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古诗赏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初一古诗词

初一古诗词 初一古诗词 初一古诗词赏析 初一的古诗词向我们展示了古代诗人们的智慧和情感。这些古老的文字通过古人的笔触传承下来,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在初一的这个阶段,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知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初一的古诗词,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吧! 首先,我们来欣赏《观书有感》这首古体诗。这首诗是唐代王之涣的作品,通过观看和阅读书籍,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思考人生的感慨。诗人运用了对偶和形象的手法,使诗歌的语言鲜活而有力。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夜晚阅读书籍时的场景,通过对生活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珍惜友情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也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知,使诗歌具有深层次的内涵。 接下来,我们来领略一首初一的七言绝句《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王之涣的名篇之一,以描绘壮丽壮观的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短暂的思考闻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宏大和人生的短暂。诗人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展现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氛围,令人对人生有着深深的思考。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初一的五言绝句《登高》,这首诗是唐代杜甫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壮丽自然景色和红尘人世的思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恢弘的自然景色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索。诗中的自然景色鲜明而凝练,使人们通过诗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人生的悲壮。 初一的古诗词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感悟,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通过欣赏这些佳作,我们可以进一步培养我们的情感和文学素养,在诗词中汲取智慧和启迪。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赏析古代文学作品,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初一课外古诗词积累

初一课外古诗词积累1.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意境壮阔,诗人眼中的大海,水波荡漾,山岛耸立,草木繁茂。
情感上,既展现了曹操的壮志豪情,又有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在艺术手法上,虚实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想象日月星辰都在大海中运行,衬托出大海的浩瀚无垠,也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2.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此诗为唐代诗人王湾所作。
在意境方面,诗描绘了一幅江南冬末春初的景象,青山绿水,潮平岸阔,孤帆高悬。
情感上,既表达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又有对新年到来的淡淡喜悦。
艺术手法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尤为精妙,将新旧交替的哲理蕴含其中,残夜将尽,旭日已升;旧年未去,新春已到。
通过描写海上日出和江上春景,暗示时光流逝,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同时也更添思乡的愁绪。
3.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意境清新优美,诗人从孤山寺、贾亭开始,描绘出西湖早春的景象。
情感上充满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与赞美。
在艺术手法上,紧扣“春行”二字,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典型的早春景象为描写对象,生动地展现了西湖的生机与活力。
“几处”“谁家”用词精准,使画面既有早春的清新感又不失灵动性。
4. 《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元代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意境极为凄凉。
“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的意象组合,描绘出一幅深秋萧瑟的画面。
情感上表达了漂泊游子的思乡之苦和孤寂愁苦之情。
初一寒假背诵古诗及诗意赏析

一、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品赏析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年代:唐作者: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何足贵(注:此处也可作‚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
(径须:直截了当。
)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关于春节的古诗及赏析

关于春节的古诗及赏析(一)元日王安石1. 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一种酒名。
古代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都要喝屠苏酒,以驱邪避瘟,Cn健康。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3. 翻译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人们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4.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爆竹”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一岁除”则明确地表现出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春风送暖”既写出了季节的特点,又表现出新年的喜庆氛围,“入屠苏”则点出了春节的传统习俗。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描绘出一幅旭日初升、光辉灿烂的景象。
“曈曈日”象征着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也寓意着新的一年充满希望。
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换旧符”既是春节的习俗,又表现出除旧布新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除夜作高适1. 原文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客心:自己的心事。
霜鬓:白色的鬓发。
3. 翻译住在旅馆里,独对寒灯,难以入眠。
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如此凄凉悲伤?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一定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明天早晨我又添了一岁,白发又将增多。
4.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除夕之夜在旅馆中的孤独感受。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初一古诗赏析-郑

初一古诗复习一、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的主题是思乡愁绪。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径地。
2、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开头两句点题,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尾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表达了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3、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平”“阔”“正”“悬”四字炼得极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为颈联中“江春”一语做铺垫。
前一句写景,恢弘阔大,下一句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即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了出来4、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意思是夜将尽未尽之际,东方海日已升,旧年未过而江上已是春天。
此句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即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写景逼真,叙事明确,表达出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句用设问的拟辞手法,由眼前的大雁北归的景象,想到了家乡,想到了亲人,表达出一种乡思愁绪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2.前三句用了三个名词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苍凉,萧瑟。
3.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意境相近。
它与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古道西风瘦马,能揭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4.“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表达游子孤寂愁苦的思想感情。
初一79页古诗赏析

初一语文古诗复习(1)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高歌长啸。
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赏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 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5、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答: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6、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一水护田将绿绕"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一水护田将绿绕 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感情?
课外古诗阅读复习(一) 课外古诗阅读复习(
如何把握作者情感?
通常概括诗人情感、心境的词语有: 喜悦、激动、哀伤、忧愁、悲苦、 孤寂、消极、旷达、洒脱、悲愤、 闲适、恬淡、思乡、爱国……
【答题方法指导】 答题方法指导】
(一) (二) (三) (四) 审标题 抓文眼 观注释 判类别
提示一
例:
抓关键词句
《闲居初夏睡起》 闲居初夏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小试身手】 小试身手】
菊 花 元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 了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之情。
•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湖阴先生,作者的邻里好友。 【注释】①湖阴先生,作者的邻里好友。 排闼(t (tà) 推门闯入。 宫中小门。 ②排闼(t ):推门闯入。闼:宫中小门。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提示二 分析景物特征,感受营造 分析景物特征, 的氛围, 的氛围,把握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景中蕴含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景中蕴含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1、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 第二句中“遍绕”“日斜” ”“日斜 情景? 情景?( 2 分)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 ( 2分) 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 2分
1、作者围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作者围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陶醉其中, 陶醉其中,以至于夕阳西下都 没有在意。 没有在意。 2、 寄托了作者对坚贞品质、 、 寄托了作者对坚贞品质、 高洁隐逸人格的欣赏。 高洁隐逸人格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