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甲骨文.

合集下载

小学生甲骨文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生甲骨文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甲骨文的书写乐趣。

教学重点:1. 认识甲骨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掌握甲骨文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1. 甲骨文的识别和书写。

2. 理解甲骨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甲骨文图片、甲骨文书写工具、甲骨文教材。

2.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甲骨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甲骨文的历史背景。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甲骨文的基本特点,如:图形化、象形化、抽象化等。

2. 通过课件展示甲骨文的典型例子,如:甲骨文的“马”、“羊”等,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结构。

三、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甲骨文的书写方法,强调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书写甲骨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和书写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甲骨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甲骨文的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二、拓展学习1. 教师讲解甲骨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祭祀、天文、地理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甲骨文的资料。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书写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甲骨文作品。

2. 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展示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甲骨文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甲骨文的世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甲骨文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书写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

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的资料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见于刘鹗的《铁云藏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还有欧美传教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当推董作宾先生。

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民国十六年(1927),共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国十七年(1928),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

识别甲骨文的方法

识别甲骨文的方法

识别甲骨文的方法
1 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陈腾山文化时期的一种文字,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

它最早被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者所发掘,也版本发现它源自中国的商代时期。

甲骨文的研究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成了一门学科,被称为“甲骨学”,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研究甲骨文的方法
研究甲骨文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也就是一般所熟悉的考古法;二是通过考察和解读甲骨文的概念形式信息。

第一种研究方法是常规的考古法,即通过挖掘遗址,搜寻古代遗迹,收集甲骨文资料,对甲骨文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以及对甲骨和其他古器物的检查,进行比对和考证研究,形成各种有甲骨文内容的记录,以阐释历史文化。

第二种研究方法是考察甲骨文具有的各种概念形式信息。

根据体系记录的内容,归纳基本的概念形式信息,如词义、语法、文法、数用法等,以此研究古代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景。

另外,还可以根据实物的外观形状归纳认识信息,加强实物考证研究,丰富研究实物的信息以便进一步历史探究。

3 鉴别真伪甲骨文
能够准确判断出一件甲骨文是准确的,还是伪造的只有少数专家或研究人员才能做到。

鉴别真伪的关键还是要从真伪的技术细节上去分析,其中涉及到石质制作的能力、形制符号的假象、书写结构的整齐性、饰面符号的微小细节以及锋利度的精度等,这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只有经过耐心的观察专家才能准确鉴定出真伪。

4 结论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是认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研究手段。

研究和鉴别甲骨文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充分了解甲骨文知识,才能更好地去发掘研究它们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倡导古文明文化。

关于甲骨文心得体会的范文3篇

关于甲骨文心得体会的范文3篇

关于甲骨文心得体会的范文 (2)关于甲骨文心得体会的范文 (2)精选3篇(一)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在学习和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用骨头和龟甲等编写的文字。

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我对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甲骨文记载了古人们的祭祀仪式、生产活动、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其次,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通过对象的描绘来表示事物的意义。

学习甲骨文需要细心观察和推敲,因为一个字形背后可能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人民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们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化精神。

再次,甲骨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明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了解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对于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学习甲骨文需要耐心和毅力。

甲骨文的解读并不容易,需要阅读大量的甲骨文文字材料,并且需要对古代汉字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和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对于知识的渴望和不断追求的精神,同时也锻炼了我的毅力和耐心。

总之,学习和研究甲骨文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意义重大的工作。

通过这一过程,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甲骨文,探索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助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于甲骨文心得体会的范文 (2)精选3篇(二)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学习甲骨文,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甲骨文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天文、地理、生物、人文等方面的认知已经相当深入。

有趣的甲骨文 十二生肖 教案

有趣的甲骨文 十二生肖 教案

有趣的甲骨文十二生肖教案一、导言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典范,记录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文化。

而十二生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深受中国人喜爱。

如何将甲骨文和十二生肖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启发呢?下面就是一篇有趣的甲骨文和十二生肖的教案。

二、认识甲骨文1.甲骨文的起源(1)老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教具向学生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帮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特点和价值。

(2)通过互动问答,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甲骨文的基本知识(1)介绍甲骨文的基础笔画和构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

(2)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实物,展示甲骨文的书写形式和艺术特色。

三、认识十二生肖1.十二生肖的故事(1)通过故事或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十二生肖的起源和传说。

(2)通过互动游戏或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对十二生肖的好奇心和热情。

2.十二生肖的文化意义(1)介绍十二生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2)通过展示十二生肖在各种文化产品中的形象和表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四、甲骨文与十二生肖的结合1.分析甲骨文中与动物相关的文字(1)老师向学生介绍甲骨文中与动物有关的文字及其象形特点。

(2)帮助学生观察和分析甲骨文中动物形象的变化和演变。

2.利用甲骨文书写十二生肖(1)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甲骨文文字和笔画,掌握书写方法和技巧。

(2)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用甲骨文书写十二生肖相关的文字,体验甲骨文的神秘与趣味。

五、活动设计1.甲骨文与十二生肖的展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纸板和颜料等材料,创作甲骨文与十二生肖相关的作品,并进行展览和交流。

2.甲骨文与十二生肖的鉴赏老师组织学生观赏和欣赏甲骨文与十二生肖相关的艺术品,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甲骨文与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

六、教学小结通过本教案的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甲骨文和十二生肖的基本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甲骨文与十二生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甲骨文解读

中国历史甲骨文解读

中国历史甲骨文解读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的古文字,那就是甲骨文。

此类文字主要刻划在龟骨和兽骨之上,也称为“龟甲”和“兽骨”。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早的文字之一,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

但是,要想准确理解甲骨文,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难度的,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历史甲骨文解读”。

一、认识和了解甲骨文的基础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字,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甲骨文:1. 起源。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之间。

2. 特点。

甲骨文的书写方式将文字刻划在乌龟背甲、兽骨等上,所以呈现为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其笔画构造不规则、笔画粗细不匀等等。

3. 数量。

目前已经发现的甲骨文文物达到十万件左右,对于研究商朝史、文化、经济、宗教、语言等有很大的助益。

二、掌握甲骨文的基本符号了解了甲骨文的基础知识,我们就要开始学习甲骨文中的基本符号了,甲骨文的基本符号包含天干、地支、方位、用途类符、物象类符等。

尤其是天干、地支,是甲骨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符号,此外还有人物、动物、植物、器皿、天文地理、纹饰等。

三、甲骨文的解码与解释甲骨文的解释需要综合考虑字体、形状、背景等各种信息。

一个形似而音不同的符号,在不同的结构中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字义。

因此,学习甲骨文需要多做练习、结合实例进行解析。

四、甲骨文在研究中的应用甲骨文是甲骨文时期商朝及周代的重要史料,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极其重要的资源。

它们记录了商代王族、部族的分布状况、宗教及祭祀仪式、日常生活、法律制度、工艺技术等许多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周社会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之,甲骨文是中国历史独有的古文字,它通过不同的形态、用途等对于研究商周社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掌握甲骨文的解读技能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考古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甲骨文的认识作文

甲骨文的认识作文

甲骨文的认识作文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流淌着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字甲骨文。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宝藏。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瘦弱纤细,是中华文体发展的源头,它是中华民族充满智慧的象征。

它神秘而又瑰丽地躲藏在中华历史词典中的一隅,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去发现它、探索它、继而沉浸于它的魅力之中。

幼儿认识甲骨文的教案及反思

幼儿认识甲骨文的教案及反思

幼儿认识甲骨文的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探索甲骨文的神秘世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甲骨文的起源和基本知识。

2. 培养幼儿对甲骨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甲骨文的样式和文字。

2. 甲骨文的复制品或相关书籍。

3. 画纸、彩色笔、铅笔等绘画工具。

4. 小组合作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或幻灯片,引发幼儿对甲骨文的兴趣。

2. 通过简单的问题,了解幼儿对甲骨文的了解程度。

探究(15分钟):1. 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和用途,解释它是古代中国人用来记录文字的一种方式。

2. 展示一些常见的甲骨文样式和文字,解释它们的含义。

3. 鼓励幼儿观察和分析甲骨文的形状和结构。

实践(20分钟):1. 分发一些甲骨文的复制品或相关书籍,让幼儿自由观察和探索。

2. 给予幼儿一些简单的甲骨文练习题,让他们尝试猜测和书写甲骨文。

3. 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甲骨文样式,用彩色笔绘制在画纸上,并尝试解释它的含义。

总结(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绘制的甲骨文,并解释它的含义。

2. 引导幼儿思考他们在探索甲骨文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3. 结合幼儿的反馈,总结甲骨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反思:这个教案通过引入、探究、实践和总结的步骤,让幼儿逐渐了解和认识甲骨文。

通过观察和分析甲骨文的形状和结构,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合作的活动则促进了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整。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提升他们对甲骨文的认知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認識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遺留下來,最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之一。

本文將就其名稱、出土年代、出土地點、最早研究收集甲骨者與殷墟發掘考古之貢獻,略作介紹。

大綱
一、名稱
二、出土年代
三、出土地點
四、最早認識甲骨文的人
五、國內搜集甲骨的人
六、殷墟發掘與其它地區之考古發現
七、甲骨的數量
八、甲骨的產地
九、卜辭的內容
十、結論
一、名稱
甲骨文初被發現並加以重視研究之後,學者曾給予各種不同的名稱,例如:
(一)、龜甲、甲文、龜甲文字等。

然而甲骨文並不僅刻寫於龜甲上,也有刻寫於獸骨或人頭上。

(二)、契、殷契、甲骨刻文。

甲骨文以契刻為多,部份則以毛筆書寫。

(三)、貞卜文、甲骨卜辭、殷墟卜辭。

甲骨文多數屬卜辭,也有記事文字。

(四)、殷墟文字、殷墟遺文。

考殷墟發現之文字,除甲骨文外,尚有銅器、玉器、石器與陶器文字,甲骨文不能概括殷墟文字全貌,且殷墟之外也有出土甲骨文。

(五)、商簡。

認甲骨為竹簡並不正確。

所以,將其定名為「甲骨文」或「甲骨文字」應較恰當。

而甲骨學的建立和名稱的確定,也完成於短短數十年之內,如自一九三一年周予同先生著「關於甲骨」至一九四四年胡厚宣先生著「甲骨學商史論叢」,「甲骨學」一詞便此確立。

二、出土年代
據最早認識並搜集甲骨的學者之一王襄所言,初發現是在一八九八年冬末,一八九
九年秋始為世所知。

不過我國古代早有厚葬之俗,盜墓之風亦盛,殷代王陵遠在漢朝就曾被盜,是以秦漢時代可能即有甲骨出現,只未見諸文字記載。

羅振玉之弟羅振常首先指出,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年之前數十年,即有甲骨出土之事實。

「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

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其處掘之,往往得銅器、古泉、古鏡等,得善價。

是人得骨,以為異,......其極大胛骨,近代無此獸類,土人因目之為龍骨,攜以視藥鋪。

.......骨之堅者,或又購以刻物。

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

其小塊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

」由此可見,甲骨非某年某月某日突然出土便即公諸世人。

應是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年之前安陽農民,就已發現;後為古董商知悉轉售於京津一帶,至一八九九年王懿榮認識其古寶,出高價收購,始為世知重。

三、出土地點
一八九九年甲骨文初被發現,引起一些收藏家和古器物研究者競相購買,古董見有利可圖,對真實出土地點密而不宣;或詭稱出自河南湯陰,或說出於衛輝。

後經羅振玉多方打聽終於探知甲骨實出安陽西北五里之小屯村。

羅氏謂一九○八年即得悉甲骨真正出土地點,一九一五年更親赴安陽實地考察,確實查證甲骨出土地點及出土情況。

四、最早認識甲骨文的人
傳聞一八九九年,山東福山人王懿榮,在北京作官,為患瘧疾食用中藥,當藥包從宣武門外達仁堂買回時,王氏親自審視,發現藥材龍骨上刻有文字。

王氏本是金石家,精研銅器銘文之學,揣測此物絕非區區,從而收買研究,甲骨文字自此見重於世。

但據王懿榮次子王漢章言,光緒已亥、庚子間,有古董商至安陽小屯購得牛骨龜版,攜歸京師,為王氏述之。

王氏考定為商代卜骨,確定其文字在篆籀之前,乃畀以重金,令悉數購歸。

若此,則王氏之識甲骨來自商賈;然,王氏為最早認識、收集甲骨之人,迨無疑問;此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人共所承認。

五、國內搜集甲骨的人
一八九九年王懿榮自山東古董商人范維卿購得甲骨十二片,每片價銀二兩。

一九○○年春又自范氏購得八百多片,價約「二百金」;同年另一古董商趙執齋,又將甲骨數百片售予王氏,值「百餘金」。

是秋,義和團起,王氏以國子監祭酒任團練大臣,至八國聯軍入京,王氏殉難;所藏甲骨大部,約千餘片,由其子售予劉鶚;餘小部份贈天津新學書院。

王懿榮外,搜購甲骨者有王襄、孟定生及清朝大臣端方;稍後,努力購求甲骨者,首推劉鶚。

劉鶚,字鐵雲,號洪都百煉生,因庚子年購倉糧賑濟饑民獲罪,一九一○年流死新疆。

其蒐得甲骨約五千餘片,隨即流散。

今有歸上海博物館,有歸前中央大學,有歸復旦大學歷史系,有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振玉一八九四年曾在劉鶚家擔任教師;一九○二年於劉家初見甲骨墨本,勸劉氏編印「鐵雲藏龜」,是為甲骨文字著錄之始,此後復以私人之力,多方羅致,得甲骨三萬片以上,更編印重要文籍多種,為甲骨文之搜集、拓印、流傳貢獻。

六、殷墟發掘與其它地區之考古發現
羅振玉於探得正確出土地點後,親赴安陽考察,並取證於漢以來史籍,確認今日之安陽小屯,當即史記「項羽本紀」中之「殷墟」,為殷王都所在,卜辭為殷王朝遺物;羅氏為後來殷商歷史研究學奠定正確基本方向。

之後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更證實竹書紀年「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之語信不可誣。

一九二八年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議定科學開挖殷墟遺址,至一九三七年日軍侵華止,總計十五次挖掘,得有字甲骨二四九一八片,發現殷都、殷陵遺址;於後崗首次取得小屯以外甲骨片,又在其下層得彩陶殘片,中層得黑陶殘片,上層得灰陶文化堆積,解決仰韶、龍山、小屯三種文化先後次序疑點。

以已確定年代之甲骨,予其他出土器物對照準繩。

迨抗戰軍興,日人大量盜掘我國古物;戰後美人也曾劫運我國古物;一九五○年起大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發掘十多次,計得甲骨五千多片。

延續半世紀之殷墟考古,使埋蘊三千多年的商代宮廟、陵墓、貴族或平民墓葬得見天日;各種工具、武器、禮器等一一披豁呈現。

殷墟之外,亦發現多處殷商文化遺址,如鄭州商城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遺址、江西清江吳城遺址等等;但其中掘出之甲骨大多無字,有字甲骨寥寥無幾。

一九五四年十月山西洪趙縣曾發現甲骨一塊,此物後被斷定非殷商器物,乃西周遺物。

一九七七年岐山鳳雛村發現大批甲骨,約一萬七千餘片,得字六百多。

自周原甲骨出世,學者得以證實周人占筮,非便不卜;論語「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得到印證。

七、甲骨的數量
根據一九五一年大陸胡厚宣先生統計,「大約有十六萬多片」,其中包括已著錄於七十一種書中的四萬餘片,未著錄的國內外公私所藏十二萬片,今若剔除重複互出或多估之數,以一九七三年小屯南地新掘出之五千多片甲骨,和一九七七年周原掘出之一萬七
千餘片甲骨相抵,其數仍應十六萬餘片。

八、甲骨的產地
殷代龜甲,主要來自南方進貢,如尚書禹貢「九江納錫大龜。

」,竹書紀年「楚人來獻龜貝。

」均言大龜產於南方;今經學者鑒定,小形龜可能是陸地龜,多數大龜甲由方江淮流域、珠江流域貢納而來,其特大者是海龜。

在早商文化中已有少數卜甲出現,其時或已產生「靈龜」思想,自盤庚遷殷以後大量採用龜甲,推測其原因,應是武丁時國力強盛,征服荊楚,龜甲入貢不絕;自祖甲以後,殷道衰微,龜甲中斷,抑商末多用牛骨占卜之因?
商代雖以農作為主,畜牧業仍相當發達,牛的數目頗多。

出土龜甲與牛骨比例約是七比三,但龜甲易碎、片小,牛骨版片較大,故完整龜版骨片,數量大約相等。

九、卜辭的內容
殷墟出土甲骨文大多是王室之物,內容主要反映商王的活動,一部份反映與王室關係密切之貴族家庭情況,這類卜辭稱為「子卜辭」、「婦卜辭」或「多子族卜辭」。

卜辭內容有與農業生產相關者,如祭祀上帝、祖先,以求禾、求年、求雨。

其次卜問王、王婦、王子之吉凶,如卜上帝是否降禍、祖先是否作祟。

另有許多涉及征伐和俘獲情事;至卜畋獵、芻魚、出入等辭,係為商王之遊樂。

內容豐富有序。

十、結論
甲骨文字乃以占卜為主之記錄文辭,其發展有不少沿襲龍山文化,新石器晚期龍山文化時代已知骨卜之使用,然卜法較簡單、整治技術較原始;殷墟出土甲骨則經精心整治;如龜甲,無論腹背,都將內面高骨除去;牛胛骨多數削除臼突、骨脊,鑽、鑿、灼兼施,排列整齊,多數刻有卜辭或記事文字;占卜技術考究,於時極受重視。

吾人過去認為殷人用龜,周人用筮;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亦異。

實乃過份強調差異性,忽略可能關聯現象,如繼承關係或內在精神之聯繫。

商人不但大量利用龜甲獸骨貞卜,也知用筮,演繹八卦。

安陽四盤磨曾發現一卜骨,上有數字組成記號;後於商周銅器銘文及周原甲骨再度發現類似記號,一九七九年大陸學者張政烺認應以八卦解釋,證實殷人已知用筮。

周原甲骨之體例與殷末帝乙、帝辛時期風格接近,顯示殷周文化傳承之事實。

西周約自成康以後,龜卜之事日少,筮占增多。

究其原因,不外筮卜所用之蓍草取得較易,方法簡單,以筮代卜,乃材料變遷之趨勢;再者,楚人隨武庚叛變,周楚交惡,昭王又「南征而不返」,周室南向擴張失敗,貢龜不繼。

然直至春秋戰國之際,宗廟王國重大
事件,仍取決於龜卜,有「筮短龜長」之說。

秦漢以降,中央政府猶設太卜等官,職掌其事,民族占卜之風源遠流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