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民俗学 第一讲 民俗概论

第一讲民俗概述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
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中国民俗学第三章 风俗民俗学-中国传统民间信仰

2.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特点
所谓民间信仰,是相对于正式的宗教或得 到官方认定的某些信仰,在一定时期广泛 流传于民间或者说为多数社会下层民众崇 信的某些观念。
特点:
多样性:来自远古原始信仰,即多神、泛 神崇拜。
功利性:众神各司其职,与民众日常生活 有直接利害关系。
神秘性:各种相术、求签、算卦、测命, 五花八门,玄机莫测。
十八世纪末约翰朗格在《一个印第安译员 兼商人的航海与旅行》中说:“野蛮人的 宗教性的迷信之一,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图腾,即自己所钟爱的精灵。他们 相信这精灵守护着自己。”
什么是图腾? 远古社会,人们相信每个氏族的成员都源
于同一个物种,有时是动物、植物,有时 是非生物,这便是他们认为最古老的的祖 先,即图腾。
图腾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 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功能。
3.祖先神:
祖先神即是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类祖 先、民族祖先、氏族祖先及家族祖先的统 称。
如:女娲、黄帝、炎帝
4.行业神: 各个行业所信奉的行业祖先神或行业保护
神。 如:药王、关公、蚕神。重要的历史人物:
唐末五代起,文人用紫姑的神通来占卜前程。 宋代,紫姑神可以为百姓之家做出多种占卜预
测。
宋代的紫姑神,“医卜无所不能”,“能文章, 颇清丽”,“善鼓筝”,“棋与国手敌”,俨 然文人雅士。且“多自称蓬莱谪仙”,升入仙 籍。
宋代紫姑神:文士化。
3.道教的神仙构成体系:
神仙:如玉皇大帝,南斗、北斗,吕洞宾。 各路尊神:来源于自然崇拜,如雷电风雨。 俗神:收纳改造民间故事传说。
“祭天告成”:《管子•封禅篇》齐桓公欲封禅 泰山,《论语•八佾》季氏欲封禅泰山。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组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民族性与地域,民族性,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8、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
9、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10、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文化史的名词解释

文化史的名词解释文化史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与演变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通过对历史文化事件、艺术品、文化制度的研究,揭示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联系,以及文化对于社会演变的影响。
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美术、建筑、风俗习惯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明和社会的独特特征,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化史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到一些专门的名词。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些常见的文化史名词,并探讨它们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1. 民俗学(Folklore):民俗学研究的是民间传统和习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故事等。
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
2. 古物学(Archaeology):古物学研究的是人类古代社会的物质遗存,如古代建筑、陶瓷、工艺品等。
通过对这些古物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和文化交流。
3. 社会学(Sociology):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社会机构到个人行为,通过对社会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4. 艺术史(Art History):艺术史研究的是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
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5. 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文学史研究的是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风格。
通过对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以及文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6.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指的是文化中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或宗教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
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了解这些名词的概念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多样性。
民俗学资料整理

乐天之民俗学1.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
民俗学概念的变更基于不同时期对于“民”和“俗”的认识以及所占据的理论依据。
2.什么是“民”?请举例出一些相应的学术观点。
其实,“民”就是承载了“俗”的社会成员,所以,必须同时解决“俗”的问题。
例如,英国人类学派:它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遗留物,但是民俗的创造并不是古代人耳朵专利,也并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
所以仅仅定义为遗留物就不适合了。
3.民俗的社会功能是什么?一.教化功能二.规范功能三.维系功能四.调节功能4.民俗的特性是什么?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传承性和变异性规范性和服务性民族性和地域性5.什么是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
6.什么是神话?在学术上,学者们所谓的神话,是指叙述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而学者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义以区别神话与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的不同。
7.什么是传说?什么是传说核?a.传说,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
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
b.人民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事的叙述。
属于传统的、轶事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专题的知识。
在民间传说种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8.什么叫做民间信仰?民众中自发形成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9.什么是图腾?"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图腾就是该氏族的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如何学习民俗学

如何学习民俗学学习民俗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民俗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民间仪式,而且还涉及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内容。
在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如何学习民俗学,包括学习的几个方面,以及如何更好地深入学习民俗学。
一、了解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首先,学习民俗学需要对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民俗学是对人类生活中的民间文化现象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不仅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传承以及文化传统等,而且还包括了宗教、信仰、神话、仪式等内容。
因此,在学习民俗学之前,需要对民俗学所涉及到的范围和概念有所了解,明确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资料学习民俗学需要大量的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资料。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阅读各种专业书籍和文章,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不同民俗现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和讨论会等方式,与更多的专业学者进行交流,掌握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
三、进行实地调查和实践学习民俗学最重要的是进行实地调查和实践。
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采访,了解民俗文化的真实面貌和文化内涵,并结合实践和分析,发掘出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意义。
因此,在学习民俗学时,要注重实践和调研,通过实地体验和观察,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习俗和民间传统,加深对民俗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探索跨文化的民俗学研究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跨文化的比较和研究。
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民俗文化的比较和研究,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拓展与深化自己的视野,促进自己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学习民俗学的同时,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探索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不断开拓研究民俗学的新方向。
总之,学习民俗学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既需要掌握学术理论,又需要具备实践和调研的能力。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5
第二章
一 民俗的本质:
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
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
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
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
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
1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
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概要
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它源自英语的Folklore。
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 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方向。
民俗学纵览
民俗学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
18 46年创于英国。
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后,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
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学者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要求。
最初提出“民俗学”一词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的是英国稽古学者W.J.汤姆斯。
这个概念的早期含义是指民众的知识或学问。
它的内容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
由于民俗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由于近代许多民族、国家要求民族自我认识、争取民族独立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殖民地的需要,促使这门学科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遂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引人注目的学问。
民俗学研究范围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今天在有些国家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
从社会基础(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风俗行为和有关的心理活动,尽管它们之间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
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以及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是民俗现象。
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
元宵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除夕等岁时活动,人们一生中所奉行的诞辰、成年式、结婚、丧葬等仪礼,以及各种民间赛会、文学艺术活动,从来就被列在风俗、习尚之中。
民俗现象的特点
社会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大体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它们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
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或发起的,但也必须经过集体长时间的仿效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风俗。
②与集体性密切相关。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③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扩布的。
即使是少数新生的民俗,也要具有这种特点。
这些特点与一般文化史上个人的、特定的、一时(或短时)的文化产物和现象显著不同。
民俗现象作用
民俗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心理需要而产生、传播、继承的。
同样它也要为产生
它的母体报效尽力,发挥相应的作用。
各种民俗现象的性质、结构不一样,其社会功能也不一样。
同一个民俗现象,由于所处的社会形态及历史阶段不同,其功能也会起一定的变化。
但概括说来,民俗现象的功能,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
即使已经失去了原来意义的风俗,往往也要以某种变性的作用服务于一定社会的人们的生活。
如放风筝,最早是一种具有巫术性质的活动,现已变化为基本上属于文化娱乐性质的活动。
完全没有作用的习俗,是比较少的。
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很密切,两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在理论上互相辅助、互相促进。
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差异,例如民族学者重视民族的起源、发展及其迁移、混合、分化等问题的研究,民俗学者一般不注意这些;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限于本国或本民族,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大都是多民族的、跨国界的。
民俗学起源
民俗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但是,民俗学(folklore)一词却是1846年才由汤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
在此之前,民俗学在德国被称为人民学(volksku nde),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被称为大众古俗(popular a ntiquities)或俗文学(popular literature)。
1846年,在写
信《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提出用folklore一词来概括此一新兴的学科。
从此以后,民俗学风靡欧洲。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中国历代学者积累了不少民俗资料,提出了某些见解。
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的《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
东汉时期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如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
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更多。
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著作,却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
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
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影响颇大。
30年代初,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方面的学术工
作。
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著作,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绍原的《发须爪》,以及黄石、闻一多等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论文。
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北的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
要,因而在西北并扩及到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这方面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
新中国的民俗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
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
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
中国民俗学会于1983年5月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建立起民俗学团体。
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办了民俗学资料展览会。
中国民俗学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民俗学发展沿革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和民俗学的发展,国际学术普遍趋向广义民俗学的研究。
它既研究人类的生活与文化,也研究精神和物质的事物;同时,甚至将研究对象伸延至野蛮民族的的生活与文化。
这样,民俗学已摆脱以前的狭隘与执着,成为跟其他社会科学并驾齐驱的独立概念科学。
研究方法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有许多相近之处。
比如,民俗学中广泛使用比较研究法----两个民族之间的相类之处,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
又如十九世纪(1 8xx)自然神话学派对各种神话、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地方的事象比较等。
上世纪(19xx),“结构主义”的理论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国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 trauss)的《结构人类学》及《亲族的结构》等著作,就是用结构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如口头承传。
这种方法十分重视研究对象自己揭示事象的规律。
现今国际间已日益以结构方法为新潮流。
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该趋向灵活,连民俗学也不例外。
研究对象
口头民俗学(口传文学)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谚语、谜语、绕口令、民间歌谣、史诗
风俗民俗学(仪式庆典)
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婚丧祭祀、迷信、游戏、民间舞蹈、民族音乐
宗教民俗学(信仰寄托)
民间宗教、佛教、道教、灵魂转世、妖怪、占卜、巫术、民俗疗法
物质民俗学(常民生活)
民间美术、民间饮食、民俗服饰、民间建筑
1914年英国的班妮、德国的鲍斯特、法国的莫斯均主张不仅研究文明民族,而且也该以文化较低的或野蛮的民族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