Linkway很好地满足了新加坡这个热带国家居民的出行要求。
在出现雷阵雨时人们可以在Linkway里通行,到达小区内任何一幢住宅楼或通向公交站点;而在高温天气时,它又成为颇受人们喜爱的遮阳通道。
Li n kway一般宽1.2m~1.4m,高2.4m~2.7m,只有在小区外围与道路相交处会适当加宽加高,一方面便于车辆通行,另一方面作为入口处的标识。
Linkway大多采用当地木材料制成,也有采用铝板遮盖的,颜色鲜艳,形态各异,独具特色。
人性化设施—明沟排水系统由于新加坡经常出现雷阵雨,而且瞬间雨量较大,所以组屋区内雨水排放全部采用明沟,以便雨水迅速排放,避免了积水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和对小区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小区地面大都采用渗透性较好的透水砖铺设。
人性化设施—无障碍设施小区内结合绿化铺设人行步道,步行道系统既有踏步,也设置缓坡以方便儿童、老人和残障人士。
商业设施 新加坡居民可以使用的商业设施分为三级,分别是:三级的市场、小贩中心;二级的居住区购物中心;一级的市中心商业中心。
市场、小贩中心是分散在居住街坊之间的商业服务网点,以餐饮点、零售摊点、超市为主,方便居民生活的最基本要求。
在设置的固定桌椅桌子中有5%不配置座椅,目的是为了方便使用轮椅的居民使用。
巴刹是一个集中售卖食品的小贩中心。
“巴刹”一词来自马来语,原来的拼法是pasar,意思是市场、集市。
巴刹里面充满了生活气息,摊贩高声叫卖,各种物品摆得满满当当,到处人头攒动,热闹异常,已经成为新加坡特有的一种文化。
在公共住宅区核心位置设置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兼具商业、文化、娱乐及公交换乘功能。
大厅的地下层,一般是以该新镇或地区名命名的MRT (Mass Rapid Transit)站点。
即使是驾车来的居民也一般会选择在此直接乘坐MRT去城市中心的商业区,既经济又减少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景观环境设计组屋区的景观环境设计方面有四个鲜明特色:首先,小区的绿地和外围的绿地、公园等连成一体,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绿荫无边的感觉。
【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之称,其政府组屋以人性化的设计,宜人的居住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成为新加坡人乐于选择的居住场所。
】House Stylebook/人居样本2010.04 Ⅰ7374Ⅰ2010.04其次,小区注重立体绿化。
例如在高层组屋的中间设置空中花园,在阳台和屋顶上进行立体式绿化,从而形成更加美好的视觉效果和居住环境。
再次,尽可能利用原来的自然地形进行规划,保留绿地和大树。
公共住宅区的绿化环境设计以自然为主旨,采用东南亚常见的热带植物品种,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最后,在营造绿化景观时强调人性化和实用性,强调居民的可达性。
例如绿化与步行道之间不设路缘石,通过适当抬高路面解决积水问题;近人处采用低矮灌木与草坪,局部点缀花丛。
这些设计没有过多渲染斧凿的痕迹,但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
道路交通设计人车分行 新加坡公共住宅区内的交通采用人车分行方式。
步行系统入口设有明显标识,常常利用地面材质的变化来提示。
步行系统贯穿整个小区,与车行系统只有点的交叉,没有线或面的重合。
车行系统结合主要出入口和集中停车场布置,以住宅街坊为单位,车行系统环绕于街坊以外,而步行系统则贯穿于街坊之内,集中停车场(或多层停车楼)则通常位于小区入口处,小区内居住环境相当安静。
停车设施 对于不同时期兴建的组屋,采取的停车方式也不同,其中主要有三种:地面停车方式、多层停车库方式和半地下停车库模式。
地面停车方式主要是在1970年代应用,该方式将组团中心用作停车场地,而居民的室外活动空间则置于中心用地的角落。
这种停车模式的主要成因是地面停车可以免去停车库的建设费用,从而降低组团中心营建费用。
但随之而来的是组团中心由于车道及车位的占用无法成为室外休闲和交流空间。
从1980年代开始,为满足居民对停车位的增长需求和营造组团中心环境,政府开始兴建多层停车库。
但多层停车库还需依靠良好的空间设计,如车库的位置、车行道与活动设施的布局,各楼与组团中心的联系方式等。
在邻近城市交通干道的小区,一般在干道一侧设多层车库,有规律的横向线条的重复和舒展的立面形成类似裙房的效果;而高层住宅通过多层车库后退红线,还起到了减少噪音对住宅的干扰作用。
多层停车库将组团中心用地还给了居民,但也占用了大块组团用地。
自1990年代初,为了营造更加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半地下停车库开始兴起。
车库位于组团中部,周围为住宅楼环绕,车道沿组团外部设置,车库屋面被用作组团中心的地面,上设儿童游乐设施及居民休闲设施。
外部交通 每个居住区或新镇都有方便的公交线路可供选择。
公交分为住宅区内部的环绕线路和对外联系线路两种。
内部环绕交通路线是为规模较大的住宅区专门设置,起始点与终点重合,且起始点多与轻轨、地铁站点以及购物中心相结合。
对外联系线路用来沟通居住区与市中心及主要公共区域,大型起迄点和中间站点往往与购物中心结合设置,方便居民购物和交通换乘。
新加坡经历了三个住区模式的发展,以“棋盘式”结构应用最为广泛,而现阶段的新建组屋则多采用新镇模式。
这也是与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非常值得我国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借鉴。
新加坡居住区的外环境设计朴素自然,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并辅以经济实用的人工设施。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外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人活动特点与生活习惯,加强无障碍设计。
对于日益扩大的居住区停车设施需求,不仅对新建居住区充分考虑停车泊位,对原有居住区也进行补充与改造。
这些细节的外环境设计考虑周到,而且设计均以实用为首要目标,这些也值得国内在住区设计时多加考虑,避免脱离了“人”的设计。
人居样本/House Styl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