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赏析

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赏析

陇西行其二翻译赏析《陇西行四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前言】《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④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⑦断:中断联系【翻译】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的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军中的烽火联系中断了。

【鉴赏】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王维《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古诗简介《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翻译/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

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赏析/鉴赏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陇西行王维

陇西行王维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 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 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 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 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 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 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 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 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古曲名,又名“步出夏 门行”。陇西,陇山以 西地域,在今甘肃省陇
西县以东。
陇西行 (唐)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跑,奔驰。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之,善骑射,散居
官名,都护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大漠南北,过着游 牧生活。
府的长官。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泛指边关的山岳
古代边防用烽火狼烟报警 的土堡哨所。古代边疆告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 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 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 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 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 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 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 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 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 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
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
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 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 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 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陇西行
王维

边塞诗——《陇西行》

边塞诗——《陇西行》

边塞诗——《陇西行》边塞诗——《陇西行》边塞诗——《陇西行》《陇西行》原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陇西行》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陇西行》赏析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 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

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

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

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征人张本。

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参考

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参考

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参考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参考陇西行①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鉴赏一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

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陇西行》原文及赏析

《陇西行》原文及赏析

《陇西行》原文及赏析陇西行朝代:唐代作者:佚名原文: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犹未剪,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

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2、刘德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137.参考资料: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4.@刘德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137.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陇西行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翻译】军事告急,军使十里一走马,扬鞭间就是五里。

保护军书送到,匈奴正包围酒泉。

接到军书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赏析】: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王维边塞军旅诗《陇西行》赏析

王维边塞军旅诗《陇西行》赏析

王维边塞军旅诗《陇西行》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及注释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边塞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

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
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

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