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

合集下载

文学常识6 魏晋风度

文学常识6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魏晋风度1.魏晋风度:魏晋名士所具有的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是魏晋名士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2.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4.玄宗:《老子》《庄子》。

二、正始文学1.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

代表人物: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竹林名士(竹林七贤)。

2.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3.嵇康:竹林七贤精神领袖。

(1)《释私论》:“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2)《广陵散》: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4.阮籍:“正始之音”的代表。

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5.刘伶:“醉侯”,刘伶醉酒。

《酒德颂》。

(酒品牌“刘伶醉”)6.王戎: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1)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不取道旁李。

(2)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王戎卖李。

7.阮咸: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大小阮”。

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乐器“阮咸”因阮咸擅长演奏而得名。

三、太康文学1.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

代表人物: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张载、张协(张载之弟)、张亢(张载之弟);二陆:陆机、陆云(陆机之弟);两潘:潘岳、潘尼(潘岳之侄);一左:左思。

3.陆机:东吴陆逊之孙,太康之英。

(1)潘江陆海:形容人诗文才华横溢。

锺嵘《诗品》:“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陆:陆机。

潘:潘岳)王勃《滕王阁序》:“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2)华亭鹤唳: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李白《行路难》诗之三:“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华亭鹤唳:陆机。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杜人所倡导和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它唱的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提升,对吃药、喝酒、聊天的怪异的精神深度。

魏晋风度因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古以来,对魏晋风度的评价数不胜数。

其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魏晋风度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其意义一直存在争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魏晋风度的价值。

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阐述了自己对“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的看法。

在我国历史上,魏晋风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魏晋风度产生于魏晋末年,一直延续到晋朝。

“魏晋风度”实际上是对魏晋名人生活的高度概括。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主要指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具有的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普通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

社会环境复杂,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险恶的社会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其人格行为思想等又非常的不拘礼节、不滞于物、风流潇洒自信。

士人们颇喜雅集,大多数独立特行。

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经常积聚于竹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清静无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来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主要指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具有的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普通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

社会环境复杂,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险恶的社会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其人格行为思想等又非常的不拘礼节、不滞于物、风流潇洒自信。

士人们颇喜雅集,大多数独立特行。

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经常积聚于竹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清静无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来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浅谈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浅谈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浅谈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作者:魏保政来源:《卷宗》2017年第34期摘要:魏晋时期名士们的思想与心灵开始移位,从原先的儒家集体思想中冲破出来,发展了内心深处的独享空间。

它不仅是士人们精神面貌的总体反映,也是当时的文化潮流。

它涉及面广,无所不包,既有政治,又有哲学思辨、文艺创作、社会习俗等。

它仿佛一个酣畅淋漓的大汉,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尽其一生的风流底事。

关键词:魏晋风度;魏晋文学魏晋时期是我国思想大变革时期,魏晋易代对于人民思想的冲击极大挑战了儒家思想的变化,文人墨客内心的思考显现出来,魏晋时期的文学为我们打开魏晋时期思想的一扇窗。

1 魏晋风度的形成谈到魏晋风度,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

自汉末以来,大规模战乱不已,先是董卓之乱,接踵而来的是三国鼎立,魏晋易代,八王之乱,永嘉南渡,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野的惨象。

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辗转四方,寻求栖身之所,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

面对天翻地覆,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

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同时,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

况且,越来越僵化的礼教,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展示个人独特魅力。

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追求,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风度名词解释

魏晋风度名词解释

魏晋风度名词解释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和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魏晋风度的形成,本身有一个过程,它的产生在东汉末年就开始酝酿了,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魏晋风度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直到东晋才最后完成定型。

东晋名士表现出来的烟水之气和风流自赏,是为后人认同了的魏晋风度的主要内容。

魏晋服石之风

魏晋服石之风

职场■人文CAREER魏晋服石之风文 / 甄雪燕 邹慧琴“扪虱而谈”背后有“难言之隐”。

由于当时的社会名流喜好“服石”,对于服石者而言,服石后往往会出现发热、皮肤瘙痒甚至燥热难忍的症状,因此,身穿经年不洗的宽袍大袖实在是因为穿厚衣、窄衣不堪忍受燥热,尤其是穿着浆洗过的衣服还会摩擦皮肤加重瘙痒的症状。

始作俑者何晏是服石风气的始作俑者。

晋代医家皇甫谧曾明确指出:“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休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缀……”自三国时曹魏尚书何晏开始,大肆倡导服石,使服石成为魏晋时期一种社会风尚。

由于药石在当时是比较昂贵的物品,以至于后来服石逐渐成为人们标榜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除了何晏,魏晋名士嵇康、王弼、夏侯玄、王戎、王羲之等都是服石爱好者,就连北魏皇帝拓跋硅、拓跋嗣等也曾服用药石。

服石风气的兴起还有更深层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纷争不断。

许多心怀远大志向的士人怀有政治抱负却无法施展,这令他们非常痛苦、矛盾和压抑。

其次,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全面发展,道家崇尚服用“金丹”。

受此影响,服用药石也被人们认为是追求长生的重要手段。

此外,服石还能够满足士人追求房中之乐的需求。

石药解密服石,指用石类药物,如钟乳石、云母、紫石英等作为原料,经过炼制合成的药,或以石药为主,草石并用组成的方剂。

其实,服药石治病是一种古老的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记.仓公列传》记载:“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

“五石”就是用矿物炼制的一种“石药”。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载了“侯氏黑散”和“紫石寒食散方”等矿物药石组成的方剂。

但是,张仲景对“石药”的记载是从医疗角度出发,旨在治疗“中寒”等病症。

由此可见,虽然人们很早就记载了服用矿物魏晋风度,指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们自认为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经常穿着长时间不洗的宽袍大袖“扪虱而谈”。

【文本解读与课例研究】芝兰玉树,生于少年——《世说新语》早慧现象探究

【文本解读与课例研究】芝兰玉树,生于少年——《世说新语》早慧现象探究

【文本解读与课例研究】芝兰玉树,生于少年——《世说新语》早慧现象探究《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

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魏晋之芝兰玉树,往往早早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智慧而为人激赏。

具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而据理力争的陈元方等,让我们见识到了魏晋少年的风采。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走进魏晋时期的早慧少年,探一探他们的奥秘。

一、少年早慧有哪些表现呢?《世说新语》中早慧少年的故事集中在《夙慧》一门中,共有七则,另有三十多则散见于《言语》《方正》等其他门类中。

这些早慧者,具体年岁从7岁到13岁不等,而其早慧表现各有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 能言善辩,妙语连珠在《世说新语》中,早慧少年首先表现在口才非常了得。

他们能言善辩,常常语出惊人,让人钦佩。

在《言语》一门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面对汉文帝的提问,钟毓的答案是“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如点睛一般,活现出气人物朴实而机捷的性格特征。

钟会的答案则是“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孩童的这一谎言,由于机巧敏捷而显得玲珑可爱。

2. 器识超卓,胸有定见敏锐的洞察力,是早慧少年的重要表现,他们能够在细微之处有所发现,从而得出准确的判断。

《雅量》中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幼而颖悟,神采秀彻”。

他善于思考问题,目光如炬,一眼就能判断道旁李子为苦李,从而表现出与其他小儿不同的举动。

《假谲》中记载: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古代文学复习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古代文学复习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为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指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

他们都是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诗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

故文学史上称之为“三曹”。

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

由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人谓之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宫体诗宫体诗盛行于梁后期和陈,其主要是对女性的描写和抒情咏物写景之作,诗风轻靡绮艳,与当时社会和时代风尚紧密相关,对于后来的律诗,特别是五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齐梁时期随着声律的兴起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讲究格律严谨、对偶规整,将文字按照四声音调的不同进行规则排列,使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

永明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

汉无名氏做,非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处于东汉末年。

南朝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仕途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互现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事为主。

通过互现法的运用,《史记》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能表现出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还能照顾到历史的真实性。

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扬州中学2020级高三9月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

扬州中学2020级高三9月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周练高三历史(选修) 2022.9注意事项:1、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

2、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48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B.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C.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2.据载:西周时期“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由此可见,当时“礼”A.是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B.起到维护君主集权的作用C.成为了国家施政的指导准则D.促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3.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

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

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A.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B.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C.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D.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4.汉代《盐铁论·水旱》中提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覆(农具)淡食”。

这说明汉代A.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B.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C.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D.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5.南宋时期,北方的面食在南方推广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

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

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