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事件的概率》评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1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2、让学生经历试验等活动会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3、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能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类型作出正确判断。
难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与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摸出红球表示运气好)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只装的全部是红球的不透明盒子,让坐在教室左边部分的三四位同学摸球,显然学生摸到的全是红球,摸到红球的学生个个惊叹自己运气好啊。
2、教师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另一只装的全部是白球的不透明箱盒子,让坐在教室右边部分的三四位同学摸球,而学生摸出的全部是白球,摸到白球的学生个个唉声叹气,叹自己运气怎么就不好呢。
师:真的是教室左边部分的同学运气好,右边部分的同学运气不好吗?我们一起来观察两个盒子里的秘密。
3、教师揭秘,分别展示两个不透明盒子里的球,学生观察第一个盒子里全部是红球,第二个盒子里全部是白球。
师:这个游戏公平吗?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请大家思考生1:第一个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红球,必然摸到红球。
第二个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白球,摸到红球显然是不可能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坐。
师:如果现在让大家来摸球,你们可以确定摸出的球是什么球吗?生2:在第一个盒子里摸球,摸出的球肯定是红球,在第二个盒子里摸球,摸出的球肯定是白球。
概念:(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2)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2016-2017学年新人教A版 必修3高中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精品)

高中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新人教A版必修3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高中。
我说课的题目是《随机事件的概率》,内容选自新课标北师大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以及频率和概率等相关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本节课又为学生高中阶段较为系统的学习概率知识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高。
但学生基础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了解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经历数学试验,观察、发现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了解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发现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有存在着统计规律性的过程,体会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对立统一。
同时,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数据图表,总结出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随机事件发生所呈现出的规律性。
三、【教法与学法】新课标强调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法上,采用“动手启发式”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学法上,先学后教,以学生动手为中心,以探究、试验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媒体设计】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使有限的时间成为无限的空间。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102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本节课《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数学必修 3 中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研究事件的分类,概率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
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而本节课所涉及的不确定性与稳定性、随机性与规律性也突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概率初步,对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很不喜欢概念课,觉得概念课总是枯燥无味的;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成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2、能力目标:(1)通过动手试验,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2)在试验、探究和讨论过程中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学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试验、观察、归纳和总结的技能,培育学生团结协作探究、合作交流表达的团队意识。
4、重点、难点:重点:事件的分类;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难点: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统计定义。
四、教法学法分析:1、在教法上,因为分组实验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们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在学法上,先学后教,以学生动手为中心,以探究、试验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狄青征讨侬智高》:北宋仁宗年间,西南蛮夷侬智高起兵作乱,大将狄青奉命征讨.出征之前,他召集将士说:“此番作战,前途未卜,惟吾命乃上天注定,今将手中百钱,全抛于地,若尽数朝上,则乃天助我军,此战必胜.”言罢,便将铜钱抛出,100 枚铜钱居然全部正面朝上!将士闻讯,欢声雷动、士气大振!宋军也势如破竹,最终全胜而归.设计意图以说书形式评讲“狄青将军讨伐侬智高”的传说:抛到地上的 100 枚铜钱全部正面朝上这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参与课堂。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与反思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与反思关于《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在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是广泛存在的,而随机现象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从而使我们可以运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研究随机现象;本节课正是引导学生从数量这一侧面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
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诸如自动控制、通讯技术、军事、气象、水文、地质、经济等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运用,使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和体会数学的奇异美和应用美.二.学情分析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类似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关键是引导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以及如何有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设计思路对于随机事件的概率,采用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探究以及知识的迁移,侧重于学生的思、探、究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多动,并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激发学生兴趣,争取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随机事件的定义和随机事件的概率;(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化归思想;(3)情感与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幻灯片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所述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观察思考、感知对象??学生活动)(师生共同活动)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得出,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定数量的船(为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为每次2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2、(出示幻灯片2)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应用概念判断,加强理解学生活动)3、请同学们再分别举出一些例子(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动手写,然后投影)二、观察探索:由同学们自己动手做抛掷硬币的实验,观察正面朝上事件的规律性。
“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课的赏析与思考

问题 1 与其他小组实验结果 比较, 和他们 你
的结 果一致 吗 ?为什 么会 出现这 样 的情况 ? 问题 2 大家 做 出来 的 , 面朝 上 的频率 并 不 正
面是笔者对该节课的几点体会及对今后教学 的启 示, 望与广大同仁交流学习.
1 课例 赏 析
都是 05 跟我们的猜想有出入, ., 那是什么原因?
问题 :会 当凌绝 顶 , “ 一览 纵 山小 ” 种 景象 在 这
登泰 山时 一定 能看 到 吗?
分析
Ecl xe采集 数据 并做 出折 线 图。
问题 5 E cl 侧 是 大 家 的实 验 所 得 的频 xe 左
此 问题情 境 的创 设 新 颖 、 致 , 精 不仅 能快 速 集
・2 7・
例如 将 皮 尔 逊 抛 掷 24 0次 实 验 获 得 的 频 率 0
0505 为正 面朝上 的概 率 ?为什 么 ? .0 作
问题 1 根 据 实 验数 据 的 图 表 分 析 , 哪 个 O 用
吗? 自然地 突 出 了“ ” 事件 发 生 的条 件 S 这 一教 学 ” 关 键 点. 问题 “ 丽 射 击 一 次 , 中 靶 心 是 属 于 哪 杜 击 类 事件 ?那 为什 么选 派 她 参 加 奥运 会 呢? 无 痕 迹 ”
实验 1 学 生 抛 硬 币 实 验 , 回顾 频 数 、 率 等 频
概 念.
者作为名师工作室学员 , 有幸观摩 了本次活动 , 感
受 了不 同风格 的课 堂 , 领 略了不 同地 区优秀 教师 也 的风 采. 特别是 获 得本 次评 比活动第 1 的温 州 中 名 学孙 军波 老 师 的“ 随机 事 件 的概 率 ” 课 , 和谐 一 其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2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2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2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2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学生在学习了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必然事件的概率、不可能事件的概率、随机事件的概率,以及如何利用概率来描述和判断随机事件的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随机事件的概率,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不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例和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随机事件的概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定义,学会判断各类事件。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性质,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课稿】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关键字】课稿《梁潇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谬误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并指出:“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要求“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谬误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本节课“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研究事件的分类,概率的意义,概率的定义及统计算法。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谬误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谬误定事件的一门学科。
作为“概率统计”这个学习领域中的第一节课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以初中概率学为基础,又为选修2-3重新进行了知识建构,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含义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结合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4)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我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2、教学重点:①事件的分类;②概率的统计定义;③概率的性质.3、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4、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学辅助.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概率初步,对频率与概率的关联有一定的认识,有阅读、观察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能力。
但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相对较弱,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发掘本节课的重点。
25.1.1 《随机事件》评课稿(高文宏)

25.1.1 《随机事件》评课稿高文宏本节课李平华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媒体与手写板书两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的教学引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运用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赏识激励,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牢固掌握,成功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这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李平华老师的《随机事件》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让学生欣赏一篇日记,引导学生找出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可能的事情、进而发现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思考探究活动中去,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随机事件》一课,李平华老师引入新知识之后,出示了自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5-8分钟自学课本,先自主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得到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定义。
紧接着,李平华老师组织学生回归课本内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学生一起解决了问题一、问题二,让学生在问题中初步感知概念的雏形,之后归纳出本节的知识点:(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2)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不可能事件;(3)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机事件的概率》评课稿
周口教体局教研室刘乃亮
本节课中,王丽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有效的数学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设计理念,都有自己独到认识和做法.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看法:
一、引入生动活泼
王丽老师在上课时,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例子,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选取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符合“近体原则”。
刚刚退役的科比陪伴着这一代高中生的成长,简单对话式的课堂引入能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倍感亲切;通过看科比视频、师生对话“石头剪刀布”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随机事件在一次实验中结果的随机性。
这样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应用意识,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言美妙得体
对话式的课堂流程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这样的课堂气氛会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精心设计的提问,层层递进式的问题抛出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将设疑与质疑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学生依据自己动手抛掷硬币试验的数据入手,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结合多媒体教学反复地思考、反复地观察图像,慢慢探索到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也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的思想。
四、注重小组合作交流
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本节课共组织了三次课堂讨论,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了气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问题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层思维到深度思考、从独立探索到合作探究等各种变式题,让学生经历从感悟到感知、到建构、到内化、到迁移新知的升华过程。
整节课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六、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时间若再适当调整一下,让学生在学习完新课后再次总结讨论一下随机事件的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否更好?
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也因缺憾而美丽,诚如朱恒元老师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操千琴而晓声,观百剑而识器》所表达的,我们就是在不断弥补缺憾、不断生成精彩中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