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居民杠杆特点、风险及防范
当前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当前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doc当前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一、经济风险1、财政风险:由于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量较低,对于政府来说,支出受到财政赤字以及负债水平的限制,而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政府的信用水平,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2、汇率风险:汇率变化常常是造成我国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汇率波动会对国家外汇储备和贸易余额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3、通货膨胀和物价风险:中国的物价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如果没有及时的措施,将会引发很大的问题,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4、金融市场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可能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使整个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二、政治风险1、社会不稳定风险:由于社会不断变化,人们的社会分歧也在不断加深,这会对我国社会稳定造成威胁,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2、政治风险:有时我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政府机构的改革或者政治安排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
3、安全风险:安全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会影响经济发展,尤其是国内和国际安全问题,由于这些问题会影响人们的感官安全感,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三、环境风险1、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比如气候变暖带来的洪水灾害、森林火灾以及森林植被破坏等,都会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
2、资源短缺风险:由于资源的短缺,缺乏清洁的能源以及足够的水资源,都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
3、污染风险:环境污染是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威胁之一,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都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
论述国有企业降杠杆及风险防范问题

经济管理论述国有企业降杠杆及风险防范问题李二根 招商集团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债务规模的控制、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和多元化的融资手段,既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国有企业降杠杆和防风险的有力保障。
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运营情况以及行业内自身发展的需求,对降杠杆的关键性因素进行边界值和标准值的规定,如对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率和预计的带息负债规模进行设定,让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可以做到在边界值范围内努力靠近标准值。
此外,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如:债转股、上市、定向增发、永续债、可转债、可交换债等融资方式,以此提高企业权益资本的规模,提高和保证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以此提高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降杠杆;防风险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8-0063-02自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控制总杠杆率、并不断降低企业杠杆率是目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通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所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国有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对国有企业负债率可能带来的运营和财务风险的关注。
因此,学术界、实务界提高了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怎样降杠杆、防风险问题的关注。
但是,就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我国企业降杠杆、防风险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
大多数研究是针对我国企业存在高杠杆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等问题进行分析,仅有少数研究是针对我国企业如何降杠杆、防风险。
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血液,宏观经济与企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研究宏观经济与微观企业相互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本文对国有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如何进行降杠杆和防风险进行了论述。
一、财务风险(一)财务风险的含义财务风险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居民部门杠杆率太高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居民部门杠杆率太高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居民部门杠杆率太高的问题上,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所谓居民部门杠杆率,指的是居民家庭的负债水平与其收入的比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部门杠杆率的不断攀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的增长速度惊人。
据统计数据显示,杠杆率已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成为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一现象不容忽视,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
首先,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导致居民部门杠杆率高企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中国,房地产被视为重要的投资渠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房价一路上涨,使得购房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首要选择。
然而,高房价使得购房需求不断增加,居民不得不借贷来满足自己的购房需求,从而推高了居民部门的负债水平。
其次,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是造成居民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重要原因。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迅猛,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
这些新产品的推出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但同时也增加了居民部门的借贷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也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使得居民部门面临更大的借贷风险。
最后,个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导致居民部门杠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居民不仅借贷用于购房,还借贷用于购车、旅行、教育等方面。
此外,尽管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一些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依然很大,不得不通过借贷来维持日常开支。
综上所述,居民部门杠杆率过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不完善以及个人消费观念的改变,都对居民部门杠杆率的攀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市场,引导居民合理选择融资方式,并加大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以降低居民部门的负债水平,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我国企业杠杆操纵的动机、手段及潜在影响

我国企业杠杆操纵的动机、手段及潜在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杠杆操纵现象在我国愈发普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企业杠杆操纵,即企业通过调整其资本结构和负债水平,以达到特定的经济或战略目标。
这种行为可能涉及复杂的财务策略,也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企业杠杆操纵的动机、手段及潜在影响。
我们将首先分析企业为何选择进行杠杆操纵,这背后的经济、市场或政策动因是什么。
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企业杠杆操纵的常见手段,包括债务重组、资产剥离、股权融资等,以及这些手段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市场表现。
我们还将关注杠杆操纵的潜在影响,包括对企业自身、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整个市场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可能涉及财务风险、市场信任度、资源配置效率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杠杆操纵行为的道德和法律责任进行讨论,以期为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二、杠杆操纵的动机分析企业杠杆操纵的动机复杂多样,往往涉及到企业的内部需求、外部环境压力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
在我国,企业杠杆操纵的主要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资本扩张与市场竞争:企业为了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常常通过杠杆操纵来筹集资金,进行资本扩张。
这种动机下,企业可能会过度借贷,导致债务水平过高,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
盈利目标与业绩考核: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业绩往往与管理者的薪酬、晋升等利益紧密相关。
因此,管理者有动机通过杠杆操纵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或业绩考核指标,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规避监管与税收优惠: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通过杠杆操纵来规避监管或获取税收优惠。
例如,一些企业可能通过复杂的财务安排来降低税负,或者通过杠杆操纵来规避某些监管要求,从而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股价操纵与市值管理:在股票市场中,企业有时会通过杠杆操纵来影响股价或市值。
例如,通过发布利好消息或进行财务造假等手段来提高股价,从而获取更多的融资或实现其他利益。
居民杠杆率概念

居民杠杆率概念居民杠杆率概念居民杠杆率是指居民部门的债务相对于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衡量居民部门债务水平和偿还能力的重要指标。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述居民杠杆率的概念及相关内容。
什么是居民杠杆率?居民杠杆率是指居民部门负债规模与其可支配收入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
杠杆率越高,说明居民部门的负债相对较高;反之,杠杆率越低,说明居民部门的负债相对较低。
居民杠杆率的计算方法居民杠杆率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出:居民杠杆率 = 居民部门的债务 / 可支配收入其中,债务通常包括居民部门的贷款、信用卡借款、房贷等,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居民杠杆率的意义居民杠杆率的高低与居民部门的债务水平和偿还能力密切相关,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经济稳定居民杠杆率的合理水平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如果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过高,意味着债务压力加大,可能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进而对整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而适度的杠杆率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2. 金融风险居民杠杆率过高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
当居民部门的债务过高无法偿还时,可能造成个人破产、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问题,从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产生影响。
3. 政策调控居民杠杆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政府可以通过调控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等措施来影响居民的借贷行为和债务水平,以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风险防控。
影响居民杠杆率的因素居民杠杆率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降低杠杆率,而收入下降则可能增加杠杆率。
•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的宽松和低利率环境通常会刺激居民借贷需求,从而提高杠杆率。
•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也会对居民杠杆率产生影响,例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可能导致居民购房贷款增加,进而提高杠杆率。
总结居民杠杆率是衡量居民部门债务水平和偿还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经济发展和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重点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重点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作者:汪彬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5期金融领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领域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最容易受到外部事件冲击引发国内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领域。
与实体经济、制造业领域的显性风险相比,金融领域的风险更加隐蔽、难度大及不可控。
尤其随着技术手段更新迭代、资本市场千变万化,金融衍生品转换升级,虚拟的金融市场更加让人难以捉摸与把握,进而导致金融领域潜在的风险更加难以观察及测量。
2019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因此,结合当前金融领域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全面、准确地分析把握金融领域的薄弱点和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有效地防范金融领域风险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是当前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
一、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主要风险(一)金融杠杆率过高,债务偿还压力大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
”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潜在主要风险是由于过度运用杠杆造成的高杠杆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运用高杠杆造成地方债务积累及隐性债务风险加大。
二是微观经济主体的高杠杆,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高负债率的问题。
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约30万亿,约占GDP的40%。
中国政府和居民的债务占GDP的50%左右;但企业部门债务率超过160%,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而国企资产负债率为65.7%。
政府负债成本很高,据wind数据库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地方政府广口径显性债务合计存量接近25万亿,每年应付利息超过1万亿;隐性债务规模估算规模或在25万亿~35万亿之间,以30万亿的地方隐性债务估算每年应付利息约2.7万亿。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基本生活消费过高:由于我国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占比较大,如食品、住房等,导致其他消费领域的发展受限。
这种消费结构使得居民对于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品与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 单一消费模式:相较于先进国家,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仍然偏向单一模式,主要消费集中在实物商品上,消费品种相对较少。
这种单一消费模式限制了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3. 消费观念保守:我国居民消费观念普遍较为保守,偏爱储蓄,对于消费贷款的使用率较低,这使得居民在购买大件耐用品、进行投资以及创业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同时,消费观念保守也导致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等非物质性消费的需求不足。
二、对策提出1. 促进基本生活消费合理化: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降低住房、教育等领域的开支压力,从而使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得以降低。
此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也可以有效降低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
2. 鼓励多元化消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扶持来鼓励居民进行多元化消费。
例如,减少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关税,降低豪华商品的消费税率,提高中低档商品的质量,使其具备竞争力,从而促进多元化消费的发展。
3. 引导消费观念转变: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媒体渠道等方式,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鼓励居民适度消费,增加对于文化、旅游等非物质性消费的需求。
同时,加强金融服务,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贷款和金融支持,鼓励居民进行投资和创业。
4.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政府可以加大对于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特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
同时,加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研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政策,以满足居民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杠杆风险与防范策略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杠杆风险与防范策略作者:王捷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5期王捷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债务增速明显加快,长期通过过度负债来推动经济增长,导致总体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实体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幅减弱。
为缓解高杠杆率对经济造成的危害,自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以降低宏观杠杆率,2017年,“去杠杆”首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并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
杠杆是用于衡量一国负债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国际通用的杠杆率计算方法是:杠杆率=总负债/GDP,宏观杠杆率是由政府部门杠杆率、居民部门杠杆率以及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三部分组成。
本文用到的杠杆率数据均来自BIS(国际清算银行),旨在从宏观杠杆率的角度来系统分析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点以及应对策略。
一、我国宏观杠杆率现状总体宏观杠杆率偏高。
一般来说,只要杠杆率上升幅度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那么杠杆率提升就不是一件坏事,社会各部门通过加杠杆能有力地促进经济活动,长远而言对经济发展也是一件好事。
但若杠杆率的增长速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背离,那么杠杆率提升的过程也就是风险积累的过程,长此以往必然难以持续。
截至2017年底,我国总体宏观杠杆率为255.7%,接近发达国家杠杆率的均值水平,远超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杠杆率。
一国的抗风险能力是由其发展程度决定的。
目前发达国家人均GDP均超过3万美元,而我国刚刚越过9000美元,相较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我国的宏观杠杆率明显处于偏高水平,导致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幅下降,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
政府部门加杠杆速度过快。
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的效果逐渐减弱,到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再度面临失速下滑的风险,基建投资成为拉动GDP的重要引擎。
2015年以前,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政府举债主要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实现。
地方融资平台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为基建项目筹集资金,其债务往往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也就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启动了经济去杠杆进程。
2018年4月,中央首次提出“结构性去杠杆”,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分部门、分债务类型去杠杆。
鉴于2008年以来我国居民杠杆率快速提高,2018年1月,在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银监会强调要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重点是控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
2018年3月,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再次提出要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遏制房地产泡沫化。
杠杆率有宏观、微观之分。
宏观杠杆率是指债务总规模与GDP 的比值,通常被作为判断经济风险的重要指标。
微观杠杆率则是指权益资本与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的比率,用来衡量经济主体(企业或居民家庭)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的比例。
杠杆率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居民部门杠杆率适度提高有利于增强其融资能力,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但杠杆率过高,可能导致债务风险加大、经济过热、泡沫积聚(李佩咖、梁蜻,2015)。
阿代尔·特纳所著的《债务和魔鬼》指出,在经济下行期,居民信贷助推了房地产繁荣和经济萧条,导致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后的债务积压和经济衰退。
吴卫星等(2018)指出,适度负债既可以平滑不同时期的消费,提高家庭跨期总效用水平,又能加快家庭财富增长速度。
但过度负债会增加家庭还款压力,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一、现阶段中国居民杠杆特点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日本等现阶段我国居民杠杆特点、风险及防范华红梅【摘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居民债务余额及杠杆率均快速上升,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居民杠杆率增速过快,家庭部门债务水平不断上升,其影响并不仅局限于家庭部门内部,还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宏观经济风险,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居民杠杆特点,再分析了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所带来一系列风险,如加剧房地产泡沫风险、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引发局部地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最后提出了防止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居民杠杆;结构性去杠杆;经济新常态;房地产泡沫【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投资者情绪对A 股收益反转的影响机制研究”(FJ2018C048)。
【作者简介】华红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Apr.2019No.4Gen.5852019年4月第4期总第585期◆金融研究◆发达国家在不断地去居民杠杆,而中国居民杠杆率增速却明显快于企业和政府。
中国居民杠杆率快速攀升,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现阶段中国居民杠杆无论从数值上还是结构上都出现了些新问题、新情况,须引起政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警惕。
1.居民杠杆率上升过快。
2008年以来,我国居民债务余额及杠杆率均快速上升。
2018年12月我国居民债务余额达47.90万亿元,是2008年的8.4倍。
衡量居民杠杆率最常用的指标是居民债务和GDP之比。
根据国家金融实验室《中国去杠杆进程》系列报告,1993~2008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由8.3%上升到17.9%,年均增长不到1%;2008~2018年,年均增幅3.53%,由17.9%上升到49%,不仅超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的会影响一国中期经济增长的30%的标准,也超过了会影响金融稳定的65%的标准。
我国人均居民收入只占GDP四成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
所以用国际常用的居民债务与GDP之比来衡量时会低估我国居民的负债水平,不能准确反映居民的偿债能力。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以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衡量家庭债务状况更为准确。
按照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田国强等的统计,截至2017年末,我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经超过美国同期水平,更是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中国家庭债务负担已不容乐观。
2.居民部门贷款占总贷款比重逐渐增加。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市场需求疲弱,企业盈利水平下降,金融机构对企业放贷积极性减弱,而转向相对安全的居民贷款。
从表1中可知,从2016年以来,金融机构总贷款中居民部门贷款在逐渐增加。
而相对应地,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却在下降。
2017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首次为负,已经发出了危险的信号。
3.居民消费性贷款中,住房贷款占据主体地位。
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中可知,2012~2018年,居民住房贷款余额从8.1万亿元增至25.75万亿元。
2012~2016年,中国居民消费性贷款中,居民住房贷款一直在7成以上,占主体地位。
2017~2018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均在68%以上(表1)。
4.中国居民存在大量的隐形债务。
中国居民杠杆率的统计口径中只是测算了居民部门从金融机构处获得的本外币贷款总额,没有包括住房公积金贷款、P2P网贷、信用卡应偿信贷、亲友间民间借贷、消费金融公司和小贷公司贷款、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用类产品、现金贷等隐形债务。
据《全国住房公积金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75602.83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5049.78亿元。
根据第一网贷发布的《2018年中国P2P网贷年度简报》,截至2018年11月末,全国P2P网贷的贷款余额为12094.21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指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6.61万亿元,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80.98亿元,环比增长16.43%。
人行公布的《2018年三季度小—住户贷款总贷款比例%2016.6299866106692128.12016.12333729112055229.82017.6371555120213030.92017.12405150125607432.32018.6441322134809932.72018.12478954141751633.79表12016.6~2018.12居民部门本外币贷款与总贷款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经济论坛2019·4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9721亿元。
再加上数据较难获得的亲友间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用类产品、现金贷等隐性债务,中国居民的实际杠杆率还将有一定程度提高。
5.居民短期消费贷增速超过消费贷款,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
2017年开始,各地出台房地产限购政策,银行信贷政策收紧,常规购房渠道受限,居民不断寻找新的途径贷款买房。
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从2016年末的4.94万亿元快速增长到2018年末的8.81万亿元。
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居民短期消费贷增速超过消费贷款,最高增速达到40%。
高成本、风险大的短期消费贷款、首付贷、现金贷、信用卡透支等作为住房贷款的替代形式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加大居民负债风险。
2017年11月,住建部会同人行、银监会联合部署规范购房融资行为,严禁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违规提供“首付贷”、房地产场外配资等购房融资产品或服务;严禁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资金挪用于购房。
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各类违规行为。
此后,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增量还是很大。
6.居民杠杆率城乡、区域分布失衡。
购房贷款是中国居民部门加杠杆的最主要动力。
中国农村住房自有率高,农村居民收入低且不稳定,贷款可得性低,购房无杠杆或杠杆很低。
居民杠杆主要集中在城市。
中国居民杠杆率区域分布也存在着严重失衡。
一、二线城市相对较高,而三、四线较低。
尤其是居民人均收入不高,但近年房价过快上涨的城市,居民杠杆率就更为突出。
比如厦门、合肥、郑州等都存在着不小的债务隐患。
从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中可知,2017年,居民杠杆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分别是:上海(65.5%)、浙江(65.4%)、甘肃(59.8%)、广东(59.1%)、北京(58.8%)、福建(57.5%)、重庆(50.6%)、宁夏(49.3%)和江西(49.2%)。
其中上海、浙江、广东、福建、重庆住户部门债务与存款的比例以及债务收入比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闵晓鸣、欧阳秋测算了我国20个省市2017年居民杠杆率水平,发现呈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发达地区居民杠杆率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杠杆率次之,而偏远地区杠杆率较低。
二、中国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的风险中国居民杠杆率增速过快,家庭部门债务水平不断上升,其影响并不仅局限于家庭部门内部,还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宏观经济风险,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因为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居民部门债务过度扩张而引发的。
1.推动房价上涨,加剧房地产泡沫风险。
近年来,住房价格大幅上涨,居民家庭房地产消费需求旺盛,居民加杠杆从金融机构贷款买房,大量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推动房价上涨,从而刺激居民房地产投资需求以及投机需求,引发新一轮房价飙升。
房价上涨、居民加杠杆、信贷扩张、地价房价进一步上涨,形成恶性循环,房地产泡沫风险不断加剧。
2.大量资金沉淀于房地产市场,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实业投资回报率下降,相反,房价高涨,房企盈利水平高。
金融机构对企业放贷积极性减弱,而转向更安全稳妥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及居民住房贷款。
房地产市场吸纳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进一步挤压其他实体经济的投资,企业融资困难,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阻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居民杠杆率高企,家庭债务总量不断积累,住房消费透支和挤占居民的其他消费需求,妨碍了居民对于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娱乐、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投入和我国消费升级战略的实施。
◆金融研究◆祝伟、夏瑜擎(2018)分析发现拥有住房的居民家庭户主的抑郁程度相对较高,住房购买行为显著降低了居民的家庭福利水平。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速已从2008年的21.6%下降至2018年的8.2%。
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教授等研究报告指出,家庭杠杆率整体上与家庭消费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随着家庭部门加杠杆的速度加快,家庭债务对消费的挤出作用愈加明显。
3.居民家庭债务违约风险加大,引发局部地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经济较高水平增长,房价持续上涨,家庭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能够持续增长是支撑居民部门一直以来不断加杠杆的隐含假设。
一旦经济下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居民可持续偿债能力下降,难以支撑高房价,居民抵押住房价值低于未偿还的银行房贷余额,大量购房者债务违约不还贷。
继而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开发商资金回收困难、资金链断裂,连带土地价格下降,地方政府财政崩溃,最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给整体金融经济带来重大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