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精品学案4:2-3-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人教版

第3节第1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习目标〗1.描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
2.简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学习内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过程。
(1)神经冲动的产生(2)神经冲动的传导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
局部电流方向:膜内由部位→部位,膜外由部位→部位3.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向的。
〖课后检测〗1.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必须在同一部位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2.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的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的B.细胞外的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的C.细胞外的K+浓度高于细胞内的,Na+相反D.细胞外的K+浓度低于细胞内的,Na+相反3.为探究神经元动作电位与钠离子浓度的关系,研究人员把从青蛙体内分离出的神经元,分别放入正常海水和低钠海水中,测定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低钠海水除了钠离子浓度外,其他应与正常海水一致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有关C.用高钠海水重复该实验,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上升D.降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会延缓动作电位峰电位的产生▁▃▅▇█参 *考 *答 *案█▇▅▃▁1.电信号神经冲动2.传导(1)K+外流内负外正Na+内流内正外负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局部电流(2)局部电流兴奋未兴奋未兴奋兴奋3.双向〖课后检测〗1.〖〖答案〗〗A〖〖解析〗〗效应器与感受器可能分布在同一部位,也可能不在同一部位,如寒冷刺激时,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等位置,而效应器是骨骼肌、皮肤血管、立毛肌等,A错误;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B正确;兴奋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C正确;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高三生物——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高三生物——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知识梳理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
原因如下:
①递质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递质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助学巧记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含答案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含答案)第1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习目标] 1.阐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2.阐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1.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判断正误(1)兴奋部位的膜内侧发生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的变化是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兴奋部位的膜内的电位为正电位()答案(1)√(2)√(3)√任务:探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原理1.1820年电流计应用于生物电研究,在蛙神经外侧连接两个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一个电表上。
随后刺激蛙神经一侧,并在刺激的同时记录电表的电流大小和方向,结果如图所示。
该项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发生位置电位低于静息位置(填“高于”或“低于”)。
2.为什么神经纤维发生兴奋的位置电位会低于静息位置呢?在发生兴奋的位置是否存在跨生物膜的电荷转移呢?这就需要测量轴突所在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即将一个电极插入轴突内部,这要求电极的直径非常细且不能损伤细胞。
资料1:1936年,英国解剖学家杨(J.Z.Young)发现了一种软体动物枪乌贼的神经中单根轴突的直径异常粗大,是研究电生理的优秀生物材料。
资料2:微电极和膜片钳技术的长足发展使得科学将微电极直接插入神经纤维内成为可能。
资料3:1939年,赫胥黎和霍奇金将电位计的一个电极刺入细胞膜,而另一个电极留在细胞膜外。
瞬间记录仪上出现了一个电位跃变。
据图文资料分析,可得出结论为: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膜内比膜外低45 mV。
3.探究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据以下资料可知: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K+向膜外(填“内”或“外”)跨膜转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资料4:无机盐离子是细胞生活必需的,但这些无机盐离子带有电荷,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过程

++
a
--
丁b
丁偏转b→a
问题2神探究经:元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电位的 :动作电位
请变分化析,兴丙奋丁两时图中,a、b两点电位情况?
(外负内正)
刺激a点时,先a负b正,
-a
++
b ++ --
偏转b→a 恢复静息,先a正b负,
乙
偏转a→b
随堂巩固
1.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而产生兴 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很快地发生一次电位 变化( ) A.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B.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C.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膜内外电位不变
1.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其结构和功能完整时才 能传导兴奋 2.绝缘性: 3.双向性:用电刺激某一(离体)神经元,神经 纤维引发的冲动可以沿双向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
电位变化探究
1、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的 膜电位
: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 ++
++
a
b
--
--
b
--
甲
a乙 b
a丙
甲和乙不偏转,丙偏转a→b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冲动 • 实验现象
+
+Hale Waihona Puke ab(1)
-
+
a
b
(2)
+
-
a
b
(3)
+
+
a
b
(4)
• 结论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1)、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2020高考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考点复习)

针对训练3 下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 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 【解析】 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d段产生 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 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若受到刺激 后,导致Cl-内流,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增大。
(1)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的形成与⑨__________有关;神 经递质的分泌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属于⑩________,需要 消耗能量,与线粒体有关。
(2)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⑪________,神经递质 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3)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 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配的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号分子——神经递质 (1)种类 ①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谷氨酸等,作用于突触后膜, 使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强,Na+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动 作电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②抑制性递质: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 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Cl-进入细胞内,强化外正内负的静息 电位,使得神经难以产生兴奋。 (2)神经递质的去向:迅速被⑬________或被重吸收到突 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①动作电位即电信号 ②神经冲动 ③双向传导 ④相反 ⑤ 相同 ⑥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 的膜构成突触前膜;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⑧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⑨高尔基体 ⑩胞吐 ⑪糖蛋白 ⑫肌 肉细胞膜或腺体细胞膜 ⑬酶分解 ⑭兴奋或抑制 ⑮神经 递质 ⑯协助扩散 ⑰主动运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讲义(新教材)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1)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2)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3)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4)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答案(1)√(2)√(3)×(4)√1.钾离子和钠离子在神经元内外的浓度高低分别是如何的?它们内流和外流的方式分别是哪种?提示钾离子在细胞内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内。
钾离子内流和外流的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钠离子内流和外流的方式分别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1)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K +外流,使膜外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产生原因:受到刺激时,Na +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图中膜内、外都会形成局部电流,请说出它们的电流方向(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哪种电流方向一致?提示 膜内的电流方向是a ←b →c ,膜外的电流方向是a →b ←c 。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结构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
2.突触的常见类型A .轴突—细胞体型,表示为。
B .轴突—树突型,表示为。
3.传递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4.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是神经递质储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免费下载】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3、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等③调节: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4)脑干:呼吸中枢四、人脑的高级功能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
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
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
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
书写文字五、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途径过程作用食物糖类消化吸收即“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部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
血糖的主要、根本来源吸收方式: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进其他组织细胞是主动运输肝糖原分解主要调节形式,灵活调节来路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重要调剂(糖异生过程)氧化分解主要、最终利用形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重要调节,动态调节去路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重要储存形式六、血糖浓度①正常值:80—120mg/dL(0.8—1.2g/L)②低血糖:<60mg/dL③高血糖:>130mg/dL④尿糖:>160mg/dL糖尿病①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3、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等③调节: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4)脑干:呼吸中枢四、人脑的高级功能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
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
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
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
书写文字五、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六、血糖浓度①正常值:80—120mg/dL(0.8—1.2g/L)②低血糖:<60mg/dL③高血糖:>130mg/dL④尿糖:>160mg/dL糖尿病①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②诊断:持续高血糖且有糖尿③防治:基因治疗、药物治疗、饮食习惯、加强锻炼④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三多一少”现象)七、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调节(体液调节)八、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九、与激素有关的人体疾病病症病因症状呆小症幼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甲亢成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精神亢奋、代谢旺盛、身体日渐消瘦地方性甲状腺肿因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大脖子病”)侏儒症幼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少身体矮小、智力正常、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巨人症幼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身材异常高大肢端肥大症成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身体指、趾等端部增大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尿糖等症状十、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
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
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包括:大脑皮层、
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3、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
(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
(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
释放激素等
③调节: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4)脑干:呼吸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
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
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
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
阅读文字
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
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
六、血糖浓度
①正常值:80—120mg/dL(0.8—1.2g/L)
②低血糖:<60mg/dL
③高血糖:>130mg/dL
④尿糖:>160mg/dL
糖尿病
①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②诊断:持续高血糖且有糖尿
③防治:基因治疗、药物治疗、饮食习惯、加强锻炼
④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三多一少”现象)
七、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八、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十、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十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十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十四、免疫疾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1)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正常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
差异。
(2)过程:过敏反应发生于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细胞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
(3)分布: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
(4)预防: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十五、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病因: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自身的组织和器官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导致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抗原进攻的同时,也向自身的组织、器官发起进攻.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等。
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
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具体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
HIV是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十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的实验:过程:早在1880年达尔文父子进行向光性实验时,首次发现植物幼苗尖端的胚芽鞘在单方向的光照下向光弯曲生长,但如果把尖端切除或用黑罩遮住光线,即使单向照光,幼苗也不会向光弯曲。
他们当时因此而推测: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在顶端可能产生一种物质传递到下部,引起苗的向光性弯曲。
2、詹森的实验:过程:设置两个实验组:A组:将胚芽鞘顶端切掉,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B组:在胚芽鞘顶端插入琼脂片,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结果:A组直立生长,B组向光生长。
实验结论: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不足之处:该实验不能排除使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由尖端产生,而不是由琼脂片产生。
)
十七、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拜尔的实验:过程:拜尔在黑暗的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端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
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实验:过程: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分离出该物质,化学名称吲哚乙酸,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取名为生长素,它能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
十八、生长素的发现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①产生条件:单侧光
②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③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
④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生长部位
⑤作用机理: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生长快(向光侧少→生长慢)→向光弯曲。
尖端是指顶端1mm范围内。
它既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也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尖端以下数毫米是胚芽的生长部位,即向光弯曲部位。
十九、生长素(IAA)
(1)化学成分:吲哚乙酸
(2)合成部位: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正在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
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也产生少量生长素。
(3)运输
①横向运输:只有尖端才具有横向运输,从而导致生长素在尖端分布不均匀。
而尖端以下部位不能横向运输。
②极性运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具有极性,即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运输,这称为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其它植物激素则无此特点。
二十、其他植物激素
(1)细胞分裂素:
①合成部位:存在于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主要是根尖。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2)赤霉素:
①合成部位:一般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株增高;能打破种子、块茎或鳞茎等器官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3)脱落酸:
①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组织、成熟的果实、种子及茎等。
②分布部位: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③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
(4)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