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算法、大数据、5G等为公众所熟知,( )。
在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阶段,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加快发展人工智能,逐渐从“追赶”到“跟跑”,在部分还实现了“领跑”。
可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以便,抢占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先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亦鸣认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性,但很少认识到这些都是围绕语言为基础的。
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参与了整个高级功能,以这种观点为基础重新考虑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有可能走出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子。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如火如荼区域未雨绸缪认知B.如火如荼领域居安思危感知C.方兴未艾区域居安思危感知D.方兴未艾领域未雨绸缪认知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被称为科技创新的“超级风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B.“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成为科技创新的“超级风口”C.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人工智能”,被称为科技创新的“超级风口”D.科技创新“超级风口”的“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但很少意识到这些都是围绕语言为基础的。
B.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但很少认识到这些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
C.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性,但很少意识到这些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
安徽级示范高中名校2019高三联考--语文

安徽级示范高中名校2019高三联考--语文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第一卷第1至第6页,第二卷第7至第8页。
全卷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
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
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
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
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
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
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
安徽皖东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安徽皖东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量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2.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科学理解世界是对象化的理解,探求的是“客观性真理”,重在利用厚生;人文学科理解世界则是生命气息的互动感通,所探寻的是“启示性真理”,重在树德立人。
人文学科研究一靠生活,二靠思想,三靠学问,其中关键在于是否“有我”,是否能站到精神领域最前沿,兴味充沛地回答时代之问,谈论学术发现。
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大概可分三种:一是职业的,二是事业的,三是趣味的。
职业的研究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熟稔于心,运用自如;其研究多是“因题为文”,如课题的设置、刊物的策划、会议的研讨、市场的约请等;其笔力多集中于某一点,发掘细密,心态上是“完成任务”。
职业化有其必要,但满足于这一状态,就往往屈己从人,疲于奔命,很难施展才华;且过于单一,容易自我重复,也常使研究蜕变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路”。
收集、整理、甄别、归纳所有材料,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提出些观点和看法。
不乏识见,却也易为成见、俗见。
这类研究者不少,其中固然有“我”,只不过还未走出“小我”“私我”,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
事业的研究是将治学视为全身心投入的名山之业。
这类学者往往数十年如一日,筚路蓝缕,心无旁骛,苦行深学,视学术为生命;既高屋建瓴,质疑问难,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对时代精神特具感知能力,鸿篇巨制粲然可观,识见规模远高同辈,引领当代学术思想潮流。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
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
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
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
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
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
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
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
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
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
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
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
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
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
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
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
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
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中国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沿革地理,从它与地理学的关系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上属于沿革地理阶段。
当时的研究者不需要经过地理学训练,只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运用常规史料分析考辨手段就能把问题解决。
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历史地理学开始向现代科学体系演进。
随着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引入,研究者需要懂得地球表层演化的科学原理,以此为指导提出问题,然后运用史料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一时期,历史地理学获得空前发展,得益于深度的史地交叉融合,现代历史地理学学科架构迅速构建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历史地理学对现代地理学的诉求仅限于科学原理和基本工作思路,至于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仍以传统文献描述为主。
此后,历史地理学进入第三阶段,即大数据时代。
②相比于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数据规模显然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不过较之于以往的历史地理研究,数据增量已经不可以道里计。
其中,资料的可得性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原藏于海外、民间以及各公藏机构的大宗史料不断面世,很多史料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获取。
因此,资料范围较之过去大大扩展,数据资源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此时历史地理学要取资于地理学的,就不仅包括科学原理,还有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甚至还有斯的问题形态和提问方式。
③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
对待数据,地理学和历史学存在着天然的不同。
地理学的目标是把空间差异讲清楚。
为了精准,不得不运用大量数据。
其所用数据,绝大部分不需要自己去生产,至少不需要手工生产。
而历史学的本质是人文,它的论证讲史料。
而史料首要的问题不是数量,而是真伪——这史料是怎么产生出来的,说明了什么?然后才是对它的提取和利用问题。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开年摸底大联考语文试卷含详解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开年摸底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安徽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开年摸底大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学是人类社会一项极其古老的文化现象与学术活动。
历史学肇基于人类天然的记忆本能。
有记忆而后有历史叙事,有历史叙事而后有作为学术活动的历史学。
历史叙事是历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形态,既是它的形式,也是它的内容。
近代以来之所以出现史学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历史叙事的过度批判。
剥离叙事性,简单地将历史学改造成仅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术研究活动,不符合历史学的伟大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是由叙事派生出来的,叙事正是历史学的基本所在。
一旦剥离了叙事性,历史学也就失去了根基。
传统史学尽管缺少学科反思,但作为其叙事性自然长成的结果,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学科历史,中国传统史学就提供了这方面的实例。
而近代以来在史学反思中对历史叙事的批判,并没有再造现代史学的辉煌,反而留下了众多的迷惑与失落。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对史学的反思本身存在问题,而是表明对史学的反思需要进一步深入,或者需要更换反思逻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叙事性的批判上,而应重新审视叙事性与科学性对于历史学的不同意义与价值。
虽然在历史叙事中要运用想象与虚构,但它并不同于文学叙事中的想象与虚构,历史叙事者并没有想象与虚构的主观意图,而且对于想象与虚构始终是抱有排斥态度的。
历史叙事还可能因叙述者主体认识的差异而对叙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产生重要影响。
种种因素都会造成所述“历史事实”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并不能推翻历史事实的可靠性。
在基本事实层面,可以通过史料收集的增加与史实考证的深入而得到修正,并渐趋统一。
而在历史叙事层面,虽然历史学家针对同一事实的叙述,有可能选择不同的事实材料、采取不同的叙述方式,但这绝非历史学应受非议之处,它恰恰反映了历史学作为人类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认同的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
安徽皖南八校2019高三1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

安徽皖南八校2019高三1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语文试卷〔考试日期:2018年12月21日上午〕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第I卷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二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一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②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在《论语集解》里对这句话的解释大意是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③此前,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那么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
④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
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
⑤在当今时代,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哲学的范畴。
“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⑥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包容差异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模仿别人,强求一致,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史。
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
祖宗的认同.神话精神的滋养。
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
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
由于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吴伏美部族的围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公认。
炎帝部族入主中原后放弃了自己的羊图腾与牛围腾,改信龙图腾。
黄帝入主中原后,也用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
炎黄后裔在龙图腾引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融并接纳了东南西北中的不同部族,龙部族联盟进一步扩大。
至汉时,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
并斩白蛇起又建立汉朝,龙成为汉兴的重要力量与灵魂旗帜,也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图腾,直到现在中华民族还被称为龙的传人。
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
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和合向心、归宗炎黄的过程:一是华夏民族向外兼并扩张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一是外围民族认类黄为租宗归依华夏的内向认同,夷变为夏,于是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都成了黄帝炎帝的后裔,成了华夏民族的一分子,炎黄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华夏民族不断壮大。
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
是中国神话的胜利。
正如德国思想家谢林所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核心神话只有两个一龙和黄帝。
”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置媒、罐人取火、有巢造屋、伏羲画封结网、仓颉造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创造精神;女娲补天治洪、舜耕历山、鯀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奋斗精神:盘古化物、神农尝草、鲧死化禹、夸父手杖化邓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奉献精神;龙图腾的形成与统一、大神们的复合形象、华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
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
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丰.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代神话对于华夏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滋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
B.上古时代,每个部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例如龙是太吴伏義部族的图腾。
C.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有两条途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与内向认同,夷变为夏。
D.古代神话中蕴含的创造.奋斗、奉献、团结等精神.促进了华夏民族发展壮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神话在华夏民族凝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B.文章按历史时代顺序.清晰地揭示了龙如何一步步成为华夏民族统一图腾的过程。
C.文章引用德国思想家谢林的盲论,有力论证了龙图腾旗帜对于中华民族的引领作用。
D,文章较为具体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神话中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其中包含了超自然力及其丰高的精神内涵。
B.华夏民族通过兼并扩张,将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变成其一分子,不断发展壮大。
C.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尽管荒诞,却使龙成了华夏民族图腾,中华民族成了龙的传人。
D.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华夏民族品格的铸造、社会责任的形成,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好日子于德北我的侄子叫艳光,是一个憨厚的孩子。
说孩子,有一点托大。
实际上,他也就比我小七八岁。
小的时候,他问我:“老叔,城里好不好?”“好。
”我说,为了证明“好”,我接着补充,“城里厕所在屋里,冬天不冻屁股。
”后来艳光对我说,我对他说的话,就是一股动力,凭着这股动力,初中一毕业,他就到城里来打工了。
他谁也不惊动,在舊物市场买了一辆架子车,走街串巷地开始检破烂。
饿了,吃馒头,吃油饼,吃包子:渴了,喝自来水;累了,坐在树荫里休息;困了,躺在架子车上睡觉。
他觉得自己的心里是一团火,暖烘烘的,亮堂堂的。
他一边检破烂,一边观察各大市场、工地的情况,他想我一个适合自己的门路,安安稳稳地一脚踏进去。
考察再三,他决定去劳务市场当力工。
他用捡破烂攒下的几千块钱。
租了一个房子,回家取了被褥,置办了锅碗瓢盆,像一颗钉子一样,把自己钉在了城市的肌肤里。
这时,他才来找我,告知他来城里的事。
他说:“老叔,城里是好,遍地都是钱。
”他给我算了一笔账,如果留在家里种地,一地种一年,净剩也就一万多元;而在城里,除了力气,没有任何投入,十二个月干下来,少说也是三万元。
想一想,三万元,紧扎扎的硬通货,他很快就能成为村子里的首富。
我笑了,觉得他还是有点小农意识。
他猜出了我的笑意,一本正经地说:“老叔,你也不用笑,我一个农村孩子,能立下这么一点志向也不容易了。
”他像一首事先谱好的曲子,每一个音符都在鮮活地跳动着。
几年下来。
他长高长壮了,也长丰富了。
在劳务市场。
他物色了一个电工,一个瓦工,一个水暖工,一个未匠,经常请他们吃饭,没事几喝着酒,沟通一下活路。
有一天,他突然对那几位说:"我包了一个小工程,活儿不大,但我一个人干不下来,咱们几个合伙干吧,工钱平分。
”那几位当然高兴。
等跟他去了工地,才大吃了一惊,这哪是什么小工程,整整两栋家属楼的内装修,坦坦荡荡的一宗大买卖。
大家对他心存感激。
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两次,他在这几个朋友中的威望也就高了起来。
再吃饭的时候,大家就有了主意,商量着合伙开一家建筑装潢公司,并推举他当经理,对外承揽设计装潢的活儿,一心要干一番大事业。
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选一处房子,挂牌营业,取名叫“金牧场”。
好奇怪的名字。
人人都觉得有意思。
众人分工有序,艳光在外边跑大活,其他人该蹲市场蹲市场这既是他们的基本营生,又是巨大的信息来源地。
艳光还雇了一个艺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专门搞设计,高薪养精,重赏求勇,你别说,“金牧场”在几个人的通力合作下,几年之内就成为市内比较有名的装潢公司。
这期间,艳光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平静而有滋味。
除了装修这一块,艳光还带起一支建设队伍,人员是材邻和劳务市场的散工。
他们上敦化,下白城,一年有三季忙碌在钢筋砖瓦之间,也不知什么时候,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吊车、铲车、钩机、运输车入库出库,轰轰隆隆的日子像火车过山洞,初始有点擦黑,转而就见到了光亮。
十里八村的人都夸艳光有能耐。
艳光回家时,也有叔叔伯伯打趣说:“一人富不算富,全村都富是幸福路。
”这像个口号。
艳光还真把它当成了一个口号!他让那个艺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一现在是他的设计总监一到村里来,用扁刷把这行字刷到了他家老宅的后墙上。
这一年春播,他没让父母插手,自己拿主意把大田的玉米改成了羊草,一垧地的羊草,在成片的玉米地里变成了异类。
艳光从内蒙古请了两个帮工,开始在家里养羊,三折腾两折腾,他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紧接着,他和村里人签订合同,保收入,零凤险,他要把他们村的地变成一处“金牧场”。
这是他事先想好的吗?不知道!现在,他们村的房子是统一的别墅型,家家有沼气,有大棚,有上下水,有室内卫生间,道路整齐,草场平坦,远看像仙境,近看是人间。
大家都说:"这是艳光的功劳。
”可艳光怎么说呢?他点了一支烟,眯着眼睛笑,一句话也不说。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A.“我”在艳光小时候对他说的关于城里“好”的话,激起了他对城市的向往,给了他进城打工的动力。
B.艳光在城市安下家之后“才来找我" .是因为这时他觉得自己是城里人了,可以和“我”平起平坐了。
C.艳光给建筑装潢公司取名叫“金牧场",这个名字看似奇怪却富有深意其中寄寓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D.小说中的“我”虽是次要人物却充当了故事讲述者和见证人的角色,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5.艳光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6.小说以“好日子”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当下人工智能大潮中,人脸识别技术是最早走向应用的技术之一。
其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并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力。
比如“刷脸”解锁已成为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的标配。
在安防监控领域,“刷脸”技术可以对银行、机场、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的人群进行监控,实现特定人物的自动识别和追踪。
今年以来,深圳等多地纷纷启用电子警察执法,通过“刷脸”识别行人、非机动车闻红灯违法,大大提高了效率。
金融领域,“刷脸”支付已经成为现实。
货前审核、身份认证等业务也正被覆盖,通过人脸识别,银行可以快速核查甄别身份信息,用户无需银行卡也能实现取款。
在出行领城,百度与南航合作的基于人脸识别的“刷脸”登机项目,已在河南南阳姜营机场落地,人脸闸机让旅客直接“刷脸”坐飞机,以秒为单位完成身份验证。
霉售商超领城,阿里、京东等纷纷试水无人超市,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在购物、结算环节,不仅可以帮助线下店销迅速捕提用户信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对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是一种升级。
与此相伴随的是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68亿元,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7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車达125.5%。
(摘编自《人民日报》材料二目前,国内外人脸识别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技术路径也比较多。
其中,基于模板匹配方法是将待处理的人脸图像直接与数据库中所有模板进行匹配,选取匹配最相似的模板图像作为待处理图像的分类。
不过,由于数据库中每个人的模板图片数量有限,不可能涵盖现实中所有的复杂情况,简单的模板匹配只利用了相关信息,对背景、光照、表情等非相关信息非常敏感。
因此,该方法只适用于理想条件下的人脸识别,并不适合应用于实际场景。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即人的面部有形状和大小都不相同的部件,如鼻子和嘴巴等。
通过对这些部:件形状的对比、部件间位置的检测,从而实现人脸识别。
与基于模板匹配方法相似,形状、距离等信息并不能表达出图像中的姿态、表情等非线性因素,导致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较低。
最后一种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