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特色文化
贵州兴义家乡风俗作文

贵州兴义家乡风俗作文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Xingyi, Guizhou,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region. 贵州兴义的风俗习惯深深扎根于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Xingyi's customs is the celebra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the Sister's Meal Festival and the Torch Festival. 这个地区最重要的风俗之一就是庆祝传统节日,比如姊妹节和火把节。
During the Sister's Meal Festival, young Miao people wear their best traditional costumes and participate in singing and dancing competitions, showcasing the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在姊妹节期间,年轻的苗族人穿上自己最好的传统服饰,参加歌舞比赛,展示着苗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The Torch Festival, on the other hand, is a time for the Yi ethnic group to gather and celebrate with traditional fire-related activities, such as torch racing, fire jumping, and bullfighting, symbolizing unityand prosperity. 而火把节则是彝族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传统的与火有关的活动,比如火把竞赛、跳火和斗牛,象征着团结和繁荣。
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及其开发

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及其开发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
布依族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受到居住地降水、地形、光热、土质等影响,形成了布依族地区特有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以稻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为主,辅食以各种蔬菜和肉为主。
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尤其喜爱野味、糯食、酸辣、酒等。
本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坡桑寨为例进行探析,围绕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进行阐述,并对坡桑寨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1、坡桑寨概况坡桑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德卧镇东北部,距兴义市约37 km。
坡桑寨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光热条件较好。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在400 m~1 400 m之间,常年平均气温在15 ℃左右,无霜期较长,土地肥沃,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
坡桑寨地处山区偏远地带,与外界交流较少,保存了大量的布依族传统饮食习俗。
这里居住着126户居民,其中,有117户布依族,9户汉族,是一个古老而典型的布依族村寨。
坡桑寨特殊的地理位置、温和的气候和充足的水热资源影响着其饮食文化的构成。
坡桑寨农作物产量丰富,各类农作物的生产为坡桑寨创造特色传统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坡桑寨有各种各样的野食美味、色彩鲜艳的花色糯米饭、美味香醇的糖酒等。
饮食文化作为风俗文化习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坡桑寨布依族传统物质文化生活的有力体现。
2、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坡桑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饮食文化的产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坡桑寨布依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一套具有民族性质特色的饮食文化生活习俗,如独领风骚的野味文化、芳香四溢的糯食文化、回味无穷的酸辣文化、美味多滋的瓜薯文化、纯净透明的酒文化。
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坡桑寨居民生活中一幅美丽图画,给布依族传统饮食特色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2.1 野味野味是坡桑寨布依族饮食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长期食用的一类食物,它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兴义特色文化

黔西南特色小吃安龙三合汤三合汤,是贵州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的地方风味小吃,流行于兴义、兴仁、贞丰等县市。
因以糯米、白云豆、猪脚三种主料烹制而成,故名三合汤。
黔西南地区峰峦叠翠,河流纵横,兼有桂林山水和云南石林风光之美。
安龙县地处盆地,平坎较多,水田阡陌纵横。
居住在这里的布依族和苗族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喜欢以糯米饭为主食,并用糯米制作风味小吃。
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安龙置南笼府,根据《南笼府去》记载,明代就有黄壳和红壳两种糯稻,颗粒饱满,色白脂丰,米质优良。
安龙也盛产云豆,质地优良,洁白性糯,当地常以此制粑作菜肴。
三合汤就是这三种物产组合的美食。
据传,明末南明王朝的一位大臣正用午餐,忽接差报上朝,匆忙中用肉汤泡饭赶餐赴朝。
退堂后,发觉腹中饥饿,回味午餐之食尚觉味存,于是,嘱咐厨师照此制作,饭食竟美味无比。
自此,这位大臣常食三合汤,并增添葱、醋、胡椒粉等改善风味。
大臣因常以此食宴待客人,三合汤很快被仿效而流传至上层之家,并慢慢传入民间,成为地方著名风味小吃。
如今的三合汤,主料、配料、调料均有改进,是当地人早餐常用的大众食品。
除用猪脚外,也有用蹄膀(肘子)、排骨和鸡丝替代猪脚的,并加入鸡汤,味更鲜美。
特点:主料香糯柔绵,具云豆幽香,脆臊、花生酥、有焦香。
放醋提味不显酸,加辣椒以适应地方口味,突出香浓味厚的贵州特色,汤汁香不减鲜。
布依族褡裢粑褡裢粑是贵州布依族同胞在每年7月15日的中元节用于祭祀祖先的一款民间点心。
其原型是200多年前用当地盛产的芭蕉做成的普通糍粑,后发展为用芭蕉和糯米蒸熟后加红白糖制成的甜味粑粑,最后改进成为今天的褡裢粑。
如今的布依族同胞,除中元节外,在逢年过节宴宾访友时,也制作这种风味独特的褡裢粑。
褡裢粑的得名与布依族同胞喜欢带的褡裢有关。
每逢节日走亲访友,或出门赶集,布依族同胞的褡裢里都装着粑粑点心作礼品或午餐,久而久之,这种粑粑的名称就和褡裢连在了一起。
特点:色泽酱黄,香甜细嫩,具有芭蕉果和芭蕉叶的特殊香气,热食软滑细腻,冷食清凉甜润,烙食外壳口感香脆。
兴义笔山书院

兴义笔山书院兴义笔山书院,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也是贵州的一块藏龙卧虎之地。
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曾涌现出一批不仅在贵州、而且在全国也颇有影响的人物。
这批人物的出现,究其原因,无不与当时的兴义笔山书院有关。
他们从笔山书院这个传授文化知识的摇篮出发,后来分别登上了贵州乃至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教舞台。
兴义笔山书院,创办于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系当地士绅和民众自发筹资兴办,为科举时代讲授四书五经的场所。
书院首建于兴义老城西南隅水井坡山麓。
院后奇峰耸立,酷似笔架,故名“笔架山”,“笔山书院”也因此而得名。
院舍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清幽静雅;院前一个清澈的龙潭,宛如偌大一方砚台,镶嵌于千亩田畴之间,更为书院增添了文秀之气。
笔山书院建成以后,因战乱及其他一些原因,先后有过四次兴废,院址也曾迁往县城东门外和老城后山文昌宫。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鉴于前三座“老书院”的院址地势较高,位置较偏,教读不便,于是,在刘统之等地方士绅的倡议下,并得到兴义知府孙清彦的支持,动用团防总局历年库存白银为基建经费,择地于兴义城东北隅的老鹳坟,第四次兴建书院。
在刘统之、赵天如、林子亨等的主持下,第四次建院工程很快完工。
新书院兴建房屋百十间,有礼堂、山斗堂、讲堂、缮堂、斋房(宿舍)、教员憩息室(办公室)、教职员寝室(山长室、庶务室、教员室)等。
新书院仍沿用老书院旧名,在大门石额题有“笔山书院”四个大字,并配石刻行楷对联一副,上联为:“平地起楼台,看万间鳞次,五月鸠工,喜多士情殷梓里”;下联是:“斯文无轸域,况榜挂天开,笔排山耸,愿诸生迹接蓬瀛。
”院内建有四方圆角鱼池,池水清冽,通以小溪,围以石栏。
中间的山斗堂上,悬有红底金字的“山斗堂”匾额,两旁联题“通今致用,修辞立诚”,概括了立院之目的。
接着,刘统之等人又以剩余库银为基金,广聘贤人前来执教。
自1890年至1902年,先后礼聘10几位省内外名儒前来掌理笔山书院,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廷珍和姚华两位先生。
兴义市旅游的合理化建议

兴义市旅游的合理化建议兴义市,位于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座融合了丰富自然风光和独特少数民族文化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体验兴义的独特魅力,游客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使旅程更为愉悦和充实。
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对兴义的游客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1. 合理安排时间感受自然风光:兴义地处高原山区,拥有梦幻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瀑布和奇特的溶洞。
游客在规划行程时应合理安排时间,深入探索这些自然胜景,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壮美。
2. 体验兴义的少数民族文化:兴义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布依族、苗族等丰富的文化传统。
游客可以花时间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布依族的苗年节庆典,近距离感受兴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3. 品味兴义特色美食文化:兴义的美食文化融合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特色,有着独具魅力的口味。
游客可以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如酸汤鱼、苗家酸肉等,品味兴义独有的饮食文化,享受地道的美味。
4. 深入乡村,感受宁静田园生活:选择融入兴义的乡村生活,漫步在古老的村寨,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可以参与一些手工艺制作活动,亲身体验兴义人民的热情和淳朴。
5. 探险兴义周边自然景区:兴义周边有着众多自然景区,如赤水丹霞、万峰湖等。
游客可以合理规划行程,前往周边探险,体验更多的自然奇观和风光。
总结:在兴义旅游时,合理安排时间感受自然风光、体验少数民族文化、品味特色美食、深入乡村生活以及探险周边自然景区,都是使游客更好地领略这座城市独特之美的有效方法。
通过这些建议,游客将能够在兴义的旅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深刻体验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游客在兴义的旅行中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
兴义十大旅游景点介绍

兴义十大旅游景点介绍
兴义是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云贵高原的西南边缘,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
以下是兴义市的十大旅游景点介绍:
黄果树瀑布群:位于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之一。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兴义的标志性景点。
千户苗寨:是兴义地区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寨内风景秀丽,保留了浓厚的苗族文化,是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好地方。
镇远古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古城之一,古镇保存完好,古老的街巷、古建筑、石板路,展现出古朴而迷人的风貌。
百里杜鹃风景区: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而闻名,尤其在杜鹃花盛开季节,景色宜人。
望谟古城: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市之一,有古老的城墙、城门,彰显了历史的沧桑。
马岭河大峡谷:是中国西南地区最美的峡谷之一,激流险滩、峡谷峭壁、奇异的地貌,吸引着众多游客。
莲城天坑群: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天坑群之一,被誉为“中国地质奇观”。
平塘大丰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湖光山色宜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普定喀斯特地貌:这里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包括溶洞、溶丘、溶河等,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高黎贡山:是兴义市境内的一座重要山脉,风景秀丽,是徒步、探险爱好者的天堂。
这些景点展示了兴义市丰富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游客前来探访。
兴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案

兴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案兴义作为贵州省兴仁县的县城,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
为了宣传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宣传方案。
本文将从宣传目标、宣传策略以及具体实施计划等方面进行论述。
宣传目标:1. 提升兴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宣传兴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兴义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 增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让兴义的居民充分了解、认识和珍视本地传统文化,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
3.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
通过宣传,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重视度,增加对传统工艺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度。
宣传策略:1. 建立宣传平台。
利用兴义市政府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宣传专栏,定期发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宣传信息和活动。
2. 扩大宣传渠道。
与旅游机构、媒体合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广告宣传,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众中的知名度。
3.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利用兴义的文化展览馆或其他场地,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传统技艺、手工艺品等,并开展相关论坛和讲座,吸引更多民众参与。
4. 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
结合兴义的传统文化特色,策划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制作、民俗舞蹈表演、传统美食制作等,让游客和居民亲身体验和参与。
5.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鼓励企业、个人捐赠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媒体宣传基金的建立和资助项目的进展,增加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和支持。
具体实施计划:1. 开展调研工作。
了解兴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和内容。
2. 设计宣传物料。
设计宣传海报、折页、名片等宣传物料,并加上吸引人眼球的图片和文字,以吸引受众的注意。
3. 制作宣传视频。
制作短视频以呈现兴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舞蹈、剪纸、织布等活动,以增加视觉效果的吸引力。
兴义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兴义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市,是一个美丽、神
秘的地方。
除了那些已知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背景,下面是一些
关于兴义市你可能不知道的有趣事实:
首先,兴义市是中国五个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被称为
“中国最后一片净土”。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原始的森林、河流和壮丽
景观。
如果你想远离城市的喧嚣,这里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其次,兴义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叫“药田节”,是当地苗族人民庆
祝丰收和感谢神明的传统活动。
药田节通常在每年的二月或三月份举行,并持续三到五天。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歌舞表
演和祭祀仪式,同时还有美食和手工艺品销售。
第三,据传兴义市还有一个地下湖泉藏匿在城市的下面,名称为“幽浮湖”。
幽浮湖深埋在地下35米左右,水质清澈,温度不变,且
在密闭不通风的环境下仍旧能够保持透明度。
这个神秘的湖泉还没有
被广泛了解,但是对于探险和科学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
的地。
最后,兴义市还是电影《芳华》的重要取景地,因为它的山水和
环境非常适合电影拍摄。
如果你喜欢电影,兴义治愈的风景背景会让
你爱上这里。
这些只是兴义市一些冷知识中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值得探索的景点,兴义市在自然风光、文化背景和独特体验方面有很多值得一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西南特色小吃安龙三合汤三合汤,是贵州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的地方风味小吃,流行于兴义、兴仁、贞丰等县市。
因以糯米、白云豆、猪脚三种主料烹制而成,故名三合汤。
黔西南地区峰峦叠翠,河流纵横,兼有桂林山水和云南石林风光之美。
安龙县地处盆地,平坎较多,水田阡陌纵横。
居住在这里的布依族和苗族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喜欢以糯米饭为主食,并用糯米制作风味小吃。
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安龙置南笼府,根据《南笼府去》记载,明代就有黄壳和红壳两种糯稻,颗粒饱满,色白脂丰,米质优良。
安龙也盛产云豆,质地优良,洁白性糯,当地常以此制粑作菜肴。
三合汤就是这三种物产组合的美食。
据传,明末南明王朝的一位大臣正用午餐,忽接差报上朝,匆忙中用肉汤泡饭赶餐赴朝。
退堂后,发觉腹中饥饿,回味午餐之食尚觉味存,于是,嘱咐厨师照此制作,饭食竟美味无比。
自此,这位大臣常食三合汤,并增添葱、醋、胡椒粉等改善风味。
大臣因常以此食宴待客人,三合汤很快被仿效而流传至上层之家,并慢慢传入民间,成为地方著名风味小吃。
如今的三合汤,主料、配料、调料均有改进,是当地人早餐常用的大众食品。
除用猪脚外,也有用蹄膀(肘子)、排骨和鸡丝替代猪脚的,并加入鸡汤,味更鲜美。
特点:主料香糯柔绵,具云豆幽香,脆臊、花生酥、有焦香。
放醋提味不显酸,加辣椒以适应地方口味,突出香浓味厚的贵州特色,汤汁香不减鲜。
布依族褡裢粑褡裢粑是贵州布依族同胞在每年7月15日的中元节用于祭祀祖先的一款民间点心。
其原型是200多年前用当地盛产的芭蕉做成的普通糍粑,后发展为用芭蕉和糯米蒸熟后加红白糖制成的甜味粑粑,最后改进成为今天的褡裢粑。
如今的布依族同胞,除中元节外,在逢年过节宴宾访友时,也制作这种风味独特的褡裢粑。
褡裢粑的得名与布依族同胞喜欢带的褡裢有关。
每逢节日走亲访友,或出门赶集,布依族同胞的褡裢里都装着粑粑点心作礼品或午餐,久而久之,这种粑粑的名称就和褡裢连在了一起。
特点:色泽酱黄,香甜细嫩,具有芭蕉果和芭蕉叶的特殊香气,热食软滑细腻,冷食清凉甜润,烙食外壳口感香脆。
刷把头顾名思义,刷把头即是因为酷似洗锅用的刷把而得名。
它指的是贵州兴义的风味烧麦,始创于清代。
据兴义市刷把头第四代传人郑光清介绍,刷把头最早是由他的曾祖父从江西迁到兴义时创制的,并历代相传至今。
烧麦又叫烧卖,早在元代就已经出现。
全国的烧麦有许多品种,如翡翠烧麦、玻璃烧麦、羊肉烧麦、炸烧麦、甜烧麦等等,惟有贵州烧麦因形状略异而称为刷把头。
明代江南称烧麦为“纱帽”。
民国初年出版的《嘉定县续志》有“纱帽以面为主,边薄底厚,实以肉馅,形圆如纱帽,故名”的记载。
后因“纱帽”与“烧麦”谐音,讹传为“烧麦”。
贵阳则称之为“石榴卷”(其外形如石榴,内馅粗颗粒如石榴子)。
1984年兴义刷把头被评为贵州风味名小吃。
特点:辣香软绵,舒适爽口,面皮微黄清香。
鸡肉汤圆我国历来有农历正月十五晚上大办灯会的传统习俗,民间称“元宵节”或叫“过年”。
它提示人们春节已经结束,走向“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历程了。
汤圆,如今各地通称,古时称“水团”,商人图吉利称“元宝”,贵州民间还有叫“汤粑”的。
中华民族创造的汤圆,虽然品种繁多,但均为甜味。
惟有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鸡肉汤圆为咸鲜味并是用鸡肉做馅。
这种一改传统,实乃一款难得的地方风味特色小吃。
鸡肉汤圆始创于清代末期,经四代传人,已有百余年历史。
成为今天具有小巧玲珑,色彩雪白、晶莹光洁的糯米清香与鸡肉、猪肉、鸡汤、芝麻酱的鲜香融合为特色风味的芳香,又有糍糯、细滑、清爽、油而不腻的特色。
如今,除了在发源地兴义各地能随意吃上鸡肉汤圆外,在贵阳、遵义、安顺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黔菜馆均可品尝到。
特点:小巧玲珑、形如荔枝、色泽雪白、晶莹光洁、肉馅细嫩、鲜香扑鼻、汤汁鲜美、诱人食欲;糍糯、细滑、清爽、油而不腻。
其味独树一帜、不愧一绝。
安龙饵快粑安龙饵快粑就来自于黔西南安龙布衣族、苗族地区。
采用本地特产优质“老红香”晚米,该米米质特殊,天然纯香,生长期较长,约在180天,并在秋高气爽的时节成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它的晶质特征好,该米米质结构紧密,腹白度小,透明度较大,富有光泽,煮熟的饭吃起来,质地细腻,粘稠适中,松软可口,它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含量比较丰富,就是产量低,在当地属米中之王。
该产品经过祖辈传统工艺,借现代工具精制而成。
无任何色素、防腐剂等。
其食用方便,可(炒、煮、油煎、烤)等方法食用,煮后柔软细嫩,光滑爽口,香气怡然,沁人心脾,风味更是独具特色。
安龙凉剪粉安龙凉剪粉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的特色小吃。
安龙县凉剪粉粉皮洁白剔透、光滑(粉皮薄如纸、白如雪、柔韧且筋丝好,不易断裂,)闻起来香而不浓,吃起来油而不腻,味道非常鲜美爽口。
凉剪粉,是安龙县的一种寻常小吃,因粉皮是用剪刀剪而闻名。
在制作时会把粉皮卷成一圈,又可称为凉卷粉。
安龙凉剪粉历史悠久,据传已有上千年历史。
安龙凉剪粉的主料粉皮是用当地产的大米经科学配制、加工而成,米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剪粉的质量和口感。
优良的粉皮透明、柔韧且筋丝好,不易断裂,口感极佳。
用剪刀把粉皮剪成小条放入碗中,加入调料即可食用。
凉卷粉的作料极其丰富,主要有:姜水、蒜水、西红柿水、花椒油、红油(辣椒油)、葱末、酸菜、绿豆芽、韭菜、酥黄豆(或花生酥)、味精、酱油、盐、醋等。
贞丰糯米饭贞丰糯米饭,早在清嘉庆年间已是颇有名气的风味小吃。
主要原料系上等糯米,制作时,先将糯米用冷水泡透,经两次焖蒸,熟猪油炒好装铁锅内,文火保温待用。
精选瘦肉,放入特制的香料腌上数日后,用油炸至半干。
上碗时,切肉成薄片盖糯米饭上食用。
贞丰糯米饭,米香肉酥,油而不腻,色彩美观,味浓爽口,堪称独特的传统美食。
风景名胜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包括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三部分。
中心景区距兴义城区6公里,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景区内瀑布群,中心景区内的3 0 余道瀑有的壮如银河缺口,有的柔弱若婀娜仙子;瀑群凌空而降,飞珠溅玉,阳光下的道道彩虹,与深谷幽境相映,置之其中似人若仙。
景区内由于“千泉归壑,溪水溶浊”的作用,形成的深圳特区谷两壁碳钙堆积千姿百态,似飞禽走兽,加之瀑雾滋润,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万峰林景区位于峡谷中下游,景区内峰林独立、清泉环绕、良田万倾、农舍点缀,好一幅静谧的田园风光,万峰湖内厅峰湖内奇峰与碧水相映成趣,湖岸布依族人民的吊脚楼里不时传出的山歌,诉说着这里的山绝水美与好客的传统美德。
在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内漂流,更是让你随河流的自然落差而在地缝绝壁中感受大自在的鬼斧神工,过险滩穿碧浪,一阵惊心动魄后,橡皮舟又带你静静地体味这独特的“有惊无险”,我们的导游小姐自始至终陪你“玩着心跳”,感受神奇。
1998年中国国际皮划艇比赛在这里举行。
万峰湖是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天生桥高坝电站建成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烟波浩淼,湖光潋滟。
湖内上千座山峰构成上千个全岛或半岛,景色十分迷人。
何应钦故居位于兴义市城南42公里处的泥凼乡。
旧居分两处,一处在风波湾,一处在泥凼街上,占地10余亩,建筑保存完好,石雕尤为精美。
旧居既包涵了大自然与能工巧匠的神奇功力,又从其特殊的一面体现了何应钦非同寻常的一生。
民俗风情民族节日主要有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毛杉树歌节”;苗族“二月二”走亲节、“八月八”风情节、“采花节”(又叫“跳花坡”);彝族“火把节”等。
民族歌舞,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绣花节每年的正月初八,晴隆县碧痕镇新坪村民族组的文化广场上,鼓笙齐鸣,苗族男女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祈福欢庆一年一度的苗族“绣花节”。
“绣花节”是当地苗族同胞创新的一个节庆,十里八乡的数千各族群众都会赶来参与,共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查白歌节查白歌节源于布依族群众中流传的一个凄美传说,是布依族群众纪念布依族青年查郎、白妹为了忠贞的爱情,不畏强暴双双殉情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相邻县(市)的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身着节日盛装的布依族青年男女汇聚到这里载歌载舞,表达他们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和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查白歌节被称为中国布依族的“情人节”,并在2006年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六月六“六月六”又称“敬秧苗”、“敬青苗”、“敬谷神”。
相传谷神是由自己的老祖先演变而来。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布依人都要在本村集会,举行对歌比赛,同时还举行其他一些样式的民俗活动,也是人们交朋结友,青年男女浪哨的机会。
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八音坐唱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
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
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
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据传,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
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