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
民俗学原理

民俗学原理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习俗、传统、习惯和风俗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原理,这些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民俗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
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人们的饮食、居住、婚嫁、丧葬、节庆等方方面面。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文化特征、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其次,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
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田野调查、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搜集等多种方法来获取研究材料。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全面地了解一个民俗现象的内涵和外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民俗现象。
此外,民俗学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比较性。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借鉴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民俗学的研究还需要进行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俗差异和共性。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民俗现象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深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认识。
最后,民俗学的研究具有实践性和推广性。
民俗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和分析民俗现象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研究成果,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民俗学的知识和方法,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总而言之,民俗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民俗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俗学概论 (4)

民俗学概论简介民俗学是研究民间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在特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传统信仰、习俗、节日和庆祝活动。
民俗学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这些民间文化现象,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的历史、社会和社会心理意义。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文化,包括宗教、传统节日、民间信仰、婚礼、葬礼、传统技艺等。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所展现的习俗、仪式和庆祝活动。
民俗学强调文化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认为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也强调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考察,以及对变迁和传承的观察和分析。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字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了解民间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过程。
文字资料分析是指对历史文献、民间文学、传统记载等文字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分析,以了解民间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民俗现象进行对比,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民俗学的主要领域民俗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宗教和宗教仪式宗教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各个文化中都有其特殊的信仰和仪式。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分析宗教仪式、神话故事、神像和宗教图腾等,探究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节日和庆祝活动节日和庆祝活动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庆祝和祝福的方式,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节日和庆祝活动,揭示其中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婚礼与葬礼婚礼和葬礼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仪式活动。
它们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
民俗学通过观察和分析婚礼和葬礼的具体仪式和习俗,研究人类社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传统技艺和手工艺传统技艺和手工艺是人们通过手工艺人的努力和智慧创造的艺术品和实用品。
民俗学理论

一、民俗学是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从根本上来说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学问。
2、民俗作为专业学科术语,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床创用的。
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但作为学科专业名词是在1922年12月7号北京大学《歌谣》《发刊词》中。
二、日本民俗学之父及他的两种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之父?1、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2、方言周圈论: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成为“文化周圈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像圆形波纹一样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
3、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功能1、基本特征:集体性、继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基本全世界都有洪水的传说,具有某些共同点)、规范性和服务性。
2、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调节功能。
四、神话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民间)故事是什么?1、神话: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
一般来说,神话发生在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早期。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发展充分而完美。
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神话就因其幻想和非理性因素受到攻击和排斥。
(神话是谜语,神话本身就具有“谜”的性质,同“谜”有着不解之缘;神话是解释神人关系)2、民间故事:广义的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指除了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体的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这也是我们今日民间故事中的研究对象。
3、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此说法尚不能科学的区分传说与故事。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1.田野作业方法——民俗研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 方法。 “参与法”:指在田野作业中,调查者深入到被 调查的群众之中,与之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的参 与,进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识的参与,即全面整 体的文化参与研究方法。 【美】摩尔根→【英】B ·马林诺夫斯基 2.文献学方法
二、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Nhomakorabea、人类学派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 2.观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 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由于 人类心理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也就有着某种 共同性。 3.“文化遗留物”研究法。收集各地未开化民族的民俗 资料。
四、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 弗洛伊德、C •荣格。 2.观点:弗洛伊德:性欲冲动(“里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 (其中包括民俗文化)。荣格“集体无意识” 学说。 3.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
五、社会学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E·杜尔凯姆。 2.观点: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受制于社会环 境的约束。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 体意识,如宗教观念。任何宗教的崇拜对象, 都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即社会和社 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七、历史地理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第一讲民俗概论

第一讲民俗概述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
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5
第二章
一 民俗的本质:
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
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
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
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
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
1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民俗学导论(讲义)

民俗学导论(讲义)
简介
本讲义旨在介绍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对民
俗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的俗、、仪式等的学科,通过对各种民俗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深入
探讨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受到人类学、考古学和
历史学等学科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民俗学的
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包括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民俗文化。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民间、俗、仪式、物质文化等。
研究方
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参与观察等。
通过田野调查,研
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和记录民俗现象,深入了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变迁。
文献研究则可以通过对历史文献、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研究,揭示民俗的渊源和演变。
而参与观察则是指研究者主动参与民俗活动,并从中获取亲身体验和感受。
民俗学的研究意义
民俗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通过研究民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探索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此外,民俗学还可以为社会管理和文化保护提供参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结语
民俗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价值的学科,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本讲义,读者可以对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希望本讲义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引发对民俗学的兴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
表演理论 有人称之为‚美国表演学派‛, 兴起于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80至90年 代上半期影响臻至顶峰,至今仍然具有 强大生命力,而且其影响已广泛扩展到 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学科领域。 理论兴起的学术背景:哲学思想和人类 学研究的促动;语言学的重大影响;民 俗学本身的方法论转向。
民间叙事是表演理论最为关注和倾力的主要领 域之一。 从表演理论的视角看,民间叙事文本不再是集 体塑造的、传统和文化的反映,也不是‚超机 体的‛,即它不再是一个自足的、具有自己生 命力的、能够自行到处巡游的事象,而是臵根 于特定情境中的,其形式、意义和功能都臵根 于由文化所限定的场景和事件中;研究者也不 再局限于以文本为中心、追溯其历史嬗变、地 区变文或者蕴涵的心理和思维信息的研究视角, 而更注重在特定语境中考察民间叙事的表演及 其意义的再创造、表演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交流, 以及各种社会权力关系在表演过程中的交织与 协调。
特定语境中的民俗表演事件 交流的实际发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 杂的形成过程 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 表演的民族志考察 总体上说来,表演理论关注的是‚作为 事件的民俗‛;注重文本与语境之间的 互动;注重即时性和创造性;关注个人; 注重民族志背景下的情境实践
影响:表演理论是当代世界民俗学领域 里最富有影响和活力的方法之一,它 ‚并非只是又一种理论的花样翻新,它 更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角度的转 变,它的应用所带来的是对整个民俗学 研究规则的重新理解‛, ‚是一场方 法论上的革命‛。
反思与批评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琳达•戴格(Linda Degh)认 为,像表演理论那样仅仅通过精细地记录和微 观地描述分析表演行为的技巧和策略是不够的, 如果缺乏对讲述者的个性、教育、艺术、社会 文化实践等的全面和长期的调查,就可能导致 研究者凭印象得出推测性的阐释。 中国学者周福岩在《表演理论与民间故事研究》 一文中,指出了表演理论的三大局限:第一, 表演理论的分析过程太过琐碎;第二,表演理 论把讲述者的活动完全看成是有意识的表达 (即逻辑行为 );第三,表演理论在批评以往的 传承理论的同时,也过分夸大了变异在民俗活 动中的作用,从而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公众民俗学
兴起背景 公众民俗学是美国民俗学界自20世纪六七 十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个分支学科,在 开始的阶段,又被称作‚应用民俗学‛ 。 应用民俗学最初的产生,首先同60年代的 意识形态和政治气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来自大学的民俗学者和大量来自公众领域 的民俗学者,两者之间因此有了许多发生 交流与碰撞的机会。
贡献:通过在民间生活节庆活动、展览馆和学 校开展工作,公众民俗学者不断地唤起并打乱 了日常生活的一般范畴:他们把平常处于私人 范围的事象转移到了公众领域,他们把一些人 认为是非艺术的东西命名为‘艺术’,他们挑 战作为文化阐释者与外来者的民俗学家同作为 被解释的艺术之承载者的民众之间的界限,他 们质疑作为观察者的观众与作为表演者的事件 参与者之间的区别,他们把自己从学院派的学 者重新界定为公众民俗学者,并且激发学院派 的学者不得不思考自己在公众民俗中应扮演的 角色。通过把上述这些问题以及大量其他思考 带入学术领域,公众民俗学者做出了自己的理 论贡献,它挑战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
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
回顾
神话学派理论,基本观点是:一切民间文 化源出于神话,由于神话的演化,民间故 事、叙事诗、传说才相继产生。神话乃是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所不包的 性质。 语言学派理论,同神话学派有一脉相承的 关系,基本观点是:对神话中的神名进行 语言学的比较研究,并据此推断神话的意 义,主张民俗研究必须追溯原始神话这个 源头,即主张由今溯古的研究思路。
公众民俗学者的工作:通过研究与写作 来描述和阐释民间文化;教育学生认识、 尊重并进一步研究多样性的文化形态; 制作媒体资料和主持表现传统社区及其 面临的问题的展览和节庆;创立公众政 策及市场条件,从而对同传统文化之延 续息息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应用产 生影响;与地方学者合作以帮助他们对 其文化进行调查和立档处理,等等。
文化模式论,基本观点:文化就是‚大写的个 性‛,注重从整体上研究某一种文化的特性。 文化相对论,基本观点: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 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 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 ‚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 文化象征论,文化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各民 族都有一套象征表达体系,不同民族的象征体 系是对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的不同理解。 文化解释论,基本观点:文化系统的意义是通 过人与人互动过程建构起来的,行动与行动之 间的接合、交流、互动形成一段段对话,因此 我们对某一行动或某一文化现象的了解,就必 须将其放在原来的‚脉络‛中来解读。
民族志诗学
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是跨学科建构起来的 一套阐释框架。它主要关注以口耳之间的方式进 行的交流,比如用说话、吟诵、歌唱的方式而呈 现的谚语、谜语、咒语、预言、公众宣言以及各 种叙事。 民族志诗学是在与表演理论相关的思潮影响下兴 起的,但促使其产生的直接动力,又与六十年代 末七十年代初一批学者的一种追求直接相关,这 种追求就是,力图纠正欧洲中心主义与书写传统 对于非西方的、口头的传统所存在的偏见。具体 表现为两个‚反对‛:一是反对用作家文学的理 念来看待口头传统;二是反对用西方的标准来评 价其他非西方的语言艺术。许多‚原始‛文化的 诗歌曾经被错误地阐释为是‚非诗歌‛。
批评:民俗学者善意组织的活动引发相 反结果甚至对艺术家、观众乃至整个民 族害大于利;公众民俗学所确立的一些 工作模式中,存在着严重的权力关系方 面的问题,其本质上是值得怀疑的;使 政治权力十分轻易地利用传统。
历史地理学派理论,基本观点:民间文化 有一个从素朴简陋到繁复精美的过程。每 一个重要题材都有它的原始形态,也都有 一个发生的时间和原始的发祥地。他们的 研究是要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 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 的地理位臵,从而尽可能的追寻这种题材 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 结构学派理论,基本观点:任何事情内部 均存在着由种种要素按一定规律结合而成 的结构体系,要通过大量结构分析找到这 种抽象的模式。
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尔· 海默斯、理查德· 鲍 曼、罗杰· 亚伯拉罕和丹· 本-阿莫斯等 鲍曼影响最大,《作为表演的语言艺术》 (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 与以往民间文学 研究领域中盛行的‚以 文本 为中心‛(text-centered)、关注抽 象的、无实体、往往被剥离了语境 关系 的口头艺术事象(item-centered)的观点 不同,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 (performance-centered),关注口头艺术 文本在特定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 式的实际应用。
人类学派理论,基本观点:各民族的风俗 习惯,不管如何原始,如何独特,都是可 以理解的,其中包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 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人类各民族从生物 性和心理学规律看来,有着一致性。 心理学派理论,基本观点:以弗洛伊德理 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来论析民俗文化的实质。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节‛普遍存 在于人们的心中,乃是一切文艺和精神创 造的内在动力。 社会学派理论,基本观点:要运用社会学 讲求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民族生活的历史 发展过程。
重要代表人物:海默斯、泰德洛克等 忠实记录翻译口头口头艺术丰富的表演 特性。 对于民族志诗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它 的具体实践和适用范围的讨论上。一种 意见认为,民族志诗学实践起来十分困 难;另一种更严厉的批评认为,民族志 诗学的实践者可能会无意中得出错误的 分析结果,甚至助长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