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浮力 复习课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

合集下载

物理:第九章 浮力 (复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

物理:第九章 浮力 (复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
选C.
知识点3:求浮力
问题1:求浮力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
小结:求浮力的公式有:
①二次称重法:F浮=G-F′
②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ρ液V排g
③等重法(悬浮、漂浮):F浮=G
要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浮力.对于浸没的物体利用公式②的变形可求得物体的体积.
问题2: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解析】F浮=G=630N
重点
1.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
2.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
难点
1.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和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
教 学 问 题 设 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知识再现
“知识再现提纲”见学案
教师以知识梳理的形式,将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学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完成。
V排=
=
=0.06m3
变式练习:乙、丙两次实验合金块排开水的体积不同,所以该实验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利用称重法可以求得合金块浸没在水中时的浮力.再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公式可求出合金块的体积.
根据甲图测出合金块的重力,计算出其质量.
将合金块的质量、体积代入密度公式便可求出合金块的密度.
答案3)乙丙
①根据F浮= ρ液V排g:
ρ液相同比较V排;
V排相同比较ρ液;
②根据浮沉条件(一般是同一物体或等重物体):
上浮的物体F浮>G;
下沉的物体F浮<G;
悬浮或漂浮的物体F浮=G.
答案:A
学生练习,教师引导并总结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比较浮力大小的方法.
答案:C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第九章浮力复习学案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第九章浮力复习学案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第九章浮力复习学案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浮力。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

3. 浮力的计算:F浮 = G排 = m排g = ρ液V排g。

4. 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等于它的重力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或悬浮在液体内部;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它的重力时,物体沉入液体底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浮力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通过对浮力知识的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标、浮力计、物体等),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实验,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

3. 例题讲解:通过出示一些浮力计算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浮力计算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浮力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浮力。

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

计算:F浮 = G排 = m排g = ρ液V排g浮沉条件:(1)F浮≥ G物,物体浮在液体表面或悬浮在液体内部;(2)F浮< G物,物体沉入液体底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

答案: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浮力。

沪科版 八年级八年级全一册 物理 第九章 第一节--认识浮力 教案设计

沪科版 八年级八年级全一册  物理 第九章 第一节--认识浮力 教案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案设计新课教学(一)浮力1.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将乒乓球放人水中,并逐渐向下压,一直压到水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手的感觉;然后然后放手,观察乒乓球的状态变化,结合多媒体中图片,小组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当中把这个托力叫浮力.2.探究液体的浮力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根据学生的观察,教师提出问题:下沉的石块受到浮力吗?设计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用手向上托住石块,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因为手给石块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

由此提示学生如果将石块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会怎样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小组间讨论,并结合教材9-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提示:明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以下问题。

(1)明确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弹簧测力计,烧杯等。

(2)明确如何测定浮力的大小。

(3)确定整个实验是否设置对照对照组及设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复及次数。

(4)选择实验记录表格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前的分析和实验现象分析,弹簧测力计示数也变小了.说明水给石块一个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是水施加给石块的浮力.通过对石块进行受力分析,使学生明白浮力等于石块重量减去物体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得出结论:液体对物体产生的浮力大小F浮=G—F,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探究空气的浮力对升空的气球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得出气球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9-4设计实验探究空气的浮力的方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并思考问题:当杠杆平衡后再将扎在气球上的气针头插次数项目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石块所受浮力F(浮)123入篮球的气门内,气球随即膨胀,为什么此时的挂钩不再保持平衡?小组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篮球和气球以及里面的空气是处于密封状态的,所以总重是不变的,篮球内的气体充入气球时,由于篮球较硬,篮球的体积不变,气球的体积变大,因为作为整体排开的空气的体积增加,受到的空气浮力增加,因而这一端要上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习题:
1.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3.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问题,如船舶设计、救生器材等。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将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强调重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和复习。
4.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分析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对浮力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
1.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阿基米德原理是如何解释浮力现象的?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四)课堂练习
4.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小组合作,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课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等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适当提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作业量要适当,避免过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作业质量。
3.作业类型要多样化,既要涵盖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应用。
5.知识拓展: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救生器材等。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认识浮力教案 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有关。

3. 浮力的计算公式:学习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gV排,其中ρ为液体或气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

4. 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5. 浮力的利用: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方向。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金属块、烧杯、弹簧测力计等)、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浮力现象。

将一个金属块放入烧杯中,金属块会浮起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 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产生原因:分步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验证。

4. 浮力的计算公式: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gV排,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计算浮力。

5. 浮力的方向:讲解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6. 浮力的利用: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的重要性。

7.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方向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数据和结论。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第九章浮力复习学案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第九章浮力复习学案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第九章浮力复习学案一、课标要求1.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二、知识结构图三、例题分析例题1(2016重庆A 卷)水平地面上有底面积为300 cm 2、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器A ,内有质量为400 g 、边长为10 cm 、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B ,通过一根10 cm 的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此时水面距容器底30 cm (如图1)。

计算可得出( )(g =10N/kg ) 浮 力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2.产生原因: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大小计算 ①称重法:F 浮=G -F 示 ②阿基米得原理:F 浮=G 排 ③二力平衡法:漂浮或悬浮时,F 浮=G 浮 力 阿基 米德 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F 浮=G 排。

3.推论式:F 浮= ρ液gV 排。

4.注意 ①该公式一定要用国际单位制。

②F 浮只跟 ρ液和V 排有关。

③F 浮跟物体的ρ物、V 物、G 物均无关。

物体 浮沉 条件 1. 上浮:F 浮 > G ---------------------------------ρ物 < ρ液。

2.下沉:F 浮 < G (物体浸没时V 物=V 排)------ρ物> ρ液。

3.漂浮:F 浮 = G ----------------------------------ρ物 <ρ液。

4.悬浮:F 浮 = G (物体浸没时V 物=V 排)------ρ物 =ρ液。

应 用1.轮船:漂浮时,F 浮=G 船----满载时船排开水的质量叫做排水量。

2.潜水艇:浮力一定时,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或沉, 3.密度计:漂浮时,F 浮=G 。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九章 浮力 单元复习学案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九章 浮力 单元复习学案

木铜铝第九章 浮力 单元复习学案全章知识点: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 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2.物体浮沉条件: 方法一:(比较浮力与物体的重力大小) 方法二:(比较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下沉 (1)下沉 (2)上浮 (2)上浮 (3)悬浮 (3)悬浮 (4)漂浮 (4)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 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1)称量法: ,(G 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阿基米德原理: (3) 平衡法: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1)密度计:是利用物体在液面上的漂浮条件工作的,在液体中静止时,液面所对的密度计侧壁上的刻度值就是该液体的密度。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并通过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上升和下降的。

(4)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 心,使它能排开更多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跟踪训练:1、一条来自深海的大鲨鱼与小伙伴的对话中,谁说得对呢?为什么?2、把重5N 、体积为6×10-4m 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上浮,F 浮=6N B 、物体悬浮,F 浮=5N C 、物体漂浮,F 浮=5N D 、物体沉在水底,F 浮=6N3、如图所示,体积相同的铜球、木球、铝球,在水中静止,则三个球受到水的浮力F 铜、F 木、F 铝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同一支密度计放在三种液体中,如图所示,则图中密度计所受的浮力是:FA____FB____FC;液体密度是ρA_____ ρB ______ρC5、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物体,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 ,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N ,则:(1)物体所受的浮力是多少? (2)该物体的体积是多大? (3)物体的密度是多大?6、伐木工人常借助河水流动将木材运出山林。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9.1认识浮力”。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些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漂浮在水面上、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等。

2. 浮力概念的讲解:通过浮力计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计算方法的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讲解浮力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应用。

4.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载重、潜水艇的浮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是否会浮起来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浮力现象,以及如何运用浮力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应用:船舶的载重、潜水艇的浮沉等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两个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木块一个体积为300cm³的石头一个体积为500cm³的铝块一个体积为600cm³的铜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浮力概念讲解、浮力计算方法讲解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排=m/ρ ;排开液体的重力 G 排=mg;轮船受到的浮力 F 浮=G 排,F 浮=G
轮船和货物共重 G= G 排=mg;。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
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浮力》复习提纲 及补偿练习

蒙阴县第四中学物理组
情 境
一、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
自 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
习 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G 排=ρ 液 V 排 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
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问题规律总结: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木球排开水的体积。(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有一木块放在水中,当上面放有 4.9N 的重物时,木块恰好全部浸入水中,若拿去重物,
木块有 2/5 的体积露出水面。则木块的体积为______,密度为______。
6.三个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 A、B、C,分别静止在不同深度的水里,如图 3,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A.A 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B.A 球所受的浮力最大
C.C 球所受的浮力最大 D.C 球所受的浮力最小
二、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1.一艘轮船从南京驶往香港,当它从长江口驶入大海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排水深度______(选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物体受力示意图与浮沉 条件。




下沉
F 浮<G

ρ 液<ρ 物

悬浮 F 浮=G ρ 液 =ρ 物
上浮 F 浮>G ρ 液 >ρ 物
漂浮
F 浮=G ρ 液 >ρ 物

用 (3)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
杯中溢出的水重为(煤油的密度ρ =0.8×103kg/m3)(

A.等于 6N
B.大于 6N
C.小于 6N
D.不小于 6N
3.图 6 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当它逐渐下潜时,受到水的压强 ______ ,受到水的浮力
______。(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质量相等的一个空心铅球和一个木球均漂浮在水面上,空心铅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铅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ຫໍສະໝຸດ 越大。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
运动)。
(3)、选择合适的公式,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蒙阴四中教师教案
课题
课型 主备 人 (首 次备 课时 间)
《浮力》复习课 复习课 (4.22)
授课教师
编号
022
二次备课时间
4.24
教学 目标
教学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沉浮条件
重点
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沉浮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浮力是整个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复习浮力需要用到力、二力平
一、依据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比较浮力,判断浮力变化:
1.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B.没入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C.飘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2.一铁块轻放入盛满煤油的烧杯中,溢出重为 6N 的煤油,如果把这铁块轻放入盛满水的烧
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规律总结::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
度的几分之几;
巩 例如: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 液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 1/3,没入液体中的体
固 积为物体总体积的 2/3,则物体密度为ρ 物=2/3ρ 液。

分析:F 浮=G 则:ρ 液 V 排 g =ρ 物 Vg
教材 衡、密度、液体的压强等知识,具有综合应用的特点。
分析
这部分内容具有多个知识点,既有演示实验,又有理论推导,既有原理,又有应
与 用。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重点,掌握物体浮沉条件是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 克服畏难情绪是关键。
设想
制作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教学 准备
教学 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规律二: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
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由排水量质量 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 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F 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 浮=G(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F 浮=G 排或 F 浮=G 排=ρ 液 V 排 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
时常用)。
二、 巩固练习

诊 断 评 价 作业 布置 与 预习 提纲
ρ 物=(V 排/V)·ρ 液= ρ 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 浮=G 不同:悬浮ρ 液=ρ 物 ;V 排=V 物 漂浮ρ 液<ρ 物;V 排<V 物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 F 浮与G 或比较ρ 液与ρ 物。 ⑤拓展知识: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 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