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理论(一)

合集下载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原理一、交通调查1.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1)同质性。

区内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该相同。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作为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边界。

(3)配合行政区的划分。

(4)分区中考虑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数据越多,成果越准确。

2. 期望线: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量的大小而定。

3.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普通借用天然或者人工障碍,河流、铁路等。

可设一条或者多条,将调查区分为几个部份,在穿过改线的所有道路断面上进行交通流调查,将通过该线的实测交通量同起讫点调查所得到通过该线的OD 量进行比较。

4. 居民出行调查的主要内容:(1)个人特征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工作地址等,上班或者上学的交通工具,每年旅游出行次数等。

(2) 家庭特征信息:家庭地址。

居住和在籍人口情况、车辆拥有情况、房屋面积、家庭收入等,还包括家庭收入情况、上学情况等。

(3)一次出行特征信息:出行目的、出行起讫点、出行时间、采用的交通方式。

(4)其它特征信息。

5. RP 调查,行为调查,即揭示嗜好调查,是对实际行动或者已完成的选择性行为进行地调查。

针对某些已经实施的政策或者已经存在的设施进行相关调查,根据出行者实际出行行为,获得实际使用或者接受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概率模型或者其它模型,是交通出行行为特征调查的常用方法。

优点:经过实际数据标定,较高的可靠度和精度。

缺点: (1) 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信息冗余过多,工作量大,被调查者有反感情绪; (2) 变量选择范围有限; (3) 选择行为、特性以及服务可能在发生变化。

(4) 选择方案的信息含糊,被调查者因记忆含糊而导致调查失真; (5) 替代方案信息含糊。

(6)调查成本高,无法充分预测未发生的措施或者因素。

6. SP 调查,意向调查,即表明嗜好调查,在一定假定条件下,选择主体对备选方案如何选择的以及如何考虑的选择意向调查。

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篇交通规划)

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篇交通规划)

实施效果评估
对交通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
实施方式
交通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方式包括立 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实施机制监督体系。AB
C
D
对社会的影响
交通政策与法规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也具有 重要影响,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水平,改善 出行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交通设施的运营与管理
道路交通设施的运营管理
包括道路养护、路政管理、交通安全监管等方面,确保 道路安全畅通。
水路交通设施的运营管理
包括船舶调度、港口作业、航道维护等,需要良好的组 织协调和安全管理。
ABCD
轨道交通设施的运营管理
涉及列车运行、车站管理、票务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 高效的组织和协调。
航空交通设施的运营管理
交通设施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系统性原则
交通设施规划应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协 调与配合,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以人为本原则
以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为出发点,提高 交通设施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可持续性原则
规划时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实现交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科学性原则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 析、预测和评估,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和准确性。
线性规划
通过数学模型对交通流量进行优化,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仿真模拟
通过计算机模拟交通网络的运行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和优化设计。
交通网络的优化与改进
路径优化
通过算法找到最短或最优的路径,如Dijkstra算法、A*算法等 。
流量优化
通过调整交通信号灯、限速等措施,优化交通流量分布。
交通网络的优化与改进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

第1章概述1.交通规划的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2.交通规划的目的(为什么要进行交通规划?):①使交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③使道路交通设计产生最佳的效益④使人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便捷。

3.交通规划的种类(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分类)1按移动对象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分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4.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用户交通规划。

特定交通服务规划;5.按交通服务对象空间规模分类:国际交通规划,全国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地区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长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短期交通规划。

4.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1.交通调查2.交通与土地利用3.交通需求量预测4.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5.交通网络分析评价5.交通规划的过程:1.系统分析的必要性2.系统分析与交通规划过程。

第2章交通调查第一节基本概念1、出行、出行端点: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

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的起始地点,出行终点指一次出行结束地点。

2、出行循环、出行链及出行形式:出行循环为由一个据点出发到返回该据点的一连串的出行循环。

出行链为由若干个出行形成的链。

出行型式为从出行据点出发,再返回据点的型式。

3、出行目的:出行目的为一次出行将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分为:上班(或出勤)、上学、自由(购物、娱乐、观光等)、业务、回家。

4、出行距离:出行距离为某车辆一次出行的行驶距离。

平均出行距离为某对象地区或调查路线(路段)利用车辆的出行距离的平均值(单纯平均或加权平均)。

5、出行的分类(按出行范围划分、按出行目的划分、按出行时间划分、按出行者属性划分等)a、出行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内内出行、内外出行、过境出行。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文档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文档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文档交通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城市交通系统,制定出合理的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以实现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城市发展的目标。

下面是关于交通规划的一些理论知识点。

1.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综合考虑交通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层面,以达到整体优化。

可持续性原则强调交通规划应该满足当代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能力。

公平性原则要求公平分配交通资源和服务,照顾各类人群的需求。

适应性原则要求交通规划具有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挑战。

2.交通需求分析交通需求分析是交通规划的基础,它通过对人口、用地、经济活动、交通流量等数据的研究,确定不同交通模式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为制定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交通需求分析包括交通流量预测、出行特征分析、出行模式选择等内容。

3.交通网络设计交通网络设计是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的结果,通过规划和设计交通设施和交通运输服务,构建交通网络的全过程。

交通网络设计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网络、自行车道网络等,要考虑交通设施的布局、交通流动性和连通性等因素。

4.公共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是制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的过程。

公共交通规划需要考虑不同交通模式之间的整合,确定线路布局、车辆配备和调度方案等。

同时,要注重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服务质量,以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5.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交通规划不仅仅是设计交通设施,还需要制定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措施。

交通管理包括交通组织、交通安全、交通监测等内容,旨在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交通控制则是通过交通信号灯、引导标志、交通警察等手段,对交通流进行引导和控制。

6.可持续交通规划可持续交通规划是指以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为前提,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交通规划需要注重推广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提倡交通拥挤,减少交通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交通规划是指通过制定适宜的交通组织措施,来合理利用交通资源,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流动的需求,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一种规划工作。

下面是关于交通规划的一些理论知识点。

1.交通规划的目标和原则:-目标:交通规划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提高市民的出行质量。

-原则:交通规划应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人口健康等多重考虑。

2.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需求包括人们出行的目的地、出行模式和出行时间等因素。

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出行量、出行距离和出行速度等指标,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3.交通模式选择:-交通模式包括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汽车等。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结构等因素,确定适宜的交通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网络规划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道路的布局、尺度和等级等方面。

合理的道路网布局可以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道路等级的设定可以根据交通需求和地域条件决定,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支路等。

5.公共交通规划:-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便捷、经济、环保的出行选择。

在公共交通规划中,需要涉及线网布局、站点设置、服务频率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考虑。

6.停车管理规划:-停车管理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内容,包括停车位的规划和管理等。

合理的停车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7.环境保护和可持续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应结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通过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发展公共交通和推广电动车等措施,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8.交通模拟和评估:-交通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交通模拟和评估方法对交通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交通模拟可以模拟交通流的运行情况,评估交通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精选文档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精选文档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交通规划原理一、交通调查1.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1)同质性。

区内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该相同。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作为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边界。

(3)配合行政区的划分。

(4)分区中考虑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数据越多,成果越准确。

2. 期望线: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量的大小而定。

3.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或人工障碍,河流、铁路等。

可设一条或多条,将调查区分为几个部分,在穿过改线的所有道路断面上进行交通流调查,将通过该线的实测交通量同起讫点调查所得到通过该线的OD量进行比较。

4. 居民出行调查的主要内容:(1)个人特征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工作地址等,上班或上学的交通工具,每年旅游出行次数等。

(2)家庭特征信息:家庭地址。

居住和在籍人口情况、车辆拥有情况、房屋面积、家庭收入等,还包括家庭收入情况、上学情况等。

(3)一次出行特征信息:出行目的、出行起讫点、出行时间、采用的交通方式。

(4)其它特征信息。

5. RP调查,行为调查,即揭示嗜好调查,是对实际行动或已完成的选择性行为进行地调查。

针对某些已经实施的政策或者已经存在的设施进行相关调查,根据出行者实际出行行为,获得实际使用或接受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概率模型或其它模型,是交通出行行为特征调查的常用方法。

优点:经过实际数据标定,较高的可靠度和精度。

缺点:(1)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信息冗余过多,工作量大,被调查者有反感情绪;(2)变量选择范围有限;(3)选择行为、特性以及服务可能在发生变化。

(4)选择方案的信息模糊,被调查者因记忆模糊而导致调查失真;(5)替代方案信息模糊。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交通规划原理一、交通调查1.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1)同质性。

区内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该相同。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作为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边界。

(3)配合行政区的划分。

(4)分区中考虑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数据越多,成果越准确。

2. 期望线: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量的大小而定。

3.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或人工障碍,河流、铁路等。

可设一条或多条,将调查区分为几个部分,在穿过改线的所有道路断面上进行交通流调查,将通过该线的实测交通量同起讫点调查所得到通过该线的OD量进行比较。

4. 居民出行调查的主要内容:(1)个人特征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工作地址等,上班或上学的交通工具,每年旅游出行次数等。

(2)家庭特征信息:家庭地址。

居住和在籍人口情况、车辆拥有情况、房屋面积、家庭收入等,还包括家庭收入情况、上学情况等。

(3)一次出行特征信息:出行目的、出行起讫点、出行时间、采用的交通方式。

(4)其它特征信息。

5. RP调查,行为调查,即揭示嗜好调查,是对实际行动或已完成的选择性行为进行地调查。

针对某些已经实施的政策或者已经存在的设施进行相关调查,根据出行者实际出行行为,获得实际使用或接受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概率模型或其它模型,是交通出行行为特征调查的常用方法。

优点:经过实际数据标定,较高的可靠度和精度。

缺点:(1)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信息冗余过多,工作量大,被调查者有反感情绪;(2)变量选择范围有限;(3)选择行为、特性以及服务可能在发生变化。

(4)选择方案的信息模糊,被调查者因记忆模糊而导致调查失真;(5)替代方案信息模糊。

(6)调查成本高,无法充分预测未发生的措施或因素。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引言交通规划是指为了提供有效和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而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政策和计划的过程。

它涉及到设计、建设和管理交通设施,以确保交通能够高效地运输人员和货物。

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是指用于制定交通规划的原则、概念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1. 交通需求预测方法交通需求预测是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用于预测未来交通需求,并确定相应的交通规划措施。

常用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包括: - 基于交通流量的预测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交通数据和交通流量模型来预测未来交通需求; - 基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预测方法,通过研究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趋势来预测未来交通需求; - 基于交通行为的预测方法,通过研究人们的交通出行行为和出行模式来预测未来交通需求。

2. 交通网络设计原则交通网络设计是指确定交通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形式的过程。

它的目标是提供高效和可持续的交通服务。

在交通网络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 连通性原则,要求交通网络能够连接各个区域,并提供多种出行选择; - 安全性原则,要求交通网络设计能够保证交通安全,并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可达性原则,要求交通网络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并使各个目的地容易到达; - 环境友好原则,要求交通网络设计能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3. 交通模型建立方法交通模型是用于描述交通系统行为和预测交通现象的工具。

建立交通模型可以帮助分析交通问题,并评估不同交通规划方案的效果。

常用的交通模型包括: - 静态交通模型,用于描述交通网络结构和交通设施的分布; - 动态交通模型,用于模拟交通系统的运行和交通流的变化;- 行为交通模型,用于模拟人们的交通出行行为和决策过程。

4. 交通规划评估方法交通规划评估是指评估交通规划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

它可以帮助制定决策,并为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交通规划评估方法包括: - 成本效益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和效益来评估其可行性;- 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评估交通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来判断其可持续性;- 社会影响评估,通过评估交通规划对社会的影响来判断其可接受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里单位规划理论演 变为“小区规划”理论
内部道路
外围道路
南京市典型小区平面图
1942年屈普结合战 后伦敦的重建,提 出了城市主、次干 道与支路分开,干 道以交通功能为主, 支路以生活和商业 等功能为主的思想。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周王城道路的横断面是历史上最早形成的 车走中央、行人走两旁的具有人车分离功 能的断面。这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模式一 直沿用到近代,是我国城市道路网布局的 典型图式之一。
现代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 本布置型式—单幅路断面
唐代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明显突出了道
路系统的功能,道路分为御用干道、全 市性的主要交通干道、一般坊里的城市 道路和坊内小路4种,与现代所采用的
近代城市 交通规划
现代城市 交通规划
未来城市 交通规划
城市
近代资本
1959年芝 可持续发展思想
产生
主义诞生
加哥交通 社会信息化进程
规划
代表:中国
代表:欧、美 代表:英、美
上世纪50年代以前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 还未真正出现,城市交通规划都是以道路网 规划的形式出现的,或者说,人们理解的交
通规划就是道路网规划,这种状况在我国一
专题1: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城市交通 规划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专题2: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层次 专题3:城市交通系统信息采集内容与手段 专题4:城市客运交通需求预测 专题5:城市货运交通需求预测
专题6:城市静态交通需求预测 专题7: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8: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专题9:城市公交系统规划理论(不讲) 专题10:城市静态交通规划理论 专题11:城市交通系统评价技术 专题12: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专题13:城市交通规划工程实例 专题14: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研究方向
1669年伦敦大火后的重建规划中沿袭了古典欧洲 城市以广场为核心的规划手法,建设宽阔、笔直 的大街。
美国纽约以很密的方格网道路组织交通;芝 加哥在方格网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角线道路。
1812年纽约道路网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 城市的发展,不断产 生新的道路网规划思 想。
1929年美国建筑师斯坦提出的邻里单位 规划理论,实现了步行与自行车、机动 车的交通分离。
主要教材与参考书目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科学出版社,2001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理论与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4
第一章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
规划的一般过程
总体设计 工作机构 责任分工 总体设计 目标设计
交通调查
社会经济调查 交通设施调查 居民出行调查 货运情况调查 公交运行调查 其他情况调查
交通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居民就业就学预测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 客运交通需 公共客运系统规划
静态交通规划 远期交通发展规划
方案评价
网络总体性能评价 交通质量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 交通环境评价
系统分析 经济可行性分析
社会效果分析 适应性分析 建设持续性分析 政策与财政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体系
交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交交交交交
城市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 的划分基本相同。
唐 代 长 安 城 道 路 网
➢ 北宋东京汴梁的城市道路系统在方格网的基 础上,结合地理条件出现了丁字交叉和斜交, 成为非严整的方格网;城市中出现了商业街 道,道路开始具有生活性,成为居民的生活 中心;城市水系与道路网相结合,出现了对 外交通枢纽。
➢ 可以分成城市交通规划和区域公路网规划两大 类。(研究对象、研究深度、复杂程度不同)
规划研究的目的
➢ 使交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 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 ➢ 使道路交通设计产生最佳的效益 ➢ 使人的出行和货物运输方便、迅速、舒适、
经济
交通规划的基础
➢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 城市用地规划 ➢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直延续到70年代末。
一、古代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的形成与演变取决于交通 城市的发展又促进了交通
古代城市交通规划以我国城市为代表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远在周代就已经有了明确 的城市道路系统和道路网规划。
野涂 里
城墙 环
经 涂

宫城
纬涂
野涂
周王城道路系统示意图
周王城的道路网呈方格网 布局,道路分5级: ➢经涂(纬涂)—主干道 ➢环涂—城市环路 ➢野涂—出入口道路 ➢巷—支路 ➢支巷—小区道路 不同道路有明确的路幅宽度, 道路功能划分明确
第一章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 之专题1
城市交通规划的过去、现 在和将来
《雅典宪章》中将城市功能划分为居 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类。城市
交通为居民的各种活动提供必要的 条件,将居民各种活动有机地联系 在一起,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质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生活方式。
议题一: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程
古代城市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理论(一)
陆建
本课程的主要讲述内容
➢ 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过程 ➢ 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 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各环节的主要特征 ➢ 我国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主要特征与趋势 ➢ 介绍典型交通规划工程研究
规划的定义
➢ 在调查分析基础上,预测未来道路交通需求,
制订道路交通网络并实施和修正的过程。 ➢ 形成的道路交通规划文本。
➢ 东京汴梁的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对以后的都城, 如元大都、明清时代北京有很大的影响。


京 汴
严 格 方

格 网





商业街

对外交通枢纽
清 代 北 京 城 市 道 路 系 统
二、近代城市交通规划
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推动了城 市及其道路交通的发展,新的交通方式冲击着 原先建立在步行和畜力车基础上的道路网。 为了克服城市交通的混乱状况,资产阶级力图 对城市进行改造,并进行了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