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5.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 及其交感神经丛、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 经、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也在其中或其窦壁中 通过。它接受眼静脉、蝶顶窦、翼静脉丛、大脑 中静脉及垂体静脉的血流,并经岩上窦至横窦再 经岩下窦流入乙状窦及颈内静脉。两侧海绵窦绕 垂体沟通成环,称为环窦。通过大脑中静脉、大 脑上静脉与上矢状窦交通;经卵圆孔、破裂孔之 导静脉与翼静脉丛交通;经角静脉及眼上静脉与 面静脉相通。
3. 当静脉窦部分血栓形成,可不出现任何临床 症状,当血栓完全梗阻,范围较大,影响大量侧支 循环时,或当静脉窦与脑静脉吻合处血栓形成时, 由于脑血液循环发生严重障碍,导致脑脊液吸收障 碍、脑淤血、脑水肿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大脑浅静脉
大 脑 深 静 脉
大脑大静脉
颅内静脉系统 血栓形成的病因
目前CVT已明确的病因与危险因素有100 余种。但仍有20~25%的患者找不到确切的病 因。传统上将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2.CT扫描的间接征象
(1)脑室变小:由脑水肿压迫所致。
(2)脑白质低密度:提示脑白质内脑水肿, 可表现为双侧弥漫性或局灶性,其发生部位取 决于血栓阻塞的部位。特点是低密度区边界不 清,常伴随占位效应,表现为脑室移位和脑沟 与脑裂变窄或消失。
(3)静脉性脑梗死:闭塞的脑静脉和静脉 窦所属引流区可出现单侧或双侧性出血性和缺 血性脑梗死,以皮质最为多见,表现为额叶、 顶叶、颞叶皮层和临近白质的低密度或混杂密 度病灶。特点是与动脉性血栓的梗塞病灶分布 完全不一致,而且与动脉出血不同的是,静脉 出血量相对小,多靠近脑表面,边界不清,周 围环以大片低密度灶。
(1)丘脑纹状体静脉(前、后终静脉 ):主要 收集丘脑、纹状体、胼胝体等处的血液。
(2)透明隔静脉:主要收集透明隔、尾状核 头部、胼胝体嘴部和额叶深部的血液。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PPT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PPT

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病因研究:探索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 因和机制
诊断技术:开发新型、无创、准确的诊 断方法
治疗方法:研究新型、安全、有效的治 疗方法
预防策略:制定预防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的策略和措施
临床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前瞻 性的临床研究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研究成 果和经验
诊断困难: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不明显,难以早期诊断
分类和症状
分类:根据血栓形 成的部头痛、恶心、 呕吐、视力下降、 意识模糊等
诊断:CT、MRI 、DSA等影像学检 查
治疗:抗凝、溶栓 、手术等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 呕吐、意识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CT、MRI、 DSA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 血功能、抗凝治疗等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 惯,如戒 烟、限酒、 合理饮食 等
定期进行 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 并治疗潜 在的疾病
避免长时 间保持同 一姿势, 如长时间 站立、久 坐等
避免头部 外伤,如 交通事故、 运动损伤 等
保持良好 的心理状 态,避免 过度紧张 和焦虑
遵医嘱服 用抗凝血 药物,如 阿司匹林、 华法林等
预防重点人群
老年人: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肥胖人群:肥胖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人群:吸烟会增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家族史:有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预防
预防效果评估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 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疾病, 及时治疗
治疗方法:抗凝治疗、溶 栓治疗、手术治疗等
鉴别诊断
脑出血: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出血灶 脑梗死: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缺血灶 脑肿瘤: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肿瘤病灶 脑炎:通过脑脊液检查,观察是否有炎症细胞 脑膜炎:通过脑脊液检查,观察是否有炎症细胞 脑积水: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脑积水病灶

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等;2.腰穿脑脊液压力高于180mmH2O;2.影像检查证实颅内静脉窦狭窄或闭塞(CT、MRI、MRV、DSA)。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因治疗,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2.抗凝治疗;3.溶栓治疗;4.降颅压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01);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无意识障碍。

4.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颅内肿瘤等颅内其他严重疾病合并的静脉窦血栓形成。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纤溶测定、易栓症筛查、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光氨酸,抗心磷脂抗体(必要时),风湿免疫相关检查(ENA六项、抗核抗体五项)及其他相关病因检查项目。

3.腰穿。

4.头颅MRI平扫+增强、MRV/DSA、CT(必要时)。

5.胸片、心电图。

6.其他必要的相关检查。

(七)选择用药1、抗凝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口服双香豆素类药物(华法林);口服双香豆素类药物需监测INR值,用于不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或溶栓治疗结束后。

2、溶栓药物:尿激酶100万单位/天,加入生理盐水100ml,在30-60分钟内匀速静点。

用于发病2周之内的患者。

3、降颅压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白蛋白、乙酰唑胺。

4、其他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无严重头痛症状,视力无恶化,颅内压控制在220mmH2O以下。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必要时可予他汀类降血脂药。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_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_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 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引起脑静脉回流 受阻,产生脑组织淤血,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的一组血管疾病[1]。 因该病临床上相对少见,香港地区华裔儿童年发病率大约 0.74/10万,与白人儿童相似[2]。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而不典型, 影像学表现多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易忽视、 漏误诊,病死率较高。
2020/8/4
4.3 DSA
• 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直接显 示血栓的部位和轮廓,DSA是脑静脉血栓 形成诊断的金标准[14]。而且能测出静脉窦 显影时间,显示下矢状窦等较小静脉窦和 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后静脉回流的改道及 代偿循环的血流方向的能力强于MRV[13]。
2020/8/4
4.4 TCD
2020/8/4
• 即使行增强扫描CT诊断海绵窦血栓也较困 难。在已证实的脑静脉血栓病例中约有 10-20%的病例CT扫描正常;而仅有脑室 变小为唯一征象的病例(10%-20%)且脑 室变小的意义判断困难,应该说约占25% 的脑静脉血栓患者CT扫描正常[6]
2020/8/4
4.2 MRI及MRA
2020/8/4
• 文献报道的病例中约有35%出现该征,空 三角征是脑静脉窦血栓的特征性改变对提 示甚至确定诊断有意义。但若病变为上矢 状窦前部及发病前5天或发病后2个月这一 征象常不出现。而这一征象亦不能作为上 矢状窦血栓形成的最终证据,因空三角征 亦有假阳性出现,故在确诊时应有临床和 其他影像检查的支持[6] 。
2020/8/4
1. CVT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感染仍是CVT的一个主要的明确病因,非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4.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1.抗血栓治疗:(1)抗凝:首选抗凝治疗,可选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足量抗凝治疗无效且无禁忌症时,可考虑局部溶栓治疗,可选择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3.对症治疗:(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3)心电图、X线胸片;(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5)头颅CT平扫、头颅MRI和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头CT增强、全脑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1.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或华法林,。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多见于炎性CVT。
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寒颤、多汗、全身肌肉 疼痛、皮下瘀血等感染和败血症征象。
各种脑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
按部位CVT可分为:
●大脑浅静脉(皮层静脉)血栓 ●大脑深静脉血栓
●小脑静脉血栓 ●颈静脉血栓 ●静脉窦血栓 ●上矢状窦血栓 ●侧窦(横窦 及乙状窦)血栓 ●岩上窦及岩下窦血栓 ●直窦血栓 ●海绵窦血栓
脑静脉系
血栓形成 病理生理
●脑静脉血回流受阻
血液淤积于静脉系统和毛细血管内
局部脑组织肿胀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静脉性脑梗塞
出血 颅内压增高
●脑脊液吸收障碍
阻断蛛网膜颗粒吸收
脑脊液吸收障碍
颅内压增高
脑静脉系
血栓形成 病因
●病因分类
◆非感染性原因:严重脱水、消耗性疾病(恶液质、
晚期癌症)、某些血液病(溶血性贫血、镰状细胞病、 血小板增多症、抗凝血酶III缺乏等)、先天性心脏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创伤、 手术后、自身免疫性疾病、高热、休克、肾病综合症、 酮症酸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抗磷脂抗体 综合征、蛋白S和蛋白C缺乏症等。
概述
脑静脉
血栓形成
脑静脉、动脉血栓的区别
●动静脉血管壁结构差异
动脉
静脉
●管壁薄,无瓣膜 ●分为脑内、外两组 ●脑静脉吻合支较动脉丰富得多
脑静脉、动脉血栓的区别
●起病形式:
静脉血栓—起 病形式多样,多呈渐进性, 动脉血栓—常突然起病(sudden onset)。
●临床症状:
头痛、癫痫的发生率在脑静脉血栓中高于动 脉性血栓。
●多种病因可引起SSST,其中非感染性原因更为多见。 ●临床表现主要是颅内压增高、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
血液中炎症因子增多
炎症因子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 致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激活,从而 促进血栓形成。
血管壁改变
血管内皮损伤
脑静脉系统的血管内皮损伤可以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损伤部位聚集,从而 形成血栓。
血管壁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刺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增 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脑出血
脑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可能出现脑出血并发症,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 呕吐、偏瘫等症状。
脑水肿
脑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可能出现脑水肿并发症,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 等症状。
04
CATALOGUE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等症状,以及是否有脑膜刺 激征、眼部症状等体征。
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如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 耐药性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药物 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等问题 。
THANKS
感谢观看
检测血液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 指标,有助于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 成。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 察脑静脉系统是否存在血栓形成,以 及是否存在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抗凝 、溶栓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溶解
血栓、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
维持脑代谢平衡
脑静脉系统通过运输营养 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大 脑的正常代谢。
脑静脉系统的结构特点
结构复杂
脑静脉系统的结构复杂,包括许 多分支和吻合支,以确保血液的
正常流动。
血流缓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4.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首选抗凝治疗,可选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足量抗凝治疗无效且无禁忌症时,可考虑局部溶栓治疗,可选择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
3.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头颅MRI和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头CT增强、全脑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1.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或华法林,。

2.局部溶栓可选用尿激酶或r-TPA等溶栓药物
3.颅内压增高患者可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4.对症治疗药物:
(1)有癫痫发作者抗痫药物治疗。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和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原发疾病或并发症使病情危重,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感染(颅内或颅外)加重,需进一步抗感染治疗,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3.颅内压难以控制并有引起脑疝可能者需请神经外科协助诊治。

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ICD-10:I67.6)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