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篇1古诗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2诗歌中的意境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四课时安排:四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二教学重点:诗歌基本常识三教学方法:讲解四教学过程:1诗歌的历史从人类开始有了劳动就有了诗歌人类最初的劳动号子就是诗歌的雏形,所以诗歌可以成为歌,因为可以配乐而歌2诗歌划分的阶段是从西晋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始的3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有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仙和诗圣4诗歌分类:诗歌2诗歌规则:押韵和平仄押韵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首诗的偶句的结尾一个字必须押韵即韵母相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2诗歌中的意境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四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律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能诗能画,精通音乐,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独具特色。

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觉敏锐,体物细微。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散译: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犹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有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多篇

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多篇

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多篇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朗诵教学设计

朗诵教学设计
序号
教学内容与过程
活动与训练
用具与资料
时间分配
(min)
设计意图
1
考勤,分组,教学准备
分成4~6组,并做好桌椅摆放布局
1
实施小组教学
2
温故:即兴发言
33课题导语解读源自结合提问中的学生回答3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
一、朗诵的要点
二、朗诵的技巧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四、技能训练
1.由学生来讲述知识要点(老师适当点拨)。
提问、讲解
白纸、白板笔
3
引导学生的能力内化
2.师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
3.学生分组练习、展示,然后选出1~2位代表上讲台展示。
文档资料、学材
60
引导学生能力内化
5
能力训练:诗文朗诵会
一、主题:青春·梦想·技校生活
二、要求:
1、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形式展示。
2、所选作品体裁不限、切合主题,内容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气息,体现当代技校学生风采。
3、作品可来源于他人,但我们更鼓励原创。
4、朗诵时间3~10分钟。
5、可有配乐或ppt。
三、活动流程:
1、主持人致词。
2、主持人宣布活动规则。
3、活动进行环节。
4、师生点评。
讨论、分享、评价
1.自由发言
2.小组代表发言
100
引导学生用头脑风暴法表达观点;
发现问题以获得改进
6
教师小结:朗诵的意义
讲授
板书
10
引导学生的能力内化
7
师生共同总结
师生互动

朗诵校本课程设计

朗诵校本课程设计

朗诵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如声音调节、气息控制、节奏把握等。

2. 学生能掌握不同文体的朗诵特点,如诗歌、散文、寓言等。

3. 学生能了解朗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朗诵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首诗歌或一篇短文的朗诵,做到发音准确、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朗诵表演,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朗诵技巧,为其他同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朗诵艺术的热爱,增强自信心,勇于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

2. 学生通过朗诵,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同理心,提高人文素养。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表达能力,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己。

教学要求:注重实践性、趣味性和团队协作,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朗诵技巧,提高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朗诵基本技巧:声音训练、气息控制、节奏把握、情感表达。

- 教材章节:语文课本中有关朗读技巧的部分。

- 进度安排:2课时。

2. 不同文体的朗诵特点:- 诗歌朗诵:音韵美、意境传达。

- 散文朗诵:情感抒发、语气变化。

- 寓言朗诵:寓意表达、角色扮演。

- 教材章节: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散文、寓言等文体篇章。

- 进度安排:4课时。

3. 朗诵实践与表演:- 个人朗诵展示:选择一首诗歌或短文进行朗诵,注重技巧运用和情感表达。

- 小组合作朗诵:分组进行朗诵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教材章节: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散文等篇章。

- 进度安排:4课时。

4. 朗诵点评与指导:- 学生互相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朗诵选题教学设计方案

朗诵选题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朗诵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朗诵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诵的基本技巧:气息控制、声音运用、节奏感、情感表达等。

2. 朗诵作品的选择:诗歌、散文、小说等。

3. 朗诵表演的实践:分组练习、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朗诵艺术的历史、特点及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朗诵基本技巧(1)气息控制:讲解气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进行气息训练,如腹式呼吸、丹田呼吸等。

(2)声音运用:讲解声音的运用方法,如音调、音色、音量等,指导学生进行声音训练。

(3)节奏感:讲解节奏感在朗诵中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如朗诵作品的节奏分析、节奏变化等。

(4)情感表达:讲解情感在朗诵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声音、肢体语言等表达情感。

3. 朗诵作品的选择与分析(1)教师提供若干朗诵作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选作品的主题、情感、风格等。

4. 朗诵实践(1)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集体表演:各小组进行集体朗诵表演,展示所学成果。

(3)个人展示:学生自愿进行个人朗诵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朗诵技巧掌握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气息控制、声音运用、节奏感、情感表达等方面,评价学生的朗诵技巧。

2. 朗诵作品选择与分析能力:通过学生所选作品的类型、分析深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朗诵作品选择与分析能力。

3. 朗诵实践表现:通过学生的分组练习、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等方面,评价学生的朗诵实践表现。

4.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朗诵作品集:提供诗歌、散文、小说等朗诵作品,供学生选择。

朗诵课程设计思路

朗诵课程设计思路

朗诵课程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如音准、节奏、语调、情感表达等。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不同类型的朗诵表演,如诗歌、故事、戏剧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参与朗诵活动,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在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朗诵基本技巧的理论学习,包括音准、节奏、语调、情感表达等。

2.不同类型朗诵表演的实践,如诗歌朗诵、故事讲述、戏剧表演等。

3.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析,包括经典诗歌、故事、戏剧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我们将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进度,逐步完成以上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我们选择以下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和理论知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朗诵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技巧。

4.实验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朗诵技巧,提高表演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我们选择和准备以下适当的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朗诵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如麦克风、音响等,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我们将采用以下合理的评估方式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力等,评估其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

2.作业:布置相关的朗诵作业,如练习题、创作作品等,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朗诵歌词教学设计方案

朗诵歌词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朗诵歌词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 培养学生对歌词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对象本方案适用于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

三、教学内容1. 朗诵歌词的基本技巧:气息、发声、咬字、停顿、节奏等。

2. 歌词的理解与赏析。

3. 团队协作与自信心培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1)播放一首经典的朗诵歌曲,让学生感受朗诵的魅力。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朗诵歌词吗?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2. 讲解朗诵歌词的基本技巧(1)气息:讲解正确的呼吸方法,让学生练习气息控制。

(2)发声:讲解发声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练习发声技巧。

(3)咬字:讲解咬字的方法,让学生练习咬字清晰。

(4)停顿:讲解停顿的作用,让学生练习停顿的运用。

(5)节奏:讲解节奏感的重要性,让学生练习节奏感。

3. 歌词的理解与赏析(1)讲解歌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2)分析歌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欣赏歌词的美。

4. 团队协作与自信心培养(1)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朗诵作品,增强自信心。

5. 总结与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诵技巧,包括气息、发声、咬字、停顿、节奏等方面。

2. 评价学生对歌词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与自信心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 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朗诵课程教案

初中朗诵课程教案

初中朗诵课程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朗诵的基本技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口语习惯。

教学内容:1. 朗诵的基本技巧:发音、语调、节奏、情感表达等。

2. 朗诵的意义和作用:锻炼口语、提高语感、培养表达能力等。

3. 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析:现代诗、古诗词、散文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口语练习,引起学生对朗诵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朗诵是什么吗?朗诵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讲解朗诵的基本技巧(15分钟)1. 发音:教师示范正确的发音方法,强调发音的清晰和准确。

2. 语调:教师示范不同的语调,让学生感受语调的变化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3. 节奏:教师示范稳定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节奏进行朗诵。

4. 情感表达:教师示范如何通过声音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用声音传达情感。

三、实践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文学作品进行朗诵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语调、节奏等问题。

3. 学生互相评价,总结朗诵的优点和改进的地方。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朗诵的重要性和基本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朗诵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的朗诵练习情况。

二、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现代诗、古诗词、散文等。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诵练习。

3. 教师分析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作品。

三、小组合作朗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文学作品进行合作朗诵。

2.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学生互相评价,总结朗诵的优点和改进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

2、通过欣赏和训练,提高朗诵水平,提升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基础看,学生对朗诵的认知比较模糊,多数学生喜欢欣赏朗诵。

2、大多数学生的没有经行过朗诵训练,缺乏锻炼,信心不足。

3、多数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朗诵没有激情,缺乏朗诵的技巧。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朗诵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难点:语速和语调
四、情境设置
由《相信未来》朗诵(朱军、杨晨)导入新课。

五、教学过程
(一)定义。

朗诵,是一种将文字材料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造性的艺术活动。

朗诵,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中国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而这里的“读”,就是古人所倡导的“诵读”,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朗诵”。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朗诵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又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

(二)朗诵和朗读的区别。

①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朗诵则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②朗读的形式多平实、转述;朗诵则带有夸饰、表演的成分。

③朗读照本宣科;朗诵则需要脱稿背诵。

(三)朗诵的基本要求。

1、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把握其感情基调,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试一试:《再别康桥》(配乐)
①学生朗诵:每小组派一位代表朗诵。

②老师示范:注意朗诵的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

示例:视频《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梁逸峰朗诵)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通过典型的“港式朗诵”,让学生明白普通话朗诵的作用。

3、掌握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顿连、重音、语速、语调。

①顿连
是指朗诵语流中声音的顿歇和连接,顿到好处,连到妙处,会增加语言的表达魅力。

标点符号是
顿连的重要参考,但朗诵者不能完全依靠标点,有时一句话没到标点,但需要语义上的停顿;有时有标点符号,却需要几句话一气呵成。

示例1:《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示例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让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停顿经行讨论,最后明确: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示例3:《相信未来》第三节的停顿之辩
第一种停顿:(濮存昕、陈原、珍惜、一舟)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第二种停顿:(朱军、杨晨)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撑(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让学生对两种停顿经行比较分析,最后明确第一种停顿更合理。

②重音
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称为重音。

重音绝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

轻重;长短;快慢;高低。

诗歌示例:《春晓》:花落(重)知多少(轻)
《春晓》:晓、鸟、少(短)
《将进酒》君不见(快)
岑夫子(慢)
《海燕》: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高)
散文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
③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

快速: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
慢速: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

中速: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讨论:以下作品语速该选用何种语速
《海燕》《雨巷》《再别康桥》《相信未来》
《人民万岁》《乡愁》《大堰河,我的保姆》
《有的人》《有的人》《荷塘月色》《春》
④语调
字有字调,句有句调。

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

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气的高低升降。

语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

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

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

(→),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

(↗↘)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四)课堂强化训练
在对朗诵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总结强调后,针对性训练。

训练篇目,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乡愁》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①找学生自由朗诵,个体展示。

②教师示范朗诵,树立标准。

●《回答》北岛朗诵欣赏/教师示范
六、作业布置
任选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先在学习小组内朗诵,然后推选代表上台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