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器皿
中国古代器物解说

56
瓮
盛水酒的陶器,大腹小口,体型较大。宋·张元干《奉和希道新句兼简祖颖漕使》 :“手酿瓮中春, 春浮玉丹色。”
57
罎
Tan2
简化字为“坛”,盛水酒的陶器,大腹小口,体型与瓮类似,但体型较小。唐·陆龟蒙《谢山泉》:“ 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
58
罐
陶或金属制的汲水器,与坛大同小异,体型最小,通常带有系纽。宋·范成大《固城》 :“柳棬凉罐 汲泉遥,味苦仍咸似海潮。”
32
簋
Gui3
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圆口,两耳或四耳。宋·苏轼《石芝》:“跪陈八簋加六瑚,化人视 之真块苏。”
33
甗பைடு நூலகம்
Yan3
古代蒸食器,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隔一层有孔的箅。宋·陆游《道院遣兴》:“甗炊青 饭留岩客,露点朱毫勘玉书。”
34
瓿
Bu4
古代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圆口、深腹、圈足。宋·范成大《鹿鸣宴》:“墨沼不忧经覆瓿,琴台 重有赋凌云。”
14
篚
Fei3
圆形竹器,用以盛物,相当于现在的竹笼。宋·李廌《上姑丈闾丘通牧少卿》:“实篚携浆壶,马首 拜且迎。”
15
筐
竹子或柳条等编的盛东西的器具,方曰筐,圆曰筥。唐·杜甫《过客相寻》:“挂壁移筐果,呼儿问 煮鱼。”
16
箧
Qie2
小箱子。唐·罗隐《七夕》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62
锅
炊具,由小釜演化而来。宋·无名氏《题太和楼壁》 :“铜锅熔尽龙山雪,金波涌出西湖月。”
63
鍑
Fu4
古代的一种大口锅,与锅不同处在于方形耳,底部稍微有点尖,类似肚脐眼。唐·皮日休《吴中苦雨 因书一百韵寄鲁望》:“䗂蝓将入甑,蟚蜞已临鍑。”
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_陶瓷史

将 军 佣
(
秦 )
武士佣 (秦)
秦汉时期
汉代陶器整体造型风格比较端庄,腰腹多用几 条弦纹装饰。陶佣以表现生活为主,造型与制作上 不受拘束,神态准确,表情丰富。
灰
绿
陶
釉
骆
罐
驼
(
(
汉
汉
)
)
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 佑陶之神【赵慨】
三国两晋时期
青
青
瓷
瓷
提
扁
梁
壶
罐
(
(
三
三
国
国
)
)
隋唐时期
隋朝的陶瓷业发达,是一个承上(南北 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汉代的陶瓷器, 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 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oC1000oC之间, 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 细微碎纹。
秦汉时期
秦代陶器以兵马佣为最,形象逼真、神态 各异,身高一般在175cm-196cm,从服饰、相 貌上可分辨出将军、武官或武士及他们各自的 分工。
唐代的唐三彩,和喝茶进入达官贵人的 生活中,文人仕士把饮茶器的互为关系, 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
隋唐瓷器
宋朝时期
宋代,陶瓷史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 熟阶段。最为著名的五大窑有定、汝、 官、哥、钧。 斗茶的器皿,对品茶的影响
宋朝时期
定窑白悉孩儿枕 (宋) 作品长18.3cm,收藏于故宫博
物馆。造型活泼,形象生动,可谓 是宋代雕塑的经典。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大致分为:灰陶、白陶、 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日常生活中用的 最多的是灰陶,陶器表面有素面、绳纹或蓝纹或 各种复杂图案,还有运用拍、刻、印、堆、划等 手法留取的肌理效果。白陶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 所使用的材料是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 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
古器图鉴:图示介绍中国古代常见器具

古器图鉴
图示介绍中国古代常见器具
尊
Zūn 今作樽,是商周时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青铜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 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
2
罍
Léi 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15
鑒
Jiàn 鉴是盒子。有铜冰鉴,即鉴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 腐保鲜的作用。
16
斛
Hú 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17
3
卣
Yǒu 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4
瓿
Bù 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 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5
觶
Zhì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6
觚
Gū 古代酒器,青铜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
7
觥
Gōng 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 附有小勺。
8
爵
Jué 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9
斝
Jiǎ 古代青铜制的酒器,圆口,三足。
10
觴
Shāng 羽觞,古代盛酒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饼形足 或高足,考古界亦称为耳杯。出现于战国时期,延续使用至汉晋,其后逐渐消失。
中国古代器皿

中国古代器皿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陶器,并在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文化中开始出现彩陶。
青铜器始于夏朝,商周时达到鼎盛。
青铜本质上一种铜锡合金,在黄铜中加入锡以用来降低熔点。
青铜器种类众多,按照使用方式可分为炊器、礼器、乐器、酒器、水器、食器、车马器和生产工具等。
春秋时期,冶铁业发展,到秦汉时已经出现百炼钢技术,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作为炊器。
两汉魏晋时期,漆器成为酒具的主要类型。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到唐宋逐渐成熟,唐代有邢窑和越窑,宋代有龙泉窑、磁州窑以及官窑、定窑、钧窑、汝窑、哥窑五大窑。
●炊器:鼎,鬲,甗,甑,鬶,镬,釜,鍪,鍑,铫。
●酒器:尊,彝,罍,盉,卣,壶,锺,钫,觥,觚,爵,斝,角,觯,卮,杯,觞,盅,盏,斗,勺。
●水器:瓶,罐,瓿,缶,盘,盆,坛,缸,瓮,鑑,匜,洗。
●食器:簋,簠,盨,豆,铺,敦,盂,碗,钵,碟,盒,匕。
●其他:钅和,盦,灶,俎,盆托,擎盘,灯,炉,笄,镜,香囊,车,禁。
鼎,古代烹煮和盛贮肉类食物的食器具,也是宗庙祭祀用的一种礼器,多用作烹饪肉食,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
一般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类,又分有盖的和无盖。
最早为黏土烧制,后来用青铜铸造。
《说文解字》:“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
”因为禹铸九鼎的传说,鼎逐渐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商灭夏,九鼎迁于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镐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因鼎很大、很重,故后世被赋予“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司母戊鼎,又称商后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称为“镇国之宝”,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辛方鼎,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祖丁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带盖龙纹鼎,西周早期,现藏于宝鸡青铜博物院。
古代金属器与器皿鉴赏

古代金属器与器皿鉴赏古代金属器与器皿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代表了古人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它们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金属器与器皿的分类和特点的介绍,为读者带来一次精彩的鉴赏之旅。
一、青铜器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器物之一。
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包括各种形制的鼎、尊、爵、觥等,它们的形状各异、线条流畅,具有雄伟大气的艺术效果。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包括铸造、浇注、开脱等。
在这个过程中,艺人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工艺技巧,还要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
青铜器鉴赏的重点在于形制和纹饰。
形制包括器物的外形、大小、比例等,通过观察器物的整体构造和线条的流畅程度可以判断其制作水平的高低。
纹饰则是青铜器中的装饰元素,多表现为动物、植物、图案等,这些纹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龙纹代表着尊贵和权势。
二、铜镜铜镜作为一种古代金属器与器皿,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铜镜的制作精良,其光洁度和反光度都非常高。
镜面上常常刻有各种纹饰,如龙纹、凤纹等,通过这些纹饰的排列和设计,展现出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铜镜鉴赏需要关注的是其反光度和纹饰的刻制。
反光度高的铜镜代表着制作工艺的高超,蕴含着古人追求完美的态度。
而纹饰的刻制则体现了古人的创新精神和对美的追求,通过观察铜镜上纹饰的内容和质量,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趣味。
三、陶器陶器作为古代金属器与器皿的一种,因其制作简便、适应性强而广泛流传。
陶器的形制和纹饰各异,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地域特色。
比如汉代的彩陶器,采用彩绘技法,通过绘制多彩的图案和形象,烘托出古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需求。
陶器的鉴赏重点在于形制和装饰。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器形制和装饰风格各异,通过观察器物的形态特征和纹饰的构图,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古代器皿

礼器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类。
礼器又叫彝器。
“彝,常也,谓钟鼎为宇宙之常器是也”。
(一)食器食器主要有鼎、簋、鬲、豆,西周开始出现簠与。
食器中最主要的是鼎,大多圆腹、两耳、三足,有圆足、尖足、扁足,少数是方形四足,或分裆袋足。
鼎主要用于煮肉或盛肉,是古代中原华夏民族最主要的食器,也是祭祀及朝聘、册封、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用器。
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古代青铜器,重达832.84公斤,为方形腹四圆足,口沿上有两直耳。
腹四周饰兽面纹和夔纹,耳外侧饰双虎食人纹,并皆饰有云雷纹作地纹,系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制作十分精美。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南顺城街窖藏出土了4件方鼎,最高者83厘米,最低者59厘米,大小依次递减,与西周、春秋时期流行的列鼎颇为相似。
张寨南街窖藏出土的一件方鼎,高100厘米,重86.4千克,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一件礼器。
湖南宁乡出土的一件人面方鼎极为罕见,其腹部四面的主题纹饰是4个表情严肃的人脸,脸宽而方,五官刻画逼真,眉毛粗弯,双眼较小,颧骨较突,嘴较宽大。
地纹也为云雷纹,鼎四角有凸起的扉棱。
鼎内壁有铭文“大禾”二字,字体极为规矩深峻,器表色泽碧绿,器型朴实凝重,整个造型极具创意。
比较著名的列鼎有西周晚期的虢季列鼎和晋侯苏列鼎,虢季列鼎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上有铭文“虢季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共七鼎,大小依次递减,同时出土的六个列簋,大小型制相同,上刻铭文为“虢季作宝簋永宝用”。
后者出自山西北赵晋侯墓地,4组保存完整的墓中,晋侯墓都配制5鼎4簋或6簋,并有乐器随葬,夫人墓则是3鼎2簋或4簋,无乐器。
虢、晋同为诸侯,但在墓葬上显然低了一级,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尚有待研究。
第二种用具为簋,主要用于盛饭,其形状略似今天的大碗,一般口侈颈敛,腹圆鼓,下有圈足,有的腹部有两耳。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利簋,这是一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青铜器,由铭文可知,此簋是由周武王一个叫“利”的右吏,为纪念周王赏赐而作,铸于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后的第八天。
古代容器大全

已经不用的古代容器大全1、觥:汉语拼音:gōng??基本解释: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
出现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当为觥的早期式样。
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
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
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造型特异。
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鋬厚大,作鸟形。
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
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
2、鬲汉语拼音:lì基本解释: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
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饮食器皿

一、古代主要食器案:又称食案,盛食物的木托盘。
短足,有四足或三足。
“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豆:像高脚盘,有的有盖。
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簠(fǔ):盛装食物的青铜制长方形器具,器与盖的形状相同。
簋(ɡuǐ):盛食物的器具,圆口,无耳或有双耳,也有四耳。
方座,或带盖。
皿:碗碟杯盘之类食器的总称。
盂:盛饮食等的圆口器皿。
箸:筷子,夹食的用具。
二、古代主要炊具鼎:圆形,三足两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
也有长方四足的。
鬲(lì):陶制。
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镬(huò):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
甑(zènɡ):蒸饭的一种瓦器。
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
三、古代主要酒器杯、盏、盅:圆形,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
质料有玉、铜、银、瓷器。
小杯为盏、盅。
觥(ɡōnɡ):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
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为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觥筹交错”,形容宴饮尽欢。
壶:敛口、深腹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其他液体。
“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角: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于温酒和盛酒。
爵:饮酒器。
下有三足,可用于温酒。
卮(zhī):盛酒器。
尊:古代酒器的通称。
也作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
圆形或方形,形制较多。
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鼎拼音dǐng 部首“鼎”
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
鬲拼音lì部首“鬲”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
甗拼音yǎn 部首“瓦”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
——《汉书·百官表》注。
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
簋拼音guǐ部首“皿”
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
——《说文》
每食四簋。
——《诗·秦风·权舆》
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
——《韩非子·十过》
簠拼音fǔ部首“皿”
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左拥簠梁。
——《仪礼·公食大夫礼》
盨拼音xǔ部首“皿”
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
——《说文》
敦拼音duì部首“攵”
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
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
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
——《礼记·明堂位》
豆拼音dîu 部首“豆”
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
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
——《说文》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周礼·考工记》
觚拼音gū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 3升,一说是2升。
觚,乡饮酒之爵也。
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说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觯拼音zhì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
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礼记·礼器》
爵拼音jué部首“爫”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盛酒的礼器,形似雀,青铜制,有流、两柱、三足,用以温酒或盛酒,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
爵,礼器也。
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
——《说文》
虢公请器,王与之爵。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角拼音jué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
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一角一散。
——《仪礼·特牲馈食礼》
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礼记·礼器》
斝拼音jiǎ部首“斗”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圆口,三足,用以温酒。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尊拼音zūn 部首“寸”
本:酒器
尊,酒器也。
——《说文》
形似酒尊。
——《后汉书·张衡传》
一尊还酹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罍拼音léi 部首“缶”
本义:古代盛酒的容器。
描述: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也可用来盛水做盥洗用的器皿。
我姑酌彼金罍。
——《诗·周南·卷耳》
瓿拼音bù部首“瓦”
本义:古器名,古代的一种小瓮。
描述:青铜或陶制。
圆口、深腹、圈足。
用以盛酒或水。
盛行于商代。
壺拼音hú部首“士”
本义:(壶)古代盛器。
描述: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
壶,昆吾圆器也。
——《说文》
箪食壶浆。
——《三国志·诸葛亮传》
卣拼音yǒu 部首“卜”
本义:古代一种酒器,椭圆形。
描述:青铜制,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
也有作圆筒形的,器形变化较多。
用以盛酒。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卣,中尊也。
——《尔雅》
用赍尔秬鬯一卣。
——《书·文侯之命》
盉拼音hé部首“皿”
本义:古器名。
描述: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
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觥拼音gōng 部首“角”
本义:中国古代用兽角制的酒器,后也有用木或铜制的。
描述: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
——《说文》
我姑酌彼兕觥。
——《诗·周南·卷耳》
彝拼音yí部首“彑”
本义: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官司彝器。
——《左传》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大雅》
盂拼音yú部首“皿”
本义: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盂,饮器也。
——《说文》
置守宫盂下。
——《汉书·东方朔传》
操一豚蹄,酒一盂。
——《史记·滑稽列传》
匜拼音yí部首“匚”
本义: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
描述:形状像瓢,也可盛酒。
鑒拼音jiàn 部首“金”
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器皿。
描述:青铜制,器形很大的盆。
鑑,大盆也,一曰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
——《说文》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
——《庄子》
缶拼音fǒu 部首“缶”
本义:瓦器,用以盛酒浆等。
描述:大腹小口,有盖。
也有铜制的。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象形。
——《说文》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
——《礼记·礼器》
斗拼音dǒu 部首“斗”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用于取酒的挹酒器,多作带有曲柄的小杯式样,如北斗星之形。
现于商朝。
太宰持斗而御户右。
——《大戴礼记·保傅》。
金樽清酒斗十千。
——唐·李白《行路难》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史记·项羽本纪
釜拼音fǔ部首“金”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敛口圆底,或有二耳。
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
盛行于汉代。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曹植《七步诗》
鬶拼音guī部首“鬲”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三个空心的足,有柄喙,主要当作斟酒器使用,后有温酒的功用。
陶制。
鬶,三足釜也。
有柄喙。
——《说文》。
段玉裁注:“有柄可持,有喙可写物。
”
鐎拼音jiāo 部首“釒”
本义:古代军用炊具。
描述:三足,有柄,或有流。
白天用来做饭,夜间用来敲击报更。
鐎,温器,有柄斗,似铫,无缘。
——《埤苍》
以铜作鐎器,受一斗。
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
——《集解》
鍪拼音mïu部首“金”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短颈、敞口、深腹、圜底,釜之有耳者即是鍪,陶制或青铜制。
流行于汉代。
鍪,釜也。
——《广雅》
罂拼音yīng 部首“缶”
本义:一种盛贮器。
描述:大腹小口的瓦器,既可用来汲水、存水,也可用来盛粮。
罂,缶也。
——《说文》
用瓦木罂,容十升以上者,五十步而十,盛水且用之。
——《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