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抗炎作用实验研究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的抗炎实验法

实验动物的抗炎实验法

实验五抗炎实验法一、鼠耳肿胀法【目的】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材料】动物:昆明鼠,♂,22±2g仪器:打孔器、精密天平药品:二甲苯、待测药物【方法】1、致炎剂配制:100%二甲苯2、实验或对照药物溶解于致炎剂中,一般为0.03~1mg/ml。

3、在实验小鼠的右耳的前后两面涂布致炎剂(对照)或含有药物的致炎剂(实验组)。

致炎剂的体积为0.02ml/只。

左耳不作任何处理。

4、4h后,将动物麻醉处死,剪下双耳用9mm直径打孔器分别用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

5、每鼠右耳片重量减去左耳片重即为肿胀度。

将对照组与给药组的肿胀程度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比较对照组与给药组肿胀程度的差异【注意事项】1、涂致炎剂的部位应与取下的耳片相吻合。

2、打孔器应锋利,可选用由碳钢制的皮带冲。

二、大鼠足爪肿胀法【目的】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材料】动物:SD大鼠,♂,130g~150 g仪器:容积检测仪,软皮尺,注射器药物:角叉菜,待测药物【方法】1、致炎剂配制:1%角叉菜.2、试验者将动物后肢拉直,用26号针头注射器先自足跖中部皮下向上注入1%角叉菜0.05ml,然后掉转针头向下注0.05ml。

3、分别于注入后5min、30min、1h、2h、4h、6h,按下列方法测定其肿胀程度,观察到达高峰时间和消退时间,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情况。

肿胀测量方法如下:(1)周长或厚度测量法实验时分别用特制软皮尺测量踝关节周长,或用千分尺测量肿胀肢体厚度。

测量周长的软皮尺不能有弹性,刻度以1/5mm 左右为宜。

测量部位尽量少变动,每次测量的宽紧度必须一致。

测量动作要熟练,要由专人负责,尽可能减少误差。

(2) 容积测量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足跖测量方法,目前多用容积检测仪检测。

【结果】列表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

药物化学中的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抗炎药物在药物化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化学中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并探讨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一、抗炎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1. 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的作用机制非甾体抗炎药物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抗炎药物,常见的NSAIDs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抗炎的效果。

2. 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制皮质类固醇作为一类强力的抗炎药物,其作用机制不同于NSAIDs。

皮质类固醇主要通过结合细胞内的受体,干扰炎症信号转导途径,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3.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干扰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这类药物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二、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1. 体外研究方法在药物化学领域,常用的体外研究方法包括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荧光染料掺入法、质谱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用于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

2. 细胞实验方法细胞实验是研究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细胞实验包括细胞毒性测试、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细胞凋亡检测等。

这些实验可以评估抗炎药物对细胞的作用效果,探究其抗炎机制。

3. 动物实验方法动物实验是研究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炎症动物模型,观察药物对炎症的影响,可以揭示其作用机制。

常用的动物实验方法包括小鼠炎症模型、大鼠关节炎模型等。

三、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的应用1. 疾病治疗抗炎药物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NSAIDs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药物靶点,提高治疗效果。

2. 药物设计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抗炎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设计新的抗炎药物。

中药抗炎症作用的研究及实验设计

中药抗炎症作用的研究及实验设计

中药抗炎症作用的研究及实验设计研究方案:中药抗炎症作用的研究及实验设计简介: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或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长期或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重要药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相关疾病。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药抗炎症作用的机制,并从中挖掘出具有潜力的治疗策略。

一、研究目的:1. 研究中药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2. 探究中药抗炎症的机制;3. 提出中药治疗炎症的新观点和方法。

二、研究方案:1. 实验组与对照组:选择具有中药抗炎症活性的药物,如黄芩、黄连、天麻等,并设置空白对照组。

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预实验:针对实验组中的中药,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确定合理的剂量。

使用实验动物模型,如大鼠的炎症模型,建立炎症模型。

然后,按照一定剂量范围,给予各种中药进行预实验。

3. 实验设计:a) 注射炎症原剂:使用小剂量的炎症原剂,如炎性因子。

b) 口服中药: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

c) 评估指标:针对炎症反应的控制和炎症损伤的程度,评估实验结果。

如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炎性因子的水平等。

4. 数据采集和分析:a) 数据采集:记录小鼠在实验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和症状变化。

b)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

5. 结论: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中药的抗炎症作用机制,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主要针对中药抗炎症作用进行了初步实验调研。

目前已经完成了预实验和实验设计,并开始进行实验。

初步实验结果显示,某些中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炎症反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炎症指标中的炎性因子水平在中药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但是,实验尚未全部完成,因此下一步需要进行更多实验以及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和分析:根据实验设计中的指标,我们采集了小鼠在实验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和症状变化。

以白细胞计数和炎性因子水平为主要观察指标,记录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强大抗炎作用的激素类药物,它们通过调节炎症反应过程中的细胞信号通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活化,从而达到抗炎的效果。

本实验旨在验证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的抗炎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设计及方法:
我们选取实验小鼠3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

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炎症介质诱导炎症反应,然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小鼠同样注射炎症介质,但不给予治疗。

观察小鼠在治疗后的炎症程度、炎症介质水平、炎症细胞数量等指标的变化。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小鼠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炎症程度明显减轻,炎症介质水平显著下降,炎症细胞数量也有所减少。

而对照组小鼠的炎症症状持续加重,炎症介质水平和炎症细胞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讨论与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糖皮质激素在体内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这为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抗炎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
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类重要的抗炎药物,其抗炎作用在体内得到了验证。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探索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更多潜力,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药物选择。

实验五_氢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探讨

实验五_氢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探讨

实验四 氢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探讨【目的和原理】炎症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变性、渗出和增生。

大鼠足跖皮下注射致炎剂角叉菜胶,可引起大鼠足跖炎性肿胀。

通过测量踝关节处周长,可知肿胀程度,并可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

PGE 是炎症介质,并在免疫调节中也起重要作用。

通过定量测定PGE 2含量,可知药物抑制PGE 2产生可能是其抗炎机制之一。

【实验对象】 雄性大鼠(120~180 g )【实验药品】① 甲醇② 0.5 mol/L KOH-甲醇溶液③ 0.5% 氢化可的松注射液④ N.S.⑤ 1% 角叉菜胶【实验器材】天平、鼠盒、台式恒温水浴、72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台式离心机、注射器(0.5 ml 、2 ml )、刻度离心试管(20 ml)、手套、软尺、手术剪【实验方法】取大鼠16只,称重,编号,随机分为给药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

给药组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0.6 ml/100g ,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各组均在给药前测量右后足踝关节处周长。

给药15分钟后于右后足皮下向关节方向注射1%角叉菜胶0.1 ml/只,分别于注射后15′,30′,45′,60′,90′,120′测量每组大鼠右后关节处周长,计算肿胀度。

处死大鼠,在踝关节上0.5 cm 处剪下右后足,称重后放入刻度试管中,用生理盐水5 ml 浸泡1小时。

取出足爪,3000 rpm/min 离心浸泡液3分钟。

吸取上清液0.1 ml,加入0.5 mol/L KOH-甲醇溶液2 ml 后,将试管置于50℃恒温水浴中异构化20分钟。

然后用甲醇稀释至20 ml ,在278 nm 处测其光密度(OD )值。

PGE 2含量以每克炎性组织相当的吸收光密度值表示。

【实验结果】肿胀度= 注射角叉菜胶后周长-注射角叉菜胶前周长足爪重光密度值含量=OD PGE 2 1.计算出给药组与对照组右后足不同时间点的肿胀度,并将数据填入下表。

然后以肿胀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给药组与对照组作用时间曲线。

实验5: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实验5: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实验5: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重要的内源性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

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其作用于细胞质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来实现。

GR是一种转录因子,它可以影响DNA转录的过程,进而影响细胞内的R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

在炎症反应中,糖皮质激素通过作用于GR,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具体而言,糖皮质激素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抗炎作用:1. 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在炎症反应中,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多,引起炎症的加剧。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IL-6等。

这些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的产生会导致炎症的加剧,因此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2. 抑制炎症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还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如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和浸润。

炎症细胞的浸润是炎症反应早期发生的现象,过度的炎症细胞浸润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剧,因此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减轻炎症反应。

3. 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炎症反应中,一些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如COX-2、TNF、IL-1等,这些基因的表达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强。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这些基因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4. 增加炎症相关蛋白的降解总之,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是通过多种机制实现的,可以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炎症相关蛋白的降解等。

对于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是一种重要的治疗药物,但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需要慎重,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到其副作用。

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抗炎作用实验报告前言抗炎药物是一类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对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内模型研究不同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以期发现新的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

实验设计材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选取20只健康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

- 实验药物:选取A、B、C、D四种药物,每种药物剂量相同。

- 实验仪器:注射器、注射针、观察笼。

实验流程1. 将20只小鼠放置于观察笼中适应10分钟。

2. 为每只小鼠编号,分为四组,每组5只。

3. 给第一组小鼠注射药物A,第二组注射药物B,第三组注射药物C,第四组注射药物D。

4. 记录每只小鼠的注射记录,并记录动物出现的炎症症状。

5. 观察每只小鼠的活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6. 在观察期结束后,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比较四组小鼠的活动情况和炎症症状。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下了每组小鼠的注射记录和所出现的炎症症状。

结果如下:组别药物注射活动情况炎症症状组A 药物A 活动正常炎症症状轻微组B 药物B 活动正常无炎症症状组C 药物C 活动较慢炎症症状明显组D 药物D 活动不活跃炎症症状严重数据分析通过观察小鼠的活动情况和炎症症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药物A和药物B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小鼠的活动情况正常,且炎症症状轻微或者没有。

2. 药物C对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小鼠的活动情况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小鼠活动较慢。

3. 药物D的抗炎作用较弱,无法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并且导致小鼠活动不活跃。

结论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药物A和药物B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对炎症反应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小鼠的活动没有明显影响。

药物C虽然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但对小鼠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药物D的抗炎作用较弱,无法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本实验只是初步的体内试验,对抗炎药物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

下一步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药物A和药物B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包括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以期找到更好的抗炎药物。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

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深入了解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反应中的效果和机制。

二、实验原理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白细胞的浸润和吞噬作用等。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成年小鼠若干只,体重约 20-25 克。

2、药品与试剂: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角叉菜胶、生理盐水、伊文思蓝溶液、甲醛溶液等。

3、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注射器、分光光度计、手术器械等。

(二)实验方法1、分组与处理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小鼠注射角叉菜胶诱导炎症模型;治疗组小鼠在注射角叉菜胶后,给予地塞米松治疗。

2、炎症模型的建立在小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 01ml 1%角叉菜胶溶液,诱导急性炎症反应。

3、指标测定(1)足跖肿胀度的测定分别在注射角叉菜胶前(0 小时)、注射后 1 小时、2 小时、4 小时和 6 小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鼠右后足跖的厚度,计算足跖肿胀度。

肿胀度=(注射后足跖厚度注射前足跖厚度)/注射前足跖厚度 × 100%(2)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测定在注射角叉菜胶 4 小时后,给小鼠尾静脉注射 05%伊文思蓝溶液01ml/10g 体重。

20 分钟后,处死小鼠,取右后足跖组织,称重后浸泡在 3ml 甲酰胺溶液中,37℃恒温孵育 24 小时,离心取上清液,用分光光度计在 620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以反映毛细血管通透性。

(3)组织病理学检查注射角叉菜胶 6 小时后,处死小鼠,取右后足跖组织,用甲醛溶液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四、实验结果(一)足跖肿胀度的变化模型组小鼠在注射角叉菜胶后 1 小时开始出现足跖肿胀,2-6 小时肿胀度逐渐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抗炎作用实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理教研室高建平
•炎症反应是临床常见病理生理过程,感染、缺血、抗原-抗体反应、化学、热或机械损伤等均可诱发炎症反应。

•中药中具有明确抗炎作用的药物类别有:
•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泻下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开窍药等
实验动物的选择
•哺乳动物,雄性。

•足趾肿胀法用大鼠。

•过敏性炎症首选豚鼠。

常用抗炎实验方法
•根据致炎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非特异性炎症模型:
•致炎因子主要有:异性蛋白(如鸡蛋清)、颗粒性异物(如角叉菜胶*、棉球、酵母)、化学物质(二甲苯、松节油、甲醛)
(二)免疫性炎症模型:
•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性炎症,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反应模型。

(一)非特异性炎症模型
•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有三期:
•早期(急性)炎症时相,以局部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
•中期(亚急性)时相,以血小板粘附、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浸润为特征;
•炎症晚期(慢性增殖期)以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和肉芽屏障形成为特征。


急性和亚急性炎症的实验方法:
1、毛细血管通透性测定:
•评价药物对炎症物质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作用。

【原理】常用染料渗出法,如伊文思蓝与血浆蛋白稳固结合,当致炎因子(醋酸,组织胺,5-羟色胺,PG等)诱导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时,在一定范围内染料的漏出量可反应渗出毛细血管的血浆蛋白量。

【方法一】
•取雄性大鼠或小鼠,随机分组,给予受试药物、阳性药物或生理盐水。

•30min后,在已剃毛的背部两个被位分别皮内注射组胺和5-羟色胺,立即静脉注射1%伊文思蓝溶液。

•15min后,处死动物,剥离背部皮肤,测量注射部位着色面积,或者剪下着色皮肤,切碎,在水-丙酮溶液中浸泡24-48h,过滤,分光光度计比色。

[评价]
本法操作简单,但操作时应注意:伊文斯兰注入量一定要准确,滴二甲苯浸润皮肤要仔细。

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是抗炎作用研究的最常用的模型之一。

操作简单,重现性较好。

实验结果直观。

【方法二】
•取小鼠随机分组,给药1-2小时后,各鼠静脉注射0.5%伊文斯兰生理盐水溶液0.1 ml/10g,随即腹腔注射0.6% HAC 0.2ml/只,20min后处死动物,打开腹腔,用生理盐水分次冲洗腹腔,合并洗涤液离心,取上清液590nm处比色测定,计算腹腔染料量,评价毛细血管通透性。

2、炎性肿胀的测定
(1)小鼠耳廓肿胀法:耳廓涂抹致炎剂
•致炎剂:二甲苯,巴豆油合剂。

(2)大鼠足趾肿胀法:足趾皮下注射致炎剂
•致炎剂:鸡蛋清,角叉菜胶,酵母,甲醛,右旋糖酐,酵母液,组胺,5-羟色胺,制霉菌素•检测指标
•大鼠足趾肿胀法,测定大鼠足趾或关节的周长、厚度或整个足趾、踝关节的容积。

•小鼠耳廓肿胀法,测定小鼠耳廓重量或者厚度。

【评价】
足肿胀模型:最常用,多种化学、物理以及免疫学刺激,因水肿发展和消退的快慢及持续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一般于给致炎剂数十分钟或1-3h炎症迅速发展至高峰,数小时内会消退。

慢性足肿胀于数至十日以上发展逐渐达高峰,亚急性介于中间。

炎症慢性增殖期模型
•肉芽肿模型:
•应用巴豆油、脱脂棉、海绵、玻璃棒、塑料环、纸片等埋入动物局部皮下,可引起与临床某些炎症后期病理变化相似的肉芽增生,然后观察药物对肉芽重量的影响。

常用方法:塑料环法;大鼠巴豆油气囊法;棉球植入法;琼脂皮下注射法等。

(二)免疫性炎症模型
•在各种风湿性疾病病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细胞介导:抗原进入机体使T细胞致敏,当再次接触抗原,致敏T细胞分化增殖,释放各种淋巴因子以及直接杀伤靶细胞,引起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局部炎症反应。

•免疫复合物介导:系由抗原抗体形成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白细胞趋化激活,释放一系列致炎因子产生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

1、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常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实验模型。

•将弗氏完全佐剂皮内注入大鼠足趾部或尾根部致炎。

•原发病变类似于一般炎性水肿,在致炎部位12h后出现肿胀。

继发病变由迟发性超敏反应引起,在致炎10d左右后出现对侧、前肢足爪肿胀,耳、尾、出现炎症结节和红斑等。

【评价】
•本方法特异性高,假阳性率低,结果可靠。

比其他模型更接近于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弗氏完全佐剂的制备是模型成败的关键。

(液体石蜡:羊毛脂(2:1)共热至70℃,混匀,加入灭菌的卡介苗按照每毫升中加2-10mg制备。

•动物选择大鼠,雄性,150-200g之间,过小或老均不敏感。

2、胶原诱导的关节炎
•II型胶原是软骨主要成分,具有抗原性,诱发针对关节滑膜的自身免疫反应。

•将II型胶原加入弗氏佐剂中,皮内注射如大鼠足趾或尾根部致炎。

急性局部炎症期(1-4天)、急性炎症缓解期(7-12天)、多发性关节炎为特征的慢性周身炎症期(10-28天)以及永久性关节畸形(第35天以后)
【评价】
该模型比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更进一步,更贴近于人的RA,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同作用,其病理表现为进行性滑膜炎及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软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损伤和僵硬。

在临床、组织学和免疫学改变上均与人的RA相似。

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
1、对炎症细胞功能的影响
(1)多形核白细胞趋化性测定
【原理】白细胞聚集是机体防御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趋化因子能吸收白细胞致感染或炎症部位。

测定白细胞趋化性的方法有琼脂糖法。

(2)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机理】吞噬作用是吞噬细胞接触-胞饮-降解异物的过程。

微生物、免疫复合物或其他异物必须先与吞噬细胞结合,才能启动这一作用。

2、抗炎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关系
(1)切除双侧肾上腺大鼠或小鼠的抗炎实验
【原理】摘除两侧肾上腺即除去了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再进行抗炎实验,以观察药物抗炎作用是否与垂体-肾上腺系统有关。

(2)血浆皮质醇含量的测定
作为一个指标,结合抗炎实验进行。

3、花生四烯酸代谢测定
【原理】花生四烯酸的不同代谢产物涉及炎症过程。

4、白细胞细胞因子释放实验
【原理】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在炎症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检测药物对白细胞释放上述细胞因子的影响可反映药物的抗炎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