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的发展与使用
汉字在应用与传承中的演变与发展

汉字在应用与传承中的演变与发展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古代的汉字不仅是表达文字的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思想和传统的载体。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既反映了历代社会的历程和变革,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汉字的应用与传承角度出发,探讨汉字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一、汉字的应用与传承汉字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现代的繁简体汉字,中华文化依靠汉字所实现的信息传递、知识流传和文化传承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汉字记录了中华文化的源流,其传承不仅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的兴起以及全球化的趋势,给汉字的应用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数字化技术对汉字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使用拼音输入法和英语代替汉字进行交流。
这种现象不仅汉字的应用造成了困扰,也让汉字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危机。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与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变迁息息相关。
从骨灰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再到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汉字的字形、结构、用法都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演化。
1. 字形变化汉字的字形变化是随着时间和发展而呈现出来的。
从东周时期的“鼎文”到汉代的“篆书”,种种字体的变化说明了汉字发展原则的变动,同样也呈现出它的艺术性。
汉字之“字体”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最终成为了现代常用汉字。
比如视频中的“爱”字,最开始是由“心”和“意”两个字组成,其中心代表了内心的情感,意则代表了外在的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书写这个字时逐渐演变出了现如今的字形,以一个“爱”字装满人们内心的情感。
2. 用法变化汉字的用法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也呈现出其发展的特点。
比如在古代,汉字的用法比较单一,主要用于书写文献、碑文、题记和日常交流。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用法逐步扩大,做为演讲活动的表达和文化活动的载体。
简述汉字的作用和汉字的发展过程

简述汉字的作用和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汉字通过图形的形式表达事物的本质和形态,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在语言交流中,汉字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它能够传达信息、表达思想、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等多重功能。
汉字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当时的汉字已经具备了许多基本的构成元素和表现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形式,并不断地吸收和创造新的字形、新的词汇和新的语法规则。
在历史上的汉字发展过程中,还出现过汉字简化的大规模运动,以及拼音化、注音化等新的方式,使得汉字的表现力和实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价值。
虽然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字和语言,但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仍然在文化交流、教育传承、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1 -。
汉字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汉字的发展历程及趋势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持久使用的文字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5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经历了演变、创新和标准化的过程,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现代汉字体系。
但是,作为一种文字系统,汉字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趋势。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文字,最初是一种象形文字,用来记录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礼仪等方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音文字,通过表示发音的形声字来表达语言的声音信息。
这种发展为中国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字演变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创新。
在秦朝时期,汉字经过了一次重大的标准化,即秦代燕说事的制定和实施,统一了中国各地的文字,并使汉字成为中国的统一文字。
此后,燕说事逐渐发展为现代汉字体系,成为了汉字的标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汉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革。
在信息技术和电子通信的发展下,中国人开始更多地使用拼音输入法和字母表。
这给汉字的使用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影响。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汉字的依赖逐渐减弱,拼音输入法在手机和计算机上广泛使用,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输入和编辑文字。
此外,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笔画数量,许多人更倾向于使用简化字,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字的外观和书写方式。
另一个趋势是数字化时代对汉字的影响。
随着人们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使用,许多汉字开始缩写和简化,以适应快速传播和阅读的需要。
这些汉字缩写和简化符号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一些语言学家的担忧,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汉字的进一步简化和失去原有的含义。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字的国际传播也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中国对外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多。
因此,汉字的教学和学习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许多汉字教材和工具被开发出来,以方便外国人学习汉字,同时推动了汉字的国际标准化。
总的来说,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系统,将继续发展和变革。
汉字的起源和使用

第一、汉字的起源一、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
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
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
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
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
”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三、甲骨文: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
学习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学习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结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汉字在形态和含义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学习汉字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中国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刻划简单的象形符号来纪录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字的使用需求不断增加,汉字也逐渐演化为归纳字形的会意文字和形声文字。
会意文字是通过将象征物体意义的符号进行组合,表达抽象概念或者复杂含义。
比如,“木”和“林”合在一起形成“森”,表示茂盛繁荣。
而形声文字则是将一个表示意义的部分与一个表示声音的部分组合而成,以表达声音和含义相对应的字词。
例如,“木”和“目”相结合形成“相”,表示互相看望。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传统字形的发展和字义的变迁。
1. 传统字形的发展最初的汉字以象形文字为主,描绘物体的形态和特征。
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和书写速度的要求,汉字逐渐简化,形成了现今通用的字形。
例如,汉字“水”最早的象形形态是“ㄥ”,而现在的字形是“水”。
2. 字义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某些字词的原本含义可能已经不再使用,而取代它们的是新的字义。
例如,中国古代的“ ”在原本表示“取”的意思之外,还有了“克制”的含义。
三、汉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演进密不可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不断增加和改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汉字体系。
1. 汉字的数量中国的汉字数量庞大,常用的汉字有数千个,而全体汉字则多达数万个。
汉字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汉字的分类汉字可以按书写方式和结构进行分类,包括: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每种书法形态都展示了不同的审美和文化风格,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3. 汉字的应用汉字广泛应用于书写、印刷、雕刻、民间艺术等方面。
作为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字体的发展使得汉字的书写方式更加规范、美观。
谈谈汉字的发展趋势

谈谈汉字的发展趋势
汉字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汉字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化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目的是提高读写汉字的效率。
许多繁复的汉字被简化成了更为简单的形式,以减少写字时间和学习难度。
这样的简化趋势也体现在现代计算机输入法中。
2. 形声结合:汉字是一种形声文字,它的构成由形状和声音组成。
随着语言的发展,汉字的形状和声音之间的关系逐渐模糊。
然而,在现代汉字的使用中,一些新创造的汉字仍然保持了形声的特点,以便更好地表达词义。
3. 外来汉字的借用:随着与外国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外来汉字被借用到汉语中。
这些外来汉字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西方国家等地。
这些借用的汉字通常用于表示新的科技、文化或概念,丰富了汉字的使用范围。
4. 数字化趋势: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汉字正逐渐从纸质媒介转向数字媒介。
现代人们更多地使用键盘、触摸屏等输入方式进行汉字输入,这对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5. 文化保护与传承:虽然汉字的使用范围和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对于汉字的保护与传承仍然非常重要。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独一无二。
当前,许多组织和个人正在努力保护和传承汉字的独特魅力,促进汉字的研究和教育。
总体而言,汉字的发展趋势是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保持其独特性和功能。
无论是简化、形声结合、外来汉字的借用,还是数字化和文化传承,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同时,衷心希望汉字能够在不断发展中保留其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月,消失了一些不同的说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产生于宋代说。
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消失》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觉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化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觉简体字》证明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
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觉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楚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消失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
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楚可辨”。
“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觉‘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消失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
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消失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
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消失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消失的年月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晰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
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
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书法和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重要演变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繁多,形态多样,成为后来汉字演变的基础。
1.3 汉字的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体系。
这一过程被称为“汉字的定型”,使汉字的形态更加统一、规范。
二、汉字的演变2.1 简化字的出现: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和简化繁复的字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汉字简化的潮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将一些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使汉字书写更加方便。
2.2 繁体字的保留:尽管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繁体字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的传统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汉字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这为汉字的演变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汉字的结构3.1 笔画的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汉字的形态是由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汉字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每个笔画都有一定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3.2 部首的作用:部首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的分类标志。
部首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理解汉字的意义,是学习汉字的重要辅助工具。
3.3 偏旁的组合:汉字的形态往往由多个偏旁组合而成,每个偏旁都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可以形成新的汉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字的的简要发展与使用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代的汉字演变和发展的分析可窥探出当时社会文化与人文的变迁,从殷商最早时候文字的发现到如今文字的改革简化中,从字形字体的改变体现出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官方汉字演变字体字形变化文化传承
当你看着这个字的时候“丨”应该怀疑的是自己有没有见过这个字,而不是它存不存在;
丨(多音字)gǔn :同音… 滚‟ ,字义…上下贯通‟;shù:同音… 竖‟,字义同…竖‟;yī:同音… 一‟字义yī …姓‟;tuì:注(从下向上写);《摘自百度百科》
这个例子简单的从读音,释义与其写法证实了汉字其蕴含的力量,而从其来源与发展,应该从写法开始。
在汉字作为整个中国地域使用的语言的结构变革的过程中,字体是不断变化的,新旧更替的过程中,旧时字体的各种写法不再使用了,或已被废黜;而对于新的字体而言,随着自然演变,出现了非官方的一些例如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的现象、要求和趋势,由于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定,汉字的变化也变得五花八门而层出不穷,当然,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汉字的魅力。
另外,由于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不断增长,现有的字往往不够。
造字的工程也变得重视起来,演变加上创造,作为一种极具内涵的文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一、从书画同源延伸到字体演变
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
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从有记载的汉字开始,书和画便脱离了同体的界限变为同源。
随着时间的进程,朝代的演变,有了一下这么简单的一种演变顺序排列——
1.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距今约3500年。
2.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
3.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
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
因书写困难,后民间出现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
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4.汉朝时期,隶书变得越来越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
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
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5.魏晋南北朝的时期楷书变得很盛行。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
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
6.宋朝,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导致了“宋体字”的应此产生。
7.元代时候用的字体总体上是蒙古文和汉字结合的。
元朝时皇室应该还是以蒙语为主,由于当时的民族等级隔离十分严重,却也避免不了一定会有汉语使用的存在,但那只是少数情况。
8.至于清朝,则是根据时期来划分的。
入关前后宫中通用的是满语和蒙语。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皇帝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就越来越高,到了康熙时这种情况变得更明显了,到了道光时期,皇帝自己应该也都被汉化的不会说满语了,字体当然也是随之变化的。
9.至今七八十年出现了“仿宋体”,发展十分迅速。
同时,“黑体”的出现,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
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许多不同种类的书写体等等,在展现了汉字的多元化的同时也象征着文化底蕴的传承的浓厚。
二、汉字字体变化内涵的意义和所代表的文化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摘自百度百科》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殷商时期的最早佐证的字体存在其意义很大在于证实汉字的最早时期的出现和它的延
续性,同时代表着当时占卜吉凶的作用与当时衍生出的文化。
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
《摘自百度百科》
到了商周时候,大篆的出现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的名号。
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
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
此时的字体特点表现有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同时具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摘自百度百科》
这里的字体变化直接表明了汉字的存在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当一个朝代存在了统一的汉字,统一的记录方式,便能将当时的生产力生产物质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方面面刻画下来,以文字的形式将当时的人文传承下来;而字体的不断规范,变化,以及地域差异也表民文化的凝聚力和当时人类的思想水平的层面的提高。
秦统一六国时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篆的字体的过于规范和书写上的困难导致许多的简便字体的出现。
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
改“小篆”的曲为
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南北朝时期,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创造了楷书,同时吸取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这时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变得更趋严整。
而当时的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
也逐渐变成了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近代,中国便有了史上的两次文字简化运动。
字体字形与读音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
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笔划少的叫做简体字。
在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
一般笔划少的占多数。
这些笔划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
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
顺便说一下,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
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摘自百度百科》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
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
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
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
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此时第一次汉字简化运动取得成功便开始进行第二次,不过由于第二次简化运动失败笔者便不加之以时间叙述,对于第二次简化字运动失败的原因?根本的在于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收效甚微。
第二次简化运动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只提高了20%左右。
《摘自百度百科》此时的简化的积极性和效益不高也直接导致了简化运动的一次开展便可符合人们的需求。
尽管第二次汉字简化运动的失败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少好处,但在整个汉字变化史上仍然有着一席之地。
历史上重要的文字演变都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相并进的,它给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供人文基础,在秦朝和近现代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的时候都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从另一方面讲,它不但代表了汉文化的传承,它的进步快慢与是否稳定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局势的安定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