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率大全教案

初中数学概率大全教案
初中数学概率大全教案

【用面积反应所占概率】

例2:如图是由8块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黑白瓷砖镶嵌而成的正方形地面示意图,一只蚂蚁在上面自由爬动,并随机停留在某块瓷砖上,则蚂蚁停留在黑色瓷砖上(不考虑停留在边界的情况)的概率是 .

如图所示,小区公园里有一块圆形地面被黑白石子铺成了面积相等的八部分,阴影部分是黑色石子,小华随意向其内部抛一个小球,则小球落在黑色石子区域内的概率是 .

变式:如右图,是由四个直角边分别是3和4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赵爽弦图”,小亮随机的往大正方形区域内投针一次,则针扎在阴影部分的概率是

汶川大地震时,航空兵空投救灾物质到指定的区域(圆A )如图所示,若要使空投物质落在中心区域(圆B )的概率为1

2,则B ⊙与A ⊙的半径之比为 .

【抛一次,取一个】

例3小明的书包里共有外观、质量完全一样的5本作业簿,其中语文2本,数学2本,英语1本,那么小明从书包里随机抽出一本,是数学作业本的概率为( )

A. 21

B. 5

2 C. 31 D. 51

变式:某电视台举行歌手大奖赛,每场比赛都有编号为1~10号共10道综合素质测试题供选手随机抽取作答,在某场比赛中,前两位选手分别抽走了2号,7号题,第3位选手抽中8号题的概率是( )。

A. 101

B. 91

C. 81

D. 7

1

变式:某班级中男生和女生若干个,若随机抽取1人,抽到男生的概率是4/5,则抽到女生的概率为

变式:一个均匀的立方体各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6,8,其表面展开图是如图所示,抛掷这个立方体,则朝上一面的数字恰好等于朝下一面上的数字的2倍的概率是( ) A. 32 B. 21 C. 31 D. 6

1

变式:布袋中装有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 球是白球的概率是

变式: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2个白球和n 个黄球,它们除颜色不同外,其余均相同.若从中随机摸出 一个球,摸到黄球的概率是5

4,则n

晓芳抛一枚硬币10次,有7次正面朝上,当她抛第11次时,正面向上的概率为______。

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装有7个只有颜色不同的球,其中3个红球,4个白球,从布袋中随机摸出一个球,摸出的球是红球的概率是( )

A .

B .

C .

D .

,是一副普通扑克牌中的13张黑桃牌,将它们洗匀后正面向下放在桌子上,从中任意抽取一张,则抽出的牌点数小于9的概率为 .

(2014?上海模拟)若自然数n 使得三个数的竖式加法运算“n+(n+1)+(n+2)”产生进位现象,则称n 为“连加进位数”.例如,2不是“连加进位数”,因为2+3+4=9不产生进位现象;4是“连加进位数”,因为4+5+6=15产生进位现象;51是“连加进位数”,因为51+52+53=156产生进位现象.如果从0,1,…,99这100个自然数中任取一个数,那么取到“连加进位数”的概率是

【抛二次,取二个】

例4:、在拼图游戏中,从图1的四张纸片中,任取两张纸片,能拼成“小房子”(如图2)的概率等于( )

A 、1

B 、

12 C 、13 D 、23

变式:把一枚均匀的骰子连续抛掷两次,求两次朝上面的点数和为6的概率

变式:把一枚均匀的骰子连续抛掷两次,求两次朝上面的点数和大于6的概率

变式:把一枚均匀的骰子连续抛掷两次,求两次朝上面的点数和小于6的概率

变式:某商场在“五一”期间推出购物摸奖活动,摸奖箱内有除颜色以外完全相同的红色、白色乒乓球各两个.顾 客摸奖时,一次摸出两个球,如果两个球的颜色相同就得奖,颜色不同则不得奖.那么顾客摸奖一次

,得奖的概率是 。

变式:现有A 、B 两枚均匀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用小莉掷A

立方体朝上的数字为x 、小明掷B 立方体朝上的数字为y 来确定点P (x y ,),那么它们各掷一次所确定的点P 落在已知直线2+=x y 上的概率为( ) A. 118 B. 112 C. 19 D. 16 变式:将三个均匀的六面分别标有1、2、3、4、5、6的正方体同时掷出,出现的数字分别为a b c 、、,则a b c 、、正好是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概率是( )

A .1

216 B .172 C . 112 D .136

为了防控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某市医院成立隔离治疗发热流涕病人防控小组,决定从内科5位骨干医师中(含有甲)抽调3人组成,则甲一定抽调到防控小组的概率是( )

A .3

5 B .25 C .45 D .15

在3 □ 2 □(-2)的两个空格□中,任意填上“+”或“-”,则运算结果为3的概率是 .

一个盒子内装有大小、形状相同的四个球,其中红球1个、绿球1个、白球2个,小明摸出一个球不放回,再摸出一个球,则两次都摸到白球的概率是( ) A.

21 B.41 C.61 D.12

1

在一个口袋中有4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把它们分别标号为①,②,③,④,随机地摸出一个小球,记录后放回,再随机摸出一个小球,则两次摸出的小球的标号相同的概率是( ) . B . C . D . 有一箱子装有3张分别标示4、5、6的号码牌,已知小武以每次取一张且取后不放回的方式,先后取出2张牌,组成一个二位数,取出第1张牌的号码为十位数,第2张牌的号码为个位数,若先后取出2张牌组成二位数的每一种结果发生的机会都相同,则组成的二位数为6的倍数的机率为何?( )

A .16

B .14

C .13

D .12

在一个口袋中有4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它们的标号分别为1,2,3,4,从中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记下标号后放回,再从中随机摸出一个小球,则两次摸出的小球的标号之和大于4的概率是( )

A .

B .

C .

D .

有三辆车按1,2,3编号,舟舟和嘉嘉两人可任意选坐一辆车.则两人同坐3号车的概率为 .

把一枚六个面编号分别为1,2,3,4

【公平,策略】

例:四张扑克牌的牌面如图①所示,将扑克牌洗均匀后,如图②背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

(1)若随机抽取一张扑克牌,则牌面数字恰好为5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2)规定游戏规则如下:若同时随机抽取两张扑克牌,抽到两张牌的牌面数字之和是偶数为胜;反之,则为负。你认为这个游戏是否公平?请说明理由。

甲、乙两人玩抽扑克牌游戏,游戏规则是:从牌面数字分别为5、6、7的三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放回后,再随机抽取一张,若所抽的两张牌面数字的积为奇数,则甲获胜;若所抽取的两张牌面数字的积为偶数,则乙获胜,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有22颗小石子,游戏双方轮流拿石子,各方每次只准拿1颗或2颗。拿到最后一颗石子者赢,这个游

戏公平吗?有没有必胜的策略?

有22颗小石子,游戏双方轮流拿石子,各方每次只准拿1颗或2颗。拿到最后一颗石子者输,这个游

戏公平吗?有没有必胜的策略?

一堆火柴共75根,甲先乙后轮流每次取1至8根,规定谁取到最后一根火柴就获胜.双方都各用最佳

方法,谁能获胜?怎样获胜?

甲,乙两人在做“报40”的游戏,其规则是:“两人轮流连续数数,每次最多可以连续数三个数,谁

先报到40,谁就获胜”.那么采取适当策略,其结果是()

A后说数者胜 B.先说数者胜 C.两者都能胜 D.无法判断

甲,乙两人在做“报100”的游戏,其规则是:“两人轮流连续数数,每次最多可以连续数5个数,谁

先报到100,谁就获胜”.那么采取适当策略,其结果是( )

A .后说数者胜

B .先说数者胜

C .两者都能胜

D .无法判断

【综合题】

例1:如图,转盘的白色扇形和红色扇形的圆心角分别为120度和240度。(1)让转盘自由转动一次,求落在 白色和红色的概率(2)让转盘自由转动2次,求指针两次落在白色的概率;两次落在红色的概率(3)让转 盘自由转动2次,求指针一次落在白色区域,另一次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

变式:如图,转盘中白色扇形的圆心角为90度,红色扇形的圆心角为270度,让转盘自由转动两次,①求两次指针都落在白色区域的概率 ②求一次指针落在红色,一次落在白色的概率

例2:某校有A 、B 两个餐厅,甲、乙、丙三名学生各自随机选择其中的一个餐厅用餐.

(1)求甲、乙、丙三名学生在同一个餐厅用餐的概率;

(2)求甲、乙、丙三名学生中至少有一人在B 餐厅用餐的概率.

变式: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装有4个大小、质地均相同的乒乓球,每个球上面分别标有1,2,3,4.小林先从布袋中随机抽取一个乒乓球(不放回去),再从剩下的3个球中随机抽取第二个乒乓球.

(1)求两次取得乒乓球的数字之积为奇数的概率.

(2)求两次取得乒乓球的数字之积为偶数的概率

一只口袋中放着若干只红球和白球,这两种球除了颜色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区别,袋中的球已经搅匀,蒙上眼睛从口袋中取出一只球,取出红球的概率是

4

1. (1)取出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2)如果袋中的白球有18只,那么袋中的红球有多少只?

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随机抽取环保志愿者,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抽取1名,恰好是甲;

(2)抽取2名,甲在其中.

袋中装有大小相同的2个红球和2个绿球.

(1)先从袋中摸出1个球后放回,混合均匀后再摸出1个球.

①求第一次摸到绿球,第二次摸到红球的概率;

②求两次摸到的球中有1个绿球和1个红球的概率;

(2)先从袋中摸出1个球后不放回,再摸出1个球,则两次摸到的球中有1个绿球和1个红球的概率是多少?请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管中放置着三根同样的绳子AA1、BB1、CC1;

(1)小明从这三根绳子中随机选一根,恰好选中绳子AA1的概率是多少?

(2)小明先从左端A、B、C三个绳头中随机选两个打一个结,再从右端A1、B1、C1三个绳头中随机选两个打一个结,求这三根绳子能连结成一根长绳的概率.

某篮球运动员去年共参加40场比赛,其中3分球的命中率为0.25,平均每场有12次3分球未投中.

(1)该运动员去年的比赛中共投中多少个3分球?

(2)在其中的一场比赛中,该运动员3分球共出手20次,小亮说,该运动员这场比赛中一定投中了5个3分球,你认为小亮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浙江中考风采】

(2014?浙江湖州,第7题3分)已知一个布袋里装有2个红球,3个白球和a个黄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若从该布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是红球的概率为,则a等于()

A.1 B.2C.3D.4

(2014·浙江金华,第4题4分)一个布袋里面装有5个球,其中3个红球,2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是红球的概率是【】

A.1

6

B.

1

5

C.

2

5

D.

3

5

(2014?浙江宁波,第7题4分)如图,在2×2的正方形网格中有9个格点,已经取定点A和B,在余下的7个点中任取一点C,使△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概率是()

.B.C.D.

(2014?杭州)让图中两个转盘分别自由转动一次,当转盘停止转动时,两个指针分别落在某两个数所表示的区域,则两个数的和是2的倍数或3的倍数的概率等于()

.B.C.D.

(2012?浙江衢州)如图,“石头、剪刀、布”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游戏,游戏时,双方每次任意出“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势中的一种,那么双方出现相同手势的概率P=.

2014?温州,第19题8分)一个不透明的袋中装有20个只有颜色不同的球,其中5个黄球,8个黑球,7个红球.(1)从袋中摸出一个球是黄球的概率;

(2)现从袋中取出若干个黑球,搅匀后,使从袋中摸出一个球是黑球的概率是,求从袋中取出黑球的个数.

变式:(2013?温州)一个不透明的袋中装有5个黄球,13个黑球和22个红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

(1)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球是黄球的概率;

(2)现从袋中取出若干个黑球,并放入相同数量的黄球,搅拌均匀后使从袋中摸出一个是黄球的概率不小于,问至少取出了多少个黑球?

韦达定理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设计)

韦达定理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体会韦达定理在一元二次不等式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体会数形结合、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同时 认识到数学知识源自生产生活实际,是人类文化的结晶 这一特点。 二、教材分析 中学阶段涉及的一元二次内容由二次函数作为铺垫,高中阶段研究圆锥曲线中又有二次曲线,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公式向我们提示了两根与系数间的密切关系,而韦达定理介绍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根与系数的进一步发现,这一发现在数学学科中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学生在处理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时,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就会多一些思想和方法,让解题更为简单、更为灵活,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 础。 三、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对初

中所学习知识的储备不够丰富,而且数形结合思想方面的缺失,望图生畏,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在教学时不可盲目地拔高和追求一次到位,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滚动式、螺旋式逐步深化,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中韦达定理的应用 (2)难点: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写出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五、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帮助建构和促进的作用。所以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的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人教初中数学九上 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案

随机事件 教学时间课题随机事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 和 能力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 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过程 和 方法 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出三种事件的各自的本质属性,并抽象成数学 概念。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体验从事物的表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及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现象。 教学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问题情境 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太阳从西边下山; (2)某人的体温是100℃; (3)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4)水往低处流; (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6)三个人性别各不相同; (7)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无实数解。 2.引发思考 我们把上面的事件(1)、(4)、(5)、(7)称为必然事件,把事件(2)、(3)、(6)称为不可能事件,那么请问: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又是不可能事件呢?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二、引导两个活动,自主探索新知 活动1:5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的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抽到的序号是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首先,这几个事件都是学生能熟知的生活常识和学科知识,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实例,自然地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其次,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相对于随机事件来说,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容易判断,把它们首先提出来,符合由浅入深的理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概念也让学生来完成,把课堂尽量多地还给学生,以此来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原理念。

初三数学 概率初步知识点归纳

概率初步知识点归纳 1、事件类型: ○1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 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 ○3不确定事件: 许多事情我们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称为不确定事件(又叫随机事件). 说明:(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都称为确定性事件. (2)事件分为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确定事件又分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其中, ①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即P(必然事件)=1; ② 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 (不可能事件)=0; ③ 如果A 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

教案韦达定理

教案韦达定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教案:韦达定理(一) 王伟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发现与推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发现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韦达定理的灵活应用. x2+2x﹣4=0 3x2+2x﹣6=0 2x2﹣5x﹣3=0 x 1+x 2 =? x 1 +x 2 =? x 1 +x 2 =? x 1x 2 =? x 1 x 2 =? x 1 x 2 =? 问题1: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2+bx+c=0(a≠0)是否也具备这个特征? x 1 +x 2 =-,x 1 ·x 2 =, 如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x 1 、x 2 是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 ∴ a ac b b x 2 4 2 1 - + - =, a ac b b x 2 4 2 2 - - - =.()0 4 2≥ -ac b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 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三:韦达定理内容: 韦达定理说的是:设一元二次方程()2ax +bx+c=0a 0≠有二实数根12x x ,,则 1212b c x +x =x x =a a -?,。 这两个式子反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积与两根之和同系数a ,b ,c 的关系。其逆命题:如果12x x ,满足1212b c x +x =x x =a a -?,,那么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 ()2ax +bx+c=0a 0≠的两个根也成立。 四:韦达定理应用: 韦达定理及其逆定理作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和中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金鼎培训将其应用归纳为:①不解方程求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②求对称代数式的值; ③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④求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值; ⑤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⑥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等。 (1)、不解方程求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已知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直接根据韦达定理求得两根和与两根积。 例题1: 若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7x-2007=0的两根,则x 1+x 2与x 1x 2的值分别是【 】 练习:①下列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数根和为﹣4的是【 】 A .x 2+2x ﹣4=0 B .x 2﹣4x+4=0 C .x 2+4x+10=0 D .x 2+4x ﹣5=0 韦达(法国1540-1603)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频率与概率》教案教学内容

6.1频率与概率第三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配紫色”游戏,让学生感受利用概率公式n m P = 求概率时,前提必须是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重点) 2.让学生初步体会可以用摸球游戏进行模拟试验.(难点)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法与学学指导: 这节课主要采用我校“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知识的“陷阱”,让学生通过在经验中反思并总结而获得知识.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一)创设情境 师:魏红艳同学为滕南中学今年的元旦联欢会设计了一个“配紫色”游戏: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相等的几个扇形.游戏者同时转动两个转盘,如果转盘A 转出了红色,转盘B 转出了蓝色,那么他就赢了,因为红色和蓝色在一起配成了紫色. (1)利用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游戏者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2)游戏者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生:积极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尝试解答. 生1:(利用实物展台展示解法一) 借助树状图 解: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下: 总共有4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能够配成紫色的结果有2种, ∴P (游戏者获胜)= 2 142=. 生2:(利用实物展台展示解法二) (红,蓝) 开始红 蓝 红 蓝 红 蓝 (红,红) (蓝,红) (蓝,蓝)

借助表格 解: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下: 红色蓝色 红色(红,红)(红,蓝) 蓝色(蓝,红)(蓝,蓝) 总共有4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能够配成紫色的结果有2种, ∴P(游戏者获胜)= 2 1 4 2 =.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配紫色”游戏,既复习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知识:利用列表或树状图的方法求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为下一步改变第一个转盘颜色分配做铺垫. 【教学智慧】学生能够顺利地利用列表或树状图的方法求事件发生的概率,部分学生提出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写文字没有必要而且麻烦,是否可以省略不写.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让学生在后面的解题过程中思考编者加上这几句话的意图. (二)引入新授 师:我们这节课继续巩固如何借助于树状图或表格来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1.师:展示游戏:用图所示的转盘进行“配紫色”游戏. 小颖的做法是这样的,这种做法对吗?请判断. 解: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下: 总共有4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能够配成紫色的结果有2种, ∴P(游戏者获胜)= 2 1 4 2 =. 生:独立思考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不赞同. (红,蓝) 开始 红 蓝 红 蓝 红 蓝 (红,红) (蓝,红) (蓝,蓝)

初中数学概率初步知识点

概率初步知识点 1、事件类型 (1)确定事件 (a)必然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在每次试验中必然发生的事件。如:太阳从东方升起;若a、b、c均为实数,则a(bc) = (ab)c。 (b)不可能事件:有的事件在每次试验中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如:没有水分种子也能发芽。 (2)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如:掷一次硬币正面朝上。 注意: (a)事件分为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确定事件又分为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 (b)事件一般用英文大写字母A、B、C、…表示。 2、事件的概率(probability) (1)事件的概率:对于一个,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即P(必然事件) = 1。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不可能事件) = 0。 (4)如果A为随机事件,那么0 < P(A) < 1。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时,P(A)接近0;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时,P(A)接近1。 (5)对于任意事件A,有0()1 P A ≤≤。 3、频率(frequency):事件实际发生次数与可能发生次数的比率。设在相同条 件下,独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出现f 次,则事件A出现的频率为f n 。 如:掷均匀硬币的试验。 注意:前提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 注意: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1)频率总是围绕概率上下波动;

(2)样本量n越大,波动幅度越小,频率越接近概率; (3)随着实验次数增至足够大,频率逐渐稳定于某一常数附近,则该常数为概率。 4、古典概型: 一种概率模型。如果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 相等,事件A中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m P A n 。如: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 注意:古典概型与频率的区别。 5、几何概型: 一种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或度数)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主要区别:试验的结果是无限个。 如:往下图中抛点,该点刚好落入四分之一圆内的概率。 6、用列举法求事件发生概率的常用方法 (1)穷举法:如果试验的结果较少,我们可以采用简单列举的方法,把所有的结果直接排列出来。 (2)列表法: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 (3)树状图法: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 掷骰[读tóu]子试验

高中数学_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教师直接点出课题:上一章我们研究函数的图象性质,这一节我们讨论函数的应用,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先观察下列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其相应的函数的图象: ①方程2 230x x --=与函数2 23y x x =--; ②方程2 210x x -+=与函数2 21y x x =-+; ③方程2 230x x -+=与函数2 23y x x =-+; 教师引导学生解方程,画函数图象(教师在黑板画出第一个函数图象),并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根与函数图象和x 轴交点坐标的关系。 容易知道,①中方程的两个根为121;3x x =-=,函数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1,0),(3,0), ②中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121x x ==,函数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1,0),③中方程无实数根,函数图象与x 轴无交点。 在上面的三个例子中,我们发现: 方程有根,函数图象与x 轴就有交点,并且方程的根与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横坐标相等。 2、那这个结论对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应的函数也成立吗?(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完成下表) 0>V 0=V 0

函数 (2b a -+V ,0) ( 2b a --V ,0) (2b a -,0) 无交点 学生自行验证上述结论,结论成立。 3、这个结论对一般的方程及其相应的函数也成立吗? 函数y=f(x)与x 轴的交点在x 轴上,交点的纵坐标为0,那么,横坐标就是0= f(x)的解,也就是方程f(x)= 0的根。若方程有根,则说明所求的横坐标存在,即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存在,且方程的根与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横坐标相等。结论依然成立。 二、构建概念 由上述结论可知,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可以把函数图象和方程联系起来,这样的点他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零点。那么,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零点呢? 请看课本第87页的定义: 定义(教师板书):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 0的实数x 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说明:1、零点不是点,而是实数; 2、零点就是方程的根。 我们结合所学的零点一起来描述一下刚刚的结论: 方程f(x)= 0有根 ?函数y=f(x)图象与x 轴有交点 ?函数y=f(x)有零点 三、例题演练 求下列方程的零点 3 2)3()4)(3)(2)(1()2(8 )1(23+-=----=-=x x y x x x x y x y 四、诱导启发 1、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求函数零点的方法呢? (①求相应方程的根,②利用函数图象求交点) 2、若一个函数图象不能直接画出,它相应的方程也不易求根,我们又有什么方法来求得它的零点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例二。 例2、求函数f (x)=ln 26x x +-的零点的个数。(不易求根,不易画图) 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并加以引导。 同学们,我们先把这个题目放在一边,来观察函数2 23y x x =--的图象(之前已在黑板上画出)。我们发现2 23y x x =--在区间[-2,1]上有零点,计算f (-2)·f (1)在区间[2,4]上呢?

第6讲韦达定理推理及常见计算-人教版暑假班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教育机构专用)

圆梦堂文化培训学校精品班教案 第 6 讲 1.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猜想及证明 猜想: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 、b 、c 有什么关系? 结论:=+21x x _____________,=21x x _____________。 证明猜想:一元二次方程 )0( 02≠=++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 a ac b b 242-±-a c a ac a ac b b a a c b b a ac b b x x a b a b a ac b b a ac b b x x a ac b b x a a c b b x ==--=---?-+-=?∴- =-=---+-+-=+∴---= -+-=22 22222122212221444)4(242422242424,24

●归纳: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于这是数学家韦达提出并证明了的,所以后人为了纪念就把这个公式叫做韦达定理) 即:两根之和等于方程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的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的比。 ●注意,韦达定理使用的前提:(042 ≥-ac b 且0≠a ) 2.用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几种常见的求值 (1) (2) (3) (4) (5) (6) 类型一:利用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例1】不解方程,求一元二次方程01322 =-+x x 两个根的①平方和;②倒数和。 答案:① 4 13 ②3 a c x x a b x x x x a c bx ax = ?-=+≠=++2121212,,,)0(0则的两根为 若方程

【例2】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两个根的和与积: (1) 1562 =-x x ; (2) 9732 +-=x x ; (3) 2 415x x =--; 答案:(1)x 1+x 2=6, x 1x 2=-15 (2)x 1+x 2=-37, x 1x 2=3 (3)x 1+x 2=45-, x 1x 2=-4 1 【例3】求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个根是:2 5 , 310- 答案:0505603 25 6522 =-+=-+ x x x x 或 1、设 21,x x 是方程0142 =+-x x 的两个根,则 =+21x x =21x x () 2 212 221-+=+x x x x = ()=-221x x ()2 =-214x x =+2 11 1x x 答案:4、 1、 2x 1x 2、 14 、 X 1+X 2 、12 4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用列举法求概率》教案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P (A )= n m (在一次试验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其中A 包含m 种)的意义. 2.应用P (A )=n m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概率的意义,为解决利用一般方法求概率的繁琐,探究用特殊方法—列举法. 求概率的简便方法,然后应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 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A )= n m ,以及运用它 解决实际间题. 2.难点与关键:通过实验理解P (A )= n m 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概率是什么? 2.P (A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什么值会稳定在一个常数上?俄们又把这个常数叫做什么? 4.A =必然事件,B 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C 是随机事件.诸你画出数轴把这三个量表示出来. 老师点评:1,(口述)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 发生的频率n m 会稳定在某一个常数P 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 就叫做事件A 的概率,记为P (A )=P . 2.(板书)0≤P ≤1. 3.(口述)频率、概率. 二、探索新知 不管求什么事件的概率,我们都可以做大量的试脸.求频率得概率,这是上一节课也是刚才复习的内容,它具有普遍性,但求起来确实很麻烦,是否有比较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方法—列举法,把学生分为10组,按要求做试验并回答问题. 1.从分别标有1,2,3 ,4,5号的5根纸签中随机地抽取一根.抽出的号码有多少种?

初中数学概率初步讲义

第13讲概率初步 温故知新 轴对称 (一)轴对称的定义 (1)轴对称:如果两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①成轴对称是对于两个图形而言的,指的是两个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二)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线段、角的概念:我们把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重合的线段叫做对应线段,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轴对称的性质: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画轴对称图形,首先应该确定对称轴,然后找出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智慧乐园 大家都有过夹娃娃的经历吗?你觉得什么情况下 夹到娃娃的可能性会更大?与小伙伴进行讨论

知识要点一 。 感受可能性 (一)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1、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4、不确定事件:有些事情我们事先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确定事件,也称随机事件。 5、 ?? ?? ?? ? ? 必然事件 确定事件 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典例分析 例1、下列事件不是随机事件的是() A.投两枚骰子,面朝上的点数之积为7 B.连续摸了两次彩票,均中大奖 C.投两枚硬币,朝上的面均为正面D.NBA运动员连续投篮两次均未进 例2、袋子中装有10个黑球、1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别,随机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则()A.这个球一定是黑球B.摸到黑球、白球的可能性的大小一样 C.这个球可能是白球D.事先能确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例3、“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这个事件是() A.确定事件B.必然事件C.不可能事件D.不确定事件 例4、下列事件属于随机事件的有() ①当室外温度低于﹣10℃时,将一碗清水放在室外会结冰; ②经过城市中某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 ③今年春节会下雪; ④5,4,9的三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A.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教案)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教案) 编者:隋宝娥 教学目标:1.掌握判别式与韦达定理;2能运用韦达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只是的能力 教学重点:判别式、韦达定理 教学难点:韦达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初中学过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o何时有两个不同的实根?有两个相同的实根?没有实根?当方程有实根时,我们如何求出实根?提问学生求根公式,强调方程的根用系数表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根与系数的关系。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由求根公式我们知道方程的两根x i=^ 八;%2=二2 ,教 2a 2a 师引导学生探究x i+x2=- b x i x2=— (a = 0)强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韦 a a 达定理,让学生背过。 例1、不解方程,判定解的个数。 2 2 2 (1)5(x +1)-3x=0 (2)2x -(4k+1)x+2k -1=0 目的:练习巩固判别式。学生完成,教师展示实物投影。 例2、已知方程5x2+kx-6=0 有一个根为2,求另一个根和k的值 解法:直接用韦达定理。求出另一根-0.6 k= -7 例3、若方程x2+x-1=0的两根为X1,X2,用韦达定理计算(1)X21+X22;(2)丄+—; x1 x2 3 3 (3)|x1-x2|;(4)x 1 +x2 ;(5)(X1-1)(X2-1) 解:由韦达定理得:X1+X2=-1,X1X2= -1 (1) 2 2 2 X 1+X2 =(X1+X2) -2X1X2=3 (2) 1 1 + -X1x2 =1 X1 X2X1X2 (3) |X1-X2|2 = =(X1- X2)2= :(X1+X2)2-4X1X2=5 |X1-X2|= ■- 5

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5.2 概率的简单计算 教学设计》最新精品优秀完美教案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教学内容 1.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 性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m n . 2.利用上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理解P(A)= m n (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其中A包含m种)的 意义. (2)应用P(A)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概率的意义,为解决利用一般方法求概率的繁琐,探究用特殊方法──列举法求概率的简便方法,然后应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m n ,?以及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与关键:通过实验理解P(A)= m n 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1.什么叫概率? 2.P(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什么值会稳定在一个常数上?我们又把这个常数叫

做什么? 4.A=必然事件,B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C是随机事件,?请你画出数轴把这三个量表示出来. 老师点评:1.(口述)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m n 会稳定在某一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为P(A)=P.2.(板书)0≤P(A)≤1. 3.(口述)频率、概率. 4.(板书)如图所示. 二、探索新知 不管求什么事件的概率,我们都可以做大量的试验,求频率得概率,这是上一节课也是刚才复习的内容,它具有普遍性,但求起来确实很麻烦,?是否有比较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方法──列举法.把学生分为10组,按要求做试验并回答问题. 1.从分别标有1,2,3,4,5号的5根纸签中随机地抽取一根,抽出的号码有多少种?其抽到1的概率为多少? 2.掷一个骰子,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有多少种可能?向上一面的点数是1?的概率是多少? 老师点评:1.可能结果有1,2,3,4,5等5种;由于纸签的形状、大小相同,又是随机抽取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每个号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1 5,∴其概率= 1 5 . 2.有1,2,3,4,5,6等6种可能.由于骰子的构造相同质地均匀,又 是随机掷出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每个结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所求概率是. 以上两个试验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1.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限多个; 2.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试验,?我们可以从事件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在

教案韦达定理

教案:韦达定理(一) 王伟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发现与推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发现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韦达定理的灵活应用. 三、课前练习: x2+2x﹣4=0 3x2+2x﹣6=0 2x2﹣5x﹣3=0 x 1+x 2 =? x 1 +x 2 =? x 1 +x 2 =? x 1?x 2 =? x 1 ?x 2 =? x 1 ?x 2 =? (一)定理的发现及论证 问题1: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2+bx+c=0(a≠0)是否也具备这个特征? x1+x2=-,x1·x2=, 如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x1、x2是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 ∴ a ac b b x 2 4 2 1 - + - =, a ac b b x 2 4 2 2 - - - =.()0 4 2≥ -ac b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三:韦达定理内容: 韦达定理说的是:设一元二次方程()2ax +bx+c=0a 0≠有二实数根12x x ,,则 1212b c x +x =x x =a a -?,。 这两个式子反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积与两根之和同系数a ,b ,c 的关系。其逆命题:如果12x x ,满足1212b c x +x =x x =a a -?,,那么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 ()2ax +bx+c=0a 0≠的两个根也成立。 四:韦达定理应用: 韦达定理及其逆定理作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和中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金鼎培训将其应用归纳为:①不解方程求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②求对称代数式的值; ③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④求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值; ⑤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⑥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等。 (1)、不解方程求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已知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直接根据韦达定理求得两根和与两根积。 韦达(法国1540-1603)

教案.1随机事件与概率(公开课)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 学习目标: 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 学习重点与难点:对概率定义的初步理解。 学习过程:自学指导1:看课本125页到127页问题3上面的内容。 自学检测(1): 1、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2、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统称为确定事件。 3、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4.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________,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学习过程:自学指导2:看课本127页到131页问题3上面的内容 自学检测(2): 1、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_________,称为随机事 件A发生的概率。 2、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______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 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 P(A)= 。 达标测试 1.(梅州)下列事件中,必然事件是() A.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 B.黑暗中从一串不同的钥匙中随意摸出一把,用它打开了门 C.通常情况下,水往低处流 D.上学的路上一定能遇到同班同学 2.(台州市)下列事件是随机事件的是()

A .台州今年国庆节当天的最高气温是35℃ B .在一个装着白球和黑球的袋中摸球,摸出红球 C .抛掷一石头,石头终将落地 D .有一名运动员奔跑的速度是20米/秒 3.(甘肃省白银市)如图,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做游戏,她们先在地上画出一个 圆圈,然后蒙上眼在一定距离外向圆圈内投小石子,则投一次就正好投到圆圈内是( ) A .必然事件(必然发生的事件) B .不可能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C .确定事件(必然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D .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 4.(湘潭) 将五张分别印有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 “贝贝,晶晶,欢欢,迎 迎,妮妮”的卡片(卡片的形状、大小一样,质地相同)放入盒中,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印有“妮妮”的概率为( ) A. 1 2 B. 13 C. 14 D. 15 5、(宜宾市)一个口袋中装有4个红球,3个绿球,2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其它都相同,搅均后随机地从中摸出一个球是绿球的概率是 ( ) A. 9 4 B. 92 C. 3 1 D. 3 2 6.(广东湛江市)从n 个苹果和3个雪梨中,任选1个,若选中苹果的概率是 12 ,则n 的值是( ) A . 6 B . 3 C . 2 D . 1 7.数学试卷的选择题都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小明对某道选择题完全不会做,只能靠猜测获得结果,则小明答对的概率是 8. ( 宁夏回族自治区)从-1,1,2三个数中任取一个,作为一次函数y=kx+3的

初中数学 《概率初步》单元测试题

《概率初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事件属于必然事件的是( ) A .打开电视,正在播放新闻 B .我们班的同学将会有人成为航天员 C .实数a <0,则2a <0 D .新疆的冬天不下雪 2.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 (A )通常加热到100℃水沸腾 (B )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C )明天会下雨 (D )经过城市中某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恰好遇到红灯 3.在一个不透明的袋中,装有若干个除颜色不同外其余都相同的球,如果袋中有3个红球且摸到红球的概率为4 1,那么袋中球的总个数为( ) (A )15个 (B )12个 (C )9个 (D )3个 4.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每分钟红灯亮30秒,绿灯亮25秒,黄灯亮5秒,当你抬头看信号灯时,是绿灯的概率是( ) (A )121 (B )31 (C )125 (D )2 1 5.布袋中装有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球是白球的概率是( ) (A )31 (B )61 (C )21 (D )6 5 6.甲盒子中有编号为1、2、3的3个白色乒乓球,乙盒子中有编号为4、5、6的3个黄色乒乓球。现分别从每个盒子中随机地取出1个乒乓球,则取出乒乓球的编号之和大于6的概率为( ) (A )94 (B )95 (C )32 (D )9 7 7.甲、乙、丙三个同学排成一排照相,则甲排在中间的概率是( ) (A ) 61 (B )41 (C )31 (D )21

8.某晚会上有一个闯关活动:将五张正面分别画有等腰梯形、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菱形的卡片(背面相同)任意摆放,将所有卡片的正面朝下,从中任意翻开一张,如果翻开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就可以过关,那么一次过关的概率是( ) (A ) 51 (B )52 (C )53 (D )5 4 9.已知函数5-=x y ,令21=x ,1,23,2,25,3,27,4,29,5可得函数图象上的10个点,在这10个点中,随机取两个点P (,),Q (,),则P 、Q 两点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概率是( ) (A )91 (B )454 (C )457 (D )5 2 10.从编号为1到100的100张卡片中任取一张,所得编号是8的倍数的概率为( ) (A ) 1001 (B )501 (C )81 (D )253 二、填空题:(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请将答案直接填写在题后的横线 上。 11.有四种边长都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瓷砖,如果任意用其中 两种瓷砖组合密铺,在不切割的情况下,能镶嵌成平面图案的概率是 。 12.有四张不透明的卡片分别写有2,6 22,,中的一个数,除正面的数不同外,其余都相同,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抽到写有无理数卡片的概率为 。 13.为了估计湖中有多少条鱼,先从湖中捕捉500条鱼做记号,然后放回湖中,经过一段 时间,等带记号的鱼完全混于鱼群之后,再捕捞,第二次捕鱼共有200条,有10条做了记号,则可以估计湖中有 条鱼。 14.一水塘里有鲤鱼、鲫鱼、鲢鱼共1000尾,一鱼民通过多次捕捞试验后发现鲤鱼、鲫 鱼出现的概率约为31%和42%,则这个水塘里大概有鲤鱼 尾,鲫鱼 尾,鲢鱼 尾。 15.用除颜色外其余匀相同的球若干个设计满足以下条件的游戏:摸到白球的概率为2 1,

十字相乘法与韦达定理

十字相乘法与韦达定理 十字相乘法 一、知识准备: (1)左边:a x +与b x +的形式; (2)右边: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的和)(b a +为一次项的系数; 常数项的积ab 作为常数项; 直接写出结果: )3)(2(++x x = , )4)(3(--x x = , )2)(5(-+x x = , )6)(8(+-x x = , 二、探究活动: 1、ab x b a x b x a x +++=++)())((2 反过来:=+++ab x b a x )(2 也就是说,对于二次三项式q px x ++2 ,如果常数q 能分解为两个因数a ,b 的积,并且 常数q 等于两个因数a ,b 的和时,就可以用上面的公式分解因式。 (1)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方法的特征是“拆常数项,凑一次项”(多试) ①当常数项为正数时,把它分解为两个同号因数的积,因式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 ②当常数项为负数时,把它分解为两个异号因数的积,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 同. 练习:解方程(用十字相乘法) (2) 对于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 它的特征是“拆两头,凑中间,多试验” 2522+-x x ; 3832-+x x 6752--x x (3)解方程:15442 -+x x =0 3562 -+x x =0 413102 ++x x =0 注意: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还要注意避免以下两种错误出现:一是没有认真地验证交叉相乘的两个积的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2、已知:x x 2 11240-+>,求x 的取值范围。 3、已知:长方形的长、宽为x 、y ,周长为16cm ,且满足x y x xy y --+-+=2 2 220,求长方形的面积。 课后作业 1.如果))((2 b x a x q px x ++=+-,那么p 等于 ( ) A .ab B .a +b C .-ab D .-(a +b ) 2.如果305)(2 2 --=+++?x x b x b a x ,则a= ,b= ; 3.多项式a x x +-32 可分解为(x -5)(x -b ),则a= ,b= ;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5章概率初步25.1随机事件与概率教案学案 人教版

第二十五概率初步 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 25.1.1 随机事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数学思考目标 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 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解决问题目标 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情感态度目标 引领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珍惜机会,把握机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随机事件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问题情境】 摸球游戏 三个不透明的袋子均装有10个乒乓球.挑选多名同学来参加游戏. 游戏规则 每人每次从自己选择的袋子中摸出一球,记录下颜色,放回,搅匀,重复前面的试验.每人摸球5次.按照摸出黄色球的次数排序,次数最多的为第一名,其次为第二名,最少的为第三名. 【师生行为】 教师事先准备的三个袋子中分别装有10个白色的乒乓球;5个白色的乒乓球和5个黄色的乒乓球;10个黄色的乒乓球. 学生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操作和观察,归纳猜测出在第1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不可能的,在第2个袋子中能否摸出黄色球是不确定的,在第3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必然的.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归纳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自然而然地引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巧妙地实现从实践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活动二> 【问题情境】 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是随机事件? 1.通常加热到100°C时,水沸腾; 2.姚明在罚球线上投篮一次,命中; 3.掷一次骰子,向上的一面是6点; 4.度量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是360°; 5. 经过城市中某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 6.某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 7.太阳东升西落; 8.人离开水可以正常生活100天; 9.正月十五雪打灯; 10.宇宙飞船的速度比飞机快. 【师生行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问题,使问题情境更具生动性.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进一步夯实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特点.在比较充分的感知下,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师在学生完成问题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大量地存在着随机事件.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经历由实践认识到理性认识再重新认识实践问题的过程, 同时引入一些常识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 <活动三> 【问题情境】 情境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