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泡剂复配及性能研究

消泡剂复配及性能研究
消泡剂复配及性能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消泡剂复配及性能研究

学院: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专业:轻化工程

姓名:欢

指导教师:宾

2014年6 月4 日

消泡剂复配及性能研究

A 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Defoamer

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三种消泡剂ESD-C(有机硅类)、Z-25AS(聚醚类)、TL-56-1(有机硅类)的消泡、抑泡性能,对其进行了复配实验,考察了各组分对消泡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复配工艺,并且与消泡剂702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配比为1:3的配比为Z-25AS(25%)和TL-56-1(75%)的复配消泡剂(0.05%)为最佳,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消泡时间,时间为4s,抑泡时间为9s。该复配消泡剂消泡、抑泡能力较好,性能优越,稳定性好。

关键字:消泡剂;硅油型消泡剂;聚醚型消泡剂;复配;稳定性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 three defoamers ESD-C ( silicone ), Z-25AS ( polyether ), TL-56-1 ( silicone ) of defoaming performance and to carry out complex with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nti-foaming effect of each component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complex process ,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 702 defoamer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 the ratio of 1:3 ratio of Z-25AS (25%) and TL-56-1 (75%) of compound defoamer ( 0.05% ) is the best, reduce the maximum extinction soak time , time of 4s, defoaming time of 9s. The complex defoamers defoaming ability is better , superior performance and good stability.

Keywords : defoamer ; silicone defoamer ; polyether defoamer ; complex ; stabilty

目录

1 前言 (1)

1.1泡沫及其性能 (2)

1.1.1泡沫的形成 (2)

1.1.2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3)

1.2消泡剂 (4)

1.2.1消泡剂物化特性 (4)

1.2.2消泡剂的成分 (4)

1.2.3消泡剂的分类消泡剂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 (4)

1.2.4消泡剂的应用 (6)

1.2.5消泡剂的消泡机理 (6)

1.2.6消泡剂的发展概况 (7)

1.3聚醚改性硅油消泡剂 (8)

1.3.1聚醚硅油消泡剂的反应原理 (8)

1.3.2聚醚硅油消泡剂的消泡机理 (8)

1.3.3复合型消泡剂 (9)

1.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9)

2 实验 (11)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11)

2.1.1实验试剂 (11)

2.1.2 实验仪器 (11)

2.2 实验部分 (12)

2.2.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LAS)配制及起泡性测定 (12)

2.2.2 消泡剂固含量的测定 (12)

2.2.3 单一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性能测试 (12)

2.2.4 消泡剂复配及消泡抑泡性能测定 (13)

2.2.5 稳定性测试 (13)

3 结果与分析 (15)

3.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LAS)起泡性 (15)

3.2 消泡剂固含量的测定 (16)

3.3 单一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性能测试 (17)

3.4 消泡剂的复配 (18)

3.4.1ESD-C与TL-56-1复配结果 (18)

3.4.2 Z-25AS与TL-56-1复配结果 (19)

3.4.3 Z-25AS与ESD-C复配结果 (19)

3.5 稳定性的测试 (21)

3.5.1 离心稳定性 (21)

3.5.2 热稳定性 (21)

4 结论 (21)

致 (23)

参考文献 (24)

1 前言

在工业生产的某些场合往往需要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以满足溶液体系在诸如清洗、润滑、防锈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加有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体系因存在气体或搅拌等因素,易生成大量的泡沫[1]。泡沫的产生有时是有利的,如矿物的泡沫浮选,消防上的泡沫灭火,石油开采中的泡沫驱油等;但是,在某些领域却是不利的,如溶液浓缩、发酵生产、造纸过程中的纸浆处理、乳液生产等,需要使用消泡剂减弱、抑制或彻底消除泡沫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2]。

对消泡剂的研究最早始于德国实验物理学家Quincke,他首先提出了用化学方法来消泡的概念,例如用乙醚蒸气来消除肥皂泡。之后,19世纪的胶体化学家J.Plateau对液体起泡性进行了研究,提出表面力小、黏度大的起泡液体起泡性较强。美国胶体化学家S.Ross 在二次大战期间开始研究润滑油的消泡问题,战后连续发表多篇关于消泡的研究报告,在消泡剂的作用机理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道康宁(DowCornjng)公司的C.C.Currie对当时的消泡剂文献做了较大规模的整理,对造纸、发酵、锅炉等方面的消泡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消泡剂的使用量大增,对消泡剂的消泡效率、使用成本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消泡剂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不断扩展,对其在诸如高温、强酸强碱、高剪切等苛刻条件下使用的稳定性能和消泡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3]。

1954年,美国Wagnd-ott公司首先投产聚醚型消泡剂,很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对聚醚消泡剂的广泛应用和研究是从近几年随着聚醚工业的发展才开始的[4]。我国对消泡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润滑油、传动油的消泡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有助于飞机、燃机车、舰艇、轿车等工业领域的发展。后来又对造纸、印染、发酵、天然气脱硫、混凝土等方面的消泡问题进行了研究。从60年代末,我国开始研究聚醚型消泡剂,并自70年代开始生产聚醚型消泡剂。聚醚型消泡剂首先被应用于抗菌素发酵行业,之后逐渐被推广到其他领域;品种也由当时的单一品种甘油聚GP,发展到现今的GPE、PPE、BAPE等。80年代时,各种各样的消泡剂大量涌现,消泡技术开始在我国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

目前大量使用的消泡剂主要集中在硅油型和聚醚型两大类。硅油型消泡剂属低毒、抗氧化、破泡能力较强的消泡剂,且由于硅油本身具有亲油性,因此对油溶性溶液的消泡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它的水溶性较差,使其在水体系中的使用收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对微酸性发酵效果差,对菌丝发育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发酵行业的应用也受

到了一定的限制;此外,在纺织印染行业,尤其是浅色织物的印染过程中,由于沉淀在织物上的硅斑不易洗净而又一次受到限制。聚醚消泡剂的优点是亲水性好,且抑泡能力较强,因此在水体系中有较好的消泡效果。但是它又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破泡率低,一旦产生了大量的泡沫,聚醚消泡剂并不能一下有效地消除泡沫,而是需要补加一定量的消泡剂才能慢慢解决问题[6]。

考虑到将上述两种消泡剂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即产生了一种新型高效消泡剂: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又称聚醚改性硅油消泡剂)。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是通过选择具有较强抑泡能力的聚醚,和疏水性强、破泡迅速的聚硅氧烷为原料进行反应,从而在聚硅氧烷分子中引入聚醚链段制得的共聚物(简称硅醚)。将合成的硅醚,再与增稠剂、乳化剂等成分有效混合,得到具有表面力低、消泡迅速、抑泡时间长,成本低、用量少、应用面广等特点的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同时由于聚醚改性硅油的耐热性,抗剪切性及耐酸碱盐性能好,可用于许多苛刻条件下的消泡,比如纺织品高温染色工艺、发酵工艺中的消泡,各种油剂、切削液、不冻液、水性油墨等体系中的消泡,也适用于印刷行业感光树脂制版后,洗掉未固化树脂的消泡。

目前,此产品在国还处于研制阶段,其产品十分欠缺。聚醚改性硅油消泡剂能迅速溶于水中,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助剂配合使用,稳定性好,不发生破乳漂油现象,也无沉淀物产生;同时对非水体系也非常有效。聚醚改性硅油消泡剂是有机硅消泡剂中理想的新品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1泡沫及其性能

1.1.1泡沫的形成

泡沫在轻化工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肉眼中可以看出,泡沫是一部分气体被液体或者固体所包围而形成的密闭空间。仅有一个界面的“泡”叫气泡;由液体薄膜或固体薄膜隔开的具有多个界面的气泡聚集体称为泡沫[7]。一般情况下,在纯液体中形成的气泡,如果相互接触或从液体中逸出时,就会立即破裂。若某种液体容易成膜,并且不易破裂,这种液体在搅拌时就会形成大量的泡沫。泡沫产生之后体系中的气.液表面积大为增加,体系的不稳定性随之增加,因此泡沫易于破裂。但是,如果体系中含有表面活性剂,情况就不同了。表面活性剂分子被吸附在气.液界面上,不但降低了气.液两相间的表面力,同时会形成一层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分子膜从而使泡沫不易破灭。

1.1.2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力、表面黏度即液膜的强度、表面力的自我修复作用、表面电荷、泡沫气体的扩散以及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等。具体分析如下:(1)表面力及其自修复作用。泡沫形成后体系的气.液表面积增加,体系能量随之增加。从能量的角度考虑降低液体的表面力有利于泡沫的形成,但无法保证泡沫有较好的稳定性。只有当表面膜有一定的强度,能形成多面体泡沫时,低表面力才有助于泡沫的稳定。但是,许多实际现象已经说明,液体表面力不是泡沫稳定的决定因素。表面力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泡沫的液膜受到冲击而局部变薄时可使液膜厚度复原,使液膜强度恢复,这种作用称为表面力的自我修复作用[8]。

(2)表面黏度。决定泡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液膜的强度,而液膜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表面吸附膜的坚固性,通常用表面黏度来衡量。表面黏度越大,液膜表面强度越高,同时使临近液膜的排液受阻,延缓了液膜的破裂时间,增加了泡沫的稳定性。

(3)气体的透过性。泡沫中的气泡总是大小不均的。小气泡中比大泡中的压力高,于是小泡中的气体会通过液膜扩散到相邻的大泡中,造成小泡变小甚至消失,大泡变大直至破裂。所以,透过性越好的液膜,其气体通过它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泡沫的稳定性也越差。同时,气体的透过性与表面吸附膜的紧密程度有关。表面吸附的分子排列越紧密,表面黏度就越高,气体透过性就越差,泡沫也越不易破裂。

(4)表面电荷。如果泡沫液膜带有相同的电荷,该膜的两个表面将相互排斥。当膜变薄至一定程度时两个表面层的静电斥力会阻止液膜的进一步变薄。因此,电荷有阻止液膜变薄增加泡沫稳定性的作用[9]。

(5)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起泡性和稳泡性皆随表面活性剂浓度上升而增强,到一定浓度后达到极限值。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的水化能力强,就能在亲水基周围形成很厚的水化膜,从而将液膜中流动性强的自由水变成流动性差的束缚水,同时也提高了液膜的黏度,不利于重力排液使液膜变薄,从而可以增加液膜的稳定性。综上所述,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各因素中,液膜强度是最重要的。作为起泡剂或稳泡剂使用的表明活性剂,其表面吸附分子排列的紧密和牢固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不仅可以使液膜本身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且因表面黏度较高而使临近表面膜的溶液层不易流动,液膜排液相对困难。同时,排列紧密的表面分子,还能降低气体的透过性,从而也可增加泡沫的稳定性。

1.2消泡剂

1.2.1消泡剂物化特性

对于一种理想的消泡剂而言,其物化性能必须满足适用对象的要求。使用对象不同,所用消泡剂的性能也应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为了能够快速,稳定地消除泡沫,长时间抑制泡沫的产生,一种消泡剂的选择必须考虑多种因素。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具有良好的消泡能力和泡沫控制能力;具有比泡沫介质更低的表面力;不溶于泡沫介质;不与泡沫介质起反应,不能被泡沫介质分解降解;具有正的扩散系数,以便使其扩散到气液界面上;低毒或无毒;贮存稳定;成本低:具有低的BOD,COD值[10]。

1.2.2消泡剂的成分

为了使消泡剂具有良好的消泡、抑泡效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消泡剂中需含有多种成分以便使消泡剂充分发挥作用。一般一种良好的消泡剂巾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和代表物如下:

(1)活性成份作用:破泡、消泡,减小表面力。代表物:硅油、聚醚类、高级醇、矿物油、植物油。

(2)乳化剂作用:使活性成分分散成较小的颗粒,便于分散在水中,更好地起到消泡、抑泡效果。代表物:皂盐、壬(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系列、斯盘系列、吐温系列等。

(3)载体作用:利于消泡成分和起泡体系的结合,易于分散到起泡体系里,把两者结合,降低消泡剂的表面力,有利于抑泡,而且可以降低成本。代表物:除水以外的溶剂,如芳香烃、脂肪烃、含氧溶剂等。

(4)乳化助剂作用:使乳化效果更好。代表物:疏水二氧化硅、乙二醇、CMC、聚乙烯醚等[11]。

1.2.3消泡剂的分类消泡剂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

消泡剂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按成分可分为:

(1)天然油脂

天然油脂即豆油、玉米油等,其具有来源容易、价格低、使用简单等优点,但是其贮存不方便、易变质并且会使酸值变高[12]。

(2)聚醚类

聚醚类消泡剂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GP型消泡剂,GP型消泡剂以甘油作为起始剂,由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的混合物加成聚合。该种消泡剂亲水性差,在发泡介质中溶解度小,抑泡能力比消泡能力强。GPE型消泡剂,GPE型消泡剂是在聚丙二醇链节的末端加成环氧乙烷,成为链端是亲水基的聚氧乙烯环丙烯甘油。按照环氧乙烷含量为10%,20%……50%分别被称为GPEl0,GPE20……GPE50。GPE型消泡剂亲水性较好,在发泡介质中铺展快,消泡能力强,但溶解度较大,消泡活性维持时间短。GPES型消泡剂,在GPE型消泡剂链端用疏水基硬脂酸酯封头,形成两端是疏水链的结构。因中间隔有亲水链的嵌段共聚物,所以这种结构易于以平卧状聚集在气液界面而具有强的表面活性和消泡性。

(3)高碳醇消泡剂

高碳醇消泡剂是强疏水性弱亲水性线性分子。在水体系中是一种良好的消泡剂。其中链长为C7~C9的消泡剂足最有效的。

(4)硅类消泡剂

有机硅消泡剂按形态可分为硅油、硅油溶液、硅油混合物、硅脂和硅乳液等。最常使用的有机硅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即二甲基硅油。有机硅消泡剂与其它消泡剂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表面力低,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表面力比水、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及一般油类都要低,因而适合作消泡剂。在普通油剂及水中的溶解度低、活性高。聚硅氧烷具有特殊分子结构,作为主链的硅氧键链段是非极性分子,与极性溶剂水和一般油品的亲和性都很小。挥发能力低且化学惰性强。二甲基硅油的挥发性极低,表面力也很低,二者结合,使消泡剂能在较广的温度围起消泡作用。与水及多数有机物不相溶,对大多数气泡介质均能消泡。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无生理毒性。脱除了低聚物的二甲基硅油,而用高聚合度的二甲基硅油作消泡剂,生理毒性降为零。成本低。用量少。型号品种繁多,可供多种发泡体系使用[13]。

(5)聚醚改性硅类消泡剂

聚醚改性有机硅消泡剂是将硅油和聚醚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消泡剂。这种消泡剂以具有较强抑泡能力的聚醚和疏水性强、破泡迅速的二甲基硅油为主要成分,并加入能使硅油与聚醚有机结合起来的乳化剂、稳定剂等成分,具有表面力低、消泡迅速、抑泡时间长、成本低、用量少、无毒无害、应用面广等特点。

(6)新型自乳化消泡剂

该消泡剂含有特殊改性的聚硅氧烷。具有极好的耐热性、耐酸碱性及化学稳定性,可在广泛的温度围用于消去和抑制各种恶劣体系中的泡沫[15]。

1.2.4消泡剂的应用

近年来,消泡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涂料等工业生产中。其对工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主要从纺织方面淡其在工业中的应用:随着纺织品生产能力的急剧增长,新型高效的织物整理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新的整理设备,使液剂通过织物的循环速度提高,织物更紧密地缠绕在滚筒上,缩短处理时间,降低液剂与织物的用量,但是与此同时会加剧泡沫现象的出现,从而造成产品质量的降低。比如,在印染过程中,由于泡沫的存在,会造成织物的漂浮而使印染不均匀;在液剂的循环过程中,由于泡沫的存在,泵中出现气穴现象而造成泵效率急剧下降,循环速度降低;染浴中泡沫的存在会造成已染色的产品再度沾染;除此之外,泡沫易降低装料系数,严重时造成溢锅等[16]。为了保证纺织产品的质量,消泡剂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添加助剂,因而在染料和其他辅助材料加进之前,在尽可能低的温度下加进最低有效量的有机硅消泡剂,并使其分散,可达到抑泡或消泡效果。有机硅消泡剂有很好的消泡抑泡能力,但是不能忽略其在染浴中的不稳定性,其会游离出来从而降低了抑泡性。在纺织工业中使用有机硅消泡剂也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纺织工业中预防泡沫的产生比处理产生的泡沫容易得多;二是最经济最安全地向纺织染整过程巾加入消泡剂的方式是连续或半连续的。

1.2.5消泡剂的消泡机理

泡沫是一种有大量气泡分散在液体连续相中的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气体,在气泡表面吸附着一层定向排列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当其达到一定浓度,就在气泡壁形成一层薄膜,并使其表面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气液接触面,因此形成的气泡不易合并破裂,而暴露在空气中的气泡膜具有双分子膜结构。消泡剂就是要破坏和抑制气液间薄膜的形成,因此消泡剂必须在溶液表面易于铺展,易于进入泡沫的双分子定向膜,破坏膜的力学平衡而达到消泡日的[17]。

综上,消泡剂消泡机理有如下:

(1)破坏液膜的弹性而使气泡破灭

泡沫体系中存在具有稳泡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如果向体系中添加消泡剂,消泡剂会扩

散向气液界面,降低表面活性剂恢复膜弹性的能力,使膜破灭。

(2)促进泡沫液膜排液导致气泡破裂

反映泡沫的稳定性的一项指标是泡沫的排液速度,如果添加一种物质,能加速泡洙排液,就可以达到消泡效果。

(3)降低泡沫局部的表面力从而使泡沫破裂

将植物油或高级醇加在泡沫上,当其溶入泡沫液,该处表面力会显著降低。因为这物质几乎不溶于水,只有泡沫局部位置降低了表面力,而泡沫的其他部位表面力几乎改变。表面力降低的部分被强烈地向周围牵拉,延伸,导致最后破灭。

(4)增加助泡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使气泡破裂

有些小分子物质与溶液充分混合,可使增溶助泡性表面活性剂、降低有效浓度。有这作用的小分子物质如乙醇、丙醇、辛醇等,不仅溶入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层,而且会减低表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从而降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紧密程度,使泡沫的稳定性减弱[18]。

(5)电解质降解表面活性剂的双电层使气泡破裂

有些起泡液的稳定性是借助泡沫的表面活性剂双电层产生的,加入少量电解质可瓦解表面活性剂双电层达到消泡效果。

(6)疏水性的固体小颗粒可使气泡破裂

疏水性固体颗粒会吸引气泡表面的表面活性剂疏水基,增加疏水颗粒的亲水性,使其进入水相,从而起消泡作用。

1.2.6消泡剂的发展概况

在许多工业生产中,泡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所以消泡剂对确保工业生产高效运转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每一特定的工业生产都需要不同的消泡剂,这不仅与其在特定体系中的消泡抑泡能力有关,而且与其是否有副作用、对人与环境是否有害有关。消泡方法主要有物理、机械和化学三种方法。德国物理实验学家Quineke首先提出消泡的化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DowComing公司的Currie CC较完整地整理了当时关于消泡剂的文献,并且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锅炉、发酵、造纸等方面的消泡技术与工艺,同时另一家美国公司Wagndott最先把聚醚消泡剂进行投产。我国最先于50年代对消泡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是在发酵和造纸工业方面;60年代初期,着手于传动油和润滑油的消泡题进行系统的研究;6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聚醚型消泡剂;70年代开始研制和使用有机硅消泡剂,并逐渐推广应用领域;80年代,消泡技术就在我国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消泡技

术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新品种增多,补充了国在这方面的空白;二是复合消泡剂发展迅速,国复合剂己高达几十种,能满足国的基本需求。近来消泡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硅化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聚醚与有机硅的复配、水溶性或油溶性聚醚与含硅聚醚的复配等复配型消泡剂上,复配是消泡剂的发展趋势之一。就目前消泡剂而言,聚醚类与有机硅类消泡剂的性能最为优良,人们对这两类消泡剂的改性与新品种的开发研究也比较活跃[19][20]。

我国消泡剂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制,开始进入发展期,但是相比已进入成熟期的国外消泡剂市场仍然有很大差距。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利用消泡剂研制与开发,使技术日趋成熟。我国消泡剂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三方面:首先,.国的研究以聚硅氧烷消泡剂为基础,通过接枝聚合或嵌段聚合合成聚醚硅油消泡剂,经过改性,增加消泡剂的水溶性或降低其油溶性,以增强消泡效力;其次,在聚醚硅油消泡剂的基础上研究复配消泡剂,使消泡剂口趋专业化;最后,合成复配专用型的消泡剂。总之,消泡剂的研究与开发是近些年来的科研热点。其涉及的行业之广之多是其它添加剂所不能比拟的。

1.3聚醚改性硅油消泡剂

普通的聚硅氧烷消泡剂由于疏水性强、表面能较低,溶于其它有机溶剂的性能较差,不适合应用于水溶液体系中。可以通过对聚硅氧烷进行接枝改性,引入亲水性的聚醚嵌段,从而增加了其在水中的分散性、乳化性、稳定性及逆溶性。因此,近年来聚醚改性聚硅氧烷在化妆品、纺织后整理剂、纺丝油剂及消泡剂等产品中的应用得到日益关注,尤在消泡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5]。

1.3.1聚醚硅油消泡剂的反应原理

按聚醚链段与聚硅氧烷链段之间连接方式的不同,聚醚改性聚硅氧烷可为Si-0-C(也称水解型)和Si-C(也称非水解型)。前者疏水性差,易被水解;后者对水稳定。由于Si-C (也称非水解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优越性,其受到重点研究[26][27]。其反应通过硅氢加成法,即由含氢硅油与含链烯基的聚醚通过铂催化加成,制备Si-C侧链型的改性聚硅氧烷。

1.3.2聚醚硅油消泡剂的消泡机理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消泡力与传统硅油消泡剂消泡力有很大区别,其根本原因与两者

的消泡机理有关。对于传统的硅油消泡剂,消泡剂固体颗粒是进入气泡之间空隙PB(Plateau borders),而无法直接进入气泡的液膜,其消泡过程符合“PB区排湿”机理。当消泡剂小颗粒进入泡沫PB区空隙时,随着增大气体接触面,泡沫缩水,PB区的曲率半径逐渐变小,从而增大PB区的毛细管压力;当压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铺展于液膜的消泡剂颗粒使液膜变薄甚至断开,最终导致泡沫破灭。整个过程持续时问非常长,由于消泡过程缓慢,故将其称为慢消泡剂。而对于聚醚改性硅油消泡剂,消泡剂可以直接进入泡沫液膜,在其表面形成一个双凹的油膜[28][29]。由于消泡剂的表面力远小于泡沫液膜的表面力,所以可以在液膜问扩散、渗透,当消泡剂渗入的厚度等于泡膜厚度时,原有液膜就会被取代,形成两层水膜夹一层油膜的“治’’结构。由于受两侧高表面力水层的拉力,油层不断变薄变细,油膜维持力失衡并导致泡沫破灭。消泡过程中形成的油层及其被拉伸的现象符合“架桥.拉伸”机理。由于消泡剂颗粒不溶于水溶液,可以从破裂的泡沫中释放,迅速铺展于另一泡沫的液膜,继续进行以上消泡步骤,最终所有泡沫都会破灭。整个消泡过程仅持续数秒,非常迅速,故将其称为快消泡剂[30]。

1.3.3复合型消泡剂

将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泡剂进行合理的复配,通过发挥各组分的协同作用,降低其生产成本,甚至可以得到单一组分无以比拟的消泡性能。在针织行业中,最常用的是有机硅型消泡剂与聚醚型消泡剂的复合,得到聚醚.硅油复配消泡剂。它是选择具有较强抑泡能力的聚醚和疏水性强、破泡迅速的二甲基硅油为主要成分,加上能使硅油与聚醚有机结合起来的乳化剂、稳定剂等成分形成的复合型消泡剂[31]。随着新的高活性消泡组分的不断发现,复配组分协同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那些组分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差的低档消泡剂逐渐被多功能、高效率的复配型消泡剂所取代。

1.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在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如石油工业、油脂工业、橡胶工业、涂料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金属加工和食品加工等)若有大量的泡沫存在,不仅生产操作不便,浪费设备容量,而且会影响制成品的质量,甚至造成次品或废品,故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泡沫,长期以来为研究者所重视。一般消除泡沫可通过静置、减压和加温等办法达到目的。但在当今工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迅速而有效地消除不断产生的泡沫,就需要用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对聚醚行改性有机硅消泡剂进行复配并找到最合适的处方,使之少量高效。并且与其他未复配消泡剂进行性能对比。

在轻化工生产中,由于对织物进行多项整理,比如前处理中的退浆、漂白和印染中多次水洗及上染过程会产生很多泡沫。这些泡沫会带来很多麻烦,使生产不能顺利进行,影响生产效率,使织物印染质量下降,严重时会使生产不能继续进行,或者会产生更大的危害。由此可见,对泡沫的消除和抑制对现代工业生产具有极大的经济和技术意义[32]。

自从提出用化学试剂的方法来消泡,到目前为止先后出现了四代消泡剂,分别是低级有机物消泡剂、聚醚类消泡剂、有机硅类消泡剂和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类消泡剂。目前大量使用的消泡剂为有机硅类和聚醚改性两大类。

总之消泡剂必须要满足两个基本特征:不溶或微溶于起泡介质;表面力比起泡介质低。除此之外还要求消泡剂具备消泡速度快,抑制时间长,用量少且不会有副作用等特性。

消泡剂的复配就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消泡剂进行合理的配合。由于各组分之间的性能不同,对消泡的侧重点的不同,通过复配是个消泡剂不同组分进行协同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组分之间的作用,提高消泡效率,并且降低生产成本及减少消泡剂的用量。还有可能得到单一组分无法比拟的消泡效果[34]。目前最常用的是用有机硅类消泡剂和聚醚型消泡剂进行复配,得到聚醚改性消泡剂。还有其他类型的复配消泡剂,实验多通过对用不同消泡剂和不同的配比值进行复配。再通过对已复配消泡剂进行稳定性、消泡性能、抑泡性能、消耗量等测定,得出效果最好的消泡配比。

本实验是对三种不同的消泡剂进行两两复配,分别为ESD-C(有机硅类)、Z-25AS (聚醚类)、TL-56-1(有机硅类)。并且用聚醚改性硅油消泡剂702进行试验对比。从而得出消泡和抑泡性能最好的复配消泡剂。

2 实验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实验试剂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见表2-1

表2-1实验所用试剂

试剂规格生产公司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析纯市博迪化工

702 乳化液

ESD-C 乳化液

TL-56-1 乳化液

Z-25AS 乳化液

2.1.2 实验仪器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见表2-2

表2-2 实验所用仪器和设备

仪器名称生产厂家

电子天平余市金诺天平仪器GS12-2电子恒速搅拌器机械厂

HSY2-SP电热恒温水浴锅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

ZB101-Ⅲ型电热鼓风烘箱金海山科技开发

TDL-60B低速台式离心机安亭科学仪器厂

2.2 实验部分

2.2.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LAS)配制及起泡性测定

试验中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起泡剂,它作为典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发泡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也叫做四聚丙烯基苯磺酸钠,白色或淡黄色粉状或片状固体。溶于水而成半透明溶液,主要用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用质量浓度为0.1%和0.5%两种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进行搅拌,作为起泡液。在恒温25℃下配制200m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用搅拌器搅拌30s后移入250mL量筒中,并测量泡沫最初高度,同时开始秒表计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记录量筒中泡沫的高度。每一分钟观察一次。

2.2.2 消泡剂固含量的测定

由于消泡剂都是已经乳化的成品,直接从公司购买,所以并不知道具体含量。所以一般需要测得乳液的固含量,才能了解乳液中有效成分的具体含量,从而才能进行下一步试验。固含量顾名思义是乳液或涂料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后剩余部分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对以下四中消泡剂702、ESD-C、Z-25AS、TL-56-1进行固含量的测定,分别称量一定量的消泡剂于培养皿中,记录各自的质量。在100℃的烘箱中持续烘干3小时,然后取出,等其冷却为常温状态,然后分别测得其质量,并计算含固量。

2.2.3 单一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性能测试

在本次试验中聚醚型改性硅油消泡剂702为对比消泡剂,使之与复配后的消泡剂进行对比。所以在进入试验前首先要先测得702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性能。可以与复配的消泡剂进行对比,使试验更有说服力。

试验步骤:首先根据已经测好的含固量,计算所需要消泡剂的质量,分别配制浓度为万分之一、万分之五的溶液。所需的消泡剂质量分别为0.02g(100mL溶液)、0.11g(100mL)溶液。

第二步配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0.1%)溶液,在25℃恒温下进行搅拌30s,然后立即倒入量筒中,测量泡沫的高度。

第三部用滴定管量取5mL配制好的系哦啊跑机溶液倒入量筒中,同时打开秒表,开始

计时。并且重复三次,取平均时间。

2.2.4 消泡剂复配及消泡抑泡性能测定

本实验探讨消泡剂之间不同配比对消泡、抑泡性能的影响,所以分为三组实验,分别是ESD-C与Z-25AS进行复配、ESD-C与TL-56-1进行复配、Z-25AS与TL-56-1进行复配。且在每一组中又分为三个小组,他们之间的配比关系为A(50%)和B(50%)、A(25%)和B(75%)、A(75%)和B(25%)。首先在小组进行复配后的稳定性测试、消泡和抑泡性能的测试,从中选出性能最好的一组与另外两组中最好的配比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消泡性能最好的一组。

实验操作步骤为:

按照已经测出的固含量,根据他们之间的配比关系为A(50%)和B(50%)、A(25%)和B(75%)、A(75%)和B(25%)。分别计算出复配5g消泡剂所需要的具体数值,进行复配,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之混合均匀,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1)分别测量三组已复配好的消泡剂的离心稳定性,在告诉离心机中以3000r∕min转速离心30min,观察乳液是否分层。热稳定的测试取消泡剂样品2 g,放入小试管中,用橡皮塞塞好,置于100℃水浴中加热。取出冷却至室温,观察其是否稳定。

2)配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LAS(0.1%),计算配制200mL溶液所需要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质量,在25℃恒温下倒入烧杯中,用搅拌器均匀搅拌30s后,迅速倒入250mL量筒中。测量量筒中泡沫的高度。

3)加入消泡剂,用滴定管准确量取5mL消泡剂溶液(0.05%),滴入的同时开始计时。

重复三次,求平均时间和高度。

4)对其他两组消泡剂进行同样的实验,并得出最好的一组,使之分别进行比较。

5)实验结束,由于硅油会附着在设备上,应该及时清洗设备。处理废液。

2.2.5 稳定性测试

(1)离心稳定性测试

复配后的消泡剂为乳白色液体,在溶液中为透明但稍显浑浊。在高速离心机中,以3000r∕min搅拌30min,观察是否分层。

(2)热稳定性测试

复配后的消泡剂为乳白色液体,在溶液中为透明但稍显浑浊。热稳定的测试取消泡

剂样品2 g,放入小试管中,用橡皮塞塞好,置于100℃水浴中加热。取出冷却至室温,观察是否分层。

催化材料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催化材料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大量有害污染物进入环境。近年来,各国关于污染物排放的法律法规越来越严格,因此,为了现代工业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中的污染物消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重中之重的关键因素。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是不可避免的。在清除污染物的方法中,采用催化降解的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过渡金属硫化物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已经在催化、锂离子电池和超电容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硫化钴由于其独特的光电特性,具有多种化学计量比,如CoS、CoS2、Co3S4、Co9S8等,磁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通过对Co9S8/Ni3S2的制备以及在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有利于Co9S8/Ni3S2在污染降解方面的应用,改善环境的污染现状。 1、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催化材料有很多种,但是真正能被应用于工业化的却不是太多。由于催化材料在碱性条件下必须保持结构稳定、耐腐蚀性和较长的催化寿命。 (1)金属及合金材料 Ni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金属,并且Ni在碱性溶液中的耐腐蚀性比较高,而且它对析氧反应的催化效率要高于其他的金属元素。所以工业中常用Ni作为电解水的催化剂材料。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金属如Co、Zr、Nb等也具有一定的催化效果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与金属材料相比,掺杂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氧演化过电压。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Ni2Co合金,Co50Ni25Si15B10和Ni2Co2P合金等,因为它们能在表面形成高度活性的含NiCo2O4或者含有CoO (OH)的钴化合物,直到达到析氧电位,这显著提高了Ni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另外一个例子是镍铜合金,Cu的存在能够显著的提高Ni电极的催化活性。这都是由于合金材料发生析氧反应的时候表面的离子价态发生转变,所以就会有高化合价的中间产物产生,这些中间产物可以显著提高电极的催化活性。但是,长时间工作在高电位和强碱性环境下,在金属材料和合金材料的表面,都会形成一层金属氧化膜,增加其内阻,从而增加能耗。 (2)贵金属氧化物

催化剂的特性及其作用

催化剂的特性及其作用 一、催化剂的特性 1、三乙基铝(TEAL):三乙基铝为催化剂助剂的一种,显弱酸性,具有非常强的活性,遇空气中的氧气能发生自然,遇水发生爆炸,它与主催化剂形成Ti-C活性中心并可以在聚合反应中杀死对主催化剂有害的物质. 2、给电子体(DONOR):全名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也是催化剂助剂的一种,显弱碱性,遇水可分解出甲醇对人体皮肤和眼睛造成一定伤害,其主要调节聚丙烯分子量的分布及产品的等规度. 3、主催化剂:四氯化钛为主催化剂,遇水可分解出HCL性水溶液对人体造成伤害. 这三种催化剂除TEAL以纯品投用外其他两种均用白油稀释后注入反应区并且三中催化剂储存时都需要氮封,防止空气进入反应区影响反应活性. 二、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 本装置采用的催化剂为CS-2,CS-2是我国第四代催化剂,活性可高达≯30KGpp/g催化剂,产品等规度达98%,无脱灰、无脱无规物、无造粒等. 其催化剂成分包括四氯化钛(内给电子体邻苯二甲酸酯),三乙基铝,外给电子体DONOR.由于TEAL显弱酸性能中和掉主CAT中显弱碱性的内给电子体所以加入DONOR作为补给.而DONOR过量则会减少反应中活化铝的量使得CO、SO等带有孤对电子对的杂质不能完全被消除导致反应活性下降,所以TEAL和DONOR要以一定的比例投用到反应中而却保催化剂的活性.催化剂的载体为活化后的球形MgCl2,主CAT负载在其表面与TEAL、DONOR一起进入到D201中进行链引发过程,进行烷基化后的主CAT和TEAL形成Ti-C活性中心,与DONOR 一起负载在载体上共同研磨就形成了高活性、立构性好的催化剂。丙烯单体就在Ti-C活性中心上进行聚合过程,而DONOR主要确保聚丙烯的分子量分布以及等规度,而由于载体MgCl2为球形则聚合后的丙烯也为球状,即实现无造粒过程。

氮化物作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氮化物作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近年来,被誉为“准铂催化剂”的过渡金属氮化物因其优良的催化活性已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过渡金属氮化物在氨的合成与分解、加氢精制等许多涉氢反应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制备方法有高温法和程序升温氮化法, 程序升温氮化法的显著优点是可以制备出高比表面积的金属氮化物。研究人员不仅对金属氮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发现负载型金属氮化物具有负载量低、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因此, 金属氮化物的负载化研究正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过渡金属、氮化物、催化剂、结构、性能、工业 Nitride as a catalyst research progress Grade: grade 09 Applied Chemistry Specialty Name: Hong Huaiyong number: 12257200900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known as the" Platinum" transition metal nitride because of its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has been subjected to extensive concern of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show that, transition metal nitride in ammonia synthesis and decomposition, hydrogenation and so many wading hydrogen reaction showed good catalytic activity. Preparation of transition metal nitride has high temperature method and temperature-programmed nitridation, temperature-programmed nitridation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preparation of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metal nitride. The researchers not only on the metal nitride catalyst preparation method was studied, and found that the load type metal nitride having load low,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other advantages. Therefore, a metal nitride load research is becoming the research hotspot at present. Key word:Transition metal, nitride, catalyst, structure, performance, industry 引言 过渡金属氮化物是元素N插入到过渡金属晶格中所生成的一类金属间充型化合物,它兼具有共价化合物、离子晶体和过渡金属三种物质的性质,从而表现出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它作为一类具有很高硬度、良好热稳定性和抗腐蚀特性的新型功能材料,已经在各种耐高温、耐磨擦和耐化学腐蚀分机械领域得到应用。而且它在氨合成与分解、加氢脱硫/脱氮(HDS/HDN)、F-T合成等许多涉氢反应都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不逊色于Pt和Rh等贵金属催化剂的性能,被誉为“准铂催化荆”。过渡金属氮化物作为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加氢精制催化剂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催化荆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章概述了这一催化新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1.过渡金属氮化物的结构和电子特征 过渡金属氮化物是一种间充化合物,是由于氮原子填隙似的融进过渡金属的晶格中形成的,它们倾向于形成组成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的非计量间隙化合物。其固态化学特征类似于纯金属,具有简单的晶体结构特征。其中的金属原子形成

苯乙烯论文

苯乙烯中DNBP含量测定方法 摘要:DNBP(邻仲丁基-4,6-二硝基苯酚)是一种橙黄至橙褐色透明液体液有机弱酸性化合物。邻仲丁基-4,6-二硝基苯酚的分子式为:C10H12N2O5,相对分子质量为: 240g/mol, 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 图1、邻仲丁基-4,6-二硝基苯酚结构图 DNBP是苯乙烯精馏过程中所需的一种新型高温高效阻聚剂,其阻聚效果优于其它硝基酚类阻聚剂。同时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苯乙烯生产能力。 目前测定DNBP含量的方法主要是根据DNBP的弱酸性,能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在容量分析中,可以根据氢氧化钾所消耗的体积数,计算试样中DNBP的含量。但是其结果采用试样的平均密度与试样体积的乘积,来得出试样的质量。 本文考虑到:采用平均密度来计算试样的体积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本文采用对试样进行直接称量来获得试样的质量,来消除这一误差。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简便、精度较高,完全满足分析要求。 关键词:DNBP(邻仲丁基-4,6-二硝基苯酚),阻聚剂,苯乙烯

目录 一前言 (1) 1.1 苯乙烯阻聚剂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1) 1.2 阻聚剂含量测定方法以及立题思路 (1) 二试验部分 (3) 2.1 原理概要 (3) 2.2 仪器 (3) 2.3 试剂 (3) 2.4 宁波科元阻聚剂含量分析试验 (3) 2.5 DNBP含量分析化验方法改进 (3) 三结果与讨论 (4) 四展望 (5) 五参考文献 (5) 六致谢 (5)

一前言 1.1 苯乙烯阻聚剂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苯乙烯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这些年国内苯乙烯规模化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苯乙烯单体具有自聚性质,常温下就可发生聚合,温度越高,聚合速度越快。苯乙烯单体在精馏过程中,由于热引发易形成高聚物,不但影响苯乙烯产品质量,而且会造成生产不稳定和危险性。为了减少苯乙烯精馏过程中苯乙烯单体的聚合损失,保证精馏系统正常进行,一般装置除采用减压降温精馏,通常都以注入缓聚剂或阻聚剂方法来延缓和防止聚合的发生。因此,人们不断地对苯乙烯精制过程中的阻聚剂进行研究开发。近年来从降低阻聚剂毒性出发,同时考虑阻聚剂性能,又出现了复配型阻聚剂。如今工业上苯乙烯生产精制过程中多数都是采用复配型阻聚剂,主要是使用缓聚剂和阻聚剂(又称为真阻聚剂)的复配,比如采用2,4-二硝基苯酚(NSI),或者邻仲丁基4,6-二硝基苯酚(DNBP)等与真阻聚剂(如GE公司生产的styrex 310)复配,以产生更高的阻聚效率,从而降低苯乙烯的生产成本。阻聚效果较好的精馏阻聚剂有: NSI,DNPC,DNBP,DEHA-,FR,DTBNO,TEMPDO等。 目前国内苯乙烯规模化生产装置在精馏过程中,大多采用DNBP。由于NSI毒性较大已经被大多数装置所淘汰;其他一些阻聚剂由于价格较高或存在应用问题等诸多原因未被推广使用;寻求新型高效低毒使用方便苯乙烯阻聚剂,一直是让人关注的课题,由于很难在合成方面得到一种性能优异阻聚剂,复配出具有协同效应阻聚剂成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苯乙烯工艺中,阻聚剂的循环利用,对整个工艺流程的成本以及苯乙烯的纯度都有影响,所以阻聚剂含量的测定对整个工艺的控制和苯乙烯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阻聚剂含量测定方法以及立题思路 目前测定DNBP含量的方法主要是根据DNBP的弱酸性,能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在容量分析中,可以根据氢氧化钾所消耗的体积数,计算试样中DNBP的含量。但是其结果采用试样的平均密度与试样体积的乘积,来得出试样的质量。

变换催化剂性能和控制工艺指标

QCS― 11 催化剂的技术性能介绍 QCS― 11 是钴钼系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是我公司专门为高CO、高水气比研究 开发的催化剂。已经在两个壳牌气化工艺一变使用。和QCS-03/QCS-01催化剂相比,耐热温度高、活性稳定性好、孔结构更加合理,另外,颗粒度均匀、装填效果好,能够有效的保证装填均匀、阻力减小。镁-铝-钛三元尖晶石载体及特殊的加工制作工艺是确保QCS-11 催化剂具备上述特性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目前高CO、高水气比工艺包括壳牌炉气化、航天炉气化、GSP 气化等,其中神华宁煤使用GSP是目前CO 和水气比最高的工艺,对催化剂的要求也最高。我公司的QCS 系列催化剂采用镁- 铝-钛三元载体、稀土助剂,其活性稳定性、工况适应性是最好的,在与国外、国内催化剂对比使用过程中得到很多验证,获得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南非等国家的专利。 QCS― 11 钴钼系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适用于以重油、渣油部分氧化法或煤气化法造气的变换工艺,促进含硫气体的变换反应,是一种适应宽温(220℃~550℃)、宽硫 (工艺气硫含量≥0.01% v/v )和高水气比(0.2~2.0)。该催化剂具有机械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脱氧能力强等特点,能有效地脱除与吸附原料气中的氧和焦油等杂质或毒物。对高空速,高水气比的适应能力强,稳定性好,操作弹性较大。具有稳定的变换活性,可延长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新鲜催化剂活性组份钴、钼以氧化钴、氧化钼的形式存在,使用时应首先进行硫化,使金属氧化物转变为硫化物。可以用含硫工艺气体硫化,也可用硫化剂单独硫化。 QCS― 11 耐硫变换催化剂不含对设备和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硫化时也只有少量的水生成并随工艺气排出,对设备无危害。 主要特点为: 耐热温度高、活性稳定性好、孔结构更加合理。颗粒度均匀、装填效果好,能够有效的保证装填均匀、阻力减小。镁-铝-钛三元尖晶石载体及特殊的加工制作工艺是确保QCS-11 催化剂具备独特性能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消泡剂的原理、种类、选择

一般来说,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属于气-液非均相体系。体积密度接近气体而不接近液体的气-液分散体。气-液分散体分为液多气少的“气泡分散体”和气多液少的“泡沫”。如上图。 什么是泡沫?泡沫可定义为液体介质中稳定的气体。液体中不含表面活性剂时,气泡会迁移至液体表面,破裂消失,液体中含有表面活性剂时,气泡表面形成膜板,成为稳定的泡沫,膜板的厚度为几个um。 马兰哥尼效应阻止气泡膜的排液,恢复气泡膜厚度. 气泡向空气排放气体,气泡破裂。影响此一过程的因素是气泡的表观粘度和稠密度影响到消泡剂微粒在气泡表面膜上的渗透扩散. 消泡 Defoaming 抑泡 anti-Foaming 长时间的消泡又称抑泡,抑泡时间的长短正是消泡剂品质优劣的最主要标志。多数场合下我们使用消泡剂正是利用它的抑泡性能,而不是初始的消泡性。 消泡剂 Defoamer 破泡剂·抑泡剂·脱泡剂总称为消泡剂。 破泡:相对于泡沫(泡沫聚合体),从空气侧侵入泡中,将泡合一破坏。 抑泡:从液体侧侵入泡中,将泡合一破坏,令泡沫难以产生。 脱泡:从气泡的界面侵入泡中,令气泡合一浮出液面。 概述 消泡剂又称为抗泡剂 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泡沫,需要添加消泡剂。 消泡剂的种类很多,有机硅氧烷、聚醚、硅和醚接枝、含胺、亚胺和酰胺类的,具有消泡速度更快,抑泡时间更长,适用介质范围更广,甚至苛刻介质环境如高温、

强酸和强碱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清除胶乳、纺织上浆、食品发酵、生物医药、涂料、石油化工、造纸、工业清洗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泡沫。 消泡剂的消泡机理 1.泡沫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导致泡沫破灭 该种机理的起源是将高级醇或植物油撒在泡沫上,当其溶入泡沫液,会显著降低该处的表面张力。因为这些物质一般对水的溶解度较小,表面张力的降低仅限于泡沫的局部,而泡沫周围的表面张力几乎没有变化。表面张力降低的部分被强烈地向四周牵引、延伸,最后破裂。 2.消泡剂能破坏膜弹性而导致气泡破灭 消泡剂添加到泡沫体系中,会向气液界面扩散, 使具有稳泡作用的表面活性剂难以发生恢复膜弹性的能力。 3.消泡剂能促使液膜排液,因而导致气泡破灭 泡沫排液的速率可以反映泡沫的稳定性,添加一种加速泡沫排液的物质,也可以起到消泡作用。 4.添加疏水固体颗粒可导致气泡破灭 在气泡表面疏水固体颗粒会吸引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端,使疏水颗粒产生亲水性并进入水相,从而起到消泡的作用。 5.增溶助泡表面活性剂可导致气泡破灭 某些能与溶液充分混合的低分子物质,可以使助泡表面活性剂被增溶、使其有效浓度降低。有这种作用的低分子物质如辛醇、乙醇、丙醇等醇类,不仅可减少表面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而且还会溶入表面活性剂吸附层,降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紧密程度,从而减弱了泡沫的稳定性。 6.电解质瓦解表面活性剂双电层而导致气泡破灭 对于借助泡沫的表面活性剂双电层互相作用, 产生稳定性的起泡液,加入普通的电解质即可瓦解表面活性剂的双电层起消泡作用。

切削性能

两种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切削性能的研究 摘要:Ti(C.N)基金属陶瓷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工具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本文用传统的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了纳米TiN改性TiC基金属陶瓷刀具试样和超细晶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试样,对两种刀具试样进行切削性能实验,对比其性能的优异,为制备性能更优异的金属陶瓷刀具提供理论依据。关键字:纳米TiN改性TiC基金属陶瓷刀具,超细晶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切削性能 ABSTRACT :As a new kind of tool material in seventy’s, has many good properties. The cutting and wear behaviors of two kinds of cermets cutter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which expects to present theoretical instruction for prepar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cermets cutters and enrich materials design theory.Key words:Nano TiN modified TiC-based cermets cutters,Ultra-fine Ti(C,N)一based ccrmets cutters,Cutting performance 1引言 Ti(C,N)金属陶瓷刀具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刀具,由于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高温力学性能优良和不易与金属发生粘结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中,并可用于超高速切削、高速干切削和硬材料的切削加工【1】。由于全球W的价格不断上涨,所以其是代替硬质合金刀具材料的很好选择。但是也存在抗塑性变形能力、抗崩刃性能差及韧性不好等问题。因此,长期以来对金属陶瓷刀具进行增韧一直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近十年多来出现的通过纳米材料添加对传统材料进行改性,改善了金属陶瓷的力学性能。本文通过将纳米TiN改性的TiC基金属陶瓷刀具和用亚微米级Ti(C,N)粉末为原料烧结的金属陶瓷刀具加工成可转位车刀片,按照实际的生产条件来进行切削性能实验,考察不同成分和不同后角条件下,刀具的耐用度和失效形式。研究纳米TiN改性的TiC基金属陶瓷刀具的切削性能。 2 试验 本实验所用的刀具是自行研制的,试验用粉末原料均为外购。其中TiC和Ti(c,N)粉末购于石家庄华泰纳米陶瓷材料厂;TiN纳米粉购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Ni粉购于四川江油国营八五七厂。其余粉末均从株洲硬质合金厂购得。本实验所用的TiC粉末为微米级,Ti(C,N)粉末为亚微米级,而TiN为纳米级。 实验中TiN、WC、Mo和C的添加量分别取为lO%、15%、5%、1%。另外为了保证金属粘结相对陶瓷相的润湿性,制出致密的高性能的金属陶瓷试样,选用对陶瓷相润湿性较好的Co和Ni作为粘结剂。本实验中金属陶瓷的基本成分配

MoS2电催化剂的制备性能研究

第1章MoS2 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本章主要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MoS2 电催化剂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MoS2 模型进行计算,探究MoS2 的不同位置对氢原子的结合能力。 (2) 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了尺寸不同的MoS2 纳米片,详细介绍了其制备工 艺,并对其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 (3)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花状M0S2纳米材料,介绍了这种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TEM 、XPS 等手段对其结构、成分进行分析。利用LSV 和CV 法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 3.2 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 MoS2具有类石墨烯的二维结构,其基本结构层为Mo-S-Mo,层内原子以共价键相互作用,层之间以较弱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结构使M0S2较容 易被剥离,形成少层甚至单层的M0S2纳米材料。这种材料在电化学析氢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为了研究M0S2催化析氢反应的活性位点。从而制备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催化剂,本课题首先应用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方法,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建立单层M0S2结构模型。 3.2.1 Materials Studio 仿真软件介绍 Materials Studio 为美国Accelrys 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在该软件中可以搭建分子、晶体及高分子材料结构模型,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相关性质的计算与预测。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化学反应、固体物理等材料领域。 Materials Studio 软件包含多种算法模块,其中Visualizer 为建模模块的核心,包含如Castep、DMol 3、Discover、Amporphous、COMPASS 等多个计算和分析 模块。本文主要利用CASTEP模块来完成计算和分析。Castep模块中包含LDA 及GGA两种交换关联函数近似方法,在该模块下通过建立单层M0S2分子模型计算其对氢原子的吸附能力,从而确定M0S2的电催化析氢反应活性位点。 3.2.2 模型建立及计算 模型为3X3X1的M0S2超胞模型,如图3-1。为使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在正式

聚羧酸减水剂与木钠复配性能研究

聚羧酸减水剂与木钠复配性能研究 钱 静 (深圳市天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建混凝土分公司,深圳518117) 摘 要: 在聚羧酸减水剂与木钠复合二元体系中,研究了木钠掺量对体系分散性及凝结时间的影响,结合XRD分析了木钠对水泥水化机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木钠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体系中,木钠对初始分散性的影响不大,但可以增加流动保持性;木钠具有较强的缓凝作用,随掺量的增加,凝结时间增加;木钠减水剂能有效抑制C3S、C3A的早期水化;当掺量为0.4%以下,对后期水化影响较小,而掺量达到0.6%时,抑制中后期C3S的水化。 关键词: 木钠; 水化; 缓凝; 抑制 R esearch on Polycarboxylic Type W ater2reducer and Sodium Lignosulfonate Q IA N Ji ng (Shenzhen Branch Dongjian of Concrete,Tiandi Group Co,Ltd,Shenzhen518117,China) Abstract: In system of polycarboxylic type water2reducer and sodium lignosulfonate,effect of dosage of sodium lignosul2 fonate on dispersibility and the setting time were researched.With the XRD,hydration mechanism was analysed.The re2 sults show that sodium lignosulfonate enhances dis persibility little,but it increases holding dispersibility heavily.And also it has a retarding ability which enhances with dosage.It retards the hydrating of C3S,C3A in early.When the dosage is less than0.4%,there has little effect on latter hydration.But when the dosage is more than0.6%,it will restrain the latter hydration of C3S. K ey w ords: sodium lignosulfonate; hydration; retarding ability; control 减水剂可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提高工程耐久性,一直是混凝土外加剂中最活跃的产品,尽管新品种新产品层出不穷,减水剂已经由第1代木质素发展到第3代聚羧酸减水剂,但木钠和木钙仍然广泛应用于工程。第3代产品聚羧酸减水剂采用水溶液聚合,依靠长侧链的空间位阻作用和短侧链的静电斥力提供分散性和分散保持性,有效分散水泥颗粒,已经成为未来减水剂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聚羧酸减水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市场占有量还较小。有研究表明:聚羧酸减水剂与木钠复合使用,可提高减水率,改善和易性和适应性。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凝结时间过长、强度过低、含气量过大等问题。国内很多学者研究也表明:木质素减水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2%~0.3%,具有分散作用、引气作用和初期的水化抑制作用;它在合适掺量时具有较好的减水作用,但当掺量较大时,引气过多和过于缓凝,造成工程事故[325]。通过对聚羧酸减水剂与木钠二元体系的净浆流动性、凝结时间、强度的分析,为聚羧酸减水剂与木钠复配提供技术支持。 1 实 验 1.1 原料 减水剂: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 水泥:华新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1.2 水泥试验 按照G B/T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测定水泥净浆流动度。 34

催化剂的指标及其意义

催化剂的各项指标及其意义 一、化学指标 催化剂的化学组成表示催化剂中的主要成分及杂质的含量,通常包括: Al2O3、Na2O、Fe2O3、、灼烧减量五个主要指标,有时还包括Re2O3。 1、Al2O3含量:催化剂中Al2O3含量表示催化剂中Al2O3的总含量,是催化剂的主要化学成分。 2、Na2O含量:Na2O含量表示催化剂中含有的Na2O杂质含量。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掺炼钒含量较高的渣油情况下, 3、Fe2O3含量:Fe2O3含量表示催化剂中含有的Fe2O3杂质含量。Fe2O3在高温下会分解并沉积在催化剂上,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催化剂中毒,其结果一是使催化剂活性降低。 4、SO42-含量:SO42-含量表示催化剂中含有的SO42-杂质含量。SO42-可与具有捕钒作用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铝等)反应生成稳定的硫酸盐,从而使其失去捕钒能力。所以,在掺炼渣油的情况下,SO42-的危害性较大。 5、灼烧减量:灼烧减量是指催化剂中所含水份、铵盐及炭粒等挥发组份的含量。生产中控制其减量≤13%。 6、Re2O3含量:Re2O3含量是表示催化剂性能的指标之一。稀土通常来自催化剂中的分子筛,有时在催化剂制造工艺中也引入稀土离子达到改善性能的目的。通常Re2O3含量越高,催化剂活性越高,但焦炭产率也偏高。 对于平衡催化剂,有时还需知道其中的金属含量,如Ni、V、Na等,以便了解催化剂的污染程度。 二、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表示催化剂的外形、结构、密度、粒度等性能。通常包括:比表面积、孔体积、表观松密度、磨损指数、筛分组成五个主要项目。下面分别加以简述: 1、比表面积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内表面积和外表面积的总和。内表面积是指催化剂微孔内部的表面积,外表面积是指催化剂微孔外部的表面积,通常内表面积远远大于外表面积。单位重量的催化剂具有的表面积叫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是衡量催化剂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的产品,因载体和制备工艺不同,比表面积与活性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测定比表面积采用的方法是氮吸附容量法。 2、孔体积 孔体积是描述催化剂孔结构的一个物理量。孔结构不仅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而且还能影响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寿命及耐热性能等。 孔体积是多孔性催化剂颗粒内微孔的体积总和,单位是毫升/克。孔体积的大小主要与催化剂中的载体密切相关。对同一类催化剂而言,在使用过程中孔体积会减小,而孔直径会变大。 孔体积测量采用的方法是水滴法。 3、磨损指数 一个优良的催化裂化催化剂,除了要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等特点以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耐磨损机械强度。机械强度不好的催化剂,不但操作过程中跑损多、增大催化剂用量、污染环境,严重时会破坏催化剂在稀、密相的合理分布,甚至使生产装置无法运转。

MoS2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仅供参考)

第1章MoS2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本章主要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MoS2电催化剂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MoS2模型进行计算,探究MoS2的不同位置对氢原子的结合能力。 (2)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了尺寸不同的MoS2纳米片,详细介绍了其制备工艺,并对其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 (3)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花状MoS2纳米材料,介绍了这种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TEM、XPS等手段对其结构、成分进行分析。利用LSV和CV法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 3.2 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 MoS2具有类石墨烯的二维结构,其基本结构层为Mo-S-Mo,层内原子以共价键相互作用,层之间以较弱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结构使MoS2较容易被剥离,形成少层甚至单层的MoS2纳米材料。这种材料在电化学析氢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为了研究MoS2催化析氢反应的活性位点。从而制备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催化剂,本课题首先应用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方法,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建立单层MoS2结构模型。 3.2.1 Materials Studio仿真软件介绍 Materials Studio为美国Accelrys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在该软件中可以搭建分子、晶体及高分子材料结构模型,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相关性质的计算与预测。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化学反应、固体物理等材料领域。 Materials Studio软件包含多种算法模块,其中Visualizer为建模模块的核心,包含如Castep、DMol3、Discover、Amporphous、COMPASS等多个计算和分析模块。本文主要利用CASTEP模块来完成计算和分析。Castep模块中包含LDA 及GGA两种交换关联函数近似方法,在该模块下通过建立单层MoS2分子模型计算其对氢原子的吸附能力,从而确定MoS2的电催化析氢反应活性位点。 3.2.2模型建立及计算 模型为3×3×1的MoS2超胞模型,如图3-1。为使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在正

TMHPHA与几种阻聚剂复配对EGDA阻聚的研究_习连兴

入24.63g氢氧化镁时,氧化镁白度可达到87.65。吸附用的氢氧化镁可用作制备其他用途的镁化合物或经再生处理返回作吸附剂。 (3)选用合适的树脂也能够有效地提高镁化合物的白度,试验中选用的树脂中,D301T的效果最显著。 (4)采用氧化剂-树脂联合法进行卤水脱色同样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利用这种方法氧化镁的 白度可提高到83.27。 参考文献: 陈丽芳.制备高纯晶体氯化镁脱色净化的研究.海湖盐 与化工2003,32(4):34-36. 盛巧青、袁建军、郭桂兰.井矿水采卤除铁技术的研究. 中国井矿盐2004,35(6):7-9. 王海增、郭鲁钢、于红.絮凝吸附法脱除盐湖卤水中的 有色物质.海湖盐与化工2003,32(1):22-24. [1][2][3]乙二醇二丙烯酸酯(EGD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不但是优良的交联剂、接枝剂[1],还可广泛用做纸张、皮革、纺织品整理剂、乳化剂、上光剂等,也是用来制备优质胶粘剂、涂料等的单体[2]。由于 EGDA分子中含有两个双键,在加热条件下易引发 自由基聚合,而在合成EGDA时,其精馏纯化处理要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这种条件下EGDA易发生自由基聚合而降低收率,所以在合成EGDA时,选择 合适的阻聚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改善单独使用一种阻聚剂对该反应阻聚效果差的缺点,本文研究了单一阻聚剂及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分别与对苯二酚、酚噻嗪、苯醌(TMHPHA-HQ、TMHPHA-PT、TMHPHA-BQ)等三种复合配聚剂对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 EGDA聚合的阻聚效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EGDA(AR);AIBN(AR);碳酸钠(CP);2,2,6, 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AR);对苯二酚(AR);苯醌(AR);酚噻嗪(AR);丙酮(AR);甲醇(CP);N,N-二甲基甲酰胺(CP);聚合管;恒温水浴; 分析天平;真空干燥箱;秒表 1.2试剂的预处理 EGDA经碱洗、 水洗到中性(去除其中所含的阻聚剂),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蒸馏收集66℃/266.644Pa的馏分,储存冰箱中备用,AIBN在使用前按文献[3]所述方法进行重结晶。 TMHPHA与几种阻聚剂复配 对EGDA阻聚的研究 习连兴,李连贵,丛 娟 (长春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研究了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TMHPHA)分别与对苯二酚(HQ)、苯醌(BQ)、酚噻嗪(PT)等几种常用阻聚剂复配,组成的复合阻聚剂对AIBN(偶氮二异丁腈)引发的乙二醇二丙烯酸酯(EGDA)自由基聚合的阻聚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复合阻聚剂TMHPHA-HQ阻聚效果较好,聚合反应的诱导期长,聚合速率下降,说明氮氧自由基与常用阻聚剂有协同效应。得出的阻聚剂的阻聚效率顺序为: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对苯二酚>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酚噻嗪>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苯醌。 关键词:阻聚剂;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中图分类号:TQ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267(2007)01-0043-02 收稿日期:2006-07-16 第21卷第1期2007年1月 Vol.21No.1Jan.2007 天津化工 TianjinChemicalIndustry !!!!!!!!!!!!!!!!!!!!!!!!!!!!!!!!!!!!!!!!!!!!!

消泡剂复配及性能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消泡剂复配及性能研究 学院: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专业:轻化工程 姓名:欢 指导教师:宾 2014年6 月4 日

消泡剂复配及性能研究 A 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Defoamer

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三种消泡剂ESD-C(有机硅类)、Z-25AS(聚醚类)、TL-56-1(有机硅类)的消泡、抑泡性能,对其进行了复配实验,考察了各组分对消泡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复配工艺,并且与消泡剂702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配比为1:3的配比为Z-25AS(25%)和TL-56-1(75%)的复配消泡剂(0.05%)为最佳,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消泡时间,时间为4s,抑泡时间为9s。该复配消泡剂消泡、抑泡能力较好,性能优越,稳定性好。 关键字:消泡剂;硅油型消泡剂;聚醚型消泡剂;复配;稳定性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 three defoamers ESD-C ( silicone ), Z-25AS ( polyether ), TL-56-1 ( silicone ) of defoaming performance and to carry out complex with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nti-foaming effect of each component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complex process ,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 702 defoamer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 the ratio of 1:3 ratio of Z-25AS (25%) and TL-56-1 (75%) of compound defoamer ( 0.05% ) is the best, reduce the maximum extinction soak time , time of 4s, defoaming time of 9s. The complex defoamers defoaming ability is better , superior performance and good stability. Keywords : defoamer ; silicone defoamer ; polyether defoamer ; complex ; stabilty

消泡剂(聚醚)

消泡剂9501 1.性能与用途 9051是一种聚醚消泡剂,具有消泡速度快、抑泡时间长、稳定性极佳等特点,对不同体系具有高效的适应性等。其主要特点有:(1)用量少,消泡及抑泡能力的效率高;(2)快速持久的控制泡沫能力;(3)高效的消泡能力;(4)高效的适应性,适用于不同的水相体系中,并具有的耐酸碱、耐高低温等性能;(5)分散性极佳,在水体系中使用方便。 9051除了具有极佳的消泡效能外,还具有极佳的抑泡效能。因此,将本产品加于未发泡的水溶液中可以起到预防泡沫的产生的效果,并且只需要极少的用量就可以起到极佳抑泡效果。 9051最适当的用量是会受到发泡溶液的温度、发泡程度、发泡特性,及搅拌等因素所影响,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10-100ppm的9051消泡剂。建议用量为30ppm,但是,最佳用量要根据客户工序不同要求进行调整以达到最经济有效的水平。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污水废水处理,冷却塔冷却水处理、循环水处理、造纸厂污水处理、染料水处理、化工厂水处理、农药水处理、电厂脱硫水处理、工业污水处理、城市污水生物法处理系统和化学清洗水处理等消泡。 2.技术指标 项目指标 外观无色粘稠液体 PH 7-9 密度(20℃g/cm3) 1.00 易燃性不易燃 3.使用方法 9051具体使用方法:(1)可直接加入液体界面或者稀释1-10倍投加,已经稀释不易长期存放;(2)具体加量的由现场消泡情况而定(3)根据不同的起泡体系,调节使用量。 4.包装与贮存 9051采用塑料桶包装,50kg、25Kg/桶或根据客户需要确定。 5.安全与防护 9051为弱碱性,操作时注意劳动保护,应避免与皮肤、眼睛等接触,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

MoS2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章计算及实验原理

第1章计算及实验原理 2、1引言 研究M0S 2电催化性能首先需要知道其催化原理及催化性能如何测试。本章 主要从理论模型的计算与实验原理方向进行叙述 : (1) 介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目的在于计算并理解 M O S 2材料结 构、形貌对于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寻找M O S 2电催化活性位点,对于正确设计实验 起着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 (2) 介绍本文中主要使用的M0S 2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原理,包括液相剥离法、 水热法与微波辅助法,主要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及特点。 ⑶介绍M O S 2电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的测试与材料表征测试原理,包括:透射 电 子显微镜(TEM)、X 射线衍射(XRD)与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并探索它 们在本课题中的应用。 2、2理论计算 为探究M O S 2这种材料对于电化学催化的活性位点,本文采用了基于密度泛函 理论(De nsity Fu nctio nal TheoryQ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第一性原理就是指 基于量子力学的方法,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获取多粒子系统的各种参数,如系统总 能量、固体能带、热导率、光学介电函数等。由于多粒子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直接 求解这一系统的薛定谔方程并不现实。在计算过程中,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近似,将 粒子的物理性质用粒子态密度函数描述。密度泛函理论由 Hebenberg 与Kohn 提 出,此外Kohn 与Sham 建立了科恩-沙姆(Kohn-Sham)方程[23],该方程为进行密度泛 函理论近似提供基础。 在求解Kohn-Sham 方程时需给出确定的交换关联能,常用方法包括由Kohn 与 Sham 提出的局域密度近似法(Local Density Approximaten,LDA)与 Perdew 等 人提出的广义梯度近似法(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本文在计算 时采用GGA 近似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电子密度就是非均匀的。 通过引入电子密度 的梯度,得到GGA 近似下的交换相关能泛函: [2 V KS [ (r)]] i (r) E i i (r) V KS [ (r)] v(r) dr - (r ) E XC [] r r (r) N 其中(r) i (r) 2 (2-1) i 1

苯乙烯精馏阻聚剂的研究进展

苯乙烯精馏阻聚剂的研究进展 菅秀君 刘福胜 刘 莹 安丰发 万永翔 (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淄博,255400) 综述了苯乙烯精馏阻聚剂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烷基羟基苯磺酸、羟胺类化合物、1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2,6二硝基对甲酚等单组分阻聚剂的阻聚性能以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组成的复配阻聚剂的配比、阻聚性能和特点。 关键词:苯乙烯 精馏 阻聚剂 苯乙烯单体具有自聚性质,常温下就可发生聚合,温度越高,聚合速度越快。为了减少苯乙烯精馏过程中苯乙烯单体的聚合损失,保证精馏系统正常进行,必须在精馏过程中加入阻聚剂。自苯乙烯单体工业化生产以来,人们不断地进行苯乙烯精馏阻聚剂的开发,一些低毒高效的复配阻聚剂开始在苯乙烯生产装置上使用。至今,应用于该领域的阻聚剂已经历了数次更新换代。上世纪70~80年代,国内外一般使用2,4二硝基苯酚(DN P)作为苯乙烯精馏过程的阻聚剂。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通过在DN P结构中引入甲基、乙基、丁基等基团,降低阻聚剂的毒性,提高其在苯乙烯中的溶解度,2,6二硝基对甲酚(DN PC)、4, 6二硝基2仲丁基苯酚(DNB P)开始在苯乙烯生产装置上使用[1,2]。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新型的低毒、高效、环保型的阻聚剂开始在苯乙烯装置上试用。这些阻聚剂多采用2~3种组分复配而成,阻聚效率明显高于DNB P或DN PC,使用量也进一步减少,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围绕苯乙烯复配阻聚剂的性能和配方改进,每年都有许多专利和文章发表。 1 单组分高效阻聚剂 从作用机理分,阻聚剂分为真阻聚剂和缓聚剂两种[3]。在苯乙烯的精馏或后加工过程中,加入阻聚剂后,延缓了聚合反应的过程,这种延缓作用就是诱导期。 所谓真阻聚剂,即聚合诱导期长;在诱导期间,阻聚剂被消耗,但基本无聚合物生成;诱导期结束后,聚合物含量迅速上升;这种阻聚剂用量少,使用寿命短,但阻聚效率高。 有缓聚剂存在时,没有诱导期,但聚合速度明显降低;即随着苯乙烯加热时间的延长,聚合物含量一直缓慢上升。这类阻聚剂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在阻聚过程中失效的较少,可以循环使用,但阻聚效率明显低于真阻聚剂。烷基羟基苯磺酸类、1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TM H P)及其衍生物、羟胺类化合物等都属于真阻聚剂。DN PC、DNB P等属于缓聚剂。 由于DN PC、DNB P等只有在热苯乙烯中溶解性能较好,溶解过程中易产生致癌物。美国N alco化学公司在专利中提出烷基羟基苯磺酸作为阻聚剂可解决这一难题[4],其中的烷基基团最好含有1~10个碳原子,加入量为苯乙烯单体的(300~900)×10-6,阻聚性能明显优于DN PC。 TM H P及其衍生物、羟胺类化合物、苯胺类衍生物等作为苯乙烯精馏过程中的阻聚剂,也显示了优越的性能[5]。这类阻聚剂用量少,相对于DN PC用量可以减少50%以上。例如文献[6]介绍在苯乙烯蒸馏过程中,当阻聚剂加入量200×10-6时,在120℃加热45m in条件下,使用DN PC聚合物含量3.90%;使用TM H P作为阻聚剂,聚合物含量小于1.0%。 2 复配型阻聚剂 复配型阻聚剂一般由2~3种组分组成,有效地利用了缓聚剂和真阻聚剂的优点。由于各组分的协同作用,阻聚效率成倍提高,阻聚剂用量也明显减少,毒性显著降低。 收稿日期:20000129;修改稿收到日期:20000410。 作者简介:菅秀君 33岁,工程师,主要从事精细有机化工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4篇。 2000年5月 精 细 石 油 化 工 SPEC I AL IT Y PETROCH E M I CAL S 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