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科普知识讲解学习

心血管病科普知识讲解学习
心血管病科普知识讲解学习

心血管疾病

实况报道第317号

2013年3月

重要事实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它死因

(1)。

?估计在2008年有1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0%(1)。这些死者中,估计730万人死于冠心病,620万人死于中风(2)。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受到的影响尤甚:超过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男性和女性的情况几尽相同(1)。

?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人数将增加至2330万人(1,3)。预计心血管疾病将继续成为单个首要死因(3)。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通过解决诸如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和肥胖、缺乏身体活动、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升高等危险因素而得到预防。

?每年有940万例死亡,或所有死亡数的16.5%可能由高血压造成(4)。这包括51%因中风造成的死亡以及45%因冠心病造成的死亡(5)。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

?冠心病——心肌供血血管的疾病

?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

?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部供血血管的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肌和心脏瓣膜的损害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畸形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脱落并移动至心脏和肺部。

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属于急症,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大脑。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心脏病和中风的最重要行为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使用烟草和有害使用酒精。行为危险因素引发大约80%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1)。

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造成的影响在个体中可能表现为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升高,以及超重和肥胖;这些“间接危险因素”可在初级保健机构得到衡量,它表明出现心脏病发作、中风、心衰和其它并发症的危险有所上升。

已经证明,停止使用烟草、减少膳食盐含量、使用水果蔬菜、有规律进行身体锻炼以及避免有害使用酒精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通过预防或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升高,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一些政策可创造出有利环境,使人们能够承担并可得到健康的选择。这些政策对鼓动人们采用健康行为并加以保持是必不可少的。

心血管疾病还有一些潜在的决定因素,或“起因的起因”。它们体现出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决定因素包括贫穷、压力,以及遗传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症状是什么?

心脏病和中风的症状

潜在的血管病通常没有症状。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可能是潜在疾病的最初警告。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包括:

?胸中部疼痛或不舒服;

?手臂、左肩、肘部、颌部或背部疼痛或不舒服。

此外,病人可能感到呼吸困难或气短;恶心或呕吐;头晕或昏厥;出冷汗;以及面色苍白。妇女更易发生气短、恶心、呕吐,以及背部或颌部疼痛。

中风的最常见症状为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通常是身体一侧。其它症状包括,突然出现:

?脸部、手臂或腿出现麻木,尤其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神志迷乱、说话或理解困难;

?单眼或双眼识物困难;

?走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无原因的严重头痛;

?昏厥或失去知觉。

发生这些症状的人应该立即就医。

什么是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风湿热引起的炎症和伤疤使心脏瓣膜和心肌受损造成的。风湿热由链球菌感染引起,儿童最初症状通常是嗓子痛或患扁桃体炎。

风湿热主要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尤其是那些普遍存在贫穷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中几乎有2%与风湿性心脏病相关,而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中,42%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34%与脑血管疾病相关。(2)

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包括:气短、疲乏、心跳不齐、胸痛和昏厥。

?风湿热的症状包括:发烧、关节疼痛和肿胀、恶心、胃痉挛和呕吐。

治疗

?早期治疗链球菌导致的嗓子痛可阻止风湿热的发展。长期定期使用青霉素治疗可预防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的风湿热反复发作并能阻止心脏瓣膜已受该病损害的

患者疾病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为何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问题?

?心血管疾病造成的80%以上死亡病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公布 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 亿,每10 秒就有1 人死于心血管病 8 月9 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 亿,每10 秒就有1 人死于心血管病;膳食不合理、吸烟、饮酒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已经连续7 年编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防治现状和临床研究现况的综合报告,也是一部评价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进展的信息量较大的信息交流平台。 心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态势 估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约350 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图1、2)。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 人,每10 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 人。 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 亿,即每5 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其中高血压2.66 亿,卒中至少700 万,心肌梗死250 万,心力衰竭450万,肺心病500 万,风湿性心脏病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200 万。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率持续攀升 高血压2.66 亿患者

高血压是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根据以往15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平均年增长3% 推算,2012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2.66 亿,即每5 个成人中至少有1 人患高血压。 超重/ 肥胖2.4 亿/7000 万人 我国人群超重率(体质指数24~27.9 kg/m2)为17.6%,肥胖率(体质指数≥ 28 kg/m2)达5.6%。18 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到2.4 亿和7000 万。我国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仍然呈持续上升趋势,2009 年上述人群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0.0% 和8.7%,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达到45.3%。 体力活动7 成人活动不足 与1997 年相比,2006 年男性总体力活动量减少了27.8%,女性减少了36.9%。调查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运动≥ 3 次、每次运动≥ 30 min)的人数占比为28.2%,但20~49 岁的青壮年人群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人群。 吸烟3.5 亿烟民 目前15 岁以上烟民有3.5 亿,被动吸烟者5.4 亿。我国男性吸烟率处于平台期,而年轻女性吸烟率有增加趋势。二手烟暴露水平基本无变化。2005 年我国吸烟总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5%。 膳食营养食盐远超6 g 谷类食物摄入量下降明显,而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食盐摄入量(平均每日12 g)大大超过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小于6 g 的标准;蔬菜水果摄入量较少。 血脂异常2.5 亿患者 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包括儿童、青少年的血脂水平。我国血脂异常者至少2.5亿。调查显示,成年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4.14~4.91 mmol/L)和极高(≥ 4.92 mmol/L)的患病率为3.5% 和3.0%。 糖尿病9240 万患者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是当今全球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及时总结我国主要CV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有效的应对和遏制其危害。 近日,我们在Nature杂志子刊发表了综述文章。这篇综述在大量相关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和深入思考基础上,提炼了当前中国CVD流行的八个重要特征及这些流行特征对防治工作的需求和挑战。本文将概括的介绍这篇综述的关键内容。 特征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负担快速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因二者在病因学、病理机制和预防策略上具有极大的共性,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趋于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进行综合防治。ASCVD的快速持续增加是当前我国CVD 流行的重要特征之一。ASCVD在CVD死亡和总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时的40%和11%上升到2016年61%和25%;同期的死亡人数从100万/年增加到240万/年。ASCVD的发病率(包括发病后死亡和存活的患者)亦持续上升,年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较1990年的增加幅度均超过

100%。ASCVD疾病负担的持续增加对我国的疾病防治策略和各种资源的配置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包括一级预防需求以减少发病人数、快速增加的急救和住院床位的需求以挽救急性期患者的生命、不断增加的康复和二级预防需求以降低大量ASCVD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应该认识到,ASCVD负担增加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病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和普及导致带病生存的高危患者数量的增加,所以我国的ASCVD的疾病负担预计会继续增加,这不仅对目前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带来巨大挑战、也对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和无数家庭带来持续增加的压力。如何应对我国ASCVD负担的持续增加显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征2:出血性卒中的流行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到170万例新发出血性卒中病例。近几十年来,尽管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为稳定仅稍有上升;而死亡率则明显下降,在心血管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的39%下降到2016年的27%。但在110个国家的比较中,我国仍是出血性脑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特征3:CVD流行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要点解读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要点解读 自2005年以来,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病、临床、防治、公卫、管理等领域专家编制每年一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年报),动态跟踪报道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趋势,综合评价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进展。年报搭建了学术界与政府、社会、媒体沟通的桥梁,成为心血管病科研转化的重要形式。2015年卫计委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列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域定期发布的五大重要卫生资讯信息之一。本文就《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的心血管病死亡情况及其危险因素部分作要点解读,供参考应用。 1 心血管病死亡情况[1,2] 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粗)率仍居各病种之首,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CVD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 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2014年农村CVD死亡率为295.63/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3.72/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脑出血74.51/10万,脑梗死45.30/10万);城市CVD死亡率为261.9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36.2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脑出血52.25/10万,脑梗死41.99/10万)。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超过370万。

图1 1990-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粗率变化 CVD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 2 心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31 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3]。 (1)中国在1958—1959、1979—1980、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7%,总体呈上升趋势(图2)。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4],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

中国心血管疾病多效复方片研发的共识与建议(最全版)

中国心血管疾病多效复方片研发的共识与建议(最全版) 一、中国心血管病的流行趋势与挑战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包括卒中)的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1],2005年我国死亡人口中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所致死亡超过80%。心血管病死亡是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占总死亡率的40%。2011年,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2位。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预测在下一个10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人数将增加17%。到2030年,每年将夺走5200万人的生命。全球80%以上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死亡病例将发生在低中等收入国家。欧美国家和日本经历了数十年的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开始下降。而中国目前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2.3亿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近350万人。中国面临心血管疾病患病和死亡人数迅猛增加的巨大挑战。 2010年心血管疾病在全球导致1700万人死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8630亿美元。这一经济损失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1.044万亿美元,增长22%。非传染性疾病给国民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仅心血管疾病在2030年前预计将耗费全球20万亿美元。中国心血管的发病率每年降低1%,则能产生经济效益10.7万亿美元。 2012年6月和8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北京组织国内预防医学和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对中国研发心血管多效复方

片(Polypill)的社会和医疗需求、目标患者群、临床研发方案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中国研发心血管Polypill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最佳策略是控制多重危险因素 不同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病预后起叠加作用。约7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有至少除血压升高以外的一种危险因素,30%患者有3种以上危险因素。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未能够全面遏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干预和二级预防的系统管理和实施可能是主要问题。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是预防心血管病的最佳策略。2011年Ndindjock等[2]研究认为综合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比单一危险因素管理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如采用单一危险因素管理,60%的成年人需要治疗,每年每10万人中将避免157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如进行心血管综合危险因素管理,则仅有5%的成年人需要治疗,每年每10万人中将避免92例心血管事件发生。因此,同时进行心血管病综合风险管理成本效益比更优。三、心血管Polypill的研发历史与优势 21世纪初,出现了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联合药物治疗的策略。2003年,Wald和Law等提出Polypill的概念,即由几种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不同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3]。当时提出的Polypill组分包括3种半标准剂量的降压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叶酸,可以降低80%的冠心病和脑血管事件。在心血管疾病低危人群,Polypill可将冠心病相对风险降低44% ,卒中相对风险降低21%;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Polypill可将冠心病相对风险降低62%,卒中相对风险降低60%[4]。

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1 心血管病死亡情况 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CV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图1,图2)。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3)。2014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95.63/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3.72/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脑出血74.51/10万,脑梗死45.30/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61.9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36.2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脑出血52.25/10万,脑梗死41.99/10万)。

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图4)。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 中国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7%,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 正常高值血压:1991~2009年间中国营养与健康研究(CHNS)在九省分别于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对18岁及以上成年人进行了7次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血压正常高值的比率从1991年的29.4%增加到2009年的38.7%,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