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饱民生”到“幸福民生”执政理念的不断提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键字(大全3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键字〔大全3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键字〔大全3篇〕(篇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____的重要使命。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____就团结带着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妙生活开场进展艰辛奋斗。
____成立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根底。
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着人民施行了大规模、有方案、有组织的扶贫开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脱贫攻坚补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xx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获得感、幸福感、平安感显著增强。
xx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脱贫地区整体相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经济社会开展大踏步赶上来。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成功,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着人民创造美妙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实现人的全面开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xx”已经开局起步,我们要实在做好稳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走中国特色社会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开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兴旺地区共享开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落伍、赶上来。
在全面建立社会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砥砺奋进。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键字〔大全3篇〕(篇二)在全面建立社会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越来越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任务。
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伟大事业而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关乎经济开展与社会稳定,更关乎党长期平安执政。
因此,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上从达成共识走向形成合力,已经是当务之急。
在共同富裕问题上形成合力至关重要。
共同富裕是一项涉及从顶层设计到政策安排再到行动落实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状况数据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状况数据1. 介绍解决温饱问题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近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文将通过统计数据和重要指标,详细介绍中国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状况。
2. 解决温饱问题2.1 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经过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1978年至2019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从3.87亿吨增加到6.8亿吨,年均增长率达到3.19%。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12.39千克增加到474.9千克,足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农田面积保持稳定,并在高质量农田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
2.2 农村贫困的消除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并积极推进农村发展。
•自2013年以来,中国共有近1000个贫困县摆脱贫困。
•2019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项目,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3. 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3.1 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快速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支持。
•从1978年至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字6.3亿元增长到99.1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到9.5%,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已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3.2 收入增长和财富分配经济增长不仅带来了总体的国民收入增长,也促进了财富的分配。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9年的3.15万元。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所降低,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3.3 城乡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加大了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9年的60.6%。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作者:苏冬梅刘洁晶张宇光邢春燕杨宏敬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24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工程,事关居民福祉和社会稳定和谐。
坚持民生优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提高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民生工程主要从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养老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紧盯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根据当地特点发展旅游行业等几个方面保障和改善。
改善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明确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具体措施,是我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民生;民生工程;幸福感;获得感[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民生是什么呢?民生问题就是住院报销下来的一叠钞票;是走路10分钟就可达到的学校;是上班路上的畅通无堵;是疲惫了一天,家庭餐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是照亮黑暗的一缕阳光;是波涛巨浪中的一叶扁舟;是烈日炎炎涌出的汨汨清泉……民生就是我们在衣食住行中的细枝末节,是我们每个家庭在生活、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直接体验。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提高民生保障问题,兜底民生底线。
追求幸福是我们永恒不变的目标。
所谓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指人们的一种主观心理的感受,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生活、教育程度、工作就业、医疗保障等状态的满意程度。
随着居民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幸福的定义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或精神层次的满足,而是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元性、多层次的体验。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提高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主要从以下几点:1 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问题“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要让棚户区和老城区的居民居住更加舒适、生活更加美好,解决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小康社会中提现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小康社会中提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一进程的历程和特点。
一、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实行家庭包产到户制度,使得农村家庭可以自主耕种土地,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物。
其次是推行城乡统筹制度,将城市和农村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
此外还采取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等措施。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
同时,中国还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2.社会保障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包括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养老金水平、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措施。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教育事业中国政府还在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
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师资队伍等措施,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文化建设中国政府还注重文化建设,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创新。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修缮古迹等措施,促进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
三、特点1.发展速度快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
这一特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2.政府主导中国政府在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主导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3.市场化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实行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调节作用。
扎实推动什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扎实推动什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原标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共同
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扎实推动共同
富裕,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
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
实现共同富裕时刻铭记在心头、体现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落实在各项工作
举措里,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
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不断缩小发展和收入差距,让
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大力推进创新。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
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要坚持在发展
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
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
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
(熊映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作者:杜珉璐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12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基本方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践行人民中心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民生愿景,开启了为民谋福的新征程。
关键词:十九大;人民;民生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003-02党的十九大报告,高举旗帜、高瞻远瞩,通篇洋溢着改革实干的豪情,承载着人民的历史担当,到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
报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高峰。
报告鲜明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三个意味着”、“五个是”和“八个明确”清晰地指出了“新时代、新思想”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基本方略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全面增进民生福祉”的执政理念。
一、坚持人民中心思想,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意味着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每个中国人创造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
《孟子·梁惠王下》中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使命和价值追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光明的前景。
共同富裕推动民生改善助力人民幸福生活

共同富裕推动民生改善助力人民幸福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时代,共同富裕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普遍的赞誉。
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共同富裕不仅要求经济增长,也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推动民生改善、助力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要素。
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实现全面发展、共享发展。
全面发展要求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更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这就意味着不仅要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还要解决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需求。
为了实现全面发展,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要改善教育条件,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次,要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此外,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生产生活的便利性。
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
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共同富裕还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
改革创新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之源,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同时,还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对民生改善的投入,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为民生改善做出应有的贡献。
个人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共同富裕是推动民生改善的必然要求,助力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和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最新学习《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得体会

着眼增进民生福祉,在强烈的“事业心”中提升获得感“底数”。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获得感是幸福感的基础。
获得感首先是要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持续改善、经济收入持续增加,能病有所医、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在精神层面,要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能够享受公平公正的同等权利。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因此,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底数。
着眼攻克民生难题,在强烈的“责任心”中提升幸福感“指数”。
幸福感是一种情感与心态,是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喜悦情绪,比如工作与生活得体面、享有尊严与自豪等。
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状况及问题的“风向标”,人民群众幸福感高,对社会的认可度就高;幸福感低,人们就会焦躁不安,连获得感也谈不上了。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农村留守人员生活保障问题、一部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家庭生活困难等,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党和政府改善民生和平安建设所带来的幸福感。
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重托,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强烈的责任心,在公共服务、健康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时刻与人民心贴心、心连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
着眼砥砺为民作风,在强烈的“进取心”中提升安全感“系数”。
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保障。
稳定而有质量的就业、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的公平正义,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是安全感的基本来源。
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需要扎实的干部作风作保障。
党员干部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温饱民生”到“幸福民生”执政理念的不断提升论文摘要本文重在阐述江都市改善民生,创建和谐幸福之城的实践举措,从“富民”、“惠民”、“安民”三个纬度凸现我市“幸福民生”的内涵,从执政理念的提升、“以人为本”的践行、转变生产方式的需求等方面就创建和谐幸福之城进行简述,并进一步就如何建设好和谐幸福之城提出几点见解。
论文关键词民生富民惠民安民和谐幸福之城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共识。
扬州是在全国比较早地提出要建设“幸福扬州”的城市,在“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创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等方面探寻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江都区站在“十二五”发展的起点上,呼应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总体要求,也提出了把江都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和谐幸福之城的目标任务。
从“温饱民生”到“幸福民生”,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提升,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日益凸显。
一、从温饱到小康——江都区民生福祉逐年改善近几年来,江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一系列富民惠民为民的举措,在民生工程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充分感知小康。
同年,经江苏省全面小康考核部门综合评审,一致认定江都总体上全面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值。
2009年,由新华网《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江都更被评为十大最具幸福感县级市,成为苏中苏北地区唯一当选的县级市,江都市民在民生福祉的逐年改善中体验着由温饱到小康到幸福的转变升级。
(一)“富民”工程让市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无论是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创建和谐幸福之城,夯实物质基础是根本,只有提高人民的收入、想法设法让农民增收,才能从源头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
生活富裕不是和谐幸福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钱人不一定是幸福的(比如经济特区深圳被称为最不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但生活潦倒、食不果腹的人肯定不是幸福的。
因此区委、区政府从2004年起提出“把加快富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以富民优先为抓手,全力推进创业富民、就业富民、帮扶富民等各项民生工程,人民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近些年来更加关注民生、关注和谐、关注发展,把富民惠民为民作为打造和谐社会的核心环节,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通过近几年来富民工程的大力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都以14%左右的比例递增,同2000年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即将达到2万。
人民群众在“钱袋子”逐年鼓起来的情景下感受着小康,感受着和谐幸福。
(二)“惠民”工程让市民的腰杆子挺起来构建和谐幸福之城,千方百计使人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是一方面,更要想方设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衣食无忧,这就要更加注重解决住房、医疗、教育这些关系老百姓基本生存、切实利益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五有”水平,消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为此,近几年来,以普惠百姓为目标,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手,逐步制定和完善了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在民生改善中充分享受小康,体悟幸福。
自2004年起通过采集岗位、举办市场、落实政策、服务推进等措施,启动实施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
去年全年实现就业9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
由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到2002年加大扶贫解困力度再到2007年关注民生,纾解民困,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截至到2011年底城乡低保基本现应保尽保,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标准自然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十一五”时期比“十五”期末净增94%、58%。
实践证明,有了收入来源和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就会逐年递增。
有了闲钱百姓才有底气,腰杆自然也就挺起来了,有了保障才能有余力去追求品味,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三)“安民”工程让市民的小日子美起来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体验,古今中外无数专家学者试图为“幸福”下定义,然而似乎都不能全面地去诠释它,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幸福是个人对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满足的程度。
因此构建和谐幸福之城光有人民生活富裕是不够的,还要让百姓精神生活富足。
安民才能乐民,安居方能乐业。
近些年来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定和谐的人文环境,不断加快发展城乡文化事业,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打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平安江都”“法治江都”的名号在全国打响,民众安全感倍增,社会和谐指数不断上升;打造民主的参政环境,不断拓宽公民参政议政渠道,居民积极参加社区选举,各项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二、建设和谐幸福之城的理论分析由最早的“温饱民生”、“解困民生”,解决的是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问题,力求惠及最大多数百姓;再到近年来提出的“和谐民生”、“幸福民生”,让每个人共创和谐社会、共谋幸福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其中蕴含的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提升。
“和谐民生”、“幸福民生”就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创新富民惠民举措,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社会和谐度,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高度体现。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一个幸福、和谐、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更加注重发展指标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
建设“和谐幸福之城”就是要将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提高城市的幸福指数”上来,这是对多年来改善民生工作的发展和提升,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体现。
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是对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
目的决定手段和方式,只有将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作为施政的根本目的,才能从正当的途径上去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和谐幸福之城”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统筹起来,既注重发展增速更注重对市民的人文关怀,既注重经济总量更注重市民的内心感受,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富足,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利益。
三、建设和谐幸福之城的思考(一)水桶理论——“边缘人”的幸福才是真幸福所谓“水桶理论”说的是: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可以推论得出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同样的理论可以类比到我们和谐幸福之城的建设中来,只有所有人都感受到和谐幸福,这个城市才可能被称为“幸福城市”,这里的短板可以姑且称为“边缘人”。
本文所指的“边缘人”并不是那些个别的精神上的先行者,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信念,通过自己世俗生活的涅盘,从而升华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人(比如尼采、康德),而是指我们现实生活中暂时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他们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比如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只有当处于社会最边缘的人群感到幸福了,这个社会才能算是真正幸福了,而要让社会最边缘的人感到幸福,首先要满足就业需求。
“和谐幸福之城”的市民是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的群体,因此安居乐业,老百姓身体健康是最基本的要素。
许多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他们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自力更生的机会,幸福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成功满足的喜悦。
例如一些由于企业改制而成为社会边缘群体的下岗职工,只拿了一点补贴,只要经过很好的组织,就可以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的主流,拥有自信和幸福感。
(二)声东击西——降低痛苦指数以提高幸福指数许多城市在提出“幸福民生”,建设幸福城市的同时,总是顺带提出要通过各项举措提升幸福指数,然而幸福更大程度上源自人的主观体验,幸福指数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就真的同步提高了吗?而且幸福是否可以量化为幸福指数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和谐幸福城市的过程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时不妨先放开幸福指数一说,反其道而行之,从幸福指数的反面——痛苦指数入手去思考问题。
我们不能保证实施一项举措后市民都普遍能够感到幸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降低百姓的痛苦指数,从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问卷等多渠道了解把握百姓的痛苦源于哪里,想法设法去减少这些苦楚,从客观上去减低痛苦,虽然不能保障人民都能达到幸福,但至少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度。
从痛苦指数入手去提高幸福指数何尝不是改善民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呢?在现实生活中,增长不等于增收、富裕不等于幸福、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的现象依然存在,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完全对应,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环境质量、创新创业条件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这些都可能是人们痛苦或者困扰的根源。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民情实际,认真解决困扰老百姓的问题,痛苦减少了,幸福才会真正写进人民群众的心里。
因此,建设和谐幸福之城,必须从影响城乡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薄弱环节抓起,从改善民生、加快民富、促进和谐等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幸福需求,切实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
(三)长效机制——和谐幸福民生与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挂钩如何将“幸福指数”具体化,这就需要讨论一下“幸福指数”考核的问题。
要构建长效机制,就要探索将“幸福指数”与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相挂钩,把群众的“幸福指数”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促使各级干部更加重视民生,不断增加对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问题的投入,以不断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努力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把事关百姓幸福和福利的民生问题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彰显着发展理念从GDP本位向“民生本位”的转型。
那么纳入干部政绩体系后,又该由谁来衡量和评价呢?“幸福指数”不同于GDP增速,一个百分比的数字就能说明。
“幸福指数”真要具体化了,那就是民众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生活感受,构成了民众的幸福体验。
既然幸福感是来自民众自身的心理体验,是民众对生活满意度的切身体验,那么,民众才是“幸福指数”高低的最终裁判,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感触最深,也最有发言权。
对考核不及格的干部,应实施问责追究,如此一来,“幸福指数”才会水涨船高。
这样才能保障“幸福指数”的目标不至于偏离民众现实需求,保障“和谐幸福之城”的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