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理论

合集下载

民俗学 第一讲 民俗概论

民俗学    第一讲   民俗概论

第一讲民俗概述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

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水资源的水文民俗学理论

水资源的水文民俗学理论

水资源的水文民俗学理论水文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水与人类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水在不同文化、宗教、传统和社会习俗中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应用。

以下是一篇关于水资源的水文民俗学理论的简短作文。

---**水文民俗学:水与人类文化的交织**水,作为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水文民俗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试图解读水在不同文化中的多重角色和象征意义。

### 一、水的象征意义在许多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净化和再生的象征。

例如,在印度教中,恒河被视为神圣的河流,人们相信在河中沐浴可以洗净罪孽。

在基督教中,水象征着洗礼和灵魂的净化。

### 二、水与宗教仪式水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犹太教的逾越节中,水被用来清洗双手,象征着从埃及奴役中获得自由。

在佛教中,水被用于浴佛节,以表达对佛陀的尊敬和对智慧的渴望。

### 三、水与社会习俗水也深深植根于社会习俗中。

在中国,端午节的龙舟赛是与水紧密相关的传统活动,它不仅是体育竞技,也是祈求健康和丰收的仪式。

在非洲的一些部落,水被用于成年礼,标志着年轻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

### 四、水与日常生活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样丰富多彩。

在许多地区,井水不仅是生活用水的来源,也是社区交流的场所。

在一些地方,水被用于烹饪、洗涤和冷却,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五、水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水文民俗学也强调了水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了解不同文化中水的价值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尊重和保护这一宝贵资源。

### 结语水文民俗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水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通过研究水与人类文化的交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水的重要性,并促进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这篇作文简要介绍了水文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旨在提高人们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并鼓励采取行动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古典思想家民俗学观
唐宋农政民俗和都市民俗
农政民俗思想:农本思想在农书中 体现出来,包含了农业民俗。宋儒 也逐渐摆脱了汉代守旧的经学思想, 重新认识典籍中的民俗本来面目。
都市文化与都市民俗:市井百态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中国古典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古典思想家民俗学观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中国的民俗学——启蒙与救亡
中国现代民俗学史
1949年以后,1950年3月29日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会,郭沫若任理事长, 1955年创办《民间文学》, 1958年5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少数民族 研究组,1958年6月23日成立民族研究所。1956年在 周恩来的授意下,杨成志、潘光旦、吴文藻起草了 《中国民俗学十二年远景规划》,
精英眼中的民族脊梁。
德国民族国家的梦想
德国的窘境
赫德尔(Jobann Cottfried Von Herder)一方面接受了法 国大革命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努力抵制法国文化对德 国上层精英的殖民。
德国的民族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被法国文化及其他外 国传统所打破,因此要到中世纪晚期去寻找民族精神 的起点,而通道则是民间诗歌(folk poetry)。
1978年秋顾等人中国社会 科 学院提交了建 议书, 1979年这些人又将建议书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三 次代表大会以《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 印发,在《民间文学》上发表。1983年5月21日-24日, 在北京成立中国民俗学会。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演变说,杨宽提出神话自然演变分化说与 东西民族神话系统说,童书业提出神话发 展因果说,形成。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理论

民俗学理论

一、民俗学是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从根本上来说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学问。

2、民俗作为专业学科术语,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床创用的。

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但作为学科专业名词是在1922年12月7号北京大学《歌谣》《发刊词》中。

二、日本民俗学之父及他的两种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之父?1、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2、方言周圈论: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成为“文化周圈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像圆形波纹一样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

3、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功能1、基本特征:集体性、继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基本全世界都有洪水的传说,具有某些共同点)、规范性和服务性。

2、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调节功能。

四、神话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民间)故事是什么?1、神话: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

一般来说,神话发生在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早期。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发展充分而完美。

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神话就因其幻想和非理性因素受到攻击和排斥。

(神话是谜语,神话本身就具有“谜”的性质,同“谜”有着不解之缘;神话是解释神人关系)2、民间故事:广义的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指除了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体的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这也是我们今日民间故事中的研究对象。

3、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此说法尚不能科学的区分传说与故事。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
1.田野作业方法——民俗研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 方法。 “参与法”:指在田野作业中,调查者深入到被 调查的群众之中,与之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的参 与,进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识的参与,即全面整 体的文化参与研究方法。 【美】摩尔根→【英】B ·马林诺夫斯基 2.文献学方法
二、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Nhomakorabea、人类学派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 2.观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 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由于 人类心理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也就有着某种 共同性。 3.“文化遗留物”研究法。收集各地未开化民族的民俗 资料。
四、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 弗洛伊德、C •荣格。 2.观点:弗洛伊德:性欲冲动(“里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 (其中包括民俗文化)。荣格“集体无意识” 学说。 3.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
五、社会学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E·杜尔凯姆。 2.观点: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受制于社会环 境的约束。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 体意识,如宗教观念。任何宗教的崇拜对象, 都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即社会和社 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七、历史地理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Ha s a n — R o k e r n 合编的 ( ( 民俗学指南 ( A C o mp a n i o n t o F o l k l o r e , B l a c k we l l ,2 0 1 2 )就是有益借

总 的来说 , 民俗学的 历 史、理论 与方法 出版 以来若 _ 丁次加 印 ,毫 7 己 疑问足 中国民俗学 若述 L } l
极具影 响力的专业文集。
( 周星主编 : 《 民俗 学 的历 史、 理 论 与 方 法》 , 北 京 : 商务 印 书馆
2 0 08 #- 。)

( 张多 )
学科的独特魅 力 ,它既能够激 荡l 8 — 2 0 世纪深 刻影 响人类 历史进程 的诸般 思 潮 ,又能够 以兼 容并 包的文化 心态 探索 人类丰富 的生 活文化 。对 中国 ‘ , J J J J r 1 二 j J 民俗 学来说 , ( ( 民俗学 的历 史 、理论 与方法 这 部文集 的问 世 ,就 体现 了中国民俗学家对 国际学 术格 局的 自觉判断。 该文 集的主编 周星 教授是著 名旅 日民俗学 家 ,早年 在国内求学 ,现任教于 日本爱知大学 。周星教 授 不仅在 民族学 、民俗学 、人类学等学 科接受过 严格训练 ,又具备 国际视野 ,因此 他敏锐地 察觉到 国 际 民俗 学这种 多元格局 ,意识 到中 国民俗学 应该积极 参与到 国际对话 中来 。他从 1 9 9 9 年开始 构思编辑 这样 一部文集 ,并得到钟敬文 教授大 力支持。他前后 历时六年 才编完该书 ,一直 ̄ U 2 o o 8 年 由商务印书 馆出版 问世。 该 文集精心收 入五组共4 2 篇文章 ,既 有中国 民俗学 家的本土思 考 ,又有具 备国际研究 背景的 中国 学 人的译介 ,还 有来 自美、 日、韩 、德 、加等学科 重镇代表性 学者的 前沿性 代表作 。文集的 基本定位 是 为中国 民俗学 高等教 育的教学科研提 供基础性读 本 ,因而在 有限 篇幅 内甄选适 当的文章 ,对编者的 学 术素 养要求颇 高。就结果 而言 ,该文 集虽未能收 入芬兰 、俄 罗斯等 国学者的著述 ,但是所选 文章都 是能够 反映2 0 世 纪后半叶 国际民俗学基 于基础研 究的前沿性 成果 ,能够 帮助读者准 确把握 国际民俗学 的现 有推 进 。所 选 文 章 围绕 着 民俗 学学 科 的 基本 概 念 如 “ 民” “ 民间 ” “ 民俗 ” “ 民俗 学 ” “ 文 本” “ 语境 ” “ 传承” “ 民俗 主义” “ 俗信 ”等展开 ,以各 国民俗学 的特征 如 “ 一国 民俗学 ” “ 欧洲 民族学 ”为视 角 ,将 民俗学 的学术史 、理论方法做 了精 当评析 。 该 书 中有关 “ 民 间文艺 学” “ 书 面与 口头 ” “ 生 活文化 ” “ 文化遗 产” “ 民俗 丰 义” “ 口头诗 学” “ 表演理论 ” “ 民族志诗学 ” “ 常民文化研 究” “ 比较 民俗”等 论题 ,已经成 为 中国民俗学进 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俗学是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从根本上来说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学问。

2、民俗作为专业学科术语,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床创用的。

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但作为学科专业名词是在1922年12月7号北京大学《歌谣》《发刊词》中。

二、日本民俗学之父及他的两种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之父?1、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2、方言周圈论: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成为“文化周圈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像圆形波纹一样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

3、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功能1、基本特征:集体性、继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基本全世界都有洪水的传说,具有某些共同点)、规范性和服务性。

2、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调节功能。

四、神话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民间)故事是什么?1、神话: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

一般来说,神话发生在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早期。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发展充分而完美。

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神话就因其幻想和非理性因素受到攻击和排斥。

(神话是谜语,神话本身就具有“谜”的性质,同“谜”有着不解之缘;神话是解释神人关系)2、民间故事:广义的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指除了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体的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这也是我们今日民间故事中的研究对象。

3、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此说法尚不能科学的区分传说与故事。

对民间传说定义的思考:我们认为民间传说应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五、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四大民间史诗?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史诗:中国四大英雄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汉族《华抱山》六、传说核是什么?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成为“传说核”。

“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七、什么是万物有灵?图腾崇拜?万物有灵:英国学者泰勒认为原始人相信灵魂可存在于物体之中,故称万物有灵,即一切事物皆有灵。

图腾崇拜: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他原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是“他的亲族”的意思。

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血缘关系。

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在同一图腾内禁止通婚,有一定的祭祀与禁忌。

八、人生礼仪是什么?通过仪式是什么?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通过仪礼:对人生仪礼的观察与研究历来为民俗学家所重视、从理论上予以系统的解释的早期著作是民俗学家范·热纳的《通过仪礼》。

范热纳提出的通过仪礼这一术语,认为这些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就是都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九、节日、节日民俗是什么?过年、端午等都有哪些民俗?1、节日: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特定时日。

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2、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现象。

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又分为岁时节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般是指在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岁时节日。

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现象)3、过年的民俗:(1)从小年开始,打扫房屋、刷墙壁、剪窗花、贴春联、置办年货、添置新衣、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2)除夕:燃炮竹、点旺火。

团圆饭、压岁钱、守岁。

焚香祭祖、拜年互贺。

(3)年节: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杂耍诸戏。

(4)一直持续到正月15号4、端午的民俗(1)吃粽子、赛龙舟(2)抗拒五毒、涂抹雄黄酒去毒杀虫,兰汤沐浴、采制草药,捉鬼降妖、驱病除灾、延年益寿。

5、其他十、哪些属于创世神话、洪水神话、造人神话等?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埃及拉神创世、希腊创世神话、基督教创世神话洪水神话:大禹治水、诺亚方舟、印第安人洪水神话、古印度《百道梵书》造人神话:一切创世神话中重复出现的主题就是:开天辟地与人类由来。

耶和华在第六日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捏出了第一批人,并把各种动物的特点赋予他们。

女娲造人、巴比伦男神马杜克在女神阿如如的帮助下造人神话、苏美尔水神恩基和地母神宁玛赫造人、十一、神话研究分析的一些学派及怎么研究分析问题的?1、历史主义神话观(神话学派):(1)意大利维科十八世纪把神话看作民族文化的渊源,神话是人类为了诠释自然而产生的。

并以神话来阐明整个民间创作的起源和意义,认为传说、故事、叙事诗等体裁均由神话变化而成。

(2)格林兄弟:雅格布格林威廉格林《儿童和家庭故事》(《格林童话》)、《德意志传说集》、《德意志神话学》;两个故事之间存在相似性,这一现象不仅出现于那些在特定时空内具有广泛交往的民族中。

相同或非常相似的故事在各个彼此独立、相互有别的民族中萌发,这是完全可能的。

2、语言学解释德国麦克斯缪勒的研究工作:其一,神话的起源和发展对应于语言的成长和演变过程。

其二,神话和宗教,早期宗教和早期语言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的信仰用语言反映出来就是神话。

神话学和宗教的关系不是本质上的,而是偶然的。

语言和人的思想发展同步,神话的发展也和宗教发展相伴。

其三,他的神话学主题——太阳神话,宗教起源于人们的“原始神圣感”,(哪里有人类生活,哪里就有宗教)。

自然力是原始宗教的信仰核心,而原始信仰的主要对象是太阳,所以一切神话都可以追溯到太阳。

一切神话都是太阳神话,其惟一的题材即是太阳的出没及其作用。

3、仪式与神话:(1)弗雷泽的学术观点:巫术先行论——“巫术时代”领先于“宗教时代”(2)神话——仪式学派:代表人物:穆瑞、珍妮哈尼森、胡克……文学和艺术的起点是建立在原始人类的仪式和行为上,伴随仪式的发展,口头表述不断增长,神话开始出现。

仪式是原初的形式,神话是它的直接派生物。

(3)现在的意见,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复杂的以来情形,不同文化体系结构有异。

同一文化中不同时间的文化状况也有差异。

3、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人类各族神话虽然有差别,但都是共同的心理因素透射的产物。

弗洛伊德把神话看成是人类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象征性释放。

荣格把神话看成民族集体的梦,把梦看成是个人的神话。

神经、心理疾患人们头脑中以及健康人们梦幻中所出现的意象往往与民间文学所讲述的内容类同。

这些意象都是原始意象被压抑、通过个体和种族的潜意识遗传至今的。

(1)弗洛伊德派的观点神话是整个民族幻想愿望的被歪曲的残余,是年轻人类的世俗之梦。

神话是生存于各种条件下的人类的憧憬、渴望和愿望的产物。

它们与儿童的憧憬、渴望和愿望,与成年人的梦,与有着精神障碍的人的幻觉观念是类似的。

梦使我们返回史前史,一方面,进入个人的史前史,他的童年;另一方面,每个人以压缩的形式重演了人类种系发生的史前史。

(2)荣格的原型学说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发生于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

神话往往与重大神圣的事件相关联。

原型出现于梦、神话以及其他表现形式中。

幻想包括梦,在神话中有最为接近的类似物。

所以假设他们对应于一般的人类心理的集体的结构成分,而且是遗传的。

神话是前意识心理的原初显现。

一个原型指本质上是无意识的某种东西,不指代任何意识的,或者被意识到的东西。

4、哲学的解释神话具有幻想的性质,但是神话的内容却涉及严肃的哲学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神话,把神话看作哲学的前身高克斯:《俄狄浦斯,哲人》神话人物战胜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司的情节,意味着主体的自我觉醒和对传统启蒙仪式的颠覆。

俄狄浦斯和苏格拉底一样,不盲从先在的知识,而从自身中发现真理。

他们建立了一种以人的自我认识为基础的新的启蒙仪式。

世界不再由神的显现而得到指导,人可以自己指导自己了。

5、历史的解释把神话所讲述的看成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寓言。

神话就是原始时代的历史。

《旧约》里面关于上帝造世、挪亚方舟、伊甸园、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神话也被希伯来人信奉为历史6、自然学派用天文、气象、地理、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解释神话,把神话视为用隐喻和寓言的形式表达的原始科学月亮学派:《周易》、《楚辞》、《庄子》等先秦典籍解释为月神宗教经书7、结构主义的解释(1)神话针对人类面对的永恒问题,超越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困惑和对立(2)神话具有与其他故事、传说等符号系统类似的表达,可以借此讨论人类在符号使用与心灵作用间的相互关系。

(3)另外,到了有文字与历史记载的阶段,神话又似乎从人类思考的领域中逐渐丧失其重要性,神话所以能够流传,显然不是因为其内容的缘故。

固然神话中确具有某种意义,并能传递出许多信息,但是它所具有的意义与其他的符号系统所能达到的成就并不相同。

(4)所有神话都说着同一故事,在神话中,先存有结构性思想,再寻找满足此结构的既有素材,而将原来的事件分解后再予以组合。

8、女性主义的解释二十世纪后期兴起,侧重批判父权制社会炮制的男性中心的宗教神话。

试图通过性别歧视的盲点去重新发掘被遗忘、被遮蔽和被扭曲的圆古女神宗教的神话真相。

十二、民俗学的分析方法以及评价?1、民俗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比较容易获取第一手资料,所得资料数量大,可信性强。

必须进一步采取参与度,提高可信度文献学方法:一方面重视古文献中的民俗资料,因为他们毕竟是前人的直观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采取精细鉴定、慎重使用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