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论文: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课题研究论文: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94940 临床医学论文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手术刀片、穿刺针、缝合针以及注射针等多种医疗器械都可能造成针刺伤害,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针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分析,是关乎全体护理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分析通过系统分析,引发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医院管理部门对针刺伤重视不够、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规范和护理对象不合作。

在医院管理层方面,很多医院只是强调了护理工作人员应该防止患者出现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并要求一人一针一管制,却很少甚至没有提出避免或减少防止针刺伤的具体措施。

同时,很多医院对护理人员教育不够,新上岗护士的培训内容总是一些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专业知识及技能,没有针刺伤防护知识。

在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方面,很多护士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长期的工作中慢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也普遍较弱。

比如有些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没有必要,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另外,还有部分护士对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这一问题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不足,甚至有的护士认为几率很小,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并认为感染几率很小,针刺伤一般只是刺疼一下无所谓,不必小题大做,因此在工作中掉以轻心,不注意防护。

在护理人员的日常操作方面,很多护士在拔出针的护帽、加药、套回针的护帽时易发生针刺伤,尤其是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的护帽时危险性更大。

还有诸如针头放置不当、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等不规范操作。

研究表明,意外针刺伤易发生的时间是针头从患者体内拔出到针头被丢弃或被永久套上保护套这段时间,现在大多数医院已使用了专用针头收集盒,可都是把盒放在治疗室,护士给患者拔针后到把针头放入收集盒这段时间意外发生碰撞,这也是针刺伤的常见原因。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和挑战,其中包括针刺伤。

针刺伤不仅会给急诊护士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导致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一直是医疗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针刺伤防护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探讨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针刺伤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医疗设备和器具,包括针头、导管等,这些器具可能存在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残留,一不小心就会导致针刺伤。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医护人员因为针刺伤而感染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其中包括艾滋病、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等。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至关重要。

针对急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针刺伤预防培训的完善。

通过对急诊护士进行针刺伤预防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对针刺伤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培训内容包括对各类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何安全处理使用过的器具和有可能存在污染的废弃物等。

还可以针对常见的意外情况进行模拟演练,提高急诊护士在紧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

针刺伤防护设备的改进。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针刺伤防护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急诊护理工作中。

一次性使用的自防护注射器和静脉穿刺器具可以有效地降低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这些设备通常采用一次性使用的设计,使用后即可自动回缩,避免二次受伤的可能。

还有一些新型的带有保护罩的注射器和穿刺器具,可以在使用后自动弹出保护罩,有效隔离污染。

针刺伤后的处理和处置也是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重要环节。

当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及时清洗伤口,使用消毒药物消毒,并尽快就诊。

需要对伤口进行观察,密切关注感染的可能性。

对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处理和处置要有明确的标准和程序,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理伤情,降低感染的风险。

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研究成果。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护士作为医疗保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人员,承担着繁重的责任和工作压力。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经常遭受到针刺伤等职业伤害的风险,这给医疗保健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对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进行探讨。

一、护士针刺伤的现状护士针刺伤是医疗保健行业中比较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护士针刺伤达600多万起,其中近90%发生在医院工作场所中。

在我国,护士针刺伤情况也非常严重。

一项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医院中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64.4%,尤其在手术室、急诊室、ICU等高危科室,护士针刺伤的风险更大。

二、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技能不够娴熟:护士在处理医疗器械时,技能不够娴熟会导致针头突然偏移,从而刺伤护士本人或同事。

2. 手术器械问题:手术器械可能损坏、锈蚀等问题,导致使用时折断或突然抽出,伤及护士。

3. 紧张和疲劳:医护人员经常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常常处于极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错误地使用针头。

4. 手套问题:护士佩戴手套不合规范或有破损,常常会导致针头穿过手套刺伤护士。

三、护士针刺伤的预防1. 增强职业素养:医疗保健人员应该对职业风险有充分认识,增强职业素养,学习正确的使用医疗器械技能和遵守操作规范。

2. 加强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针刺伤预防培训,并加强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以便护士合理使用针头和手套。

3. 使用高质量器械:手术器械等医疗器械应该具有良好的质量与安全性,同时要定期检测与维护,以保障护士和患者的安全。

4. 加强管理:医院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并设置专人负责器械的维护管理以及配备必要的保护用品。

5. 检测疫苗: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测疫苗,及时补充和更新。

四、结论护士针刺伤的风险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医疗机构应该认真研究并严格落实相关措施,加强护士的针刺伤预防教育和管理,提高其职业素养,并注重器械设备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以减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概率。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现状分析及对策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现状分析及对策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急诊科是出现针刺伤问题的高风险科室,这是由于急诊科工作较为特殊,收治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治疗,所以治疗中会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针刺伤问题发生。

为了最大化的减小急诊科针刺伤问题出现,需要分析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合理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急诊科,针刺伤,危险因素,对策分析一、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该科室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出现各种突发事件和突发疾病的患者进行抢救。

抢救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各种紧急穿刺,由于护理工作具有紧急性,所以护理过程中经常会对护士造成意外伤害,常见的意外伤害有针刺伤。

针刺伤简单来说就是护理人员采用注射针、缝合针以及各种穿刺针为患者实施护理时所造成的意外伤害[1]。

由于这些医疗工具较为尖利,所以会造成护理人员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一些疾病的传染途径是通过血液传染,因此在出现针刺伤时就会提升感染概率,也会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通过对我国当前急诊科护理工作研究发现,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急诊科特殊性强通过研究可以得知,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大部分都需要紧急抢救的人员,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护理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并完成血标本采集工作。

如果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护理人员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合理佩戴防护设施,也不能将使用的注射器、头皮针等医疗器械进行二次分解,这些原因都会提升针刺伤的发生概率。

其次,护理人员抢救过程中,如果受到家属的干扰,也会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针刺伤问题出现。

除此之外,一些患者手术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缝合,为了保障缝合质量,进行缝合时护理人员需要频繁接触缝合针,该情况也会增加针刺伤的发生概率[2]。

(二)护理人员操作习惯不合理急诊科的一部分护理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如果缺少安全意识进行护理时就会由于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而导致针刺伤发生。

造成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并没有做好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所以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中不但不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也存在多种不良习惯。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关键词:急诊;护士;针刺伤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远大于其他途径(如皮肤、黏膜),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HBV、HCV、H1V感染,而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

据统计,美国每年仍有数百名医护人员死于血液性传染病,平均每天1人。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以收治急、危、重病人为主,突发事件多、病情急。

急诊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过程中难免接触其血液、呕吐物、分泌物、体液及多种微生物等,尤其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行注射治疗时,极易发生针刺伤,造成自身的职业伤害,带来严重后果。

现将对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如何采取防护措施报告如下:1 相关因素急诊科面对的是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所以各项操作都体现一个“急”字,如果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后果认识不足,以及工作繁忙均可导致针刺伤发生。

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大多发生在:①丢弃用过的针头时;②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昏迷、躁动、情绪激动不配合病人);③针头用完盖针头护帽时;④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⑤为病人拔针时;⑥针头回收毁形时;⑦把已用过的针头放在操作车上,未及时处理,其他人员清洁操作车时不慎被针刺伤等。

上述各种情况可发生各个岗位的护理人员,而急诊科护士相对病房护士,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多,更易出现针刺伤危险,加之急诊患者来源广泛,各项常规检查大多未做,患者的诊断尚不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疾病,还有待于进一步诊察,一旦发生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处理措施相对不及时。

2 防护措施2.1 加强防范意识,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急诊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培训,增加防护知识,改变不安全的操作行为,保持操作规范,尽量纠正和减少一些不安全行为,对于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十分重要,但如果一旦发生针刺伤时,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将血液挤出,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消毒,做好伤口的保护,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向家属及患者本人了解既往病史,最重要的是做好相关的血液检查和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

实习护士针刺伤开题报告

实习护士针刺伤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护士队伍日益壮大,实习护士作为护士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然而,实习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操作不熟练、防护意识不强等原因,容易发生针刺伤。

针刺伤不仅对实习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感染风险,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近年来,我国对护士针刺伤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针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了降低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提高实习护士的防护意识,本研究拟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研究目的1. 了解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

2. 评估实习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为医疗机构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 提高实习护士的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实习护士为研究对象,共100名。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实习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针刺伤发生情况、危险因素、防护措施等。

(3)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 研究内容:(1)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2)实习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及效果评估。

(3)针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四、预期目标与价值1. 预期目标:(1)明确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为医疗机构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提高实习护士的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3)为医疗机构提供实习护士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 价值:(1)提高实习护士的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实习护士的身心健康。

(2)降低医疗机构的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急诊护士是医疗队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在救治急症患者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包括针刺伤。

据研究显示,急诊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事故而感染病原体,这对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急诊护士的安全,研究者们一直在寻找新的针刺伤防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新进展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防止针头的刺伤;二是研究及时处理针刺伤的方法。

关于针头刺伤的防护,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改进设计和压力感应器可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研究表明,使用自动回缩针头、自锁针头等新型针头设计,可以显著降低针刺伤的概率。

涂层技术也被广泛研究。

通过将一层保护性涂层施加在针头表面,可以提高针头的抗刺穿能力,从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将针头与其他装置结合在一起,可以进一步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在注射器和针头之间使用锁定装置,可以有效防止针头意外脱落和刺伤。

对于及时处理针刺伤的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着新的处理方法,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急诊护士的健康。

及时清洁伤口是最基本的措施。

研究发现,采用清洁剂进行冲洗和彻底清洁伤口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的风险。

对使用刺伤物进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针刺伤物进行及时分析,可以提前了解被刺伤的护士是否被感染,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还有针对针刺伤组织的治疗方法被提出。

研究发现,及早注射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或减轻HIV和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新进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通过改进针头设计、使用涂层技术以及将针头与其他装置结合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及时清洁伤口、分析刺伤物以及注射抗病毒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处理方法。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例如如何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加强培训等。

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这些问题的解决,以进一步提高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效果。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操作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然而,在护理操作中,针刺伤已成为护士面临的最常见的伤害之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

由于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许多医疗设备和器械打交道,而这些设备和器械通常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从而使护士处于接触感染的危险当中。

本文将探讨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一、危险因素1. 护士缺乏防护意识,操作不当:护士缺乏对危险的认知和求助意识,常常在操作时疏忽大意,使用不当的操作技术和工具,使得患者和护士都很容易受到伤害。

2. 不合理的工作环境:如随意放置器械、药品、杂物等,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引发摆放不当所造成的伤害。

3. 患者状态的不可控性:患者的行动、反应、情绪等,都可能对护士的安全造成影响和威胁。

4.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针刺伤的最常见的原因,例如操作错误、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匆忙、疲劳、情绪不稳定等。

二、预防措施1. 确保操作正确且专注:操作前,必须先认真复习相关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正确,尤其是在危险操作时,必须显得更为专注。

2.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危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时刻注意操作环境和操作情况。

3. 合理管理工作环境:护士要对工作环境进行仔细检查,并做到合理摆放工具、药品、杂物等,减少杂乱因素造成伤害。

4. 保持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对于护士来说非常重要,精神状态好的护士更容易保持专注,从而能减少操作中的错误和伤害。

5.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护士需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皮肤,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和分泌物体液等污染物,因此在操作中必须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设备。

另外,要及时消毒、清洁工具和器械,避免传染。

综上所述,针刺伤在护理操作中是一种严重的职业危险因素,但通过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和防护措施的执行,护士可以预防并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急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研究一、立项依据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针刺伤(needlestick injuries.NSIs)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

针刺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据统计数据显示,英、日、澳大利亚国家的护士在过去1年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的发生率为10-46%[2-4]。

即使在高度发达的美国,针刺伤仍是64%的护士所关注的重大问题[5],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且与前几年相比,针刺伤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6-7]。

国来自、、、4项较大样本的回顾性调查显示[8-11],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在 80.6%~92.3%。

医院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参与处理医院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也是众多病菌的集散地,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常常在患者诊断尚未清楚时即展开处理与抢救,一旦发生职业伤害,危害极大[12]。

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急诊护士面临的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

章玉兰等[13] 2011年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室是护士发生锐器伤的重点科室,急诊护士工作紧、抢救任务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医疗锐器的环节多,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风险人群。

急诊护士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注射、输液,而在我国滥用注射较为常见,尤是静脉注射[14],静脉输液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 92.26%[15]。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16],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水平。

近期敬华[17]的研究显示急诊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达到了100%,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010年11月,美国护士学会(ANA)强调护理人员的针刺伤防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18] 。

2000年我国在普遍性预防的基础上制定了“标准预防”,强调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

医疗机构“双重安全”问题备受关注,2009年卫生部颁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进一步强调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的重要性[19]。

2011年发布了《卫生部医管司关于开展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些都显示了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重视患者安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急诊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因为急诊护理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做好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不但保护了护理人员,更保护了广大患者。

因此明确针刺伤危险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干预,对针刺伤的预防至关重要。

2、目前研究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护理人员通过锐器伤途径感染HIV被证实以来,国外学者就开始了锐器伤的研究[20]。

目前,国外不仅进行了大样本调查[21-22],部分国家还建立了血源性暴露相关网络系统,如EPINet[23]、NHSN[24]、NaSH[25]以进行持续、动态地监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很多探讨。

我国关于锐器伤的专题研究始于2001年[ 8、11、26]。

红珍等[27]对2001-2012年我国护理人员锐器伤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文献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89.5%,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研究仅占1.0%,护理人员锐器伤危害受到广泛关注,但锐器伤防护现状仍不容乐观。

锐器伤的研究大多针对护理群体进行,而关注急诊方面的文献相对有限,研究方法以经验和体会为主,调查研究以统计描述为主,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

二、研究容调查海安县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分析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三、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类型非实验性描述性研究2、研究对象海安县工龄大于1年的急诊、输液室注册护士。

排除休假、外出学习、哺乳、生病、调离急诊护理工作等时间超过1个月的护士。

3、研究工具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急诊护士针刺伤调查问卷》,包括8个部分:(1)人口社会学资料:如年龄、性别、婚姻状态、职称、护龄、急诊工作时间、文化程度、聘用方式;(2)针刺伤发生情况:该部分参照《针头刺伤与锐器损伤统一报告表(Needlestick and Sharp-Object Injury: Report, SOI)》[28]和《协和医院医疗锐器伤登记表》[29]设计,包括过去一年针刺伤的次数、部位、损伤器械、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刺伤环节、程度、是否被污染针头刺伤,是否汇报等;(3)针刺伤相关知识:针刺伤预防知识、针刺伤的高危环节、锐器使用及处理知识、针刺伤危害、针刺伤预防措施、针刺伤补救措施,根据掌握程度分四个等级(按1~4分计算),等级越高,知识掌握越好;(4)针刺伤预防态度:容包括针刺伤危险性认知、针刺伤预防效能认知、自我效能评估,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1分)到非常同意(5分);(5)针刺伤预防行为:如操作废弃用物的处置、是否戴手套、复帽技术、是否用分离针头等,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将“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赋予分值1~5分,总体得分越高,说明个体防护行为越好。

4、问卷的制定通过文献回顾,对国外有关的研究进行容分析、总结并归纳,确立测量要素,形成初步问卷。

进行专家咨询,修改问卷条目,进行预调查,再次对条目进行修改,形成正式测试问卷5、伦理考量(1)遵循自愿原则:做到知情同意,研究对象在参与研究前被告知研究的目的和容,允许其有权拒绝参加研究或中途可以随时退出研究,而且研究对象获得相关知识的权利不会受到损害。

(2)遵循原则:向研究对象承诺其个人信息绝对,收集资料不涉及隐私问题,所有研究结果只做研究之用。

(3)遵循受益原则:护士在交回问卷后,研究者会对其错误的针刺伤相关知识及不安全的防护行为进行反馈。

6、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人口学资料和针刺伤发生的具体情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探讨针刺伤预防的影响因素。

7、技术路线:查阅文献、拟定初步问卷↓专家咨询↓问卷条目修订↓预调查↓问卷条目再次修订,形成正式问卷↓选择研究对象,正式调查↓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三、研究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1、研究条件三级乙等医院性教学医院,教学科研处有鼓励开展科研的专项经费及政策支持,在时间、人员、设备上予以保证、协调,加之本院与本县多所二级以上医院有互助关系,在与研究对象的沟通与计划制定落实上更具有一致性和可行性。

2、可能存在的问题因针对县级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有可能出现样本量不足的现象。

四、预期结果了解海安县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现状,为下一步干预措施的落实提供依据。

五、研究进度2014.01-03文献调研及标准制定;2014.04~2014.05预试验、专家评鉴;2014.06~2014.07问卷调查、资料收集;2014.08-2014.09护士培训、程序规;2014.10~2014.12资料收集;2015.01~2015.02数据处理及总结;2015.03~2015.04论文投稿六、经费预算查阅文献费:100元;材料、培训: 200元;信息沟通费:100元;鉴定验收费:800元;论文交流、发表费:800元;总计费用:2000元。

七、课题组成员八、参考文献[1] 易宜芳,映兰.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82-184.[2] Jane Ball,Geoff Pike,Needlestick injury in 2008 [EB/OL],http:.rcn. /_data/assets/pdf_file/0019/203374/003_304 . pdf,2008-11.[3] McCarthy A.Urgent action neede in preventing sharps injuries[EB/OL].Industrial News:2010-6-1.[4] Smith DR,Mihashi Y,et al.Epidemiology of 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nurses in a Japanese teaching hospital[J].J Hosp Infect,2006,64(1):44-49.[5]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2008 study of nurses’views on workplace safety and needlestick injuries[EB/OL].ana.nursing ,2008.[6]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3-425.[7] 颖护理人会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疗,2010,29(2):1.[8]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9] 王红红.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6):666-668.[10] 任小英,义兰,王桂兰,等.635 名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3 (2):9-11.[11] 红珍,聂军,绍山,等.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3):172-175.[12] 曲海望,翠香.急诊科护士对针刺伤危害认知与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5):1496-1498.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09.15.047.[13] 章玉兰,杜菊媛.急诊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健康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72-1374.[14] 叶高峰,宇哲,穆艳红,等.医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62-2863.[15] 顺秋,静,凌云霞,等.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中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7A):22-24.[16] 叶青,宇雄,郭静.中国何时走出“吊瓶森林”[N].科技报.2011-01-15.[17] 敬华, 中医医院急诊室医护人员锐器伤后报告及处理的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402-404.[18]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NeedleSafety[EB/OL]/safeneedles,2010.[19] 卫生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M].:人民卫生,2009:7.[20] 红珍,聂军,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6):42-45.[21] Jane Ball,Geoff Pike. Needlestick injury in 2008 [EB/OL]. http:/—data/assets/pdf_file/0019/203374/003_304.pdf, 2008-11.[22] McCarthy A. Urgent action needed in preventing sharps injuries [EB/OL]. Industrial News:2010-6-1.[23] International Healthcare Worker Safety Center.Exposure Prevention InformationNetwork[EB/OL]/intemet/epinet/about_epine t.cfm, 2010-10-10.[2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 (NHSN)[EB/OL]. /nhsn/index.htnil, 2010-5-21.[25] National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Healthcare Workers (NaSH). Summary report for blood and body fluid exposure data collected from participating healthcare facilities ( June 1995 through December 2007 ) [EB/OL]. 2011-6.[26] 戴青梅,法云,王志萍,等,潍坊市人民医院针刺伤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22-24.[27] 红珍,白朝辉. 2001-2012年我国护理人员锐器伤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8).[28] EPINet. SOI Needlestick and Sharp-Object Injury Report from[EB/OL]. . /internet/epinet/forms/epinet3.cfm.[29]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关于在临床推荐应用《医疗锐器伤登记表》的建议[J].中国医院,2003,7(2):60-62.附:调查问卷一、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职称▁▁▁▁▁▁护龄▁▁▁▁▁▁聘用方式▁▁▁▁▁▁急诊工作时间▁▁▁▁▁▁二、针刺伤发生情况针刺伤的次数▁▁▁▁▁▁部位▁▁▁▁▁▁损伤器械▁▁▁▁▁▁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刺伤环节、程度▁▁▁▁▁▁是否被污染针头刺伤▁▁▁▁▁▁是否汇报▁▁▁▁▁▁三、针刺伤相关知识:四、针刺伤预防态度:五、针刺伤预防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