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一古诗赏析(答案版)
(完整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
(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

[山中杂诗]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此诗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
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不也像诗人一样吗?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何等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玉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临这首诗的赏析,不得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墨客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涛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空阔。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答案)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中心思想: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重点赏析:(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海水和山岛,是写实景。
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这首诗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最能表现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的一个字是涌。
诗中表明所写之景为虚景的一个字是若。
看到大海波澜壮阔表现出惊讶的一个字是何。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逼真”有误)(附文不是诗的正文,与诗歌的内容无关)A、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做,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其基调苍凉悲壮,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C、诗中对大海的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其中“日月之行”等四句逼真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写景状物的名句。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宋)戴复古②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
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
③败垣:毁坏的矮墙。
④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B.高亢激昂C.恬淡悠扬D.轻快活泼(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初一古诗鉴赏(答案版)

初一古诗鉴赏(答案版)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渔歌子》 -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 《登黄鹤楼》 -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 《登高》 - 杜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 《望月怀远》 -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 《登幽州台歌》 - 王之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上是初一古诗鉴赏的答案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检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察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何”意为“多么”,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丛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
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得美丽多姿。
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或: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有浪漫主义色彩。
(4)“若”意为“好像”,暗示此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赏析(玄武一模)(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4分)晚春① 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已年近半百。
②无才思,此处指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
7.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 分)(▲)A.本诗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之情。
B.本诗寓理于景,启示人们要珍惜并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
C. 本诗既表达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又具有活泼幽默的情趣。
D. “漫天”一词写出了杨花榆荚随风飞舞、欲与飞雪比美的情态。
8.从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妙处( 2 分)▲7.(2 分)D8.(2 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晚春的草、树、花等景物抓住春天将归未归之机争奇斗艳的情景,流露出作者珍惜春天之情。
(修辞手法及效果 1 分,结合语境分析1 分。
)(高淳一模)7.阅读王安石《梅》,回答问题。
(3 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分别通过视觉、嗅觉写出了梅花▲,▲的特点,赞颂了▲的人。
7.(3 分)洁白;幽香;品性高洁(沿江区一模)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4 分)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断人行②,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注释】①《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此时身处异乡。
舍弟,指自己的弟弟。
②断人行:指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后,就开始禁止行人通行。
③况乃:何况是。
(1)请简析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
(2 分)▲(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A.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B.颈联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C.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栏目名称:《▲》《乌衣巷》................................................................... 刘禹锡《江南春》……………………………………………杜牧《泊秦淮》……………………………………………杜牧《台城》………………………………………………韦庄D.全诗前后照应,承转圆熟。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7.(1)(2 分)含蓄点明正值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烘托人物沉郁的心情;为下文表达对弟弟的忧思奠定感情基调。
(答出一点 1 分,答出两点满分)(2)(2 分)C(溧水一模)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6 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①.诗的第二句中一个“▲”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灭史实,突出了变幻之速,而一个“▲”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 分)②.诗的第三、四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
(2 分)▲③.班级出一期以“唐诗之旅”的黑板报,第一小组同学收集到如下的诗篇(含《台城》,另据考证,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是今南京城南郊区的风景)想设计为一个栏目,请你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为这个栏目命名(不超过 8 个字)。
(2 分)7.①(2 分)梦空②.(2 分)示例一: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人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反衬出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示例二:将台城柳的烟笼长堤的生机勃勃与王朝的衰败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无情,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点明修辞手法 1 分,表达效果与答案示例有关或与诗句较切合即得 1 分)③. (2分)南京(金陵、石城)怀古(咏史)9 评分建议:两个关键词各 1 分)(秦淮下关浦口一模)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字。
(1分)(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A.首句中“白玉条”写的并不是梅花的形状,而是形容梅树枝的。
梅花开得茂盛,将梅枝全部覆盖,看起来就像白玉条一样。
B.第二句的“迥”和“傍”字则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
C.三、四两句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运用了比喻的写法,不同的是前者借雪喻花,后者借花喻雪。
D.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7.(4 分)(1)早(1 分)(2)C(3 分)(六合一模)(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7-12 题。
(15 分)阅读下面古诗,回答 7-8 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这首诗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1 分)8.“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2 分)▲7.(1 分)思念家人(或感秋怀人、对月望远等)8.(2分)“落”字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白下一模)(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7—13 题。
(15 分)【古诗阅读】兰溪棹歌①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
棹(zhào)歌,船歌。
7.(1分)8.“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情境。
请对诗句表现的情境加以描述。
(2 分)▲7.(1 分)镜中看8.(2 分)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兰溪山水充满了蓬勃生机和优美活灵的意境,令人荡漾起欢乐(欢快)之情。
(景 1 分,情 1 分,意近即可)(鼓楼一模)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4 分)桃花溪①张旭(唐)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注]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②矶:水面的大石7.诗人“问渔船”,可能问什么?(2 分)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 分)7.(2 分)可能问:“洞在清溪何处边?”或者桃花源在何处。
8.(2 分)对美景的憧憬;对田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追求不到的怅惘、无奈。
(答出一点即可)(建邺一模)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时所作。
向:接近,将近。
6.从修辞角度对“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作一点赏析。
(2 分)▲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人以“清心”的感受。
B.“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作者由眼前的清溪想到新安江,发出了对新安江由衷的赞叹。
C.“空悲远游子”中“游子”的意思是久居他乡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D.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6.(2 分)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清溪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溪的喜爱。
(写出比喻或对偶得 1 分,内容得 1 分)7. (2 分)B(栖霞一模)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3 分)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首诗是韦庄在唐朝灭亡之前途经古城金陵写的一首怀古诗。
首句的霏霏江雨、萋萋江草及第二句的一个“空”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的氛围。
(1 分)(2)对三四句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无情最是”的正常语序是“最无情是”,“无情”前置可以突出台城柳的“无情”。
B.台城柳“无情”,是因为它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春来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C.诗人是以杨柳的“无情”反衬他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
D.台城柳本身是植物,是没有感情的,因此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客观的描绘。
7.(3 分)(1)凄凉(凄清、凄迷、荒凉、荒芜)(1 分) (2)D (2 分)(江宁区一模)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②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③事南亩④。
[注]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②白水:银白色的河水。
③倾家:全家。
④南亩:农田的代称。
8.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的特点。
(2 分)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A.这是一首田园诗,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B.颔联和颈联四句的景色,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
C.颈联中“明”和“出”,语言精炼而传神,紧扣景物的特点。
D.尾联平添生机和活力,但农忙与诗人的悠闲形成对比,隐含诗人惭愧之情。
8.(2分)清新(或“明净”“空旷”“旷”)(意对即可)9.(2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