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书CB先天性心脏病形成发展和干预的基础研究

合集下载

2010年973项目

2010年973项目
煤等含碳固体原料大规模高效清洁气化的基础研 究
2010CB227100 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200 大规模高效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300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1
序号
项目编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项目名称 东南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洪伟 刘新宇 任晓敏 许宁生 刘铁根 李波 孙家广 蒋昌俊 陈章渊 余少华 夏军 杨修群 吕达仁 周名江 石建省 赵美训 王超
超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基 础研究 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异质兼容集成与功能微结构 2010CB327600 体系基础研究 新型微显示和场发射平板显示高品质化及应用的 2010CB327700 基础研究
1315.00 1328.00 1312.00 1345.00 1331.00 1440.00 1373.00 1418.00 1409.00 1379.00 1167.00 1184.00 1290.00 1433.00 1268.00 1317.00 1195.00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 论
2010CB732100 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2010CB732200 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2010CB732300
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稀土催化材料应用的 基础研究
2010CB732400 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钢铁研究总院 中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董瀚 邱冠周 孙军 益小苏 孙晓峰 朱敏 张文军 李世海 刘日平 李晓谦 戴琼海 吴一戎 冯夏庭 张顶立 孙润仓 卢冠忠 鞠熀先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子诊断及基因治疗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子诊断及基因治疗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子诊断及基因治疗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婴幼儿时期出生时已存在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它是一类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有很多儿童因先天性心脏病而失去了生命或面临长期治疗和后遗症的风险。

因此,高效、准确的先天性心脏病分子诊断及基因治疗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子诊断主要基于基因突变的分析。

它是通过对患儿的DNA样本进行测序和分析,确定患儿基因是否存在突变从而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手段。

基因突变也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进行分子诊断过程中,先天性心脏病与突变基因的关联是比较重要的。

例如,心室间隔缺损(VSD)常常与GATA4和NKX2-5基因突变相关。

因此,寻找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对于进行准确的分子诊断非常重要。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基因诊断已经成为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和基因突变之间的关联已被发现。

因此,通过基因诊断预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风险是非常有前景的。

除了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是另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调节突变基因的表达或修改突变基因的蛋白质结构来达到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其效果已经得到了证实。

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过程。

首先,需要寻找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接下来,需要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通过导入正常基因来修复突变基因。

此外,还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验证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虽然目前基因治疗仍面临许多挑战和未知的风险,但只要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得到证明,基因治疗有望成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

总之,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先天性疾病。

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是两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它们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虽然这两种方法的应用仍存在许多挑战,但只要逐步深入开展研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它们有望切实地帮助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

先天性心脏病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634G〉C的相关性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634G〉C的相关性研究

1 . 3 方 法
是先 天性 畸 形 中最 常见 的一 类 , 约 占各种 先 天 畸 形 的2 8 , 它是 指在 胚胎 发育 时期 由于 心 脏 及 大血 管 的形成 障碍 或发 育 异 常 而 引起 的解 剖 结 构 异 常 , 或 出生 后应 自动关 闭 的通道 未能 闭合 ( 在胎 儿 属正 常 )
具有 以下一项 者 为排 除病 例 , ①新 生儿 期婴 儿 ,
卵 圆孔未 闭 及动 脉 导 管 未 闭存 在 , 因 两者 仍 有 自行
闭合 的可能 , 不 作 为 研 究 样本 ; ②CHD患 儿 出现 艾 森曼 格综 合征 , 肺 动脉 压力 极 高 , 心 内缺 损 的血 流方
用 t 检验 。两组 间 比较 采 用成 组 检 验 , P< 0 . 0 5 为有 统计 学差 异 。
2 结 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康 儿童 共 7 5例 , 其 中男 3 g例 , 女3 7 例, 年 龄为 5月
龄一 1 2岁 , 均 经过 超声 检查 已除外 C HD, 并 且无 其他
先 天性疾 病 或肿 瘤 , 肝、 肾功 能均 正常 。所 有对 象均 为汉 族 , 两组年龄, 性别差 异均无显著性 ( P>
1 . 3 . 1 目的基 因的提 取 和 扩增 病 例组 及 对 照 组 患儿 清晨 空腹 6小 时 以上 , 采 集静 脉血 2 ml , E D T A
抗 凝 管保存 , 采 集后 2小 时 内 , 离 心机 3 5 0 0转/ 分, 离心 5分钟 , 抽 出血 浆 , 置 2 ml 离 心 管 中 。血 细 胞 及 血浆 均 在 一 8 0 。 C冰 冻 保 存 。饱 和 酚一 氯 仿 法 提 取

新生儿为什么会出现先天性心脏病

新生儿为什么会出现先天性心脏病

新生儿为什么会出现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指婴儿在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

这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它涉及心脏的发育和形态,是婴儿死亡和儿童心血管疾病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先天性心脏病呢?下面我们从原因和发展机制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原因:1. 遗传基因突变: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儿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家族历史,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心脏病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一些基因突变或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异常,从而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2. 母体妊娠期不良环境:如果母亲在妊娠期间暴露于某些有害物质,如病毒、药物、酒精、尼古丁等,会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这些有害物质能够干扰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导致心脏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

3. 妊娠期慢性疾病:妇女在妊娠期间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会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这些疾病会对胎儿的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发展机制:先天性心脏病的发展机制十分复杂,涉及胚胎发育过程中许多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

1.心脏形态异常:正常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形成心血管系统,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心脏。

然而,如果在发育的过程中有某种异常,如细胞增殖、细胞迁移、血管形成等方面的问题,就会导致心脏结构上的异常,从而引发先天性心脏病。

2.心脏功能异常: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可能导致心脏瓣膜、心脏壁或心脏血管的功能异常。

例如,心脏瓣膜的关闭不完全,心脏壁厚度异常等,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运转,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3.心血管系统供血异常:心血管系统供血的异常也是先天性心脏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血液的正常供给对于心脏和血管的发育至关重要。

如果血液供应不足,例如供应血液的动脉或静脉发育异常,就会影响胚胎心脏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和诊断研究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和诊断研究进展

B.
强化孕期保健
C.
加强产时及产后保健
第二;遗传方面
禁止近亲婚配。 由于遗传学病因相当复杂,目前的研究还远远不能
阐明其本质,因此从遗传方面进行预防相当有难度。
国内外暂未见任何相关报道。如今后能发现及明确先 心病基因的位置,或许可以通过基因敲除、基因修复
等基因疗法进行预防。
诊断
主 要 类 型
心血管造影
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和 诊断研究进展
背景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指心脏或大血管在胎 儿期发育异常引起的,在出生时病变即已存在的疾病, 简称先心病。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或主动脉狭窄、 动脉导管未闭、复杂型心脏病(含法乐四联症)及心 内膜垫缺损等是先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国内保守估计其发生率为50/1000活产儿,而 30%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死于婴儿期,给家庭、社会 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危害着儿童的 健康和生命。
• •
双源螺旋CT

吕建利等比较了双源螺旋CT(DSCT)和超声心动 图(TTE)对38例先心病患儿(男29,女9,37d-11岁 )的诊断符合率,得出结果如下表2:
DSCT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科最常见的心脏病,应普遍提 高健康生育意识,使被动预防变为主动预防,同时提 高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强化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先天缺陷儿的出生。提高人口出 生质量,避免给社会和家庭增加负担。 但预防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在胎儿的心脏检查中, 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在胎儿 期为正常生理结构,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房缺、室缺 范围较小时难以发现,所以最后确诊仍需要在出生后 。

ACG缺点:
为有创性检查、且有射线损伤(儿童对射线敏感)、 操作复杂及费用较为昂贵而限制了临床普及。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研究报告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研究报告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研究报告介绍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婴幼儿期即出生时或围生期内发生的心脏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困扰医学界和家庭的问题。

由于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加之其病情的复杂多样性,临床诊断和治疗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进行研究。

一、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因胚胎发育阶段心脏的生长发育异常,造成心脏内、外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其临床表现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新生儿期常出现发绀、心率异常等现象,但如果发病较轻的话症状会很轻微,需通过专业的心脏超声检查才能发现。

目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1.胎儿超声检查胎儿超声检查可发现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对于高危孕妇比如有家族性遗传的可以通过此方法预先发现判断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分娩后病情加重。

2.新生儿体格检查新生儿出生后由专业医师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是否出现发绀、呼吸急促等症状,这也是目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3.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现阶段最为有效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方法之一。

它通过超声波的高穿透力和分辨率显示心脏结构和流量动力学特征,及时发现存在的异常,提供依据和基础。

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策略目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将取决于病人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病情的稳定程度。

1.保守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轻且不会影响患儿生命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心脏间隔缺损等,需要及时治疗,但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与行为干预即可。

药物治疗应根据病人年龄、体重、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来决定,以确保合理的用药剂量和时间。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可能危及患儿生命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等,则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大体分为开胸手术和经皮穿刺手术两种。

前者主要适用于心脏畸形复杂、大量出血、体重轻的新生儿或手术难度较大的患儿,而后者则适用于体重较重的患儿和手术难度不大的患儿,同时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具有无痛苦、快速、安全等优点。

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缺陷的分子调控

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缺陷的分子调控

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缺陷的分子调控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是指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心脏结构异常,是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分子调控在CHD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胚胎发育阶段和分子机制两个方面介绍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缺陷的分子调控。

一、胚胎发育阶段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先天性心脏病多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并且与生物体早期器官系统建立和血液循环的缺陷密切相关。

1. 第一周:原始纤维板的建立在第一周,原始纤维板开始形成,并进一步发展为原始心管。

这一过程中,神经嵴细胞、内殖鳞幼嵌合以及上皮至中线间质转化等相互协同作用起到关键作用。

其中,TGF-β家族因子通过信号传导途径参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并对神经嵴细胞增殖和迁移产生影响。

2. 第二周:原始心管进一步发展在第二周,原始心管进一步分化为心腔和心室,包括细胞增殖、扩张和迁移的过程。

该阶段主要由多个信号通路如BMP、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Notch等参与,调控细胞命运和增殖。

3. 第三周:先天性心脏病的形成在第三周,成型的心室开始收缩,而肺动脉和主动脉也开始分离出来。

此时,分布于永动芽尾部的神经嵴细胞对外侧问题大起到限制作用。

同时,一些基因突变也可能影响普通的血管形成。

下游因子NKX2-5被为关键调控因素,并控制了包括SHOX2、GATA4、TBX5等多个转录因子启动。

二、分子机制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调控分子机制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许多基因突变已被证实与CHD有关,并通过影响信号通路或转录因子活性来导致异常胚胎发育。

1. 基因突变与信号途径调控许多调控心脏发育的信号途径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Wnt、Notch和TGF-β家族。

这些信号途径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导致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错误。

2. 转录因子与基因表达调控转录因子是体内的关键调控分子,在CHD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与治疗策略

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与治疗策略

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与治疗策略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指在胎儿发育时,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出现缺陷或畸形。

这种疾病通常是由遗传或环境因素造成的。

据统计,每1000个婴儿中就有8个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因此,对于这种疾病的研究与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目前,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因素研究遗传因素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与CHD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过对患者与正常群体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可以揭示这些基因的突变类型和频率。

因此,在研究其中发病机制的同时,也可以为早期的诊断和预测提供基础。

胚胎发育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往往是在胎儿发育期间形成的。

对胚胎心脏的发育过程加深了解,对于预测和诊断CHD也有重要意义。

胚胎学研究可以揭示胚胎心脏从发生到成型的分子机制,最终推进大量生物工程和细胞方向的先天性心脏病研究。

药物治疗研究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因复杂多样,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解决所有问题。

因此,药物治疗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药物治疗的关键是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最小化对人体的副作用。

一些药物,比如压力性多肽和ACEI等,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成为了一种新型治疗策略。

外科治疗研究对于一些需要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方法。

但手术治疗的难度和风险较大。

因此,研究人员在各种疾病模型中不断优化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包括手术方法、外科中的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等,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方向虽然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已经不断发展,但疾病成因的复杂性依然困扰着临床工作者。

因此,未来研究的方向很可能是多学科之间的互动。

包括生物学、心脏组织工程学、医学影像学、遗传学以及流体学和流体动力学等相互联系的领域。

研究人员需要探索应用多种科技手段来跨越学科间的障碍。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立足于知识体系的多方面整合,共同建立一种更加全面的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策略。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书C B先天性心脏病形成发展和干预的基础研究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项目名称:先天性心脏病形成、发展和干预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胡盛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卫生部一、研究内容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1. 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促进心脏间隔缺损和圆锥干畸形的发生,如果能甄别到这类环境因素,那么它是如何作用于遗传因素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2. 什么样的遗传因素对导致心脏间隔缺损和圆锥干畸形的发生,如果能甄别到这类易感基因位点或表观遗传学变化,那么它们是如何影响心脏的胚胎期发育从而导致畸形的最终形成3. 什么样的生物标记物可以预测心脏间隔缺损或圆锥干畸形的发生,以及其疾病进展肺血管功能的变化4. 未成熟心脏和肺脏和成熟心肺的超微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在哪里,针对这些差异是否可以研发出新的肺灌注保护液和内源性的心肌保护措施5. 先天性心脏病发展过程中心肌细胞增殖、凋亡、萎缩等现象在心室重构中起的作用以及相应调控机制如何如上所述,课题组从公共卫生学、基因和分子、临床研究三个层次对这几个有机联系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现简述研究内容如下:公共卫生学层次1.完善胎儿早期超声诊断技术,建立基于孕妇人群且符合医学伦理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前瞻性研究队列,通过出生缺陷监测医院能够快速早期发现怀有心脏间隔缺损和圆锥干畸形的病例,收集到多种类型的生物标本(如脐血、孕妇血液、尿液、胎盘等),利用代谢组学等技术,进行有效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研究。

2.在分析检测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基础数据上,采用系统生物学技术,多种分析模型进行探索和比较,识别出最佳的分析方法,效研究环境因素风险等级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甄别出预测疾病发生的生物标记物。

基因和分子机制层次1. 利用2个途径获得的疾病的宝贵的生物标本,利用最新的基因组学技术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由于所聚焦的疾病单一和所具备的网络齐全,为获得大量均质性的样本提供了保障,通过基因组平台的研究,最终为心脏间隔缺损和圆锥干畸形易感基因进行定位。

2. 利用前期获得的两个独特的涉及心内膜垫和瓣膜缺陷的斑马鱼突变体以及圆锥干畸形的小鼠模型,对畸形发生的发育学分子机制进行研究。

去获知基因改变后胚胎期的心脏发育是通过何种信号途径逐步趋向畸形发生,从而为宫内干预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临床研究层次1.对临床和动物标本中获得的组织和血液标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获知一系列未知的关于心脏疾病进展和肺血管功能的生物信息。

从而最终确立若干生物标记物去预测疾病的预后和肺动脉高压的进展。

2.利用乳猪等体外循环模型,结合实时微渗透、micor RNA谱等技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未成熟心肺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行研究。

对前期开发的肺保护液进行改良,对其在液态化通气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并针对未成熟心肌特点制定新的内源性心肌保护策略。

3.在心室重构逆转研究中,对临床获得的心肌组织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其细胞增殖、micro RNA表达等进行研究,利用前期内源性磷脂信号分子的研究基础,对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凋亡、肥厚等基本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新的生物治疗靶点,为有效修复心肌提出新的策略。

总之,我们拟围绕基础到临床再到公共卫生层面5个连环且交叉的科学问题就“心脏间隔缺损”和“圆锥干畸形”这二类最常见畸形的成因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治疗密切相关的3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促使出生缺陷防治向纵深方面发展。

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本研究将通过在公共卫生、基因和分子机制和临床研究等三个层面上,紧紧围绕“先天性心脏病形成、发展和干预”这个命题,以我国最常见的2类心脏畸形(心脏间隔缺损和圆锥动脉干畸形)为突破口,针对畸形形成的环境和遗传因素、发育机制;以及和临床密切相关的肺血管功能异常生物标记物、未成熟心肺保护和疾病进展中心室重构和逆转等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拟在上述三个层面和八个方向上取得突破性学术成果(成果以国际高影响因子的SCI 期刊收录论文为标志);同时结合目前我国实际,从研究结果出发发展一套适合临床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需求的新的三级预防方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新的治疗策略或可行的公共卫生政策,从而降低先心病发病率、提供预警指标和提高治疗疗效(成果以实施新卫生政策后地区先心病发病率变化的年度统计报告、国家发明专利、新药临床研究证书等为标志),最终为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年预期目标:1. 在公共卫生研究层次,通过改善胎儿超声诊断技术来提高畸形检出率,通过出生缺陷监测网络获取大样本量流行病学数据和生物学标本,获知针对心脏间隔缺损和圆锥动脉干畸形形成明确的环境致畸因素,并在细胞和模式动物学水平说明其机制。

利用多中心的合作,在发展先心病的临床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国内最大的基于先心病病种的多源环境资源和生物资源标本库,为基因定位等研究提供标本,发现若干新的遗传位点。

2. 在基因和疾病形成分子机制上,利用临床资源和流行病学研究获得的生物标本,从易感基因定位和表观遗传学角度揭示心脏间隔缺损和圆锥干动脉畸形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

在模式动物学水平,从心内膜祖细胞和心脏胶质发育缺陷的斑马鱼突变体和心脏神经脊细胞缺陷的小鼠突变体入手对畸形形成的发育机制进行研究,发现4-6个关键基因并鉴定其功能,为开发药物宫内干预胎儿心脏畸形形成提供靶点。

3.在临床研究层次上,紧扣“肺血管功能异常生物标记物”、“围手术期未成熟心肺保护”和“疾病进展中心室重构和逆转”三个和临床紧密结合的科学问题,利用医院临床资源、动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从临床获得组织标本中获取相关2-3个可以有效判断肺血管预后的生物标记物;从大型动物体外循环模型中获得优化的肺灌注液配方和2-3种内源性心肌保护手段;从临床组织标本和大鼠动物模型上对在、未成熟心肌组织在心室重构等进行研究,开发若干基于细胞或基因治疗的新的生物治疗手段。

4.力争在五年时间内取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具体考核指标是在Nature、Science、Cell以及其姊妹期刊、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Development等高影响力SCI 收录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6篇,在国际先心病领域较高影响力(以美国心胸外科协会会刊Journal of Thoracic Cardiovascular Surgery 和英国心血管病协会会刊Heart的IF> 为标志)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60 篇。

国家发明专利、实用专利等受理或授权15 项左右。

5.以课题所在单位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博士后20-25 名,培养博士生100-120 名,硕士生80-100 名。

三、研究方案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思路就是从前期工作基础和临床实践出发,选择二类常见先心病——“心脏间隔缺损”和“圆锥动脉干畸形”开展研究。

在总体上我们从公共卫生学、基因和分子机制以及临床研究三个层次去设置了紧密联系、以临床疾病为主线的5个科学命题即“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易感基因定位和模式动物中心脏发育分子机制”、“疾病中肺血管功能异常生物标记物”“未成熟心肺保护”和“疾病进展中心室重构和逆转”。

总体研究方案本着从基因到细胞,再到人类患者器官学水平,直至群体的公共卫生学层次;从斑马鱼等模式动物到大型动物模型(猪,犬等),到人类生物标本,去集中探讨环境-遗传-心脏发育异常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揭示心脏畸形发育异常形成和进展的分子机制进而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新策略。

研究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上图所示。

我们将利用课题中包括的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和地方专业先天性心脏病监测网,结合多家大型先心病临床中心,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和生物标本。

标准化生物样本库和高质量研究队列的建立,将为畸形形成的环境和遗传因素研究提供材料。

我们将利用高通量基因组学平台进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进行高危环境因素的甄别。

针对心脏间隔缺损和圆锥动脉干畸形,我们前期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模式动物模型,包括心内膜垫缺损和瓣膜畸形的斑马鱼模型和心脏神经嵴细胞缺陷的小鼠模型等,我们将利用此模型进行深入的发育学机制研究。

同时这些模式动物将用于流行病学研究中获知环境污染因素机制的研究。

在进行对畸形形成的病因学研究同时,课题组将对疾病形成后发展以及治疗中相关的两个主要课题开展研究。

我们将使用新的技术(包括蛋白质组学,microRNA组学、微渗透技术等)对前期从临床中心获取的肺、心肌组织标本进行研究,从而寻找预测肺血管功能变化的生物标记物以及影响未成熟心肺损伤的主要环节。

同时从microRNA变化和小分子溶血卵磷脂等改变,对未成熟心肌细胞在心室重构中作用进行研究。

四、年度计划研究内容:1一系列新的检验技术改良研究和关键实验技术和动物模型建立研究;2 心脏间隔缺损发育形成中Lycat基因启动子研究3 圆锥动脉干畸形遗传易感位点全基因组高密度SNP和CNV扫描;4 心室肥厚和萎缩中微小RNA变化研究研究目标:1 一系列检验和实验关键技术的确立:包括○1胎儿超声技术改良(三维超声在胎儿先心病检查中应用)。

○2新的流行病学采集工具的设计和生物标本采集新流程的确立。

○3新的先心病易感基因互作模型的建立○4低阻力膜肺的确立。

○5构建溶血磷脂受体不同亚型基因的腺病毒重组体和其siRNA腺病毒重组体。

2一系列关键研究人群的入选和组织标本的获取:包括○1 1500份间隔缺损血液标本的收集和50份间隔缺损心脏样本的收集。

○2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家系入选。

○3同卵双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入选○4收集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肺组织样本(50例)○5肥厚心室和萎缩心室等心脏组织标本的获取○6肺灌注损伤组织标本的获取。

3. 一系列关键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1建立lycat转基因斑马鱼和小鼠○2建立肺动脉高压和心室肥厚和萎缩的大鼠模型4. 鉴别调节lycat基因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确定sco的mRNA和蛋白在斑马鱼心脏发育各阶段中表达情况。

5,筛选、定位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的遗传易感基因位点,在鉴定出显着互作位点基础上,采用通径分析方法构建基因互作网络。

6筛选在心脏肥厚及心脏退化过程中特异性改变的miRNA,并对其改变进行验证。

并对心脏肥厚及心脏退化过程中特异性改变的蛋白进行检测。

研究内容:1.心脏间隔缺损易感基因和表型关联性研究2.环境危险因子在模式生物的宫内胚胎体液环境和心脏组织中的分布和含量研究3.利用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系统生物学对圆锥动脉干畸形的基因互作网络分析研究4.分离Lycat相互作用蛋白和研究调节lycat的转录因子,揭示sco突变体心脏心胶质缺陷的分子基础5.肺动脉高压和正常肺组织差异蛋白质研究;心肺灌注损伤组织和正常肺和心肌组织差异micro RNA研究6.溶血磷脂受体亚型和溶血磷脂对心肌细胞生长调节研究;特异变化的miRNA基因片段转染心肌细胞及心脏成纤维细胞后表达研究研究目标:1.完成双生子正常个体血液样本测序,分析间隔缺损致病因素;GWAS研究确定心脏间隔缺损候选基因2.明确关键环境污染物质(如苯)在胚胎心肌细胞的蓄积、转化规律及细胞毒性,明确导致心脏发育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作用的敏感期以及靶组织和靶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