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到《新青年》
_新青年_的历史贡献与历史意义

。 ”
我们 纪 念 《 新 青年 》 的 创 刊
,
主要
。
年 》的这一 创办宗 旨 使它集 合 了 陈独 秀
钊
、
李大
有 这 样 三个 方 面 首先
,
鲁迅
、
胡适
,
、
周 作人
、
钱玄 同
,
、
刘半农等各
我 们要 永 远 高 举 马 克 思 主 义 旗 帜
。
方 面 的 思 想 领袖和 爱 国 知识分 子 与 民 主 的旗 帜 呼喊
一 文 中写 道
,
《 新 青年 》虽 然 只 有 短 暂 的时 光
国 革 命 的历史 中 的 重 大 贡 献 不 可 磨 灭
但它在 中
。
它 的精神
。
青年 》 卷
亡
,
“
欲 图 根本 之 救
正是 《 新青
、
依然 在 闪 耀着光 芒
天
,
,
在 激 励我 们
,
鼓舞 我 们
我认 为
,
今
所需乎 国 民 性 质行 为 之 改 善
核 心 的 时 代精神 之 一 列
。
最
想
,
在 他们 的 指引 下
、
中 国 共 产党 不 但取得 了新 而且 也 探索 出 了一 条社会
五 四运 动 以来
、
,
广 大爱 国
,
民 主 主义 革 命 的 胜利
青 年在 党 的 领导 下 始终 站在 民 族解放 斗 争 的最前
主义 革 命
建设 和 改 革 的成 功 道路
提倡新 文学
反 对 旧 文学
斗 争锋
,
尽 的 介绍
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新青年》媒介分析

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新青年》媒介分析张烨9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口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
这一“革”,直接“革”去了在中华大地扎根千年之久的“文言文”的老命,白话文洗刷了长期处于文化“二房地位”的瘪屈,粉墨登场,至此整个中华民族似乎都开始沉浸在一种摆脱了封建文化束缚的畅快中。
其实,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由来已久,《新青年》只不过是其中一次改写局势的战役,于《新青年》之前,是怎样的局面,为什么《新青年》会将其改写,之后又是如何演变……我们不妨从头说起——1、历史纠葛文言文和白话文,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的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
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
[1]两者的区别仅在于与口语的远近亲疏。
其实文言和白话两者的基础都是口语,只不过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口语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白话文则是建立在以唐宋以来北方话的基础上。
我们现在说的话就是在唐宋以来北方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无怪乎我们会觉得白话文更为明白易懂了。
在九十年前打倒“文言文”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言文脱离,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这里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一下这种现象的出现。
在汉语发展的最初阶段,言文是合一的,那些让现在觉得深奥晦涩的古文典籍其实就是当时的白话著作。
比如《诗经》,我们知道其中的“风”多为民歌,这也可以肯定有不少是口头直接创作的。
又比如《论语》,则更是孔子的一部语录,与口语的关系不言自明。
由于历史的变迁,人们日常交际的口语发生变化,而书面文字原地不动,以至于从六朝起便出现了文言文便与口语有了明显的脱离迹象。
不过因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语音的差异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上的理解,所以言文不一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同时也因为先秦两汉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这部分作品又是汉文化的源头,所以后世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就自觉地坚持了一种仿古文创作,这就人为地加剧了言文不一致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了汉语长期的言文不一致。
马原演讲PPT《新青年》——百年重回首

宣传马克思主义,相继刊发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 《马克思学说》《马克思学说批评》《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传 略》等文章,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和主要观点。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传播
第七卷第六期
传播
发行《劳动节纪念》专号,表明《新青 年》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把握上,达到了新的历史自觉高 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 碑。
“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 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 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题为《“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传播
传播
前期的《新青年》注重的是民主改革和文化突 破,思想宗旨是科学与民主。 但自1917年起,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 主义哲学。
孔子,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受到尊崇。这时,西方自由、 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 特别是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主旨:《新青年》首先号召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
学,鼓励青年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宣传弘扬 新民主思想。
团队:《新青年》给进步人士学习先进思想,如民主、共和、
思考同时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要清楚意识到诸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类的进步思想不都是灌输式让我们反感的硬性教育不应有对其本身的厌烦和排斥应该去选择真的可以被我们受用的方式去学习接触要围绕进步的思想和正确的发展理念才会了解这个时代创造这个时代
收集资料:冯柯 曹正涛 ppt制作:庄伟 演讲者:周英骏
青年杂志图片及简介

《青年杂志》的六位封面人物(上)(2007-10-26 16:57:48)转载▼标签:分类:读书笔记人文/历史图:《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就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来说,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或许算得上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本期刊。
和后来读者所熟悉的《新青年》封面样式不同,《青年杂志》时代的期刊每期均以名人作为封面的中心。
与刊物对自由、人权、民主、科学的追求相吻合,《青年杂志》在封面人物的选择上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取向。
一、卡内基卡内基(1837-1919)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兼慈善家。
他出生在苏格兰,早年贫苦,11岁时迫于生计移民到美国,为了糊口,他曾到纺织厂去打过工,烧过锅炉,在油池里浸过纱管,还给电报公司当过邮递员,后来靠自身的聪明和努力在新大陆站稳了脚跟,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他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的著名钢铁帝国,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巨头之一。
《青年杂志》的第一卷第一号刊登了彭德尊的文章《卡内基传》,文章题名之前有一行小字:“艰苦力行之成功者”。
这八个字正是主编陈独秀向读者推荐卡内基的重要原因。
陈独秀对于中国国民的积弱现状向来不满,受竞争进化论的影响,他主张中国青年在人生态度上要积极进取,摒弃不切实际的空谈幻想,这也就是他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鼓吹的“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
作为青年人创业榜样的实业家卡内基,正是这样一种奋斗精神的代表。
此外,和许多以聚敛财富为唯一目标的资本家不同,1900年,时年65岁的卡内基以五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钢铁公司卖出,之后,他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上。
卡内基被人们称为美国现代基金会的先驱,到1919年去世为止,他向社会捐款的总额达到了3.3亿美元。
这种为社会谋福利的公共精神,也使他获得了中国五四知识分子的赞美。
二、屠格涅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1851)、《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等。
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介绍

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介绍“十年内战时期”是指1927年到1937年,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英译:New Culture Movement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15年9月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
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二: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述《新青年》杂志的内容

简述《新青年》杂志的内容
作为一本知名的青少年杂志,《新青年》每期刊登十几篇原创文章,内容涉及社会、文化、政治、娱乐等各个方面。
它不仅包含有最新的时尚穿搭技巧,也有针对年轻人的谈话、心理解析及心理健康建议等社交内容。
此外,还会经常推出一些有趣的特色报道,如新型运动技巧、旅行、电影音乐、游戏趋势等,令年轻读者都雀跃不已。
与此同时,《新青年》杂志也拥有大量的数字技术,以让读者们更好的了解文章的内容。
它不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内容,还可以通过动态流,提供附带语音和文字的全面内容体验。
《新青年》杂志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社交媒体平台。
订阅者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多种社交网络平台获取文章和最新资讯,以及与杂志团队的直接沟通。
它还为订阅者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讨论社区,让读者们有机会间接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探讨共同关注的话题话题。
总而言之,《新青年》杂志是一本拥有多元化内容的杂志,既向年轻人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也提供有趣的社交互动,让读者们能够充分了解到最新的时尚趋势及社会公共热点问题。
通过它,读者可以获得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获得更多的见解。
- 1 -。
1919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指导思想

1919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指导思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新”往往和其使用的语言的“新”不可截然分开.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新文学得以产生的先在条件,或者说,正是五四白话文的产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然而问题是,为什么五四白话文运动能够催生出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学,而中国固有的古白话文甚至晚清白话文运动却没能催生出一种现代的新文学呢?五四白话文能够称作现代汉语,其现代性意义又来源于何处?《新青年》并不像一般通俗刊物那样旨在解决语言普及化的问题.《新青年》总是“力图将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统一起来”,实现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性重建.正由手”《新青年》着眼的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重建,而不仅仅是解决语言的普及化问题?才使得五四白话文运动表现出和晚清白话文运动不同的风貌.因而,重新审视五四白话文运动,应该将它放到更广泛的思想革命的背景中去思考,不能将其仅仅拘束在狭小的文学变革圈子之内.“赛先生”是五四思想文化革命的一面旗帜.五四时期提倡“赛先生”的杂志,不仅仅有《科学》这样的专门杂志,像《新青年》这样的综合杂志也是提倡“赛先生”急先锋,两者几乎同时举起了“科学”大旗.《科学》杂志积聚了当时最拔尖的自然科学研究者,相对而言,其文章更专注具体的自然科学方法、原理以及科学知识的介绍:《新青年》提倡的科学,则主要是捐科学精神和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提出了六义.这“六义”不只是给青年人的劝告,也蕴含着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革命的精义——铲除“奴隶、保守、退隐、锁国、虚文、想象”之思想文化,建立“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新思想文化.他队为中国的“学术思想”,“皆重虚文,和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这种思想文化“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无昭苏,社会永无宁日”.故新的思想文化必须“崇实际而薄虚玄”.在谈到西方近代科学时,他以丸中国文化有想象而无科学,处处皆无常识之思,荒谬可笑.“欲根治之,厥维科学”.总之只有“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中国思想文化方可进步.这个思想和1915年1月《科学》杂志的《发刊词》提出的见解如出一辙.《科学》认为,“国人失学之日久矣”.其原因在于,“一说之成,一学之立,构之于心,而未尝征之于物.人主观之观察,而未尝从客观之分析;尽人事之繁变而未暇究物理之纷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乃“虚空、玄想、荒谬”之文化,欲救之,“唯有教以自然科学,以归纳的真理,实验的方法.简练其官能,使得正确之智识和平昔所观察者而已”.这两本提倡“科学”的杂志后来都成为了汉语现代化变革的急先锋.(《科学》杂志在1916年劂已经刊发了极具现代汉语特质的日诂又.1917年《新青年》也有意识地提出了汉语现代化变革的主张.)这两本杂志相同的语言变革趋向是否蕴含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内在推动作用呢?赛先生是否也参和到了五四白话文运动之中呢?“科学”一词在五四时期不仅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原理的内涵,还特指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精神和方法——“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前者特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后者特指“求真”、“崇实”精神,如此,科学便具有了形而上的“思想建设”功能,参和到了现代思想文化的重建当中,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新青年》、《科学》杂志上高举的“科学”大旗,不仅给国人带来了一些现成的西方知识、见闻,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转型——由玄想转向实际.由重“渊思冥索”转向重“分析、实证”,由重天人合一的混沌直观性思维转向主客二分的逻辑、思辨性思维方式.科学和理性精神“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逐渐得到显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素重‘德性’,的中国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演变为一个为‘理性’所浸润的价值系统”.”科学性和系统性取代了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观性和零散性.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有着浓厚的诗性色彩受到了抨击.思维方式是语言建构的深层因素,现代西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的.思维活动“对语言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一定的语言方式往往有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某种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五四思想革命要建立的是类似于西方科学文化精确的、严谨的新思想文化.就这样,对知识的逻辑论证和因果探索就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不仅掌握自然科罕要霏逻辑分析.就是天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迫切需要逻辑分析.由于思维和言语方式的统一性,逻辑性、系统性的方式势必会促使语言精确化和严谨化.这种趋向表现在词义上,即要求词义的界定的精确化.旧时的言说系统便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占汉语语法结构当中缺乏一种必要的严密形式和逻辑层面的结构方式,主要依靠于单位之间的内在关联,即意义上的相互映照,补充和训释构成,加之传统思想文化主要以人际关系为关注对象,其内容多属社会*范围(这类知识往往和政治强权相连,具有权威性,它只要求人们接受即可,而不需要依靠什么逻辑力量.不追求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因而“很多很好的思想和情感”都因为古文言的原因“不能尽量的精微的表达出.”为了“文学艺术的精进”,五四文人大多选择了“语体的欧化”.“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翻译、制造新词汇.即按照“西洋语言的习惯,用西洋人的表示的意味”来增添词汇或者赋予旧词新意,二是“根据国语的特性,使语法组织趋于严密,意思益以明了而确切,适于实用”.因而从表面上看,“欧化”是中国语言的西语化,其深层却是中国思想的现代化.这也恰巧说明了一个现象:为什全在中国存活了几千年的文言文,偏偏到了近代就失去了其有效性,成了“死文字”?文言文的无效性实际上是针对于新思想、新文化而言的.故从历史现象上看,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东渐史也就是中国文言文的衰落史.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青年》上语言变革的主张和实践是思想革命的必然结果.《文学改良刍议》等一系列文章的发表,只是表明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对汉语的改造开始逐步走向了自觉.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多年的新文化运动.诚如袁进先生所说,如果说五四新文学靠着这么一点作家振臂一呼,办了这么一点杂志在短。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
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
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他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
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
他强调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青年》到《新青年》
1916年初春的一日,阳光明媚,东风送暖,东京郊外高田村一间简陋民房“月印精舍”门前池塘厚厚的冰块终于化去了。
受着国内反袁斗争形势的鼓舞和陈独秀《青年》杂志的感染,李大钊满怀激情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充满革命活力的《青春》一文。
“春日载阳,东风解冻。
远从瀛岛,反顾祖邦。
肃杀郁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文章结尾,李大钊纵笔放歌,发出内心的呼唤:“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
“守常其文如其人啊!”接到李大钊寄来的《青春》,陈独秀一气读完,深深为李大钊浩然正气所触动。
“才不如识,识不如德。
”此时,他才体会到章士钊评价李大钊的话恰如其分。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叫陈独秀头痛的事。
因为嫉妒《青年》杂志的影响,上海青年会气冲冲地写了一封信到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的《上海青年》杂志雷同,奉劝《青年杂志》及早更名。
上海青年会态度硬,陈子沛、陈子寿胆子小,陈独秀执拗了几个月,没有办法,只好同意改名。
夏历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谊里21号陈独秀寓所,主人正一手挥扇,一手执笔,加紧编排更名后的《青年》杂志2卷1号,新杂志取名《新青年》。
陈独秀对来访的汪孟邹说:“新青年旧青年间有绝对鸿沟。
我主张新青年要身体强壮,斩尽做官发财思想,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汪孟邹说:“你把延年、乔年放到外边,大约是这个思想的实验吧?”陈独秀点头说:“他们补习法语,不是坏事。
我向来主张靠自己力量创造前途。
” 《新青年》在国内有发行处74处,国外已发行到新加坡,陈独秀计划撮合“亚东”和“群益”两书店,合并成一家。
他决定和汪孟邹去北京集资招股。
8月21日,胡适翻看去年的1卷3号《青年》杂志,见陈独秀称赞谢无量长律为“希世之音”,称为“子云、相如而后,仅为斯篇”,觉得陈独秀也太夸大其词了。
陈独秀提出废除古典主义,而谢无量长律少说也有100处用古典套语。
他在给陈独秀的信里,谈到了最近思考的文学革命八事。
文学革命必须要8个条件,即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不模仿古人、须言之有物。
信发出不久,胡适收到陈独秀8月13日的来信,可谓心有灵犀,去信和来信在路上撞车了。
自己信中的几个问题,陈独秀都提到了:《决斗》译文将在《青年》杂志2卷1号刊出,他要自己利用功课之暇,为《新青年》多译短篇名著如《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